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1100000018

第18章 宋哲宗怒罢邹浩 岳麓山恭迎圣人(1)

话说岳麓书院因为周式的打点经营,慢慢地粗具规模,继而誉满神州而名重天下。并获御赐“岳麓书院”匾额和对衣鞍马及内府中所藏秘书。由于真宗皇帝对于书院的重视,普天之下的书院,有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是哲宗皇帝继位。这哲宗皇帝比较昏庸,拟旨遏制书院发展,使得地方长官要查封书院,天下书院这同却有些像秋风扫落叶了。潭州知州温益亦将岳麓书院拟废而报奏了朝廷。

却说岳麓书院的学子儒生们,在听到了将废除书院的消息后,非常气愤,他们放下书本,集体来到知州衙门要求讨个说法。在他们看来,书院自开办以来,一直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宗旨,而且其办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齐聚知州府请愿。无奈温益竟是避而不见,认为自己有皇上旨意作为依据,根本没有理睬这些学子的要求。见请愿无效,他们又进行了绝食斗争,数十名学子自早到晚不吃不喝静坐于衙门前的草坪内。是时正为秋季,江南火毒的秋老虎,直逼得那湘江岸畔柳树上的知了苦苦地哀鸣,直逼得那庭内的水桐树无精打采。长期的干燥无雨,到处的农民暴动已经把温益内心搅得一团稀糟。他摇着扇,焦躁地在室内踱来踱去。师爷慌慌忙忙地跑了进来,报告了外边学子的情况。这些学子,已经有两天没有沾米水了。几个体质较差的学子,因经不起秋老虎的暴虐,昏倒在地上。温益越发烦躁,似乎很不情愿听到外边的什么情况,于是很不耐烦地打发了师爷。但师爷刚走到门口,却又被立即叫住,温益在师爷的耳边叮嘱了几句。师爷去了,温益焦躁地在屋内来回走动

昏厥了的学子终于被人抬了出去,温益终于没有露面,只是师爷出来,作了解释。师爷说,遏制查封书院,是当今圣上的旨意,温大人只是具体地执行,是奉旨行事,实在也是无法。温益认为,只要搬了皇上的圣旨来吓一吓这些年轻人,大概就可以了。但他没有想到,虽说抬走了那几个昏厥的,师爷又拿了皇上的旨意来威吓,然而收效甚微。温益毕竟是一个宦海老鳖,官场老手,在他看来,与这些黄毛小子斗智斗勇,自己还是绰绰有余的,他相信“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古训,叫师爷出来许愿,保荐他们入潭州官学继续学业,叫他们立即同家。而他自己却一直在府内焦躁地扇扇,无聊地来回走动。

见静坐绝食终难感动温益,而且如此继续下去对自己力量的消耗太大,这些学子们也就有了些动摇。但他们不是要放弃斗争,而是要改变斗争的方式了。首先是由一个叫李儒的学子发出倡议,他要求这些学子接受师爷的条件,放弃绝食、静坐这一蠢法。见学子有了些动摇,师爷高兴得屁股尖子都痒了,赶忙向温益做了报告。听了师爷的报告,温益的嘴角露出了丝丝的冷笑,其意思很明显:“黄毛小儒生,又岂能斗得过我温某人耶?”

却说这李儒,乃潭州人氏,十七八岁,长得文文静静,白白嫩嫩,看上去确实很是幼稚,然而却很老成,脑瓜子灵活得很,在岳麓学子中,有小诸葛之称。他出生于潭州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其父李颖,乃当地名儒,曾作地方小官,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早年温益五十岁生日,在潭州大宴宾客,广收彩礼,地方士绅多以攀龙附风为荣,独李颖不以为然。李颖不但不去,而且在温益大办宴席之日,他却在家煮粥布施,广纳天下乞丐。这事传到温益耳里,就认为他李颖竟敢把朝廷堂堂命官、封疆大吏的他,比喻成了乞丐。说他在潭州做生日,是在潭州乞讨,也就气了个半死,于是找了个岔子,将他这个小官给免了。李颖被免了官,自己好像早就有了这个思想准备,所以并不觉得懊恼,而是整天以书为友,间邀二三名儒做诗吟唱而自得其乐。李颖还常常叮嘱李儒,一生可以不仕,但一生不可以没书。因为父亲的影响,李儒从小亦同其父一般疾恶如仇。众学子见李儒出言,尽管并不十分清楚李儒的什么锦囊妙计,但终究是依了。李儒劝散了学子,让其各自回家,只留了陈直、赵尔愚两人。李儒还保证不出两月,让岳麓书院继续讲学。

却说陈直,亦潭州善化人,与赵尔愚同籍,两人自幼好武,陈直乃善化陈家大院的独子,家财万贯。为了保身,陈父自幼就将其送到一个武侠大师处学了拳脚功夫,如此练了十来年。小小年纪却尽得师父真传,与赵尔愚同事一师,有兄弟之谊,入岳麓书院,以行侠仗义著称。二人更是以圣人子路为楷模,立志要做子路一样的“英雄圣人”。二人虽不知李儒之意,但还是依了李儒的调遣来到岳麓书院。他们净手焚香,先祭拜了至圣先师,然后摘下了真宗御赐的“岳麓书院”匾额,用黄绸将其包缠,依了李儒之言,备了干粮银两,默默地上了路。三人何去何从,只李儒一人清楚,尽管陈、赵二人曾多次询问去向,李儒只是笑笑,以天机不可泄露为词而搪塞。

‘李儒一行的行动是极为保密的,除了李儒本人之外,更无二人知晓。

却说这温益,遣散了这些静坐绝食的学子后,他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自以为得计。但他还是十分的不安稳,从几天的斗智斗勇来看,这些学子绝对不是师爷那几句话便可打发的。于是暗中安排了眼线。忽见学子摘了匾额,用黄绸裹了背着离去,觉得有些蹊跷。夜里躺到床上细细地一琢磨,竟然理出了一个头绪来:“天啦,这岂不是进京告御状了。”想到此,他几乎吓得魂飞魄散。他清楚,岳麓书院乃当年真宗皇帝御笔亲书题额赐匾的,是得到真宗皇帝恩宠的御赐书院。

他也清楚,他之所以将书院拟废亦是为了讨好上级。要是这些学子将御状告了,他温益将是怎样的前途?他没有想到,自己已够聪明的了,这些学子竟比他更是棋高一着。自学子儒生静坐绝食斗争失败以后,学子们自行解散,但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反响。先是一些谣言传来,说温益乃一介武夫,根本不知忠孝礼义,所以要废除书院。传说沸沸扬扬,把温益说得一无是处。后来,潭州境内士绅为了辟谣,据说也是为了温的处境,纷纷呈文,力劝温益收回成命,并且讲了岳麓书院的光荣历史,废除岳麓书院对潭州教育的害处等等。这也就使得温益不得不深思,几个回合下来,就有了些悔意。于是,温益命了亲信,备了快马,到通往京城的驿道设卡,以阻止李儒一行。

再说李儒三人行了数日,由于风餐露宿,已是十分疲倦了。白白嫩嫩的小脸,已晒得如李逵一般的乌黑。为了避人耳目,在潭州境内他们不敢行走驿道,只在乡间的小道上行走。他们翻山过岭,涉水渡河。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用干粮充饥,打从娘肚子里出来,他们三人又有谁吃过这样的一天苦呢?数日以后,总算出了潭州,上了驿道,刚刚嘘了一口长气,没想到却遇到了温益的亲信。不过这些亲信并没有为难他们,而是很友善地传达了温益的意思:要他们放弃进京告御状的念头,答应不废除书院。温益亲信的友善,以及所传的温益之言,几乎让李儒、陈直、赵尔愚有些惊呆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不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呢?然而,李儒自始至终没有吐露过上京的事,他温益又是怎么知情的?李儒想到这里,就感到了一丝丝的悲哀。自温益想要废除书院到如今,他们的斗智斗勇,却始终没有逃离出温益的手掌啊。于是他们冲关。尽管陈直、赵尔愚功夫了不得,尽得师父真传,却终究体力欠缺而不是温益亲信的敌手。不过从双方交手的情况看,李儒发现温益的亲信并没有要加害于他们的意思,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友善也并非虚伪,于是只得垂头丧气地跟着温益的亲信折了回来。

温益确实没有食言,就在李儒他们归来之际,宣布恢复岳麓书院。学子又重新云集,亦是读书声不断。李儒一行本想进京告御状,以争得属于自己的权利。进京虽然未成,但由于温益的转变,自己的权利还是得到了保护,因此皆大欢喜。

其实,假若李儒真的进了京,他的御状又能告得怎样,又能真的心想事成么?这哲宗皇帝会像当年的真宗帝一样重视儒术,重视岳麓书院么?这可说不定。这哲宗皇帝并不像其列祖列宗一样英明伟大,说白了不过是一位出生于帝王之家的花花公子,并无雄才大略。他继了皇位,却并不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治国安民上,一门心思只管享乐,尽享太平皇帝之福。其实,他做皇帝之时天下已经不太平,到处旱涝成灾,灾民揭竿起义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只是他养了庞大的军队,到处镇压。北边的金人经过几代的努力,也在不断地壮大,厉兵秣马,虎视眈眈,因不清楚大宋的底细,才不敢轻易地草率问鼎罢了。对于蔡京弄权这样一些问题,哲宗帝似乎并不在意,只是一味地享受。他也听不进逆耳的忠言,对于一些花言巧语却倍加欣赏。

日月流光,哲宗年龄到了十七岁时,太皇太后留意立后,选了世家女子百余人入宫,细细观察她们的品行性情,以及言语动作,只有马军都侯虞孟元年纪才十六岁的孙女才貌双全,性格也温柔庄重。太皇与太后都看重她。又请了保姆教授宫中礼节仪范,遂由太皇、太后宣谕宰执道,现有孟氏女能执妇道,可以列为正位中宫。选定五月戊戌这天为哲宗大婚之日。

黄昏时分,吉时一到,哲宗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登上宝座,开始“奉迎之礼”。文武百官在吕大防等宰臣的统率之下,鱼贯入朝,东西厢站定。自先由典仪官奉上皇后册宝放在御案前,吕大防等百官向皇帝朝拜,然后由宣诏官传谕:

“今日册孟氏为皇后,命公等持天子节奉迎皇后入宫。”

于是迎亲的仪仗队浩浩荡荡来到皇后住地,将孟氏接进厅堂,举行册封仪式。礼毕,身穿大婚礼服的哲宗,将孟氏迎进新房。这时,已是夜深人静,尚官请哲宗换上便服,尚寝也请皇后脱下礼服,帝后帷帐龙凤联欢。

且说宋哲宗绍兴三年的一天,孟皇后率领后宫众妃嫔去景灵宫朝拜祖先,礼仪完毕后在偏殿稍作休息。孟皇后居中坐下,众妃嫔侍立左右。但是,其中却有一位丽人不顾皇后在,扭动着身子走到帘下,背身而立。孟皇后一看,心想必是刘婕无妤疑。原来,当时的哲宗后宫,惟有这位刘婕妤获专宠。

她本来就是一名侍女,从小被选进皇宫,仗着自己俏丽的容貌和迷人的手段得到哲宗的偏爱,渐渐地连孟皇后也不放在眼里。孟皇后和淑宽容,从不与她争长论短。而她反以为皇后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时常违反礼法。中宫的内侍宫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为皇后大打不平。当下,还未等孟皇后开口,眼明口快的皇后贴身侍女陈迎儿便开口问道:“帘下为何人?为什么独自站在这里?”

刘婕好听了,回过身来,竖起柳眉,圆睁双眼,狠狠地盯着陈迎儿,又轻蔑地撇撇嘴唇,回过身去,继续不予理睬。

陈迎儿还想再说,孟皇后连忙用目光阻止了她。少顷,孟皇后站起身来离座回宫,众妃嫔跟在后面随行。刘婕妤板起一张傲慢的脸带着几分怒意离开了偏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转眼冬至节到了。这天清早,按照宫中惯例贺节。孟皇后坐在一把朱漆金饰的椅子上,这是宫中惟有皇后才能坐的椅子,其余嫔妃都坐在普通的椅子上。偏偏刘婕妤一个人不坐下,绷着脸站在那里。她的心腹内侍郝随见此情景,连忙替她搬了一把朱漆金饰椅子,她这才坐了下来。忽然有人传话:“皇太后出来了。”众人都站了起来。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林则徐

    名人传记丛书:林则徐

    名人传记丛书——林则徐——他的伟大可不止“虎门销烟”那么简单:“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荧河踏浪

    荧河踏浪

    本书收录了作者21篇新闻作品。其中1-8篇是作者在黄石人民广播电台实习期间采写的部分新闻稿件,除了在电台播发外,还被《黄石日报》刊发。9-21篇是我到湖北电视台工作后留存的部分稿件。
  • 刘邦的红颜劫

    刘邦的红颜劫

    小光棍时来运转大美女示爱献身“人走时气马走膘。兔子走运枪都打不着。”这句话用在刘邦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刘邦的老家在沛县安丰乡下,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老爹名叫刘执嘉,老妈姓王名含始。老爹为人忠厚、友善,很受邻里尊重。都称他为刘太公,老妈也沾光被称为刘媪。老两口生下两个儿子,老大名伯,老二名仲。等到两个哥哥都已娶妻成家,才又生下刘邦,按排行老三为叔,老四为季,可能是刘太公没文化,认为季是老末,就把刘邦叫成了刘季。刘邦这个名字是他打下了天下后才改的,邦就是国的意思。
  • 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通过对爱新觉罗家族全新解读,再现清朝原貌,重温近代中华盛衰。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安乱、争战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令人荡气回肠。爱新觉罗家族十二位皇帝的功过是非,昭前警后。清朝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在明朝朱氏家族统治日渐没落的时候,东北苦寒之地的一个家族日益崛起,这个家族起先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随着实力不断扩大,志向也由复仇变为建国乃至征服天下。清爱新觉罗家族自入关后,共历十帝,统治近三百年。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历史中,家族问争斗没有前朝各代激烈,的问题在于“华夷之争”下的民族融合。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使封建经济达到了,但同时,由于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使中国在近现代落看于世界发展。
  • 镭之母:居里夫人(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镭之母:居里夫人(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镭之母:居里夫人(青少插图版)》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镭之母居里夫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女主是龙套

    快穿之女主是龙套

    (新书:我有一座愿望屋)摊上一个爱说谎又健忘又不靠谱的系统,徐晚生无可恋,可是生活还要继续,人生还要逆袭,她只能逆流而上,穿梭于无尽世界,翻转无数悲惨人生。(不为虐渣而虐渣,不为打脸而打脸。本文无cp,【小世界有男主~但男主和女主没有半毛钱关系~】女主一心向......奖励!)
  •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3)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投资大师讲的理财课

    投资大师讲的理财课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理财的高手。理财高手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的。首先要懂得思维决定财富的道理,理财中一定要知道“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你必须跑赢CPI(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的道理;要善于把握理财技巧,让自己真正品尝到经济增长给我们带来的果实;要想成为理财高手就不能懒惰,懒惰的人只能是第三个仆人,永远发不了大财;想做掌握了80%的财富的那20%的人中的一分子吗?那就要学会理财;要懂得让钱生钱,不要让钱躺在银行里睡大觉。
  • 电商这么玩最赚钱

    电商这么玩最赚钱

    本书是企业成长的必备参考书,系统阐述和解读在电商模式下,不同行业所面临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个人及面临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行业的朋友们研读。
  • 半死不活

    半死不活

    我才认得梅玲姑娘的时候,梅玲还是一名初中生,头上束着两根朝天辫,走路的时候脑瓜顶上一窜一窜的,一副怒发冲冠的卡通相。有一天,我提着从食品店买来的二斤半核桃酥到老梅家去串门。老梅是梅玲姑娘的爹,我的想象力素来比较丰富,但唯独在这件事情上却出了点儿岔头儿,因为我没料到,抑或说我没能想象得出来,平素和我没大没小惯了的老梅膝下竟会依偎了这么大的一个宝贝闺女。照实讲,在我见到梅玲姑娘前,我还以为我这辈子跟老梅的缘分不过也就是一对儿棋友而已,闲下来摆摆象棋骂骂闲街的,怪单纯,也怪有趣,没承想我们这一对儿臭棋老道很可能还能进化出比哥们儿更亲情更接近于血缘的某种关系来,这虽是我的一厢情愿,但这种想法却在我脑壳里如萦绕在腐肉周遭的苍蝇一般挥之不去,它令我的梦境在某一个阶段里变得五彩斑斓、有浓有淡,心情更像是不断被放飞出去的鸟儿一样在天空里恣肆翻飞、起起落落,我小心翼翼的在心底下问自己:莫非,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吗?
  • 捡个王爷游四方

    捡个王爷游四方

    人家穿越她也穿越,可为毛人家穿越不是公主便是小姐,最不济也是个农门之女,可她却穿成老虎的食物。人家穿越要多劲爆有多劲爆,不是爆炸就是车祸,怎么到了她这儿却是被无良父母给坑的穿了?!还有这个一脸酷酷的总爱找茬的男人是怎么回事,不要以为你长得好看姑奶奶就不敢揍你了……1对1宠文,智商在线,情商掉线的女主与智商情商均在线的男主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欢迎大神们入坑!安利一下妖妖的另一本书《鬼王心尖宠:绝色小妖妃》本书包月用户免费,没有固定模式,想哪写哪,欢迎大神们入坑。^ω^
  •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一本书读通文学典故

    华夏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本书旨在普及国民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增加国学知识,系统地汇编了课本内外的文学常识,从上古时代的神话到先秦诸子散文,从两汉辞赋到魏晋风骨,从大唐盛世到元代戏曲、杂剧和明清小说,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在扩展阅读的同时,又可作为辅助国学学习。
  • 海岩纯爱四部曲

    海岩纯爱四部曲

    海岩的作品有他非常特别的气质,那就是情不自禁,时时流露出极大的柔情,有时他对这种柔情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对案情本身发展的关注,以至于你搞不清他究竟是写犯罪,还是借犯罪在写情感。这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永不瞑目》中尤为明显,案情发展到后来基本是靠情感来推动的,情感在这里成了故事的核心,破案与否已不再重要,人们更关心感情的下落。
  • 年幼不幼稚

    年幼不幼稚

    黎欢,单字一个欢,本来应是一世安欢,可是却偏偏姓了黎,变成“离欢”,远离一世安欢。黎欢觉得她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应该就是:遇见了宋瑾阳。黎欢觉得她这辈子最大的不幸就是:取名叫了黎欢这个名字。黎欢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毫无顾忌的对宋瑾阳任性。黎欢这辈子最怨恨的事就是:在最无能为力的年纪遇到了像光一样温暖自己的宋瑾阳,明明想要和他相守一生,可却偏偏因为年幼失去了他。(前期会很甜,后期小虐)
  • 夫人求原谅——魔君跪求

    夫人求原谅——魔君跪求

    正派,魔教,互相残杀,儿女情长—这是江湖。皇家,官民勾心斗角,—这是朝堂。互不相交,却又相互纠缠。他因保护而让她离开,她因误会而离开;他因保护而另娶她人,她因爱他而成全。一切看似不相关却又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切皆因擎苍邪念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