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外景;产生并加速正负电子的电子直线加速器;速调管大厅中的速调管和调制器;输运线正负电子分叉区;储存环及安装在储存环上的高频加速腔;正负电子对撞机总控制中心室……
1988年10月16日凌晨5点56分,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传出令人振奋的喜讯: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试验成功。
这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包括电子注入器、储存环、探测器及数据处理中心、同步辐射区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由数百种、上万台件高精尖专用设备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方守贤(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同期声:我们这一步迈得很大,从无到有,把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的距离缩短了25年到30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为我国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也表明我国对加速器的研制已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马克思曾经把科学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揭示了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BEPC这项被认为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大的科研工程,是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7日奠基破土动工的。
邓小平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奠基:为基石题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的铭文……
叶铭汉(原高能物理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期声:在我们准备上对撞机项目时,国内外都有疑虑,是小平同志坚决支持了这个项目。为的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他在会见美籍华人丁肇中博士时,提议派中国研究人员到丁肇中所在的加速器研究机构工作。
BEPC的成就凝聚着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早在1957年,在王淦昌教授领导下,选派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赴苏联学习高能加速器的设计及建造。
1959年,王淦昌、朱洪元、周光召、何祚庥等科学家建议我国建造一台强流中能回旋加速器,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由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力一为首进行设计并展开研制工作。但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困难而进展甚微。
王淦昌同期声:1965年,我们再次决定建造自己的高能加速器。基地初步选定在延安。方案很快为“文化大革命”所摧折,尽管周恩来总理对高能物理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筹建处,并于1973年初正式成立了高能物理所,张文裕任第一任所长。以其为团长的高能物理代表团,对美国及西欧有关高能物理实验室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造40GEV质子同步加速器的方案。国家计委于1975年初正式提出用4亿元实施这一方案,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赞同,并报告了周总理,总理在病中批准了这一方案,但最终因“四人帮”的破坏,这一计划再度搁浅。1977年提出的“87工程”,由于基本建设紧缩,国民经济调整而再次被迫下马。
不断的挫折并没有中断人们对高能物理的研究。1981年,在李政道教授和KWH潘诺夫斯基等专家的帮助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使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进入世界前沿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1983年获国务院批准,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以谷羽为首的工程领导小组,定名为“8312工程”。
工程实施图像资料……
从1984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88年实现电子对撞,BEPC的建设历时4年。实践证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质量是世界第一流的,它的亮度高于目前世界上同能量的对撞机,某些能区达到美国电子对撞机撞击力的4倍。实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愿望,即在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