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是一句赞美人之才能特别是人之政治才能的成语。看到它,便会使人想起举重场上举起三四百公斤杠铃的运动员,想起北京天桥使高大沉重的风幡在自己手中翻转飞舞的艺人,想起一手托一只石狮子的古代武士,也使人想起了北伐中的**,长征中的毛泽东,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举重若轻,能矣哉,令人敬之仰之。
与举重若轻相对应,应当有“举轻若重”的概念和术语,但似乎未之闻也,词典上似乎也翻检不到。但我的的确确感到有这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这样的伦理和政治的要求。比赛过顶气球的人便知道,气球虽轻,轻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顶气球似乎比顶排球、篮球更让人难以把握,更有“沉重”感;捧起一把名贵的紫砂壶,品茗之际得时时小心,犹如捧了一把铁壶;至于拿起一件价值连城的古陶古瓷,那感觉,就如端着一个铅块。说这些一般人大约没有真切的体验,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让人们分别抱着自己的孩子和一块比孩子沉重的石头过窄窄的、随时有掉下河危险的独木桥,感受一下哪一趟来得轻松,我敢断言,百分之九十的人会觉得抱石头过河要轻松得多,而抱孩子过河却反而沉重,沉重得能令人窒息。
社会生活中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事例很多,有时两者似也难以分清。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重与轻。有些被认为是重的事物可能实际上是轻的,有些被视作轻的事物反倒有一定分量。有些原来重的东西就像萝卜的发康一样变轻了,有些原先轻的东西犹如海绵吸水般变得重了。这里面有辩证法吗?有,但我不是哲学家,说不大清楚,只有朦朦胧胧的感觉或曰直觉。比如“人君”的地位,从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包括两三岁登基的溥仪均认为“朕即是法”,“一言九鼎”。九鼎是多少,没称过,大概够九百个人抬的。可孟子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比如同是读书,有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就是力量”,也有人认为“人生不幸识字始”,“知识越多越反动”。比如对于国民教育,日本人以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从重视教育开始振兴经济和社会,而我们虽口头上也没说教育不重要,但实际上教育的地位却低得可怜。此中认识的高下、理论的正误、实践的对错,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从各自的角度去评判。但相信真理只有一个。靠近了上帝不一定意味着靠近真理,不随声附和也不意味着远离真理。
有些看似轻的次要的事物,其实是很重、很沉、很关键的,举起来、抓起来、做起来其实不比顶气球、端紫砂壶、捧名贵瓷来得容易。虽说抓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反腐败等与经济工作比起来是轻的,但轻中有重,就其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对经济技术增长的作用而论,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也许是更重的。要有点捧瓷质国宝的举轻若重的意识,要做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这也许是时代的要求,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我们敬慕玩石狮铁锁如扔棉花包的大力士举重若轻的素质与气质,我们更钦佩那些在风雨交集、浊浪滚滚的江河上单手托爱子过独木桥的巧力士举轻若重的大家风范与远见卓识。举轻若重实在可贵、可取、可赞,赞叹之外呢,惟望国人起而效之、用之、行之。
199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