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9000000013

第13章 公孙丑章句上(4)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铠甲的人仁爱吗?造箭的人唯恐箭不能伤人,制甲的人唯恐甲破人受伤,想法截然不同是由他们的职业决定的。专为人求福多寿的巫师和专为人制棺材望人早死的木匠也是如此。所以,一个人选择职业不可不持谨慎的态度。孔子说:‘住在仁德的地方才好。经过选择却不住在仁德的地方,哪能算聪明?’仁,是上天赐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们最安全的住宅。没有阻碍却不去行仁,这便是人们不聪明的地方。一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那就只配当他人的仆役。当了仆役却又耻于为他人所役使,那就好比造弓的以造弓为耻,造箭的以造箭为耻一样。要是觉得可耻,不如去行仁。行仁的道理如同射艺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发箭,箭发而不中,不去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是返回来从自身寻找原因罢了。”

[延伸阅读]

本章最大的看点是孟子提出的“术不可不慎”的问题。

造铠甲的人怕自己所造的铠甲保护不了人,而造箭的人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医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不如造铠甲的人和医生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职业心理在作怪。

所以,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正如孟子得出结论说:“术不可不慎。”

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大家都把孟子的话听进去了,谁还愿意去开棺材店或殡仪馆呢?谁还造军火的呢?

因此,社会分工和职业选择同时存在着。

尽管有“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有“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教育和宣传,但是,教育和宣传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职业之间确实有差异存在。强调无高低贵贱之分,正说明有高低贵贱,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罢了。比如说,孟子所提出来的造弓箭的人和卖棺材的人的问题,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造弓箭的人是为了让你去射杀如桀纣那样的不仁之人,卖棺材的人是为了让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处,不也是仁吗?所以,造军火、开棺材店也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

那么,不可以选择的职业到底有没有呢?

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走私贩毒、开妓院卖淫、行窃聚赌、杀人越货!

归根到底,还是孟老夫子的那句话:“故术不可不慎也。”说得实在高明。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①。大舜有大焉②,善与人同③,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④,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⑤。”

[注释]

①禹:相传上古时代治水有功的贤君,他接受舜的让位建立夏朝。拜:即拜首。后来便沿用为行礼的通称。

②有大焉:有,同“又”。焉,语助词,此在句末作兼语,等于介词“于”加代词“是”。

③善与人同:即与人同善。

④耕、稼、陶、渔: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为帝前曾经从事过种地、烧制陶器和捕鱼等各种劳动。

⑤与人为善:与字有两说,一是偕同,和别人一起;一是赞许、帮助。朱熹《集注》云:“与,犹许也、助也。”两解都可通。

[译文]

孟子说:“子路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便表示高兴;夏禹听到有益的话,便向人拜谢。伟大的舜帝在这方面更伟大,他愿意和别人一起行善,抛弃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并乐于用来行善。从他当百姓时种田、制陶、打鱼一直到当上天子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向别人学习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就是赞许、帮助别人行善的好作风。君子的所作所为没有比和别人一起行善更伟大的了。”

[延伸阅读]

通常,我们主张与人为善,意思是善意地帮助他人。这与本章的大意虽密切相关却有着些许的区别。

孟子的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与人一起行善的前提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子路正是闻过则喜的典范,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此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为高明了,不但高兴、下拜,还要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同别人一起行善了。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但是,现实中要真正做到“与人为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难以做到的。就算能做到的,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

[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①。推恶恶之心②,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③,若将浼焉④。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⑤,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⑥,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⑦,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注释]

①涂炭:比喻污秽不堪的地方。涂,污泥。炭,炭灰。

②恶恶:前一个恶(wù),厌恶。后一个恶(è),恶人。

③望望然:抛下不顾的样子。

④浼(měi):污秽。

⑤柳下惠:鲁国的大夫。本名展获,字禽,因他的食邑在柳下,谥号为惠,所以人们称他为柳下惠。在儒家著作中,曾多次将他与伯夷等贤人并列,誉为有德行的人。

⑥袒裼(xī):露臂。裸裎(chénɡ):露身。

⑦由由:自得的样子。

[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侍奉不够格的君主,不交往不够格的朋友,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和恶人谈话。他觉得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和恶人谈话,就好比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污泥和炭灰之中一样。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思推广开去,他和乡里平民在一起,如果那人的帽子没有戴正,他便会愤愤然离开,好像将会被玷污一样。因此,各国的诸侯尽管用好言好语来聘请他去做官,他却不会见。他之所以不会见,是不屑于去俯就他们。”

“柳下惠不以侍奉恶滥的君主为羞辱,不以自己的官职卑微为低下;进身任职不隐瞒自己的才干,必定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上面任用也毫无怨言,处境极端困难也不忧伤。他说:‘你是你,我是我,纵然赤身露体地站在我旁边,你又怎么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自然地与他人共处而不失常态,别人挽留他留下,他便留下。他之所以被挽留便留下,是不屑于离开而已。”

孟子说:“伯夷的心胸过于狭隘,柳下惠的态度又太不恭敬。狭隘和不恭敬,贤德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延伸阅读]

尽管伯夷、柳下惠德行高尚,但秉性还有缺陷,正如孟子所言,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按中庸之道来行事处世。

行事处世的道理,孔子也很有心得。为了加深弟子们对“贪欲”与“刚正”的理解,孔子故意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正不屈的人。”

郑邦说:“我们同学中的申枨是刚正之人。”

孔子说:“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正呢?”

冉季问:“如此说来,应怎样理解‘贪欲’与‘刚正’之间的关系呢?”

“如上所说,‘贪欲’则不‘刚正’,‘无欲’则‘刚正’。换言之,无欲则刚,贪欲不刚。”孔子说完,接着问:“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欲则刚、贪欲不刚之人吗?”

石作蜀说:“我是秦国人,秦国有一个叫荣玉的邑宰,他色欲极强,时常奸淫美女。几年前,他刚到一地赴任不久,便有三位女子联合起来,和持刀携剑的丈夫一起冲进衙署找荣玉算账。荣玉吓得魂飞魄散,不敢露面,只好委托差头代他向三对夫妇道歉,并分别付100两银子作为谢罪礼,此事才勉强作罢。这说明荣玉是贪欲美色而不刚毅之人。”

任不齐说:“我家居楚。在楚国叶地,有一个富豪叫公冶产,喝醉酒之后,恶性发作,一连杀死两个仆人。二位仆人的父兄皆去衙署,向沈诸梁(即叶公)告状,强烈要求叶公为民做主,报仇雪恨。公冶产一看事情闹大了,立即派大管家送给叶公一名貌若天仙的仆女和1000两银子。叶公却没有理会,而是立即派差役将公冶产捉拿归案,并于当天的集市上公审。叶公怒问公冶产:‘你无辜杀害两个仆人,又用一名美女和千两纹银贿赂本官,你可知罪?’面对威严的叶公和极度愤恨的黎民百姓,公冶产只好认罪画供。叶公说:‘对杀人犯公冶产行贿的千两纹银,补偿两位死者家属各450两,其余100两银子补偿惨遭伤害的仆女回家谋生。’说完,当众宣判:‘依条律判处杀害两名仆人的公冶产死刑,立即执行!’公冶产被就地砍头示众。黎民百姓无不称颂叶公是个清官。像叶公这样的官吏不就是无欲则刚的好官吗!”孔子说:“任不齐,石作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无欲则刚’、‘贪欲不刚’的道理。要做一个好人、君子、仁人、清官,必须节制贪欲。否则,一旦陷入无度的贪欲之中,不仅无刚正可言,还会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孔子还说:“我和你们都应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做到无欲则刚!”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忏悔录

    忏悔录

    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卢梭《忏悔录》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在凌乱的书桌上写上重重一笔。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寻找生命意义,并记录下这段精神活动的过程,取名《忏悔录》。托尔斯泰《忏悔录》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命运、信仰有关。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问题,都将在阅读本书中得到启发。
  • 孟子与万章

    孟子与万章

    《孟子》的《万章》上下两篇,是孟子与弟子万章讨论有关古圣往哲的历史传说所存在的疑点,以及君子如何决定用舍行藏等重大问题的记载。此书是南怀瑾先生专门讲解这两篇文字的著述。本书之功,一在解惑,二在授业,三在传道。南先生以浅近的白话对文本逐段加以解释,探讨师生对话发生的背景和双方的心理,成一家之言,令众多疑难豁然而解;他以具体的实例,教人当读书、读活书、如何避免读书而愈懵懂;在讲书的同时,南先生又表达自己对于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传授持身立世之道,间或以佛教的故事、道理相譬喻,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热门推荐
  • 阴持入经

    阴持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漫漫梨花开

    漫漫梨花开

    孔梨儿一身红色布衣,牵着一个七岁孩童。站在丞相府门口,低头对那孩童说:“进去吧,那里面是你的父亲。”
  • 少年儿童不可不知的80种文明礼仪

    少年儿童不可不知的80种文明礼仪

    本书从家庭、学校、公共场合、人际交往四个方面介绍少年儿童成长中应该注意和学习的各种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全书设置80个小节,每节都配有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案例,贴近实际生活,融入了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每个小节又设置了实践小课堂,教授你具体的注意事项,解决你“怎么做”的问题,方便你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
  • 塔木德智慧全书

    塔木德智慧全书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民族,他们曾经颠沛流离、曾经惨遭大屠杀的噩运;同时他们又是世界上最具神奇色彩的民族,他们在世界总人口中仅占0.3%,却掌握着世界上30%财富,是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所有真相都在《塔木德》里。《塔木德》是犹太民族瑰宝,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三千多年犹太人智慧的结晶。它涵盖的信息注重实用性,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交友、经商,在《塔木德》中都能够找到行为准则,都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
  • 东方红

    东方红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我在天上有艘舰

    我在天上有艘舰

    在一个剑与魔法主宰生死的世界,在一个人类与劣化兽对抗千年的世界,林泽得到一艘半残的护卫舰,走上了举世无敌的道路
  • 善待失意,活出诗意

    善待失意,活出诗意

    善待失意,十年磨一剑,方成大器! 活出诗意,悠悠人生路,浪漫栖居!
  • 许太史真君图传

    许太史真君图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婚后相爱:首席的神秘娇妻

    婚后相爱:首席的神秘娇妻

    一次乌龙相亲,让不该相遇的人相遇了。对他来说,她不过是一个让他感兴趣的女人。但是却慢慢的霸占他的心。他把她禁锢在自己的身边,用最霸道的爱去对待她,但是她依然冷漠对待,最后还是两败俱伤。她坐上回京都的飞机,透过窗看外面的云层,喃喃的说:顾淮远,你从来不知道,我其实在赌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说完就下意识摸了自己的肚子。
  • 案头文沫

    案头文沫

    《案头文沫》一书为作者李更在工作之余的所思、所想。有为图书而写的序及书评,还有对文化现象、社会热点以及文化名人的品评。他的文字一针见血,其文笔犀利,机智但不失幽默,对于当代文化时事嬉笑怒骂,品评人物则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