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我国新兴的高技术工业区。
20世纪70年代后期,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朗西斯科南端的圣克拉拉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美国电子技术研究中心和计算机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半导体产品,占了世界市场的相当份额,故被称为“硅谷”。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高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985年以来,我国相继在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要数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关村全景……
开发区以中关村为中心,东至德清路前屯东路,西至农大路、万泉河路、京密引水渠、玉泉路,北至西三旗、东北旺路,南至新开渠以北的区域,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
中关村几个时期的图像资料……
这个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历了综合改革试点、首次认定接纳私营企业、正式设立海关,至1996年,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成为中国的“硅谷”,被正式列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江泽民总书记为之题写了园区名。
美国斯坦福大学外景……
同美国“硅谷”的发展得到该地区斯坦福大学技术上的扶持一样,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处于智力密集区。这里有50所高等院校、138家科研院所、10余万名科技人员,建成了许多第一流的实验室,配备了大量的科研仪器和设备。目前,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形成了100多家企业集团,其中一部分成了颇有影响的跨国公司……
然而,它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
1980年10月23日,原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挂起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的牌子——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当时,并没有人将这件事与今天的中关村联系在一起。3年之后,“先进技术服务部”变成了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由陈庆振等人领办的第一家高技术企业——科海新技术开发公司成立。随后,王洪德、彭伟民、柳传志、楼滨龙等人分别创建了日后大名鼎鼎的京海、新时代、联想、方正和四通等公司。至199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
进入90年代,中关村已拥有5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一直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从事贸易的公司太多,同时,国外微机大量进入,外国一些大公司纷纷在中关村设点,投入竞争。其时,一些著名的大公司,正在经历分化组合的阵痛,内部危机此起彼伏。于是,有识之士开始了全面反思。
一个历史的转折由此而逐步形成。
楼滨龙(四通公司总经理)同期声:作为民营高技术企业,我们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新战略……
“一次创业”主要是明确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化的组织与管理;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加速国际化进程。
就这样,中关村通过自发的“二次创业”,渡过了难关。到1996年,试验区技工贸总收入达25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30亿元。
美国《商业周刊》报道:中国大型计算机公司的崛起表明,即使北京加入世贸组织,并按其要求为进口产品打开大门,中国的计算机业仍有机会获得成功。
在中关村丁字路口,有一家3个朋友开的公司。其业务主要是为一家生产显示屏的外国公司做代理。他们瞅准了国际商机,打算设计一个网络,因为网络上的竞争不是靠资金而是靠智慧,他们正一步步接近成功。正是这样一些艰苦创业的小公司,构成了中关村真正的主体。
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实行产业化与国际化同步经营,是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突出特点。这些企业积极与国际著名企业开展合作,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通过境外上市筹集企业发展资金。目前已有方正、联想、四通3家公司的股票在境外上市,有800余家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在中关村高科技企业里,管理人员没有“铁交椅”,一律实行聘任制;职工没有“铁饭碗”,一律实行合同制;分配上不搞“大锅饭”,严格与个人贡献挂钩。这种机制为每个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保证了企业运行的高效率,增强了企业的内部活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中关村新貌……
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中关村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