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人上台的时候是低着头的,可能是因为紧张的原因,他刚开始说话不是很清晰,不过还好后来及时地调整过来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一口气就说完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以及之前的工作经历,整个过程中声音也一直很大。不过给人的感觉明显是节奏太快,并且说话不成系统,说得虽然很多,不过只是泛泛而谈,说过之后大家印象并不深刻,反而过耳就忘。
第二个人上来了,他很好地避免了第一个人的错误,说话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不过他的发言过于冗长,从一开始就长篇大论地介绍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以前的辉煌时刻,大家听着感觉像是他在写求职简历一样,并且没完没了地吹嘘让大家感到厌烦。他的发言虽然没有什么毛病,不过大家普遍不感兴趣。
正当大家感到失望的时候,第三个人走上了讲台,这个人的开场白非常特别,他并没有急于展现自己的各种才能,而是落落大方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大家好,希望大家记住我的名字,我的名字非常好记,叫赵云龙,和电视里的李云龙只差一个字。当然我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他能打仗,我不能。不过有一点我们两个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同样有一种亮剑精神!”说到这里的时候,台下的人大声喝彩,并且掌声阵阵。之后的气氛非常热烈,大家的情绪已经被他调动起来了,于是大家在接下来听他演讲的时候感到津津有味。
等到这三个人下台后,主持人问台下的观众,给谁的分最高。“赵云龙!”台下的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个时候,主持人说:“不错,大家全部记住了他,因为这个人的发言别出心裁,特别是他在自己名字上花费的工夫让大家印象深刻!”
任何时候,千万不要对于你自己的名字毫不在意,特别是在初次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可以故意多花一点心思在你的名字上面,这样才容易让对方记住你。而如果你的名字能够在对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别人当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其实,名字不在于一定要非常特别,关键是你肯不肯花时间去研究,去介绍。也许我们的名字和别人一样普遍,我们会因此觉得自己在名字方面好像不占有优势。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名字可以不特别,不过介绍方式完全可以非常特别。就像上面的那个赵云龙的例子,本来他的名字也不是十分特别,不过他却能够巧妙地与李云龙联系起来介绍,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家也因为他的别开生面的介绍而记住了他。
这就要求我们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名字多用些心思,只要你的工夫用对了地方,即使是毫无特点的名字经过你的介绍也会让人耳目一新,从而给人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个人的面试经历,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毕业之后,我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应聘业务员,我的学历不是最高的,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之所以能够最终应聘成功应该归功于我的个人发挥。
面试的第一关,招聘方要求所有应聘人员在顾客与推销员这两个角色之间任选一个角色,现场演示自己对于推销的理解。由于之前大家都没有经验,害怕自己出丑,于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顾客角色进行演示。不过我想,就算自己扮演顾客也不一定能够演示出多少技巧,更何况那么多人扮演顾客,根本演不出什么新意,不如就做推销员,反正大家也都没有做过,就算演得不好也没有人看不起。于是,我就大胆地扮演了推销员,当然演示的整个过程非常不好,不过却给招聘方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第二关,招聘方让所有的应聘者用3分钟的时间作自我介绍,规定不能超时,要求在这3分钟时间里,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并且让大家能够记住自己。这个时候,我的心里也非常紧张,因为之前也没有任何类似经验,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个时候,第一个应聘者已经开始介绍了。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他说话一直不是很清楚,只想着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专业成绩,最后介绍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反而没有力度,所以介绍完了,很多人没有听清楚他叫什么名字。我在心里默默地想,一定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轮到我上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介绍过自己了,大家的介绍千篇一律,招聘方明显都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决定用一种新颖的方法来介绍,于是我说:“我这个人比较爱写文章,不过由于一写起来就没完没了,不会收尾,老师对我的文章的评价总是王大妈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不过我也没办法,因为我的名字叫常文章,所以写的文章当然要长,不过请大家放心,今天的自我介绍,我一定会变成短文章的……”这一番开头,竟然让在场所有人全部笑了起来,于是我的信心大增,接下来的发挥也非常好。
总之,名字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有可能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不过也有可能导致你的失败,对于这个问题千万马虎不得。
4.最后一个发言让你身份倍增
由于招聘人数的增多,“群面”这种方式被很多大公司采用。这种面试方式也有很多好处,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方便进行比较,让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
运用这种方式,用人单位一般会把所有的求职者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最后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其实对于求职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这种方式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大家都想在个人发言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当然会在自己的观点上花费很多工夫,这样很多人会在自己的发言中发表一些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不仅仅是发言的内容,还要注意发言的顺序和次数。这里一定要明白,有两个极端是一定不能走的。
一种情况是一直默不做声,一种情况是过度表现。一个人如果发言的次数太少,那么就会被认为没有热情或者才能;而如果发言次数过多,就会被认为过于表现自我,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不善于倾听。
这两种情况是一个聪明的求职者一定要竭力避免的。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众多的发言人当中,你要尽可能成为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并且对于前面几位的发言做出一个小小的总结,这样更加容易让面试官记住你。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真实的例子。
有这样一个面试者,在上一轮的笔试中,他的成绩不理想,分数刚刚够进入复试,不过这个人并没有灰心,打算利用面试的机会好好地发挥,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
他的办法就是很好地把握住了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在最后关头很好地表现了自己。这个方法说起来虽然简单,不过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一般来讲,这种群面都是有时间规定的,你选择在什么时候发言,说哪些内容,都要提前想好,如果发言的时机和内容把握不准,反而会弄巧成拙。
那天他所在的小组的整体发言时间也只有30分钟,前面几位的发言也各有各的特色。这个时候,就在群面结束前的三分钟,这个面试者突然站起来,大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个人对于××先生的观点完全赞同,不过我想如果再补充下面三点,整个答案就会更加完美了。不过在说这三点之前,请允许我先归纳一下大家的意见。”
于是这个人开始对前面几个人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最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实他的归纳也没有多少亮点,个人的见解也没有前面的几位深刻,不过他的特点在于能够从别人的观点中吸收营养,并进行补充。这让招聘方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于是,面试官对他的面试给出了最高分,这个人也最终顺利进入了这家公司。
这位求职者实际上是利用了最后发言的心理效应,因为在很多人发言的时候,大家通常会对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印象非常深刻,如果这个人的发言能够总结前面几个人发言的观点,并加以补充的话,那么会在面试官心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时候就容易脱颖而出了。其实,这也是利用了人的一种认识偏见,因为人们在吸收各种信息最后形成评价的时候,最后时间出现的观点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往往会最深刻,人们受最后一个观点的影响也最大。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近因效应”。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大程度上是受到这个人的最近表现的影响的。如果一个人最近有了好的或者坏的改变,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人的印象也会往好的方向或者坏的方向转变。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又会想到了之前我们讲到的第一印象对于塑造形象的重要作用,那么,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人们更加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呢,还是更加容易受到“最近印象”的影响呢?
针对这一问题,一位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之后,最终得出了下面这个结论: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对人们的影响都比较大,不过它们会根据两个人的熟识程度不同而发生作用。具体说来为:
在两个人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也就是彼此还不了解的阶段,人们更加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不过随着你们之间关系的越来越亲密和相互之间了解的加深,最近印象对于人们的影响会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
这一结论有力地支持了最后发言的技巧。也就是说在有多个人讨论的会议上,你要注意发言的顺序,不要总是想着第一个发言,这样会给人感觉你这个人太过于表现自我,不够沉稳。所以,你应该选择最后发言。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不要之前一直不发言,你可以时不时地适度地发言来提醒别人注意到你的存在,同时在别人发言的过程中仔细倾听,认真地记住别人发言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最后对别人的发言进行一下总结,用更加全面的视角来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给人的感觉你的观点是对于所有人的一种升华,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善于倾听和吸收的人,那样就会给人留下一个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5.告诉别人你很忙
如果你对生活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在通常的男女约会中,女孩子们通常会采用下面这样一个流传了千年不衰的定律:故意迟到。绝对不会比男孩子到得早,故意让这个男孩子等待。这个时候如果男孩子等得越久,那么证明自己在这个男孩子心中的地位也越重要,同时也能够显得这个男孩子有耐心。当然,这个时候,女孩子也需要找到各种合适的借口,说自己繁忙成了使用最多的一种借口。
这种方法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繁忙程度成了这个人事业成功的一个标志,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等待的“文化”,而由于这个文化的作用,很多人故意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忙,于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忙人”。
下面这些场景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当你打电话给一个朋友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算他在公司里面没有别的事情,他也不会立刻就接电话,他一定会继续等待,直到电话响了三四声后,他才会不紧不慢地拿起电话,不过他说话的语气不会那样不紧不慢了,他的语气会显得非常匆忙,那个情形就好像他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一样;更多的情况是,他会故意给你发一个短信——“我现在有事,晚上再打给你。”
而如果你真的有急事要找他的话,那么他就会更加变本加厉了。很多时候,明明你的事情需要马上处理,而他也明明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过他还是会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悠闲地看书或者喝茶,一定要你等待得心急的时候再接见你。这样你就会有一种假象:他真的是一个大忙人,他这里整天有谈不完的业务,他的地位无形之中在你心中上升许多。而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手段而已,他的这种方法正是要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那么,这种形式主义的“繁忙”真的有必要吗,这样做是不是显得太虚伪或者不自信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实验,也许我们能够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一位心理学家分别给所有的实验参加者两盘蛋糕,其中一盘蛋糕的分量是700克,不过却被放在一个很小的盘子里面,感觉蛋糕马上就要溢出来了;而另一盘蛋糕的分量是800克,不过却放在一个很大的盘子里,让人感觉盘子根本没有装满。然后让实验参加者对两个蛋糕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