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7000000003

第3章 慧海慈航闻佛法(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生眼中“温而厉”的李先生,口中传授的不再是俗世优美的音律,而是净世濯心的梵音;手中所执的不再是描绘世间情态的炭笔,而是救度人间苦难的青莲。披上法衣的李叔同,走出书海义无反顾地踏足苦海,只手挽起守着一叶扁舟惶惑漂泊的众生的缆绳,传道,受业,指引彼岸的所在。

菩提本非树——佛教教义辨真

人生的苦,苦在不永久和有缺陷

乡间笃信佛教的老太太,常会一边拾掇着什么活计,一边儿絮絮地念叨“人活着不容易呀……苦啊……”经历过人生百态的老先生,挥毫泼墨之后也会对着墨迹淋漓的作品叹息:“佛教说人生是苦的,因为人的脸就是的一个‘苦’字,你看,草字头是眉毛和眼睛,中间的十字是鼻子,口自然是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佛教的基调是悲观,认为“人生是苦”。大家因此断定,佛教倡导的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信仰佛教的人,往往也会把佛教看做是参透人生之苦的池沼,浸溺于悲伤的感情中不能自拔。这是对佛教最普遍的一种误读。

弘一法师专门在演讲中解释这个问题说:“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佛确实曾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然而这个所谓的苦,指的不是生活的艰难云云,而是指“无常之苦”。“无常之苦”指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是从无常变化的角度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当生活发生变化,苦痛就来了。

佛说人生是苦的,这苦是说人生有缺陷,快乐不会长久。就像花朵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盛开,饱满晶莹的花瓣与曼妙的香味让人沉醉留恋,它却注定不能长久留存于世上,你必须经历它的凋敝和枯萎——相对之前花之美态,这个情境是悲凉的。

客观地看看我们的生活,是单纯的痛苦忧愁吗?很显然不是的,人生有那么多快乐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之类的痛苦,同样也会享受到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的快乐,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否定了生活中所有快乐的因素,显然是偏激的做法。

弘一法师指出,佛教非但不认定生活是悲伤的,还会告诉大家如何走出悲观的情绪,直面这悲伤。佛倡导一种境界,叫“常乐我净”。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生活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喜忧参杂。佛法想告诉你的,就是按照什么方式修行才是正确的、怎么做才能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圆满的人生。

佛曾在在菩提树下冥思静想,想要悟出人生真谛,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最后终于觉悟并总结出人生的四个真谛:

苦谛:人生是苦,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认识。

集谛: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对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

灭谛:人要摆脱痛苦,必须放下贪欲,佛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

道谛: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痛苦以及获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

“四谛”是一把解开生命烦忧的钥匙。佛教认为宇宙是虚幻的,暂时的,空性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永恒不变。一件价值连城的古玩,一旦失手掉在地上,顷刻之间就分文不值了,若执著于它原来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它本来的空性,就会伤心、痛苦。人们应该在使用它时爱惜它,珍惜它,而一旦失去了也不要执著与烦恼。

花朵会开放,就必然会凋败。以豁达的心态看待这个事实,在它娇美时欣赏它的美丽,凋零了也不必叹息,它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仅此而已。而你要做的,不是哀叹它的凋敝,而是欣赏和赞叹,为自己能看到这么美丽的生命而欣喜。

生命也如花朵草木般有开有败,有枯有荣,享受生命的过程,平静地承受喜乐哀荣,这样的生活,才是平淡而幽静的,不会被苦和忧伤的感觉时时包围。

滴水佛音

1、菩提“菩提”一词为梵文的音译,是觉悟、智慧之意,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2、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约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据佛经记载,乔达摩·悉达多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他35岁于菩提树下悟道,开启佛教,之后开始长达45年的弘法生涯,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即使出家,也在这个世界

……贾政行到毗陵地方,天气乍寒下雪,泊舟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贴辞谢朋友,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侍候,自己留在船里写家信,写到宝玉之事,便在思想中暂时停下笔来。这时,贾政抬头,忽然看到船头前面微微的雪影里,有个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光头赤脚的青年人向着他倒身下拜。贾政不知是谁,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可是那人已经拜了四拜,起来打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大吃一惊,忙问:“可是宝玉么?”

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贾政又问:“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

宝玉未及回答,只见船头边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着宝玉便说:

“欲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路滑,急忙赶来,哪里追赶得上?这时只听他们三人中不知是谁作歌道: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大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贾政一面听着,一面断续赶去,转过一个小坡,倏然不见。这时,只见贾政心虚气喘,惊疑不定,还要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在旷世奇书《红楼梦》的结尾,怡红公子贾宝玉看破红尘,飘然出家,而且出家后俨然避离尘世,他的父亲贾政甚至寻他不见。贾宝玉的“消失”符合多数人对佛教信徒剃度出家的印象:飘忽、神秘、出家就仿佛从这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很多对佛教不甚熟悉的人认为,佛教徒出家是为了“出世”,即抛却一切,寻找寂静清幽之所修行,躲开人世的烦忧。确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避世的观念。最为著名的是陶渊明一类的士人,因为不想受到世俗的污染而隐居,不问世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人们的观念里,佛教徒的出家与高人逸士的隐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想法确实非常美好,可惜是片面、不正确的。

一次在上海太平寺中,弘一法师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在他看来,佛教是一种引导人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弘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弘一法师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他出家之后,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不断游历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更是立场坚定地主张抗日,甚至日寇临于门下而不避,慷慨激昂地写下“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由此可见,所谓“出世”,并不是一种逃避或是摆脱的行为。弘一法师曾经专门解读过“出世”一词,认为这个词有两层涵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方也有这个意思,把一百年称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

“世”还有一层意思,当“蒙蔽”讲。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在世人眼中混沌的三世因果就是“世间”。

常人所谓的“出世”显然是后一种含义。

“世间”是被业火炙烧的烦恼之地,能出离世间是人们无上的追求。什么才是真正的出世呢?弘一大师开示说,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

佛教所谓的出世并不是号召大家去逃避,而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用真理打开生活烦恼之锁、彻底化解那些无尽的忧愁。无论得道与否,我们面对的还是这个世界。只不过没有了悟的人妄想逃避世界,大彻大悟的人知道如何面对世界。

可见,那种认为出家了,就不在这个世界上的看法,是浅薄错误的。

即使是修成正果的菩萨、罗汉,也没有离开这个世间。在观念上来说,他们都已经达到了“出世”的超然境界,可是他们并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些受人敬仰、满心慈悲的菩萨、罗汉,依然在这个世界上不知倦怠地救渡众生。

滴水佛音

1、法师亦称为说法师,佛教中指擅于学法、说法的人。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释迦及其弟子都是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2、穆藕初穆藕初(1876年~1943年),名湘玥,上海浦东人。穆藕初是上海工商界名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具有先驱者意义的实业家,他毕生秉持以实业求振兴的理念,探索西学,兴办纱厂,资助教育,参与政务,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他还是一位昆剧票友,是昆剧传习所的创办者之一。

“一切皆空”实为样样都有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异口同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就像苏东坡的诗句所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其实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即使是对佛教恕不熟悉的人都知道有句话叫“一切皆空”,“空”这个字在佛教经典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佛法中的“空”指“无我”,即“不是我”或者“没有我”的意思,即是说佛法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所面对着无数人和事,与花鸟虫鱼共存,安享天地自然的造化,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才称之为“空”。就好比临水看花,水中为什么会有曼妙的花影?有水、有花、有阳光,花的影子才能投映到水中,给你以美的享受。花影是种种条件产生的,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我们看到的那美丽的形象,却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

弘一法师谈到“空”这个概念时说,“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干,好事也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一点,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著最高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

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

同类推荐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灰姑娘的恋爱式青春

    灰姑娘的恋爱式青春

    有点毒舌有点坏的狼犬男孩夏泽,妖精一般的美丽少年吴忧,还有贴心小可爱夏临川,万星遥该如何选择?如题,这是一个灰姑娘的青春恋爱故事。学神女主因为家教误入高富帅的世界,从此过上了哭哭笑笑疯疯癫癫潇潇洒洒的高中生活......灰姑娘没太大的野心,能找到为她穿上水晶鞋,和她一起幸福跳舞的王子,青春足矣!
  • 农门贵女傻丈夫

    农门贵女傻丈夫

    江九月穿越了,穿到了一处绿树成荫的小山村。破屋烂墙,没油没粮,有个老娘,病的!才醒过神来,上山采药却采来一个长相过的去智商不过关的男人!怎么办?清泉眸光湛湛:我饿——九月一指木柴:劈一捆柴换一碗饭,去。没关系,既来之则安之,不就是破屋烂墙没油没粮吗?好!且看她一双巧手如何创业发家,带着母亲走上康庄大道,栽好梧桐树等个金夫婿!可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梧桐树没有引来金凤凰,反而引来一群如狼似虎的亲戚和凶恶威武的大汉!大汉:混账,你居然敢让我家主子给你干活?九月昂首:不劳动的人没有吃饭的资格。大汉:你这个女人心机深沉,放长线钓大鱼,你到底给主子施了什么妖法,让他呆在这里不离开?九月瞪大眼:冤枉!我可是受害人,分明是他先赖上我的!
  • 凤舞天下,魔尊靠边站

    凤舞天下,魔尊靠边站

    穿越到修真大陆,凤清舞一开始想的只是替原身报了仇,当个逍遥游医,可莫名招惹到魔尊,万万不是凤清舞的本意。契约神兽凤凰之后,在五华林里又捡到一只寒蟒,这寒蟒还是可以一直晋级的寒蟒王,也就说,只要有契机,这寒蟒可以一直到达圣级!不但没有只能契约一只灵兽的限定,可以无限契约灵兽,凤清舞还发现自己的炼丹炼药天分,逆天的高。这倒也是,前世本就是著名的医师,本就一家的。那就多收集收集丹方药方,多炼丹炼药,以便能养得起自己这一堆灵兽!渣皇子回心转意?不好意思,那你得问问魔尊同不同意。家族忏悔?有魔尊这个后台,还需要家族做后盾?
  • 暴君的鬼医

    暴君的鬼医

    阶段一:“皇上,南朝弃妃配不上您。”暴君淡笑:“为她,前生不苦,余生皆甜。”_阶段二:“王爷,王妃被皇上召幸了。”他嗤笑:我和那丑女人离婚了。看到大殿上耀眼女人,他惊呆了。
  •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极至命筌谛

    三极至命筌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优美的校园散文

    优美的校园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异现场调查科前传1:血族革命

    异现场调查科前传1:血族革命

    超自然惊悚虐心之作,让人热血沸腾。宛如《冰与火之歌》,整本书出了N多领便当但是你一定很喜欢的人物……但,诺兰的传说永不褪色。如果有一天,诺兰真的逆天重生归来,是否可以用还魂术复活吉格飞?
  • 逆天邪皇

    逆天邪皇

    旌旗漫卷,神魔如潮!这一世,荣耀终归于己身!我,辰帝!誓弄苍天于股掌,震宇内之神尊!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