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7800000015

第15章 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奠基(1)

——南北战争后到190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的变革美国人将南北战争结束到1900年看作是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奠基时期,认为今日美国大学实质上是这一关键时期的产物。那么,这种论断的依据是什么呢?短短的三十多年美国高等教育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革呢?本文将对此作一粗略的勾勒和介绍。

一、南北战争前美国高等教育概况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是美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它是依照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模式开办的。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一共有九大学院,它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服务于教会和国家的经过选择的基督教绅士。基督教各派别的影响是巨大的,校长和教授通常都是神学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教学而不是研究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程包括中世纪的七艺、文艺复兴时期的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以及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其中古典语和文学是核心,课程都是严格规定的。

1776年独立建国后,美国高等教育受到来自法国的影响,各州纷纷创办世俗的由州控制的州立大学。州立大学面向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为美国提供了众多的实干人才;由于州立大学不再属于某个教派的控制,因而课程更加世俗化,古典科目的比重下降,现代科学的内容增多。与此同时,迫于形势,私立院校也开始改弦更张。如哈佛1800年规定一、二、三年级除攻读古典语文外,还要求学习数学、几何、三角、自然科学、伦理学、哲学和基督教义等课程。其他多数私立学院也大致如此。

然而,从总体上看,南北战争前美国高等教育的进展是缓慢的,保守势力仍顽固地坚守固有的阵地,反对一切革新措施。1828年的耶鲁报告就是一篇旧势力的宣言书,该报告认为大学教育应是文化修养的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古典语文可以陶冶心灵品质,训练心灵能力,是将来专门研究的基础;大学的全部课程应为必修课,德国式的“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对美国大学是不适宜的;大学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约束其行为。耶鲁报告在知识界激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和批评。从本质上看,其主旨是不合时代潮流的。

除了保守势力的阻碍,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是决定南北战争前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南北战争前所有超出这个发展阶段的企图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是人力和资金的匮乏。在人类历史上,达到高水平的智力,取决于社会所能够给予的有效支持,如有教养的有闲阶级的资助,或广泛增长的市场要求,但1865年前的美国两者皆不具备,当时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主要忙于定居和开发尚不发达的大陆。

因此,未开发的土地和未触及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所有可用的流动资本,成为人们致力的主要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被看作是特殊的奢侈,忙于建设和开发事务的美国人几乎无暇顾及。直到南北战争后,情况:才发生根本变化。

二、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南北战争给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史家称:南北战争是美国成为现代美国的起点。仅以工业发展为例,战前美国工业明显落后于欧洲先进国家,战后,经过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美国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

经济的繁荣,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大量的财富和金钱,为埃利奥特、吉尔曼、怀特和安吉尔的改革提供了客观的保障。

具体看来,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修制的推行从1636年开始的约二百年中,美国学院和大学效仿英国,基本上是固定课程和古典课程。《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是最早尝试选修制的人,他将弗吉尼亚大学分成古典语、现代语、数学、自然科学、自然史、解剖学和医学、道德哲学、法学等八个学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学部。1825年,留德学生蒂克纳(GeorgeTicktlOr)在哈佛大学提出了类似的方案,允许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此后,韦兰(Francis Waylarld)

在布朗大学、塔潘(H.P.TaIpar)在密歇根大学都曾进行过选修制的试验。然而,这些试验多以失败告终。事实是选修制在当时的美国没有市场,以“心智训练”为主的文科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新兴的科学无法与之抗衡。

美国大学真正的选修制是在南北战争之后开始推行的。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清了道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客观条件。哈佛大学是选修制的发祥地,而校长埃利奥特(C.w.Eliot)是选修制最积极的倡导者。埃利奥特坚信: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选择学科的自由;老式学院的始终不变的、狭窄的和仔细规定的课程必须取消。他甚至将选修制作为实现哈佛课程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他说:哈佛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建立、改善并推行选修制。

在担任校长的40年间,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1872年,哈佛取消四年级所有的规定课程,1879年和1884年分别取消三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规定课程。

1885年又大大减少了一年级的规定课程。到1894年,一年级的规定课程仅剩修辞学和现代语。到1897年,整个哈佛的规定课程只有一年级的一门修辞学。

哈佛选修制的实验引起了全国的注意,也招致了许多非议。最大的反对势力来自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耶鲁校长波特(N.Porter)在1871年的就职演说中,谴责选修制是“破坏共同的班级和学院生活的确凿的罪恶”。因为学生既没有成熟,也没有必要的判断能力。1885年冬,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麦科什(J.Mc Cosh)在纽约与埃利奥特公开争论选修制的是非曲直。

他警告说:许多教育的罪恶可能在自由的名义下出现。

他主张保留相当数量的必修课。还有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学院与大学教育的基本区别,认为前者属普通教育,后者属高深和专门化的教育,因而美国学院无论如何:不能与德国大学相比。德国大学允许选修自由,乃因为学生已经历严格的高质量的入学准备课程,而美国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前缺乏这种准备,因此不能推行选修制。选修制的拥护者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他们指责严格地依附于古典课程纯粹是偶像崇拜,拉丁希腊文决不比其他学科更适合于“心理训练”。

选修制的意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实施了选修制。190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97所有代表性的院校中,选修课占全部课程达70%以上的有34所,占50~70%的有12所,不足50%的有51所。选修制虽然在实践中出现过各种问题或偏差,但它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新课程的数量,特别是科学技术课程的数量,有助于摆脱保守的控制和束缚,维护学术自由的权利。实际上,选修制成为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德国大学模式的输入历史学家认为:德国学术和大学生活对19世纪美国大学的影响是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滑铁卢战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共有一万名美国学生留学德国。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高等教育史上最令人惊异的一百年。通过学习德国,美国确立了高等学校的科研职能,提高了大学的学术水平,最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拥有柏林大学的德国是最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做法是奉行学术自由原则和重视科学研究。到19世纪中期,先进的德国大学已开始吸引各国的留学生,逐渐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在诸多国家中,正在迈向现代化的美国从德国受益最多。毫无疑问,19世纪以来的美国高等教育如果没有大量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其现代化的进程是必将大大滞后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大学对后来担任过美国重要大学校长的那些人的影响。这些在德国大学受过训练的教育领导人大多数成为将德国大学移植到新世界的热情的倡导者,直接参与领导了美国大学的现代化运动。例如,1871~1909年任密歇根大学校长的安吉尔(James Burrill.Angell)曾于1853年在慕尼黑大学听过关于莱辛、歌德和席勒的课,甚至还听过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讲课。与此同时在柏林大学学习的怀特(Andrewickson White)曾说:“我后来在柏林大学的学习生活进一步加强了我为美国大学做点什么事情的愿望。在那里,我认为我的大学理想不仅能够实现,而且能够扩展和完善……”1865年,怀特担任了新的康奈尔大学第一任校长。怀特在耶鲁的同窗好友吉尔曼(daniel Coitilman)1855年冬曾陪伴他在柏林大学听课,吉尔曼后来就这段经历对其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作的影响给予了充分肯定。埃利奥特1863~1865年曾在欧洲学习,他对德国大学科学教学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无疑为他后来在哈佛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克拉克大学第一任校长霍尔(G.Stan.ley Hall)曾在自传中写道:“德国几乎重塑了我,尤其是在德国的最初三年,它赋予我对生活的崭新的态度……我完全着迷于从前不知道的一种自由境界。”

曾任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亚当斯(harleskendall Adams)1867~1868年在德国和法国研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在莱比锡、慕尼黑、海德堡和柏林大学听课,他最先将习明纳制度引入美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纳德(Balmrd)多次在欧洲度夏,大部分时间呆在德国和奥地利。在25年的任职中,他将哥伦比亚学院从一所只招男生、无研究生部的小型学院发展成一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 以上人士是19世纪后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具有在德国大学留学的直接经验,学成回国后成为德国大学热心的宣传者。与德国大学的联系,为旧式的陈腐的美国学院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德国大学先进的方法和设备对加速美国大学改革的进程起到了催化作用。

同类推荐
  • 海洋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海洋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技术更新,知识爆炸,信息扩张……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巨大的社会进步面前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青少年朋友,在对现有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充满着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无限渴望。人类的智慧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正放射出耀眼光芒,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引导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朋友了解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将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
  • 综合营销策划

    综合营销策划

    本书共分15个章节,内容包括综合营销策划总论、营销策划创意、营销策划模式与营销策划书、SWOT分析、企业营销定位策划、市场竞争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等。
  • 水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水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热爱生命(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热爱生命(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在短暂的40年的生命里,他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棕狼》《老头会》《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本书收录了十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杰克·伦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多元化的题材,以及显示出来的强烈的作家个性,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在《寂静的雪野》里,作者描写了淘金者之间共患难的友谊。在《女人的刚毅》里,他描写了印第安妇女坚贞的爱情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北方的奥德赛》里,杰克·伦敦以广阔的画面展现出一个印第安酋长的悲惨遭遇。
  • 真情实感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真情实感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热门推荐
  • 中老年常见病调理食谱

    中老年常见病调理食谱

    药补不如食补。《美食天下(第2辑):中老年常见病调理食谱》选用最常见易得的食材药材,用最简单易做的烹饪方法,教您制作近200道经典药膳食谱,帮您轻松对症食疗。
  • 明伦汇编官常典兵部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兵部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Love So Rare

    Love So Rare

    When Dawn inherits half of a luxurious estate in South Africa, she's overjoyed--until she finds out that to keep the estate, she must marry the man who owns the other half: Ralf Deverell, whose golden good looks draw her in even as his cold, unwelcoming eyes freeze her out.Unwillingly, Dawn goes through with the arrangement. Sure, she can find some legal way out of it, but Ralf's presence fills her with an undeniable desire--and soon she realizes he burns for her, too. But can their love survive in such troubled circumstances?
  • 芦苇花开(青少年素质读本·中国小小说50强)

    芦苇花开(青少年素质读本·中国小小说50强)

    《芦苇花开》作者蔡楠是“荷花淀派”新时期的传人。既是荷花淀派诗意小说的传承者,又是新时代先锋小说的写作者和坚守者,并且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在小小说文体形式与结构上的探索和突围,在作品内容上所凸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和思考,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的意境,飞翔的文字感觉,飘逸抒情且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构成了蔡楠小小说风格的主要特色。蔡楠作品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优雅的叙述风格,对节奏和色彩的敏感,携带的哲理、寓意、象征意味,给新兴的小小说文体创新,带来无限度的拓展和延伸。
  • 管人与用人(小故事大道理)

    管人与用人(小故事大道理)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滋养无数的心灵。如是您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那么本书一定会给您帮助:一直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组织里常常留不住优秀的人才。总有一些人在执行中打折扣,与你的指令背道而驰。自己常为自身的现状和条件而担忧。……阅读本书,将让你得到一些启示,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让你受益非浅。
  • 夏墟

    夏墟

    每一部史书,都试图合理掩饰那些惊天秘密,可是却是处处欲盖弥彰……那些文字记载空白的地方,正是这些致命的漏洞。夏朝废墟于何方?三星堆那些诡异的遗迹来自何处?九州神鼎流落何地?不死药传说起源何时,水晶人头为何出现于东方…川西高原上的地下溶洞,青藏高原深处的雨林,深海大壑茫茫,大漠深处的神秘神殿……真相藏于何处?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盲点……
  • 有钱人赚钱的习惯

    有钱人赚钱的习惯

    有钱绝对不是偶然的!没有什么力量比习惯更能左右命运。有人曾仔细研究过美国数百名百万富翁,发现他们的成功,并不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或良好的教育程度。其中有80%的人出生于普通家庭,50%的人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这些人之所以成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套良好的个人习惯。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

    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

    《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讲述了南宋立国一百五十余年间的历史,将一个官宦王朝演绎得淋漓尽致。昏庸无道的帝王、独揽大权的重臣及蝇营狗苟的官吏,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面。他们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南宋局势稳定后,主和派的秦桧等人受到重用进而架空高宗,李纲、岳飞等名将被排挤陷害。而后,朝政又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之手,国势急衰。度宗、恭宗时,元军大举南下,国难当头,朝政却由贾似道、陈宜中等人把持,终沦落到开城受降,幼主流亡的地步,崖山海战之后,南宋覆灭。
  • 隔世难宠

    隔世难宠

    “夏齐峰,你还我妹妹!”“小南,我知道你恨我,但那是意外。”“意外?你到现在还不肯承认死你的错?意外为什么死的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