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7000000006

第6章 文不为仕负才名(3)

王宣是孟浩然特别要好的朋友,回想起两人一起从小长大的那些经历,他们曾在一起谈志向、谈时事、谈对纷繁社会产生的各种现象的理解、看法和感受,在很多时候,他们都能心有灵犀。然而,这一切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过去无忧无虑、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将会一去不返,因为他们也要渐渐地融入社会,或者渐渐被现实社会所同化。

县试落第,作为社会下层士子的王宣,想要靠读书去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愿望,已经变得遥不可及。要想出人头地,他就只有靠从军这条路了。尽管从军之路,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测和凶险,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他也必须要去。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士子来说,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自从知道王宣要去从军的消息,孟浩然的心里就开始有种隐隐的不安,但是,面对王宣从军的决定,他又不能把自己的不安说出来,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对王宣进行宽慰和激励。“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从军就应该有从军的豪气。

临近征兵大典这天,孟浩然带着王宣一起来到襄阳城东南角的仲宣楼上。

在襄阳城的东南城垣上,矗立着一座叠檐高楼,它原本是一座瞭望军情的望楼。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投靠襄阳刘表,写下了千古名篇《登楼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粲登楼作赋,于是,就把这座军事望楼改名叫做仲宣楼。

孟浩然和王宣一起登楼南眺,只见逶迤的岘山,绵延起伏,苍翠如屏。翘首东望,远处宽阔的汉江,绿水含烟,碧波万顷。望着家乡襄阳美丽的山山水水,孟浩然和王宣不约而同地吟诵起王粲的《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好男儿志在四方。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遥想王粲一个大才子,当年从军,竟是那样的激情豪迈。孟浩然和王宣都从王粲当年从军的激情豪迈中受到感染,随着他们对王粲诗赋的句句吟诵,二人渐渐变得情绪高昂。

为了保卫国家的一片安宁,即使是才华横溢的王粲,也要报名从军,去为国家建立功勋。而自己和王宣都是血气方刚的堂堂男儿,为了国家的一片安宁,就是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又有何妨?

孟浩然和王宣站在仲宣楼下那块“凭栏开襟”的额匾下,他们沉默了许久。孟浩然突然从怀中取出一把镶有金丝刀柄的匕首,他缓缓地把匕首从刀鞘里拔出来,三寸刀刃寒光闪闪,刀锋似可吹毛断发,锐利无比。这把匕首一直是孟浩然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

孟浩然缓缓地把匕首插入刀鞘,然后,十分郑重地把匕首紧攥到王宣手上。

王宣就要走了。

随着应征的兵勇在襄阳征兵大典的校场上校阅完毕,王宣和一群血气方刚的襄州男儿,打着烈烈如火的旌旆旗帜,跟随在襄州司马身后,列队自临汉门出城,然后从城北的临汉门码头登船过江。

孟浩然挤在临汉门码头送行的人群中,望着与自己情深意笃的好友王宣即将登船远去,他那张清瘦俊朗的脸上,两行清泪潸然而下,他不停地向王宣挥舞着手臂。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兄弟远别时,那种如同心被撕裂般的痛。

送走王宣之后,孟浩然难过了好久。然而,还没等他的心情稍稍平静,又从襄阳城里传来了张柬之被迫离开襄阳的消息。

神龙二年(706)五月,随着皇太后武则天去世之后被下葬于乾陵,武三思担心皇上李显会对张柬之等一批匡复勋臣,重新提拔重用,于是勾结韦后,让自己的心腹——侍御史郑愔,诬告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与驸马都尉王同皎曾为同谋。

早在神龙二年二月,由于王同皎对韦后、武三思相互勾结操控朝政很是不满,于是在洛阳集结义士,准备起兵诛杀武三思之后,再勒兵入宫捉拿韦后问罪,没想到被人出卖,事情提前暴露,结果王同皎被斩。

在韦后、武三思的授意和指使下,由于侍御史郑愔对张柬之的无端诬陷,结果皇上李显不仅罢黜了张柬之的勋封爵位,将他贬为新州司马不说,而且还要他带着全家离开襄阳,迁往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

本来打算回家乡养老的张柬之,仅仅回襄阳还不到一年,又被迫离开襄阳,带着全家迁往新州而去。

孟浩然闻知此事,不禁在内心产生了层层波澜。张柬之德高望重,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他回到襄阳,也就是想叶落归根。他不知道,皇上李显为什么不仅罢黜了他的勋封爵位,而且还要他带着全家离开襄阳。襄阳是张柬之的家乡,他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深情,难道是你皇上的一句话就能改变的吗?你让他离开襄阳的时候,难道你忘了,是张柬之一手把你扶上帝位的吗?不懂得世理伦常,你还枉做个什么皇上?

张柬之离开襄阳这件事,如同在孟浩然本是一片火热的内心,浇上了一盆凉水,从而让他开始感到了丝丝迷茫。

每当有心事郁结的时候,孟浩然都喜欢到好友张子容、辛谔那里去坐一坐。

和朱去非、吴悦这些好友相比,他觉得他与张子容、辛谔、王宣最能说到一块去。但是王宣已经从军北去,现在和自己最要好的知己,就数张子容和辛谔两个。与张子容和自己相比,住在西山的辛谔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那勤奋豁达而又乐观向上的性格,总能让人受到感染,让孟浩然甚至从心底里对这位好友感到钦佩。

辛谔住的西山与孟家的涧南园相隔也就是几里地,五月的襄水河行舟水便,于是,孟浩然来到南渡头上,解开泊在渡头上的一条小船,然后划着双桨,便往西山寻辛谔而去。

斜阳之下,凉风初起,小船虽是逆水而进,却也在水上跑得飞快。青草葱郁的西山林稀树疏,远远看去,似乎只有一些老树孤零零地兀立在山岭山坡上。再往前行,河面也随之渐宽渐阔。襄水河边的西山坡上,一条从岘山深处潺潺而来的涓涓细流,自一道长满青苔的石壁之上飞泻而下,在石壁下形成一个幽深暗蓝的石潭,此潭叫做岘山潭。在岘山潭旁边一个长满茅竹的小岛上,一个白发长者正在闭目闲钓。孟浩然沉浸在这片如画的暮色山水中。

船至西山脚下,孟浩然弃舟登岸,然后就沿小路往辛谔在半山腰里的书斋走去。

还未走近,孟浩然就听见山坳的茅屋书斋里传来一阵朗朗的读书声。辛谔他在,孟浩然心里一阵暗喜。

孟浩然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扉,他看见辛谔正在伏案而读。望着眼前这个寒门学子如此勤奋,想到他平日里的乐观向上,孟浩然不禁想到了孔子的学生颜回。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却乐观向上,处事贤达。孔子曾经感慨地对人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辛谔见孟浩然推门而来,连忙起身相迎。

两位友人促膝而谈,说到张柬之被迫带着全家离开襄阳之事,二人除了怒斥皇上李显的不仁不义之外,更是对韦后、武三思憎恨不已。两个年轻人的一腔家国情怀,总能让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走得更近。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而孟浩然与辛谔之间的言谈却依然意犹未尽。直至掌灯时分,孟浩然方才起身离去。

与辛谔和张子容相比,孟浩然结识不久的王迥,就住得比较远了,其居处鹿门山与孟家的涧南园相隔着三十多里地。往返一次光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好几个时辰。

尽管如此,孟浩然还是打算到鹿门山去一趟,他不知道王迥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张柬之离开襄阳的消息,他想把这件事告诉王迥,他不知道王迥知道了这件事后,心里边会有什么感想。

这天一早,孟浩然轻快地驾着小船从涧南园出发,沿着襄水顺流而下。只是一会儿的工夫,屹立在襄水河岸的岘首山,像一个春梦未醒的少女,静静地展现在了他的眼前。小船沿着襄水河绕到岘首山的东面之后,便进入了汉江。

太阳在天边露出了红红的脸颊,远处鹿门山的影子已经历历可见。

入夏的鹿门山青碧苍翠,山峦起伏。远远望去,只见崔嵬多姿的鹿门山如同一块碧绿的翡翠,倒映在澄明清澈的江水中。还未到鹿门,孟浩然就已经被眼前这灵秀柔媚的山光水色吸引住了。

再往前行,孟浩然把小船从汉江划入一条溪流,溪流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脚向前伸展,只见前面岩潭屈曲,水明如镜。忘情在这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中,孟浩然慢慢地划着小船,在这里来来回回地游赏了几次,可是眼前的景色似乎让他怎么也看不够。

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孟浩然想,东汉末年的庞德公之所以会隐居这里,采药不返,他老人家大概也是被这里美丽的山水陶醉了吧!

孟浩然把小船划到一个山湾的渡头边,弃船登岸,向人问明了好友王迥的书斋所在,然后依言前行。走出不远,看见前面两山如门,渐近渐拢,山沟里原本平坦的林间小路也渐往上行,路边的小溪哗哗有声。孟浩然抬头向前面看去,看见一大片翠竹绿油油的,如同一片绿海,随着山风摇曳。走近这片翠绿如盖的竹林,浩然看见竹林里有几间园庐若隐若现。

孟浩然知道,这里只是王迥的书斋,他的家在鹿门山外。他不知道自己贸然来访,王迥他此时会不会就在书斋。

孟浩然踩着石头踏步,跨过从竹林旁边流过的小溪,他看见园庐被一圈竹篱围着。孟浩然上前,轻轻推开竹篱门走了进去。

园庭里静静的似乎没人。

难道王迥他今天不在这里?孟浩然正在感到迟疑时,只见王迥捧着书卷从庭宅里走了出来,见是浩然来访,不禁欣喜万分。

在屋内用过茶之后,王迥和孟浩然一起走出屋外,沿着竹林间的青石甬道向着竹林深处走去。竹林里凉风习习,山鸟翻飞,阵阵莺歌雀鸣不时从翠绿的竹海深处传来,声音清脆婉转,煞是悦耳动听。再往前走,只见清清的竹溪旁边,伫立着一座宽大的竹亭。孟浩然走进亭内,只见亭子的亭顶、亭柱、亭廊、亭栏、亭围,全部都是用碗口粗细的竹子搭建而成,就连亭内摆放的桌椅也全都是竹子做成的。孟浩然依栏而坐,观竹溪、听鸟鸣、赏竹景,他被眼前这片清新雅致的美景深深地迷住了。

孟浩然与王迥在竹亭内倾心长谈,说到张柬之被贬新州之事,王迥怒目圆睁,他们一起痛斥韦后奸佞恶行,言语激愤,两位襄阳学子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在这方小小的竹亭里,已然找到了共鸣。

用过酒饭之后,王迥陪着浩然走出园宅,他们一起同游鹿门山。

鹿门山原名叫做苏岭山,东汉建武年间(25—56),汉光武帝刘秀带着侍中习郁还乡巡游,来到此地,夜间,刘秀梦见自己被乱军围困山中,走投无路之际,突然有苏岭山神前来护驾,帮他打败了乱军。一觉醒来,光武帝刘秀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自己当初仅以几千人起事,然而,却能一路逢凶化吉,直至问鼎登基,这其中莫非有苏岭山神在从中护佑?于是,汉光武帝刘秀就把这里视作圣地。他随即把跟随他的侍中习郁封为襄阳侯,敕令习郁在此修建寺院,以示尊崇。山寺建成之日,襄阳侯习郁命人雕石鹿一对,卧置寺门左右,一对石鹿夹道如门。于是,人们就把这座建在深山中的寺院取名叫做鹿门寺,苏岭山由此也就改名叫做了鹿门山。

过了鹿门寺后面的瀑雨池,沿着小路再往上走,前面山势渐高,而参天的大树也越来越密。在小路两边,垂藤倒挂,枝蔓横生,碧绿的鲜衣长附在垂藤横枝之上,山风轻动,飘若绿须。孟浩然跟着王迥在树木参天、林荫蔽日的羊肠小道上走了好一会儿,小路拐上一道不高的山梁。前面青崖绝壁处,水声哗哗作响。西斜的阳光洒进这条流淌在深山中的溪流里,涓涓溪流金光熠熠。

相传这里就是庞德公当年炼药取水的金涧,在金涧的上方,有一个长满绿衣青苔的石崖,陡如绝壁的石崖中间,有一个一丈多宽的石台,那里相传就是庞德公憩息的石床。

庞德公生于东汉,是孟浩然的同乡,他来到鹿门山,如今隐迹尚存,而高风已远。遥想当年荆州牧刘表数次召请庞德公入幕府为官,庞德公都辞官不为。庞德公说,鸿鹄把巢筑于高林之上,日暮来临之时得以安静地栖息;神龟把穴筑于深渊之下,黑夜来临之际得以安详地栖宿。庞德公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而做巢居高林之鸿鹄,心地坦荡如此,实让人倍感钦佩。

同类推荐
  • 海明威(走近世界文豪)

    海明威(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 胡适自传

    胡适自传

    本书包括胡适所撰《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三文。附录有胡适之父胡传的年谱、日记、传记和年表。《我的信仰》主要自述胡适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中有幼年时对宿命论的反叛,少年时阅读进化论著作,留学美国时接受杜威的哲学影响。后形成了他在信仰层面的新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四十自述》则是更为完整详细的前半生的自传。从出生到1932年,四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胡适在分析自身在思想上的发展和转变轨迹脉络上,深入到每一个小事件和具体书籍。这些是光靠外在的史料记载,是无法完成的。对了解胡适的思想观念形成缘由来说,是为准确详尽的手资料。
  • 名人传记丛书:威尔第

    名人传记丛书:威尔第

    名人传记丛书——威尔第——被高校拒绝了的世界歌剧之王:“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水利泰斗:张光斗传

    水利泰斗:张光斗传

    张光斗,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结构专家,在水利水电建设中贡献巨大,也有着诸多争议。本书全面叙述了张光斗从幼年以来的成长历程,描述了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奋发向上,一心为国的赤子情怀,注重实践,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平凡温馨的家庭生活。
  •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马克思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马克思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马克思从中学时代起,就立志将毕生献给全人类。他刻苦学习社会和自然的各门学问,成为一个思想深刻,学识渊博的人。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革命活动,和恩格斯一起共同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并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门推荐
  • 编辑部九题

    编辑部九题

    1991年,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介绍人是汪老和焦主席。忠义表弟说,表哥你已经是中国的作家了,应该换换笔了。我说换啥笔,他说该使用电脑了。我笑了,他原来说的是电脑。在忠义的说服下,我动心了。他说我先请你跟表嫂看看我的电脑去。我们就去了。以前我没见过,电脑原来就像是电视机似的,在桌子上摆着。他打开后,先在视屏上打出一句话:表哥表嫂你们好!看后,我不由得拍着手说,真好真好!他又打出一句话说:表哥表嫂,换笔吧。
  • 梅花之通灵印记

    梅花之通灵印记

    苍茫世界,苍茫大地,各种传说数不胜数。只不过现在是高科技年代,多少人对于这些传说都是当做茶饭之后的谈笑。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的给变了这一切……
  • 跟随周恩来过草地

    跟随周恩来过草地

    长征中,翻雪山、过草地是工农红军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苦难史,也是周恩来总理一段蹉跎难忘的日子。本书生动地叙述了周恩来和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发生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周恩来带着红军小战士一起翻雪山、过草地,战胜寒冷、饥渴、沼泽、疾病、围剿的敌人,走出草地。书中,周恩来的故事和细节感人又温暖,小红军的故事委婉细腻,曲折起伏,感人难忘,展现出的冰封雪飘的雪山、凄风苦雨的草地、沼泽,令人动容泪下……
  • 走进梦想小镇

    走进梦想小镇

    万科得意之作,王石亲笔作序推荐!以内容和文化为基点,打造最温情的桃源小镇!当代人居的“乌托邦”是如何做到的?又为何引起国内外建筑大师的极力追捧?良渚文化村是万科集团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历时14年多,单项目销售金额超过200亿元;不仅吸引了大卫·奇布菲尔德、安藤忠雄、丹尼尔·李布斯金、保罗·安德鲁、原研哉等国际设计大师的垂青追捧,更被王石称为“一个代表万科未来的作品”,被绿城宋卫平带150名高管学习并称赞为“中国城镇化未来”的项目。本书内容故事性强,诸多社区运营的问题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娓娓道来,又深刻剖析了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问题,其中很多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 大唐纵横

    大唐纵横

    (书友群QQ:970340282)天下英雄出我辈,戎马倥偬岁月催,王图霸业谈笑间,不胜美人依偎酔……纵马大漠与草原,横舟蜀地和江南,大闹长安与洛阳,醉酒安西之唐地……尽在大唐纵横。
  • 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民间故事

    新民间故事

    《新民间故事》为父子书之一。《新民间故事》以小人物的视角,叙述民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些故事,别的地方听不到、看不到。作者李民许现年六十四岁,一生历经坎坷,知道的故事也较多,他试图用夸张、诙谐的手法打造一个“民俗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人物个个性格怪异,事情件件蜿蜒离奇,这些人和事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看似与我们无关,其实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一种人生、一段历史。
  • 第一弃妃:冷面邪王不好惹

    第一弃妃:冷面邪王不好惹

    他是冷情邪魅的尊贵太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呵呵,太子,你的太子妃太多了,我宣布我们完了!”作为和亲大队中的一员,她挥挥小手,笑得轻蔑。“你试试。”他薄唇微启,嗓音低沉得可怕。
  • 培养青少年观察能力的断案故事

    培养青少年观察能力的断案故事

    《培养青少年观察能力的断案故事》讲述了历史上的名人如何发散思维,创造发明的小故事,从而启发读者的思想。
  • 魂契

    魂契

    一觉睡醒,谜团和危机接踵而至:素未谋面的网络恋人;一件奇异的游戏装备;死去的前男友;向她寻求帮助的幽灵......这一切,从网线那头展开。探索真相的背后,是一系列缠绵悱恻的故事,情之所向,不可不深,她应该相信自己的情感,还是相信摆在眼前的真相?黎明过后,她又将何去何从?“答应我,除了自己,谁都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