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7300000007

第7章 陈寅恪谈儒学:精深博奥的天理人事之学(1)

春秋时代,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逐渐被打破,知识下移到平民阶层。诸子百家私学也由此兴起,其中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孔孟虽未得诸侯大用,但其门人的影响力遍布列国。历经秦火之劫后,儒家很快在汉朝复兴,并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获得了独尊的官方学术地位。尽管后来儒家在道、佛等学派的挑战下有起有落,但仍然没有丧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地位。

近代学术大师无不钻研儒学,陈寅恪先生自然也不例外。他把《白虎通》的“三纲六纪”之说,视为中国文化之定义。因为那是封建礼教纲常的根本点。儒家学说在几千年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形态。唐朝文学家韩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古文运动的名义改革儒教,以图振兴儒学。但这个工作直到宋朝理学体系成立后才得以完成。

陈寅恪先生重视“抽象理想之通性”,认为这是儒家文明的最大特色。有新儒学之称的宋明理学,将“通性之道”发挥到了极致,故而被陈寅恪所推崇。

儒家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影响深远,特别是儒家礼制,被视为儒学精华。礼制不仅仅是封建礼教与乡规民约,同时也是历代王朝制定律令典章的依据。战国、秦汉时的法律典章出自法家之手,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晋以后,儒家完全主导了法律典章的制定,将礼制的精神以新形式发扬光大。

《白虎通》“三纲六纪”是什么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在陈寅恪先生看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白虎通》的三纲六纪之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境界的抽象理想,如同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的Idea(指核心理念)。

《白虎通》全称《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是一部儒家经学的集大成之作。秦朝焚书坑儒对儒学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汉初虽然还延续着秦朝的《挟书律》,但文化政策相对包容,让包括儒学在内的诸子百家有所恢复。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儒学地位提升,并开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河。西汉王朝设六经博士,整理了多部儒家经典。但由于经典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文本差异,从而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儒学阵营。东汉经学风气比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故而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效法西汉时的“盐铁会议”,组织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史称“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的参与者覆盖了东汉王朝各阶层的精英,包括太常、将军、大夫、博士、郎官及诸生。

其中,太常为汉朝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祭祀,其下设有太史、太卜、太祝、太医等官,堪称东汉首席文化大臣;将军与大夫分别是军政实职官员的代表;博士指的是朝廷认可的经学博士,往往是博古通今,甚至兼精百家之人;郎官是战国秦汉时的一类官职,包括议郎、侍郎、中郎、郎中几类,郎官队伍负责戍卫宫门,充当皇帝出行的车骑随从,还有顾问职能(东汉以尚书台为执政枢纽,各曹设尚书郎,此后郎官逐渐变成各部门的行政长官);诸生指的是各地入朝的儒门士子,往往有严格的学派师承关系。

从参与人员类型之广泛可见,东汉朝廷对这次学术研讨会十分重视。朝廷让各方参与者自由“讲议五经异同”,以求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异同的前提下,将两大派经学整合为一体。最终,会议讨论结果得到汉章帝的认可,并且由经史学家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一书。此书以今文经学为根基,并吸收了不少古文经学的观点,初步统一了长期对比的经学各派,故而被视为东汉官方认可的经学权威著作。

但《白虎通德论》的讨论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对儒家经典寻章摘句,甚至还讨论了性教育等生活知识。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三纲六纪。

《白虎通·卷八·三纲六纪》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纲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伦关系,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种人际关系,对待父亲要孝敬,对待兄弟要友爱,对待诸舅要讲礼义,对待族人要重视规矩秩序,对待师长要尊敬,对待朋友要重感情。

大纲之中有小纪,所以能理顺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关系,促进人们的正常发展。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人都有亲爱之心与七情六欲,故而要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变成纲纪,这样才能纲举而目张,处世无往不利。

总而言之,三纲六纪就是古代儒者眼中最重要的社会伦理制度。无论是典章制度、政令律法、乡里风俗都要遵循“三纲六纪”的大经大法。

在陈寅恪先生看来,《白虎通》的三纲六纪就是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最起码,秦以后的历代士大夫阶层,都以此抽象理想为统治封建王朝的根本原则。

总之,在封建社会中,《白虎通德论》中的三纲六纪都是儒家眼中最为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

为什么说韩愈是承前启后的儒学大师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不少近代学者都学贯中西。有的推崇全盘西化论,例如胡适;有的则推崇传统文化,例如王国维。而陈寅恪也曾留学海外,开阔视野,但他骨子里更推崇中国传统的儒家。在陈寅恪看来,古老的中国文化需要双管齐下,一面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两者相结合,才符合道教的真精神与新儒家的旧途径。这是两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给陈寅恪留下的启示。

吴宓曾经感叹道:“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世界。”这是他在1961年与陈寅恪重逢时所说的话。由此可见,陈寅恪依然信奉儒家之道。他写下《论韩愈》这一史学专著,未尝不是借点评韩愈来抒发自己的抱负。

韩愈,字退之,唐朝时邓州南阳人,后世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氏祖籍河北昌黎,故而世人大多称其为“韩昌黎”。尽管祖辈曾经地位显赫,但到韩愈那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更不幸的是,韩愈父母早丧,由其兄韩会抚养,幼年生活极其贫困。韩愈读书极为刻苦,精通儒家六经,并熟悉诸子百家之学。但他缺乏考试运,科举之路十分曲折,直到第四次赶考时才“擢进士第”。

韩愈主要的成就在诗文与思想。在当时的唐朝,“杜(牧)诗韩(愈)文”一直为人所称道。他反感时人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古文运动,与此同时,他极力批评佛、道两家,以复兴儒学为人生宗旨。陈寅恪将韩愈视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名儒。

儒家在两汉达到第一个鼎盛期,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繁荣,也使得这个诞生于先秦时期的古老学派走向僵化教条。三国战乱之时,魏、蜀、吴统治者法儒并用,让儒家经学的地位产生动摇,而西晋建立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许多儒学大家追随晋朝宗室与北方士族南下避难,史称“衣冠南渡”。儒家学说在东晋时进入了低潮期,外来的佛教在北方和南方都很流行,而本土的道教也借鉴佛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使得过去“述而不作”的儒家学说,暴露出哲学深度不足,理论体系不完善的弊病。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包容并蓄的文化政策,道教、佛教、儒教都得以自由发展。但在这种环境下,儒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也不尽如人意。韩愈对此作了一番沉痛的总结。

他在《原道》中呐喊道:“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从周道(指儒家学说尊奉的西周王道)衰落,儒教祖师孔子逝世之后,儒家学说就多灾多难。秦始皇焚烧了儒家的诗书经典,汉朝推崇与儒家背道而驰的黄老学说,东晋、北魏、南朝萧梁、隋朝盛行佛教。总之,在这些时代中讨论道德仁义(指儒家学术)的学者,不是出自杨朱学派,就是归入墨家;不是出自道教,就是归入佛门。归入了其中某一家,必定轻视其他学派。尊崇自己所在的学派,就藐视本学派所反对的学派。依附了某个学派,就诋毁其他对立的学派。这样一来,后世之人想了解仁义道德之学,应该听谁的意见呢?

站在今人的视角来看,韩愈描述的社会现象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多个学派相互砥砺,相互切磋,共同发展,而问题是,韩愈延续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正统观念,视其他思想学说为异端。

按照韩愈的说法,当时社会存在一种贬低儒家的倾向,道家人士说:“孔子是我们道家祖师的弟子。”佛门中人也声称:“孔子是我们佛祖的弟子。”学习孔子儒学的人天天听到这种言论,久而久之也接受这些荒谬的说法,自认为儒学低人一等,也宣传“我们的老师曾想拜其他学派为师”之类的谬论。他们不但在嘴上这样说,甚至还将其写入书中。

总之,在韩愈看来,市面上的种种言论都是在误导大众,故而他将振兴儒学视为天降大任。在唐朝儒学史中,只有韩愈的“反佛振儒”运动算是一个亮点。“反佛振儒”的主要方式就是推行古文运动。

韩愈在佛教狂潮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精神。假如没有他的力挽狂澜,儒学将难以摆脱发展的桎梏,整个思想体系可能会滑向意想不到的方向。

陈寅恪先生曾经这样点评韩愈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一、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有趣的是,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是引发“古文运动”的起因。韩愈有鉴于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胡人祸害中原的教训,借推行“古文”来承载“尊王攘夷”之道,以排斥外来的佛教,保护儒家道统不绝。后世的宋朝学者延续了韩愈选择的这条路,发展出了宋明理学体系,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因此,陈寅恪总结道:“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在他眼中,唐朝前期历史承袭了南北朝以来的旧局面,而后期历史为后来的宋朝新面貌埋下了伏笔。无论是社会经济领域,还是文化学术领域,都处于一个大转折阶段。而韩愈恰恰是这个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新儒学

太史公司马迁治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根本目标。自幼深受儒学熏陶的陈寅恪先生,也有同样的抱负。他在近代学者中,主张在充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为主流的抽象学问。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

在陈寅恪先生看来,“天理人事之学”博大精深,具有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巨大价值。当时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更关注经世致用的实用学问,而忽略形而上的“精神之学问”。他认为这个做法不妥,只有以形而上的“天理人事之学”为根基,才能统合各种实用学问,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方向。

所谓的“天理人事之学”主要指儒学,准确而言,指的是诞生于宋明时代的理学。

宋明理学与两汉经学、先秦儒学虽同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但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当时的国学大师中,推崇和批评儒学的人都很多,无论持哪种立场,大家都注意区分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儒学。例如,推崇实用主义的胡适,对先秦儒学评价比较高,对两汉经学不那么看好,对宋明理学则是批评与褒扬兼有之;陈寅恪则不同,对宋明理学大力称道,却对包括孔孟在内的先秦诸子学术评价很低。

陈寅恪先生曾说道:“至若周秦诸子,实无足称。老、庄思想尚高,然比之西国之哲学士,则浅陋之至。”

同类推荐
  • 毓老师说庄子

    毓老师说庄子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近代传奇人物毓老师,口授心传的私家国学。《毓老师说庄子》名为《庄子》,实则以《内篇》七章及《天下篇》为主,系毓老师于1978年-1979年讲述,以录音整理而成,最能保持毓老师讲学之原汁原味。择重点解说,意在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之智慧,强调其致用之道术,即内在身心灵的修养和外在管理人事物的学问。《毓老师说庄子》,融通儒道,依内圣外王之旨解读庄子言外之意,以《庄子》为治世之书,一洗其为衰世之书及庄子逃世之名。
  • 松帕敏和嘎西娜:傣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松帕敏和嘎西娜:傣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古老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共计1600行。勐藏巴仁慈的国王松帕敏统治着亿万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王后噶西娜是国家里最美最温柔的女人,她为松帕敏生下了两个聪明可爱的王子宰阿兴和宰阿滇。但是宫廷内酝酿着巨大的阴谋,王叔召刚反叛,最终松帕敏携带全家出走,将正位让给篡权的王叔召刚,避免了百姓因宫廷政变带来的战争灾难。但途中他们又遭遇王后被船队强盗劫持,俩王子失踪,松帕敏成为勐西娜国家新王,母子团聚等种种曲折,当松帕敏得知百姓在召刚的奴役下,生活非常痛苦,他又率领象队打回去,为百姓除掉暴君。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苏丝黄的世界

    苏丝黄的世界

    Susie wong(苏丝黄)这个笔名和1960年那部美国烂片没有关系。它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时的随口一说,和这个专栏的诞生一样匆忙草率。当时,我醉心于让自己的名字填满整个报纸,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而且最后一版编辑们是那么纵容和善良,不仅忍受我的涂鸦,而且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尽可能地在生活上教我腐化堕落。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热门推荐
  • 无止境召唤

    无止境召唤

    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竖立着一面为一个以一只怪物为主的旗帜,这只怪物竟然与喜羊羊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变成一个面露凶恶的样子,并且手里拿着一把剑,剑柄刻着+21,据说这把剑名字叫做x暗剑
  • 夫气逼人

    夫气逼人

    元姝为救重病的哥哥踏入别人精心布置的局,灵魂被送到了异世,再次睁眼,她洞悉自己重生后即将遭受的厄运,于是她费尽心力、如履薄冰,只为逆天改命,谁想一个不小心,撞见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正在被人用“强”……元姝泪目:会被灭口吧,会被灭口吧?!总感觉大人物凶气逼人……大人物:不是凶气,是夫气,夫气逼人。
  • THE TWIN HELLS

    THE TWIN HEL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阴阳师妖行录

    阴阳师妖行录

    行走于平安世界,讲诉每一只妖怪背后的故事……(本书纯属脑洞,请勿照搬原设定)
  • 为什么你勤劳却不富有

    为什么你勤劳却不富有

    本书揭示了快速告别“穷忙族”的18个秘密。人人都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空有才华的穷人,人人都想摆脱穷忙成为富闲一族。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呢?显然,任凭命运摆布的人是不能成为富闲族的。只靠辛勤劳作而不知道思考的人也不能摆脱穷忙。本书阐述了一些让你摆脱穷忙成为富闲族的方法和技巧,那就是:首先要有成为富闲族的想法,运用潜意识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成为富闲族,从而在心里形成财富暖流。其次是,要培养财富智慧,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敢于冒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出正确的决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马上行动……另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测验。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摆脱穷忙成为富闲族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难。
  • 幸福女人

    幸福女人

    本书从恋爱、婚姻家庭、处世、美容和养生五个方面,针对女性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进行理性的分析和介绍。从女性角度细致阐述了每个时期的变化,以及所需求的各个方面进行独到分析。
  • 舞者之死

    舞者之死

    一天晚上,波特兰著名的亚丽思特·利斯菲尔德歌舞剧团法人教完课后,突然被人杀害了。几个舞蹈学员打电话报了案。她们来上早课时,看见一位老师正疯疯癫癫地在校园里奔跑,一边跑一边不住地叫喊:“她死了,她死了!”这位老师已神志不清。后来被人们送到医院,注射了强心剂,才安静下来。法人帕勒玛·吉塔尼死在她的办公室里。她衣衫完整,安详地坐在地板上,身子靠着一把歪倒的椅子,两腿叉开,双脚板并在一起,双手亦如此。显然,凶手在她死前用绳子捆住了她的双手。
  •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讲述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天降鬼妻

    天降鬼妻

    现今天上什么都掉,什么掉馅饼、掉王妃、掉萌宠的,怎么到了他,就掉干尸了?!沭阳术士木子李,见习道士一个,刚满二十,兼职赶尸,婚配无。某天正辛苦兼职中,一个女子由天而降砸他脑门上,容貌姣好、冰肌玉骨,可是怎么没有气息?!虽说他是一枚道士,按道理鬼怪莫敢近身,可是当一具尸体从他面前突然立起来的时候,他还是被吓得…差点失禁。而这女鬼不知怎的硬要赖上他,这可让他如何是好?孟九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她刚刚还在家研究什么XX大片呢,怎么突然电脑爆炸眼前一黑自己就死了?好死不死,还顺带穿越到一具尸体身上?不是复活…她就是活生生的”女鬼”…怕阳光怕到恶心的女鬼…醒过来第一眼就见到个道士,她可被吓得不轻,怎么,又要让她再死一次?脑子飞速一转,忙抱了小道士的大腿,把以往看八点档电视剧、兼职群头的本领悉数拿了出来,泪眼朦胧装傻充愣,可一不小心喊出口的,怎么就是,“相公,你不认识奴家了吗?”让这本来清心寡欲的小道士,平白捡了个娘子回家…片段:——我是被醉酒的女鬼娘子吓住了的冷萌相公“相公,你说我怎么就觉得脑子里一片浆糊呢?之前我就全无呼吸,前几日我还发现,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飘起来了!我好久都没飘过了,相公,我是不是鬼啊?”孟九九笑着跑到他身边,歪着脑袋一脸天真地问她夫君。木子李愣了一下,看了她一眼,深思了一会儿道,“难道娘子不知不觉中就修炼成了龟息功?娘子实在厉害!”他顿了顿,又道,“至于睡觉会飘…恩…娘子不是说你家乡女子都喜欢减肥吗,可见你最近减肥真是颇有成效。”“哈哈,相公你不会怕我对吧?”孟九九绕到木子李的身旁,酒气扑鼻,手攀上他的脖子,狡黠一笑。狂躁地揉他墨色般的长发,“相公最好了!”被摧残的某人一脸黑线。“我要是女鬼,肯定会先吃了你!”孟九九揉完木子李的头发,突然奸笑地看向他,“因为这位小相公,看起来分外可口!哈哈。”她呵呵笑起来,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木子李闻言身躯一抖,僵硬地慢慢转头看正笑得开心的她。而孟九九却丝毫没有察觉到什么异样,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一看,瞧一瞧,新鲜出炉的女鬼娘子和冷萌的道士相公啊,走过路过的收藏一个吧(本文结局1V1,宠文)
  • The Iceberg Express

    The Iceberg Expre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