登陆注册
4506900000003

第3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

(4)致中和。

《中庸》第一章中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这就叫“中”;如果感情的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就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这是人的修养中的又一种境界。

人之所以会出现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一定是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或伤害。在侵犯或伤害面前,如果能做到理性加理智地去处理,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么,这天下也就没有纷争,万物都会回到自身的位置,清静无忧地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活动。这也就是《中庸》所盼望的“中”“和”的圆满境界。

但是,物质世界中,利益的纠葛不仅是无处不在,也是无止无境的。要让人们远离纷扰,单靠行政的手段、法律的手段,那是远远不够的。生存的需要,欲望的需要,随时都会让人对利益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就会让行政和法律的干预变得防不胜防和力不从心。这样也就只能从人的本身出发,让人于内心中首先构筑起一道防护堤,远离物欲。这就是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人的修养,从而让“中”“和”深入人心。

“中”与“和”可当做人的心性中的一部分,是后天接受的一种优良品质。放到社会层面上,“中”又可理解为不偏不倚、公允执正;“和”可理解为相处融洽、彼此相安。因而,当个人修养达到“中”“和”境界时,人际关系必定会达到一个圆满的境界;当社会关系达到“中”“和”境界时,这个社会必定会达一个圆满的境界。

(5)至诚。

至诚是《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3.如何把握中庸的“动中取衡,静中就重”?

“动中取衡,静中就重”,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在运动中取得平衡,在平静中抓住重心。与此异曲同工的说法还有“闲中取趣,闹里安身”。这是从社会现象中悟出的一种处世态度。在《中庸》中,很多处谈到动静的变化及取舍问题,都是与个人品德操守、志向情趣相联系。

《中庸》第十章写道:“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理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

在孔子的回答中,人家对我蛮横无理,属“动”,我不去报复,属“静”;我的宽容柔和就是“取衡”,去教育人就是“就重”,而这些就成为了南方人的强,具有这种强的人,就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做到动中取衡,静中就重,就要做到:和顺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

《中庸》第十四章写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在这段话中,“素其位”属“静”,“行”属“动”,“正己”属“就重”,“无怨”属“取衡”。在动与静的变化中,要做到“就重”与“取衡”,就要做到:安于现状,不生非分之想;身处高位时,不倚势欺下;身处低位时,不巴结讨好身居高位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动中取衡,静中就重,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也是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这其中,既包含有柔弱胜刚强,静中能制动的生活哲理,更多还是对个人精神力量的推崇。这些精神力量,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人格魅力。道德可理解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准则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调节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主要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道德的本质是抑恶扬善。人格是人身上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教育,道德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就是要从精神层面,通过道德说教,把人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谦谦君子,乃至圣人。这颇有现代人所说的洗脑的意味,只不过其目的较纯罢了。而中庸之道,可说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当中,让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得以塑造成功的教科书。如何把握中庸的“动中取衡,静中就重”,还是以例说明。

《中庸》第二十七章写道:“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的道是伟大的!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而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这段话放到今天,应该理性地来看待。首先,应该摒弃等级的观念。平民化已经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所谓的圣人观念早已随着精英观念的没落而没落。如今,只有社会分工上的差别,没有身份上的差别。所以,圣人观念实是等级观念的体现,应该摒弃。其次,全民参与政治的观念应予淘汰。如今,政治越来越职业化,自然是专人负专责,不应分散旁人的精力。再次,这段话当中含有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应予抨击。世上事往往是多做多错,如果国家处于政治黑暗当中,谁都不出头,一个个明哲保身,像个缩头乌龟一样,那这个国家岂不是就此坐以待毙终至亡国灭种了(当然,如果把它理解为知识分子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保持着高尚的文人气节也说得通,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恐怕也是其本意)!所以说,如今从治理国家层面来说,并不需要从政者具有极高的德行,包括所谓的圣人般的品德——具有圣人般的智慧倒是可以的,只需遵从民意,按规办事就行。除去这些,也就只能从做人方面来理解了。首先,努力崇道修德,追求新知识,崇奉礼节,这也可视为“动”;然后,洞察一切,奉行中庸之道,这可视为“取衡”;当环境不利于自己时,要以沉默来保全自己,这可视为“静”;这时,要学会等待时机,以不让自己的才能埋没,这可视为“就重”。这种处世态度,放在今天,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还是在修身方面,即努力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品德高尚的人;其次自然就是以良好的品德投身社会做贡献了。

4.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中庸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诚。那么,什么是至诚呢?

要知晓什么是至诚,首先要知晓什么是诚。《中庸》第二十章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所以,诚就是选择良善作为人生信条并坚守不改变。然后在此基础上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这段话道出了诚的含义,就是选择良善作为人生信条并坚守不改变。信奉诚并终生坚守不改变就是至诚。诚,遵循的是天道,坚守诚是做人的原则。要达到至诚,就必须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可以看出,至诚,既是做人的一项最高原则,也是一项做学问的最高原则。

为什么说至诚是中庸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合乎天道的尽善尽美的人,关注的是人的本身。个人修养就是贯穿于这当中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那么,这种人格塑造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理想呢?

《中庸》第二十二章中写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了。在这里,《中庸》把至诚的阶段归入了人的天性范畴。也就是说,诚完全融入了人的心性,成为人的天性中固有的成分。到了至诚阶段,这种诚就是纯粹的,里面不搀杂任何其他物质。并且,“至诚无息”。在人生之路上,追求人格完美永不停息——完全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自觉自愿进行的。人格修炼到至诚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言谈举止还是立业做学问,都是顺乎心性地以诚相伴始终。与人交往时,以诚相待;涉及利益纠纷时,诚心以对;路遇不平时,顺乎心性地拔刀相助;扶危济困时,发自内心地伸手施援;不媚上,不欺下,不恃强凌弱,不暴殄天物……并且,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出别人的本性,观察出世间万物的本性。这样,达到至诚的人,就能够归于圣人当中了。虽然没有量化的标准,但到此谁都明白,至诚,就是人格塑造的理想状态。到了这个阶段,至诚,已由当初人生追求中的一种最高信念变成了现实。那么,这时候的诚,就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了!

就修养本身来说,中庸之道就是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正确的处世态度。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至诚的高度呢?

《中庸》第二十一章写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同类推荐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一定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本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狐妖皇后俏帝君

    狐妖皇后俏帝君

    作为一只失去记忆的的小狐狸,最倒霉的就是莫名其妙的卷进一场斗争,还遇到了一个只会流着口水喊娘子的小丈夫,大包子这么软萌好欺负,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宠着了,给小丈夫撑腰,护着他,为他“斩妖除魔”,除去坏女人,打压坏兄长,揪出大反派,就换来一句崇拜的感叹“我家娘子好厉害呀。”作为一个四面楚歌的小皇帝,居然遇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狐狸,喜欢露着小尖牙,张牙舞爪的给他处理麻烦,每次都还得自己悄悄地帮忙。还喜欢洋洋得意的邀功,小狐狸这么可爱,还能怎么办,宠她!‘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装傻’,“娘子,你等等我,人家走不动啊。”男主扮猪吃老虎腹黑睿智,女主温柔可爱又有谋略。还能怎么办赶紧加书架啊喂!
  • 情有不甘

    情有不甘

    六年前,她在最美的年华和他结婚,以为自己可以获得幸福。谁知他恨她入骨,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一抹蚊子血。他心心念念那一朵白玫瑰,在她最绝望痛苦的时候,将她弃之如敝履。“宋民谣,跟我谈爱,你不配!”他是她生命中所有的光,也是他,亲手将她推入了地狱。
  • 冥少的暴力天师

    冥少的暴力天师

    上古真神一族的墨家是有名的天师一族,而墨天幽更是墨家天赋最高的一位。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墨天幽生在一个战乱的时代,还是天性本就如此。反正她生来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作,往死里作。生前作魔神,死后作地府,作的魔神大战提前爆发,作的整个地府都动荡不安,作的地府鬼帝天天头疼不已,终于在墨天幽成功炸毁了地府中第七十七个鬼殿之后,被鬼帝一脚踢去投胎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鬼帝老爹太过着急而忘了让她喝孟婆汤,还是因为孟婆因为她的离开乐的忘了让她喝,反正再次醒来的时候,墨天幽发现她是带着记忆投胎的,最重要的是神灵根完好,可……那附赠的妖灵根是什么鬼。作为一名标准的职业天师,她竟然还带着妖灵根,对此她表示也是没谁了。就这样,因为鬼帝的这一脚,从此这个世上多了一个名为天师的作妖儿神。对于在上古界生活了几百年,在鬼界又生活了上千年的墨天幽来说,这一次她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名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当然那也只是表面罢了。而且她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弃婴。为了填饱肚子,她只能重拾老本行兼职神棍,虽然作为一名弃婴,她也算上有很大背景的弃婴。天生天眼,知过去,看未来,金口玉言,童叟无欺。抓鬼驱魔,降妖收魂,一代天师横空出世。然而一直以来都是随心所欲,能怎么作就怎么作的她,在那个用命保护自己的人受到敌人重创之时,终于爆发了。那个好似永远都没心没肺作神瞬间化成了地狱死神,亲手为鬼帝老爹补充业绩。
  • 桃源兽世

    桃源兽世

    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穿了,从此种种田,养养大型食物,潇洒自在。另[本文就是一个披着兽世外皮的种田文]不弃文,欢迎入坑(人?????)???比心心
  • 青年作家(2015年第1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1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1998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荈茗录

    荈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戏子不好当无情戏女却留情

    戏子不好当无情戏女却留情

    封若姣不信,不信自己无能的四妹一下子变强了,废物成了天才;不信心悦自己的两大公子齐齐迷上了四妹;不信维护自己的人偏向四妹……她不信。这年头白莲花不好当啊,她好几次被四妹弄破功,不行,不能放弃。突然出现个傻子,算了看你长得好看的份上让你跟着,可你为什么去找四妹了呢?说好一直跟着我呢?都是这样。可她好像动了情。师傅说的对:人生如戏。那她就演下去吧,放心吧,我会笑到落幕。
  • 重生之深闺九王妃

    重生之深闺九王妃

    她是九王妃,他是七王爷,他们互不相干,却又戴着同一顶绿帽子,因为,九王爷与七王妃有染。彩灯节上,他们偶遇,不见同病相怜,却见硝烟四起。“这个时候,万家灯火情人相聚,九王妃不是应该躲在角落暗自饮泣么?怎的出现在这里了?”他一双凤眸流光溢彩,饶是浪荡不羁。“七王爷的头上顶着颜色那么鲜艳的一顶帽子都能整日兴高采烈,我又为什么要想不开?”唇角的笑带着讥诮,她未曾给他一个正眼。“简单啊,因为本王不在乎。”他微微歪头,饶有兴味儿的看着她的脸,邪肆的脸庞染上一抹孩童的顽皮。“呵呵,我也不在乎!”她给了他一个放大的笑脸,他们在这一夜找到了共同点。烟雨别院前,她与他再次不期而遇。“呦,真是巧,在这儿遇到了九王妃。”他抱起双臂,笑眯着凤眸上下打量她,好似很久不见似地。“是啊,今儿心血来潮突然的掐指一算,乃是捉奸好日子。所以,前来捉奸。七王爷呢?”她也笑眯了眼睛,唇角绷得太紧,以至于脸颊有些抽搐。“咱们这属于心有灵犀一点通么?本王正在喝花酒,突然觉得这头顶的绿帽子一个劲儿的打颤,想来是提醒本王可以捉奸了。”他笑的邪肆惑人,一脸轻松却说得义正言辞。“既然如此,七王爷请!”她抬手谦让,仪态万方。“九王妃请。”他也相让,俩人如此欢喜的去........捉奸!辽阔草原,天地茫茫间,她一眼就看到了他。“七王爷是属狗的?在这儿都能碰得到!”她满脸晦气,只要碰到他,肯定没好事。“本王若是狗,那你是什么?粪便么?”他骑在马上俯下身,故意的凑近她的脸瞧着她满眼的嫌弃,愈发的兴高采烈。“就算我是粪便,那也绝对是飘香的。不似你七王爷,千里之外,我都能闻得到你身上的人渣味儿。”她给了他一个很饱满的白眼,而后挺着胸脯扬着下颌扬长而去。“香不香的本王不知道,但绝对是挺的。”他慢慢的直起身子,凤眸眯起,说的话充满色情。本文一对一,轻松深情,听风路线,不坑人~~
  • 凶手别想逃

    凶手别想逃

    当一宗命案发生,再聪明的凶手也别想掩盖杀人的事实,因为某一个习惯足已泄露你的秘密;再敏捷的凶手也别想逃之夭夭,因为某一个痕迹就能暴露你的行踪……
  • 无人问津的地方

    无人问津的地方

    林飞指着地上的一百元大声喊道:“快看啊!有一百元在地上啊!有一百元啊!”旁边走过来一个人:“是啊,好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