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没有试,没有争,我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你必须要敢于竞争,连争都不敢就只能失败,只有争了才有胜的机会。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里,你若不力争上游,就只有被淘汰。既然有往上踏一步的机会,为什么还要拱手相让?虽然退让是一种美德,但因此就无原则、无节制地放弃竞争,则是愚蠢至极的行为。
很多人都本着“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努力在同事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他们想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老好人”,跟谁都一团和气,始终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向来不跟别人争论什么。他们甚至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与别人和睦相处,还能拥有一个稳固的位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他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到头来,他只会让同事瞧不起,被当成软柿子捏来捏去;也自然不会被上司看中,反而会被认为没有主见,无法胜任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出让了应得的利益,却也只落得这般田地。不得不说,他的做法有很大的问题。害怕竞争,处处退让,是对自身能力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潜能的漠视。这不仅仅是懦弱的表现,也并非完全出于礼让和与人友好相处的目的,而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放纵自己的借口。
我们与同事、朋友之间,往往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不管多好的朋友,当涉及利益时,你们就既是盟友也是对手。很多时候还会出现利益的冲突,需要彻底地站在对立面,刀剑相向,剑拔弩张。如果这时候的你还要摆出一副义薄云天的模样,不去争抢,甚至还主动退让,仍偏执于朋友义气,而舍弃太多的实际利益,最后吃亏的一定是你,而且你也很难获得对方的尊重。
敢于竞争的人才是强者,只有强者才能让更多的人尊敬,也只有强者才会有让别人主动去与他结交的人格魅力。争胜未必能胜,但至少可以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并且能在竞争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将军们都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磨砺而出,并非在学校里培训教育出来的。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旦进入这个社会,就必须学会去竞争且敢于竞争,待到千锤百炼之后,才会拥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才能拥有必胜的决心。
在职场中,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竞争时,把握好分寸和方式很重要,这就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跟你的同事竞争,不是非要争个你长我短,你死我活。勿逞无聊的口舌之快,要在工作中勇于与同事一起接受挑战,在公平的竞争中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跟你的同事竞争,不代表凡事都斤斤计较,没事找事,逞强好胜。要秉持“工作中既是伙伴又是对手,生活中既是朋友又是知己”的原则。
跟你的同事竞争,也要看清重点,不能被蝇头小利蒙蔽了双眼,为了暂时的利益丢掉自己的未来。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是有必要去与他们争抢的。只有将利益分清主次、轻重之后,才能在关键时刻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员工之间良性的竞争,是公司不断发展的保障,也是公司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竞争,才能更好地提升员工的能力,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业绩。同事之间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畏惧竞争,就只能被淘汰。
虽说,竞争是一个令大多数人都感到胆怯、畏惧的存在,但是我们却必须时时面对各种无情的争斗,有形的,抑或无形的。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你想逃避竞争的想法也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与其害怕职场的“明枪”“暗箭”而选择逃遁,倒不如一辈子都老实待在家里做你的“宅男”“宅女”好了。为什么非要走出家门去打拼呢?试问,那份被你念念不忘的所谓的雄心壮志又去了哪里?你不该为它多一些勇敢吗?只有在与同事的竞争中,不断地展现、磨炼自己的能力,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器重,才会为自己赢得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才会在职场中顺风顺水,才会实现自己最终的梦想和抱负。
随着全球性人口激增,工作岗位的数量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严重失调,使得每个人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同时,企业间异常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此,他们会不停地洗牌,选择优秀的人加入,然后将平庸的人辞退。只有不断补充优秀的新鲜血液,才会为企业带来创新与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争不抢你就无法入围,只能被淘汰出局。因此,你必须用自己的实力去说话,去证明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如此的不可或缺。
那我们又该如何去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呢?一个企业评估一个人才无非就是遵循“结果导向”,只有在与同事不断的竞争中得到成长并获取胜利之后,你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中多一些胜算,就一定要去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证明给别人看。比如,也许天天加班是个好办法,也许你希望通过做比别人多的工作去证明实力,也许你会选择帮助别人做更多额外工作来获取别人的好感。这些做法也许能让别人看到你的踏实勤奋、吃苦耐劳,但收效甚微。与其说是在努力证明,倒不如说是在自我剥削。因为,你能做到的这些,任谁想去做都能做到,没有半点竞争力可言。真正的自我展示,应该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专长,以求在关键业务上能战胜对手,体现出你非凡的价值,进而成为老板和上司的得力助手。这样的证明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加重要。
由此可见,敢于竞争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第二步:我们该拿什么来争?你不能永远只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你必须要修炼好内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但是工作做得好只有自己知道是没有用的,要让别人也知道你做得很好,好到让人觉得你无法被替代,好到你得到了真正配得上你的赞誉和回报。直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时,你也才有资格去与别人竞争。
所以说,不能盲目竞争。比如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你能让他立马去跟李嘉诚一决高低吗?这根本不现实,即便他有这样的潜力,也需要时间的打磨。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无智的竞争。在竞争之前,在向对手发起挑战的时候,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分量。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妄自菲薄,轻言放弃。要坚持理性竞争,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胜算几率,从而增强自信心。
“树不争高不成材,人无压力不成器。”机会是自己争来的,是在竞争中抢到的,强者也是在不停地竞争中得以茁壮成长的。人生价值最高的体现,永远是属于那些昂扬向上的人,而不是蹲在树下休闲纳凉的人。我们要像森林中那些互相争高的树一样,不甘落后、奋力往更高的方向生长,只有这样才能汲取更多的阳光,获得更多的养分。否则就只能被遮蔽,活在其他同伴的树荫下,并将长成参天大树的梦想遗忘。
每天多付出一小时
要对自己狠一点,除了敢于竞争,还要勇于“付出”。坚持每天多付出一小时,每天多往前走几步,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走在了别人前面。成功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比别人更能“压迫”自己,比别人对自己更狠一点。在竞争中,不进则退,时刻都能多进步一点,你就能站得比别人高,走得比别人远。
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掉了,也不一定会那么幸运的砸中你。不要把自己当成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幸运儿。要想成功,只能对自己更狠一点儿,比他人再多付出一些。
可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是这两种人:第一种,机会主义者,不但盼着天上掉馅饼,还期望掉金子,最好能砸中自己,马上让自己的命运发生改变。第二种,自大主义者,盲目地信奉“我思即我得”,以为自己真的具备了超强的吸引力,想什么就能来什么,丝毫不考虑现实的情况,总认为坐在那里想一想,成功就能登门拜访。
“每天努力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将不期而至。”既然你不是天才,也不可能被金子或者馅饼砸中,那就静下心来,好好规划,用心付出。每天比别人多付出一个小时,多总结当天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做第二天的工作安排,补充目前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先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靠近你的目标,使其触手可及。
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人都在努力——除了那些单纯地认为心想就能事成的幻想家。如果你想脱颖而出,那就只能比别人多付出,多努力。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尽管比计划中做的稍差一点,但至少我不曾放弃过任何一点能够做些事情的时间。因为我知道,我想得到的所有东西,都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所以,比起等待机遇,我更喜欢自己去争取和制造机会。当我开始找工作、坐在面试官对面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快给我一个机会吧”,而是“我该怎样做,才能让他看到我的优点呢”。
正因为我总是主动去争取,敢于去表现,所以到目前为止总是走得比同一起跑线的人更快一些。
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所的研究证明了我的观点,他们对一百多位社会名流的成功经历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共同点:这些成功者只不过每天比别人多用了一个小时来做他们的事情。
一个小时对你来说,能用来做什么呢?或许你会说,可以打一会游戏,看一部电影,看半场球赛并抽一根烟。如果你只想到这些,那么说明你目前还不具备成为所在行业骄子的素质。你对工作不够热爱,对时间不够重视,似乎只对享乐情有独钟,丝毫没有办法对自己狠起来。
在工作中,我们总觉得身边有太多比自己幸运的人,事实上,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头顶上的光环,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汗水。职场中,根本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很多人只知道去羡慕别人的好命,抱怨公司的不公,却没有好好去检视自己,回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去看看自己的期望是否与付出成正比。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部分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吴敏就是这样一个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虽然看他的名字有几分女性气质,但他却是一位在事业上极其成功,不折不扣的男子汉。他目前是国内一家半导体工厂的总经理。从进入公司到坐上总经理这个位置,他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很多人说吴敏命好,但是他却沉默摇头,其中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从进入公司那天起,他就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公司规定9点开始上班,他每天总是提早一个小时到公司,他将这一个小时用来阅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他本身是做半导体制程方面的工作,但他却常常去了解和学习有关设计、包装、市场的知识,并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自己的工作。正是这每天一小时的自修,让吴敏受益匪浅。每天不间断的学习,拓宽了他的视野,在思考问题时,他总能从常规的框框中跳出来,快速突破瓶颈,将问题顺利解决。
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难题,有20多个人一起参与研究,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也没做出成绩来。吴敏看不下去了,就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没想到他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将问题解决。众人皆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吴敏轻松地回答说:“我只是在你们研究的基础上,转换了一下思路,调整了一下研究方向而已。”
每天下班之前,他还会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总结自己当天的工作状况,并做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正是凭借着每天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吴敏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总能及时地出面解决公司的棘手问题,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就这样,他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轻松胜出,成为公司的总经理。
梦想着成功的人有很多,但能够成功的人却极少。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有的人会说,自己努力过,但是没有成功;自己付出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反思一下就可以发现,大多数人都是三分钟热度,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时间一久,便无法坚持,自动放弃。不要说每天挤出一个小时,就是让他每天多拿出一分钟,也会让他觉得多了一个负担。如果不能逼自己去坚持做一些该做的事情,就会让享乐的欲望乘虚而入,并慢慢变成你的一种习惯。
或许,很多时候你都很想对自己狠一把,下定决心去努力,且制定了周全的学习、工作计划,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发现总有这样那样的状况发生。今天你可能会说,我的孩子病了。明天呢,你可能要跟多年不见的朋友一起小聚。那么,后天呢?你又要……和你一样,人们从来都不缺少借口。我们不否认这些突发状况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也必须马上去解决,但是即便这样,也不会占用你全部的时间。如果你能对自己狠一点,就一定能在完成这些事情之后,再抽出一些时间去按照计划做自己的事情。除非这个计划对你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去坚持,你定会有办法让自己做到,只是大多数时候,你都输给了自己的惰性。
也许有些人在坚持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效,就立马选择放弃。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十分不可取,凡事都需要经历一个累积沉淀的过程才能发生变化。当你付出的努力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所坚持的事情才会达到由量到质的突变,你才能收获你想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