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北麓。《八闽通志》:“常丰仓在府治西南,旧为雪峰寺廨院,见《寺观》。五代王审知改为罗汉寺,见《寺观》。后废。国朝洪武十七年,遂以其址建常丰仓按:米仓,旧定远桥北,今西门直街渡鸡里之前,地名旧米仓,即洪武十七年以前之米仓。万历《府志》:“常丰仓大使、副使各一员,攒典一人。”正统五年火,八年重建为廒,凡二十有六。《府志》作“洪武七年建廒三十有六”皆误。弘治十一年镇守太监邓原倡增三廒。明洪钟《福州府常丰仓新建却金廒记》:“经国安民之道在忧其有备而已。夫有其备而后可以济其事,先其忧而后可以享其乐。书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中庸》论为天下国家之常道曰:‘凡事豫则立,’此经国安民者。所以必先忧其有备而后可以乐其有济也。弘治丁已岁,福建镇守员阙,事闻于上,特命镇守江西御马监太监西瓯邓公移镇之。盖公贤声素著,简自帝衷也。公甫下车,首以兵食未备为忧,适巡按侍御新安张公、临海郭公皆甫至,相与协谋共议,谓闽地阻山负海,舟楫不通他省,谷粟之聚悉出土产,使积之无备,岂能免于仓卒意外之虞乎?乃命有司治仓廪、务陈积。福州府常丰仓旧有廒二十有奇,历岁既久,风雨侵凌,倾圯者过半。厅事后旧有正廒,颓败特甚,中惟支木,余皆荆榛瓦砾而已。公曰:‘事岂容缓,宜彻而新之。’有司以财力无备为虑,适琉球国修职贡陪臣至,循故事馈公黄金番布。公以非义,坚却不受,或者谓‘夷道远阻,返无所稽。’公因命檄送藩司下福州府,购得白金为两者四百有奇,以为市材、鸠工之资,有未足者,有司给官钱助之。其费也。廒每一为间者三,总三廒为间者九。前盖长廊,虚其楹以为出纳之所,上建小楼,空其旁以通郁蒸之气,皆如间之数。廊则广与间同,而楼则半之。其制也。间之入,每架广八尺,通九架,总七十二尺,其深也。间之延,每间二十尺,通九间,总一百八十尺。其广也。自下之脊,凡三十六尺,其高也。廒之週回,缭以砖石,基广八尺有奇,高与檐齐。廒之下列以长石,而用方木为面,以承所积,其坚厚也。终始于是岁之季冬,迄工于戊午之孟夏,其岁月也。提调则福州府知府蒋濙、督工则通判刘玺等也。鸣呼,世一蘧庐,官一传舍,若可以苟延也,惟有志于事功者则不然,盖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吏斯土则当念斯民,当其事则当思其备。昔公刘有足民之政,而诗人歌之曰:‘乃积乃仓’,鲁僖复周公之宇。而国人颂之曰:‘鲁侯之功’,皆所以美之也,今公能却已所有以为民,而使一方有乃积乃仓之盛。自兹以往,救荒有备,馈饷无乏,则闽之人感公之惠而美其功德,亦人情之所不能忘也。夫却馈遗以新谷藏,一身之廉也;务积聚以备凶荒,八闽之利也;慨废坠而聿新其事,百世之功也;采舆颂而勒之金石,千载之传也。公名原,字彦高,西瓯宜阳人。世以资力雄一乡,今全州学生绍永顺、长官缨皆其犹子也。噫,公之丰功善行遍于江右,而其清声远识重于士林,众矣,此特公一事之善云尔。因并记之。”明时镇守各太监荼毒吾闽,累经巡抚奏撤。洪钟历官江西、福建,微有宦绩,卒赠少保,谥襄惠。乃媚阉并叙其犹子,实属鲜耻。惟记中有足为营造仓廒呈式者,因姑存之。《闽书》:“邓原,弘治中以太监镇守江西,爱恤小民,劝率州县,长吏、小吏有非法酷虐者,辄以其刑刑之。尝过郡邑,学官诸生请谒文庙,辞不往,曰:‘我等名教罪人,何面目见先圣哉。’久之,移任福建,民遮道乞留。河南宣府抚按各奏,镇守太监蓝忠镇守宣府太监刘清,洁已爱民,宜赐敕奖励。下兵部议,可,并言福建太监邓原、浙江太监麦秀二人为舆论所与,请亦敕旌,仍遍谕他镇,使知感发。从之。”国朝仍其地而修葺之。康熙间累增,共设廒十七座,为屋一百七十三间,内福州府常平仓五十八橺、福粮厅常平仓三十九间、闽县常平仓四十间、侯官县常平仓三十六间。先时社仓亦在常平仓内,仅贮谷百余石。乾隆十六年,福州府李拔重修,立“天庾常丰碑”于仓门外,立“国计民天碑”于厅左,镌“金猫永镇”四字于金猫石,又于金猫石之背镌行书记“金猫沿袭”一百六十字。按:金猫石,状如伏虎,在今常丰仓西北隅。其石仆地深入,乃乌石之透山龙。俗以迫近仓廒,传为金猫捕鼠,亦迎猫为其食田鼠之意也。又立巨碑于厅右。 国朝李拔《常丰仓碑记》:“福州常丰仓在会城西南隅乌石山麓,逼近运河,鼓枻乘潮可达仓前,相传为古罗汉禅寺地。明洪武初始建三十六廒(应作二十六廒)。弘治间增置者三。至我朝熙雍以来屡次增修,共设廒五十七座,为屋一百七十三间,分隶府仓五十有八,厅仓三十有九。闽县四十,侯官三十有六,共贮谷二十六万八千五百余石,规模宏厂,煌煌乎巨观也。乾隆庚辰初夏,予来守郡,见檐瓦剥落,楝宇倾颓,怪而问之,吏曰:“地势叶、洿下,湿气薰蒸,往往外强而中腐,修补者数矣。阅年已多,宜其坏也。”予曰:‘盍早为之所,亟议当修状,申于上官。’咸报曰:‘可’。厅县亦先后请得帑金如所需,数召匠鸠工,缺者补之。腐者易之,墙之倾者筑之,沟之塞者通之,其他气楼、游廊、晒场、仓厅之属无不秩然具举,佥谓大役也,不可以无记。予惟古称‘兵以食为先,民无食则死,’故积储者天下之大命也。闽省负山临海,为东南奥区,山多田少,商贾辐辏,人民杂遝,年谷顺成,蜃蛤薯蓣之类皆堪果腹。一遇旱潦不齐,富室闭粜,米价腾涌,海运纡回,难以即致,呼庚癸而叹仳离,所在多有,非得常平谷数十万调剂其间,安能恃以无恐哉。不宁惟是,旗营健卒、父母妻子嗷嗷待哺,不下数万,岁挽延、建、邵、台等郡粟米,以供其乏,出纳支放,源源不绝。脱有红朽,骄兵悍卒,嚣然不靖,其谓之何,予尝刻石于仓,曰:‘天庾常丰,言备之不可不多也。’又曰:‘国计民天,言筹之不可不早也,’后之观者可以顾名而思义矣。抑予闻之,谷贵伤民,谷贱伤农,故贱则增价而籴,贵则减价而粜,号为常平。我皇上慎重仓储,存七粜三,悬之令甲,所谓法良而意美也。闽省近年以来艰于出粜,陈陈相因,蚀蠧堪虞。若云吏胥为奸,不且因噎而废食乎?量其丰凶、权其多寡而出入之,定其经制、严其程限而稽核之,无累于官,有益于民,亦在持筹者之善计而已。工始于乾隆辛巳冬,毕于壬午夏,经年而始成,共费帑金二千八百有奇。经其事者,本府通判郎昭、闽、侯两县李浚原、宋应麟也。例得备书。嘉庆间,因督粮厅国初置常丰仓大使一员,后裁。雍正十一年,将兴化府仓大使移设。不堪旗丁侮辱,改归福建督粮道支放。每月初三日放城内旗丁粮米,初四日放洋屿旗丁粮米。同治年间闽浙总督左宗棠增建大廒一十一座,又增建小廒六座。光绪七年,由善后局司道修建仓廒六座,并将前闽浙总督左宗棠所建六座小廒重修,统共大小仓廒三十八座,内粮道仓六座,又嘉庆间借府仓三座,统计道仓九座,其余二十九廒均名“增广义仓”,即府仓也。先时社仓亦在常丰仓内,仅贮谷百余石。道光间通省绅富捐资,另建义仓于庆城铺忠懿王庙之左。闽县、侯官县常平仓不知何时均已移归本署。按:《闽书》常丰仓条下载预备仓。宋有常平仓、义仓,常平之权总于监司,而敛散于郡。义仓隶提举,常平司之,掌于通判司法,县以命丞。皇朝初命天下郡县设预备仓于府治于村落,或劝分或和籴,丰敛凶散,有司掌出纳,宪臣提纲领,各设大户守视,虽非常平、义仓之旧,实其遗意也。其后,劝分和籴之法罢止,以赃罚谷充之。国朝顺治十一年诏:“各府、州、县常平仓及义仓、社仓积贮备荒,责成该道员稽查旧积、料理新储,每年二次造册报部。察积谷多寡,分别议奏,以定功罪。”自后法制递详。凡新旧交代、存七粜三及奖励捐输诸例,载于《大清会典》。雍正以来,常平亏空之处分益严。
方 井
在闽山,下广上隘,俗呼“丰井”,大旱不涸。《八闽通志》:“甘液坊,地名方井,北通文儒坊巷”。按《三山志》:“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苏公井也。或又指后街东民居内、予所题者为苏公井,大旱俱不涸。”“方”、“丰”,闽音略同,故误“方”为“丰”。今闽山北有曲巷,俗呼“丰井营”,即以此井得名。三十年前,方井在后街曲巷中,五家共汲。后宅统归一姓,井始拦入。光绪七年,邑人郭柏苍篆书镌“古丰井”见《石刻》。三字。郭柏苍《方井铭》:“山下出泉,日润百室。正气孤行,灵脉无窒。瀼瀼承露,溋溋吞日。廓其有容,满而不溢。守口虚中,韬光闭密。有美内涵,其泽广出。凿者何劳,汲者何逸。行潦不溷,淘之无术。潜龙欲居,旱魃所疾。震动离明,(俗呼丰井)终古如一。”
织染局
在治平瑜珈教寺东。《闽书》:织染局在府西南治平寺东。旧为提督市舶公署,洪武八年建于府治东南光泽坊内,成化十六年以其地建提督市舶公署,遂以此为织染局。光泽坊即今仙塔街,详《两贤祠》条下。
圆天石
在邻霄台后,楷书镌“圆天石”见《石刻》。三字。
双鲤石
在邻霄台北,石面篆“双鲤”。
尼帽石
在霸石右。俗呼尼姑帽,以形名。
三眼井
在今二十一炮台。大旱不涸,俗呼“山边井”。泉脉甘美,次于老鸦壑。
四眼碍井
在山麓今怀德坊。井底皆潭石,先时以碍砌井,层累如甑,每甑开两窍,下广上狭。光绪七年,苍得闽山保福寺大殿地,穿漾月池,见古碍井,形圆如甑,每甑两孔。后以淘者不可蹑足,溺者不可拯救,改用石砌。今人误呼为“孩儿井”。
双眼井
在天王岭今上殿井衕。
天王庙井
在今上殿。
穿山井
在穿山境,居民筑墙跨于井上。
大营井
在大营宋邵子祠前。
白水井
在山之阴,因水白,故名。左右汲数百家。
墡泉井
在山之西,旁楷书镌“墡泉井”见《石刻》三字。
老鸦壑
在山上。泉之甘美甲于城中。
土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