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情感医生潘幸知?
一切“无意”都是“有意”造成的结果。
我曾以为,我的第一本书,会是诗歌。我出生以后看的第一本书,是《田地诗选》,至今还记得里面“老鼠嫁新娘”的段子。有很多年少时的练习本,里面写满了我的诗。从这个意义上讲,那确实是我的第一本书,写给自己看。
我曾以为,我会因为写小说而成为年度人物。2004年,《海峡》的吴晨骏刊发了我的《三生》,那诗化的小说,是我黯淡生命里唯一的光亮。而世界又是那么的巧合,2008年时,因为一场诗歌盛宴,我与他重逢。挨着《三生》的一篇小说,内容关于同性恋,印象颇深。2009年,我与这个小说的作者成为同事。
我最终没能成为作家,但也不会嘲笑年少时自己“井底之蛙”的梦想。我不是一个写作高手,因为不擅长故事的起承转合,但是我懂自己最深处的特质,于是陆陆续续学了六年社会学,那是我感兴趣的学科。我喜欢一切调研,唯一的本能是“洞察力”。因为没放弃这个天赋,所以,才有你们今天看到的情感医生潘幸知。
2013年,我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Sharpshow。关于Sharpshow的故事,很长。简单说,我曾想把它做成一档黑色幽默三分钟新闻脱口秀。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体制内,Sharpshow会成为一档在小圈子内风靡的脱口秀节目品牌。不过Sharpshow最终没能成为脱口秀节目品牌,它成了情感医生潘幸知的衍生符号。
很多人佩服我的能耐,在2014年上半年,个人公众号能做到拥有十万粉丝用户的毕竟是少数。明星除外,别拿我跟杨幂比。
也有很多人觉得,我能做成Sharpshow,是一种巧合。从新闻人到情感医生的角色蜕变,不过是一年时间。但是他们忽略了,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公众号,我稳稳地做了8年,我对用户需求的感知已经内化为一种直觉。我有六年社会学背景,写过好几年女性情感专栏,只是换了个名字出现在各个媒体。我曾在医院心理科工作,也曾在自杀干预中心,我相信我的体验与共鸣。我还有与生俱来的洞察力,能够从一封邮件、一个角色的自说自话中,研判出夫妻矛盾的根本所在,在咨询者的来电中找到上下词语的逻辑,从而理顺家庭问题,就像我在采写新闻时,从来无须录音而能飞速写出文章。
很多人更忽略了,做Sharpshow的一年时间里,我接受上万个咨询案例。那些Excel文档罗列在我的文件夹里,每一段咨询笔记,都是成长历史。
我是一个很好的情感医生,但一定不是最优秀的。中国转型人群面临的情感困境,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多很多。中国有很多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建立各种各样的疗伤方式,也有很多以情感达人身份存在的网络红人,他们也建立威望,树立个人品牌,开着自己的淘宝店,过着富足的小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把“情感社群”做到极致。因为,这确实是一种很苦逼的活。我感谢我的助理们,在这本书里,你也会看到他们的踪迹。
我所能做的,不仅仅在此。拜移动互联网所赐,通过微信公众号,我圆满地完成了一场与社群有关的初级调研。而这本书,将为各位展现中国当代纷繁复杂的情感乱象一隅。最重要的,是给有情感困惑的年轻人,打开一扇窗户。如果你20岁,看这本书,也许可以避免30岁时犯下错;如果你30岁,看这本书,可能可以避免40岁时犯下错。她们今天所面对的困惑,或许你明天就有可能遇到。所以,现在看它,为时不晚。有这样一本枕边毒言,时刻提醒你在情感中少犯错,提醒你,做女人,要终身成长。这不是我的妄言,这本书对你的价值,是终生的。这,也是微信公众号Sharpshow的宗旨。
这是我的第二本书。感谢我的助理咨询师,感谢信任我的用户们,感谢与我合作的出版社。这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感类图书。它不是好看的口述实录,只满足你简单的窥私欲;它也不是一本名人的心灵鸡汤,供你意淫那看得见摸不着的成功;它更不是四处抄袭、七拼八凑的恋爱约会指导书。它不只是一本书,它是见证中国移动互联网历史的产物。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情感医生潘幸知,产生了我与各位,包括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你的链接。
这本书耗时一年,在断断续续的写作过程中,我到达了人生的新阶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新的自我圆满。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完善、不断规划并进入新阶段的过程。
现在的潘幸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硕大的平台——“幸知在线”,现在有百位,未来还会有千千万万位咨询师入驻这里。你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助理咨询师对于个案的发言讨论,就是目前幸知在线独家品牌“情感私董会”的雏形。
这是连接你我情感关系的纽带。真正的小我,永远是你们的好朋友,一个在未来世界搭台唱戏的幕后工作人员。
你的私人情感医生 幸知
201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