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乐
五年前,失业的马可·罗斯(Marc Roth)在旧金山的晨雾暮霭里流浪。这个美国西海岸的城市,包容了特立独行的日渐老去的嬉皮们、一代又一代的艺术追梦者、永不停息的野心勃勃的科技创业者。马可却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他只是一个身无长技的流浪者,游荡于旧金山一条条陡峭崎岖的山路边。直到一天,他在当地的一家收容所的垃圾桶里,捡到一张广告:在一家名叫Tech Shop(技术工坊)的会员制机构,如果缴纳几十美元的月费,可以使用一些很酷的机器。马可想,那就试一下吧,也许可以学一点实用的手艺,在工厂里找一个糊口的工作呢。
他用救济金缴纳了月费,走进了这个看似不大、却井井有条地摆满了各种机器的“作坊”里。对从小就喜欢捣鼓各种机械的马可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成人的游乐园。
当工作人员告诉他,他可以尝试的机器包括激光切割机和3D打印机时,他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从小想做的!在这里,他学会了激光切割机的技术,16个月后,他获得了资助,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激光切割和蚀刻业务。他甚至还推出了自己的非盈利项目“旧金山学习庇护所”,帮助失业的人学习最新的制作工艺,重获自立和自信。
2014年6月,马可接到了白宫的电话,邀请他去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创客节”(Maker Faire,直译为创客集市)。马可和他的同伴们——热衷用双手把各种奇思妙想付诸实现的创客们,把白宫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嘉年华。他们给白宫的南草坪带来了一只长颈鹿机器人,在玫瑰园上空放置了一只巨大的红色气象气球,在总统和政要每天经过的走廊上摆了一只恐龙头,当然,还不忘了给奥巴马准备了一个3D打印的头像。
人群中,乔伊·胡迪(Joey Hudy)是一名看上去瘦弱腼腆的十六岁少年,他是创客节的常客了,正忙着到处发放刻着“别无聊了,做点东西!”的手环(Don't be Bored…Make Something!)。奥巴马在随后的演讲中也特别提到了他,趣称他是唯一能在白宫发射“炮弹”的人。三年前,乔伊就来白宫展示自己设计的空气动力炮,他把刚烤出来的一大包棉花糖准确地发射在白宫国宴厅的墙上。作为一个有自闭症的少年,他曾热衷于在餐布上画自己设计的电路,在学校里少有人理解,甚至被嘲笑成书呆子。如今,他自信地说,在创客节上,无须解释太多,每个人都知道我谈论什么。
热情和秘密都在车库里:创客前辈的故事
马可和乔伊,幸运地赶上了美国新一代的“创客”浪潮。2008年,美国创客运动的积极推动人、《创客》(Maker)杂志的主编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在TED的著名演讲《我们是创客》,被认为是美国当下势头强劲的民间创客运动的宣言。2012年,硅谷的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创始人之一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发表一篇题为《硬件的复兴》的文章,引起了美国科技界的关注。他认为在软件行业占主流的硅谷,许多硬件企业正在涌现。《连线》杂志的前主编、《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他的新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把当下美国的创客运动称为新一场工业革命,是振兴美国制造业的希望所在。这本畅销书引发了大众对于创客的浓厚兴趣。创客也作为一个集体名词,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被大众媒体热烈地上下打量、评头论足。
创客是什么?细究起来,Maker这个词,在中文里常常被翻译成“创客”,似乎更强调它的“创造”和“创新”的含义。其实,它在美国的语境里,有着更朴素的含义,就是乔伊发放的宣传手环上写的:(动手)做点什么东西。用双手制作实物、实现价值,这是创客们的最高信条。因此,在创客圈子里,那些能做出会识别面部表情的机器人的人固然很酷,但是用双手和车库里的一套工具精心打磨出一件边角圆润的婴儿衣柜,或给亲戚的婚礼烧制了一套刻有新婚夫妇名字首字母的陶具,也是同样值得骄傲的成就。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如果你和作者一样,抱着见识各种高科技玩意的期待,来到旧金山附近的San Mateo参加一年一度、十几万人头攒头的创客集市(也是该活动的起源和规模最大的城市),结果看到了许多类似周星驰电影里的国产凌凌漆才有的各种切菜的、浇地的、调酒的发明,会感慨,这真是一群动手动脑、自娱自乐、有着高度而单纯的热情的手工爱好者的嘉年华。
如果一定要找什么共同点,在“创客节”的旗号下,集结的是一群有着各种奇思妙想、并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去亲自实现的人。在创客节数百个光怪陆离的摊位上,有人展示的是树莓派(Raspberry Pi)做出的监测宠物猫的颈环,有人展示的是三四百美元一台的3D打印机打印出一只可以吱吱叫的玩具母牛,还有人现场表演用一支神秘的笔在香蕉皮上刻上卡通图案(是的,真的有小朋友立刻兴高采烈地在香蕉上画了苏斯博士童书中著名的“戴帽子的猫”),如果你对高科技根本不感冒,而是一名园艺爱好者,这里也有摊位专门__提供如何在一棵树上结十种果子的嫁接指南。
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引起热捧的一款创客产品就是一个并没有太多高科技含量的冷藏箱。但是,它击中了美国人爱派对、爱冰镇饮料的“痛点”。几十年以来,各个牌子的冷藏箱的形状和功能几乎完全雷同,除了容积越做越大,轮子越做越结实,乏善可陈。在Kickstarter上亮相的这款冷藏箱主打多功能:它附带了搅拌机,USB充电器、蓝牙音箱等功能,而且内置电池,无需户外电源。该产品原定筹资目标为5万美金,结果在两周之内筹到了600万美金。至今,已有62642个支持者在见到真正的产品之前,为它筹集了1300万美元。
追根溯源,美国这些形形色色的创客们,身后联系着好几代人推崇的DIY传统和价值观。在计算机出现之前,美国就有许多工具类、机械类的DIY杂志,为手工爱好者介绍可以在家完成的DIY项目。许多美国人白天有一份朝九暮五的工作,周末就在家中的车库当起了木工、电工、修车工等等。直至今日,如果周末开车经过一些环境幽美的郊外中产阶级社区,还能看到许多人家的车库大开,各色工具在专业的工作台上整齐排开,那些平时只需要靠双手敲键盘的中产阶级白领们,正卷起衣袖,打开了汽车的前车盖、爬上了屋顶清理堆积的树叶,或和子女一起设计乐高的集成机器人。美国人推崇DIY,一方面是从小重视动手(hands on)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人工太贵的社会条件客观促成。
20世纪70年代,硅谷地区开始出现像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这类电子爱好者的社区组织,里面集中了许多第一代的电子创客。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Steve Wozniak也常常去那里和大家分享自己对计算机雏形的想法,演示了自己设计的苹果一号。
这些完全基于兴趣、结构松散的社区组织,最初只是一群热爱动手的创客的实验场,功利商业色彩很淡。但是,正如世人后来知晓的,那里其实开始孕育流淌着一些后来为世界瞩目的高科技公司的血液,包括如今市值高达7500亿美元的苹果公司。奥巴马在去年的白宫创客节的演讲中幽默地说,我如果当时在场就好了,赶紧给斯蒂芬·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递过去一张纸币说:“你的这个主意真不错,快拿去,这是我投的100块美元。”在硅谷,许多像斯蒂芬·沃兹尼克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创始人,深受DIY的车库文化影响,他们不喜欢夸夸其谈,有了创意就立刻付诸实施。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也是这样的人,他的传记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曾在自己的海边别墅招待数名来自中国的客人,却发现家中没有筷子。此时,帕卡德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工程师的本质:他立刻去车库里,用家中的加州海岸红木和一套木头加工工具,赶在晚饭前做出了十双筷子。
当然,在很多一段时间里,车库创客们更多是业余爱好者,由于缺乏对前期投资、生产流程乃至客户需求、市场营销的了解,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和业余时间的手工项目,起于车库,也终于车库,极少能走向商业化。能从车库中走出来的斯蒂芬·沃兹尼克、大卫·帕卡德这样的人,毕竟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