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许多书籍、观点等等是后人假托前人之名写就与公布的。比如《黄帝内经》,就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撰写的……
假托前人,原因很多。
原因之一,是为了借前贤之名,让自己的学说能为世人所敬重,所接受。比如《黄帝内经》,可能是一位医术很高明的人撰写的。他的研究,他的成果,在当时是一流的。但这个人可能没什么名气,或者名气不是很大。如果以他的名字刊布此书,便难以传之广泛,难以传之久远。为了使自己的心血不白费,使自己的成果能流传,使自己的学说能被后人肯定与接受,从而达到推动医学发展和治病救人的目的,著作者只能假托古人圣人之名。一本好书,依托名人之名,便能很快传播开来,传播下去。
原因之二,是为了借不存在之人之名,借以掩饰,借以保护自己。比如写《金瓶梅》的作者,只好取个“兰陵笑笑生”的名字糊弄世人与后人。为什么这样,因为似《金瓶梅》这样的“谁解其中味”的所谓黄书以及真正的黄书,是难以为道学与假道学盛行的国度和时代所容忍和接纳的。写这样的书,自然不敢指望光宗耀祖,不敢指望青史留名,所以只能假托他人以至不存在之人的名字。至于后人如何评价,是肯定,是赞美,是批评,是谩骂,那就是你们的事情了。作者不想管,也管不了。
原因之三,是政治保护措施。有些人所写的东西,是探索性的,是反传统的,是与当世当时的政治不相吻合或不完全吻合的。如果说不想丧失尊严丧失自由,不想断送前程断送性命,不想被抄家灭族掘祖坟,只能假托他人,假托存在与不存在的人。这样的情况,古已有之,于“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为盛。
假托古之圣贤古之名流硕儒,将自己的书文冠以他人之名发表的人,是不为名利或不敢为名利的人。这种不为名利,有高尚的因素,即只要留传下去,只要对后人有用,只要成果能发挥作用,以谁的名义发表并不十分重要。也有无可奈何,不得不为之的因素,即如果不冠以古之名人要人的名,其成果就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如果硬要署自己的名,名是留不下,成果也留不下。这种人总体上是高尚的,是有责任感有历史感的。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财富,也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假托并不存在之人,或者说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假名的人,是聪明的人。他们的作品在当世以至后世都是有争议的。他们所描述的生活,所表达的情感,所推崇的思想,所欣赏的伦理,与世人与后人的正统正宗的伦理、情感、思想是有一定距离的,很可能是有严重冲突的。如果他们不署假名,他们就会全方位地暴露在全社会的目光之下,他们很可能会被视为黄作家、下流胚。他们的生活会受影响,他们的子孙也会被牵累。而湮没他们的成果,他们又十二分的不情愿。可行的选择,就是假托。
假托政治上会对自己的成果的刊布与流传有利之人(存在的或不存在的),是非常无奈之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社会不正常不民主情况下的表现。当然,这种假托如果搞不好,就是一种栽赃,一种陷害。但通常情况下,假托人是没有害人之心的。他们要让自己的学说自己的成果存在并流传下去,又要保证自己及家人、亲朋的安全,不得不用假托的办法。
不论怎么说,假托都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办法,是社会压力下的产物。假托所反映出的,是社会的封闭性与人们打破封闭的聪明才智。
中国社会与假托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中国的上古中古有假托,中国的近代有假托,中国的现代依然有假托。本着我们的国情,我以为让假托这种方法存在下去,对中国人,对中国社会都是极有好处的。往大处远处说,对世界,对历史也是极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