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理视野编辑部
自从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参观柴火空间后,慕名来参观的人让柴火空间的创始人潘昊应接不暇。随着这位生于1988年的四川小伙以及他的柴火空间一起走红的,还有一个词叫做“创客”。
如果以2015年划界的话,2015年以前“创客”在中国还是圈子内的文化,一群热爱纯粹造物并乐意分享的人们,聚集在类似上海新车间、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这样的地方,动手做出点东西(make something),借由3D打印、开源社区和众筹极大地缩短了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
那么,在今年两会以后“创客”由于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而迅速蹿红为年度热词,之前的创客圈被推至聚光灯下,创客、创新、创业三者之间的含义变得混沌起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大众舆论的语境中忽然间创客变成了“创业”和“创新”的主体,再辅之以各类孵化和投融资支持,俨然创客最好的时代已经来临。
这些大多分布在北上广深的80后和90后中国创客们,不少希望抓住创客的风口,正在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从工程师/科研爱好者到企业家的转变,学习怎么招人,怎么找新办公室,怎么开模,怎么融资……全身投入到公司的运营管理,这一切让年轻创客快速成长,也让他们逐渐远离了纯粹造物的快乐。
通过走访最具代表性的一些年轻创客们,以及特别邀约了两位分别位于美国硅谷和德国柏林的作者描述两地的创客风潮,本刊希望厘清创客和创业的区别,并试图为眼下红得发烫的创客运动降温,找出对于创客长久发展最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中国的年轻创客们当然可以投身创业,以自己伟大的创造改变世界,同时战胜创业路上的各种挑战。
创客们也可以选择简单纯粹地做一名创客,跟随自己内心的好奇心,创造并分享。切忌一股脑地创业,把创客和创业画上等号。
套用一句俗套的引言,对于中国的创客们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蜂拥而上、流行一时不是创客的常态,愿年轻创客们清醒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