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500000005

第5章 绪论(2)

[14]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15]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16]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20~45页。

[17]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认为,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相互渗透,并且这是一种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徐文观点可为本书辅证。

[1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216~252页。

[19]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20]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第二节前人之研究:成绩、不足与当前研究的课题

一、《马氏文通》之前的语气词研究

注重虚词研究向来是中国语文学的传统,自汉以降,有关虚词研究的成果不可谓不多,作为虚词一类的语气词自然也不例外。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如是训释:“矣,语已词也。”“只,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哉,言之间也。”“兮,语所稽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段玉裁注解道:“‘已、矣’叠韵,‘已’,止也,其意止,其言曰‘矣’。”[1]又“‘乎、余’叠韵,意不尽,故言‘乎’以永之。”[2]又“锴云:‘哉为间隔之词’,按:如锴说,则必句中乃言‘言之间’,岂句末者?非耶,句中‘哉’字皆可断句,凡两者之间曰‘间’,一者之竟亦曰‘间’,一之竟即两之际也,言之间歇多用‘哉’。”[3]又“‘兮、稽’叠韵,稽部曰:‘留,止也。’语于此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4]由此可知,许慎对语气词的理解大致有两点:①语气词是用来煞句的,即“语已词”;②语气词能传达言者之意,即如“语之余”“语所稽”等。许慎对语气词的分析反映了汉代学者对语气词的认识水平。惜乎许慎对语气词的语气义论述过于简单,这似乎也影响了后代学者;或者说,后代学者更多关注的是语气词的煞句功能。如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将语助分为三类:“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首唱;‘之’‘而’‘于’‘以’者,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发端之首唱”大致对应于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句首发语词;“札句之旧体”对应于介词、连词;“送末之常科”对应于语气词。《马氏文通》对刘勰的这一段话有一个解释:“送末者,即结煞实字与句读之谓也。故古人谓助字为语已之辞,所以别于连字为句端之辞也。”[5]又如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焉,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音辞》)又“邪者,未定之词。”(《音辞》)又“也,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书证》)汉代以来的学者多将语气词称为“语已词”,但是“语已词”这一术语并没有沿用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经学家们在注释文句时训释术语的不够科学精确,故而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煞句并不是语气词的唯一功能。

至唐代,柳宗元首次提出助字这一名称,并将之分为疑辞和决辞两类。他在《复杜温夫书》中云:“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惟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柳氏的分析当然有不够精当之处,如他认为“哉”“夫”有传疑功能等,但是他的助字之疑辞、决辞二分法却为后人所继承,如《马氏文通》就将助字分为传信、传疑两类。

客观而言,从汉代至唐代对语气词的认识、分析与我们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研究相差极远,甚至连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学的阐释也说不上,他们更多的是从作文的角度来分析语气词的作用及运用语气词的技巧。如刘知幾在《史通·浮词》中所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而史之叙事,亦有时类此。”虽然谈不上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研究,不过他们对语气词功能的认识却基本正确:一是煞句;二是传信传疑(即表达语气)。元代以来,有几本虚词诠释的专著在语气词研究方面成绩就较大了,如卢以纬的《助语辞》、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

卢以纬的《助语辞》注意区分不同语气词语气义及语气色彩的细微差别,如他谈到“也、矣、焉”时说:“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6]又在谈到“尔、耳”时说:“‘尔’,语辞,凡句以‘尔’字结者,皆有悠扬之致。‘耳’,语已辞,语气较‘尔’字觉陡峭。”[7]卢氏的“意平”“意直”“意扬”“语余声”等说法现在看来似乎过于迂曲,不够准确,不过能注意到不同语气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却是《助语辞》的一大优点。《助语辞》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注意到了同一个语气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如说道:“‘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或为问语,只是俗语‘么’字之意。‘欤’字、‘邪’字,为句绝之余声,亦类‘乎’字之意,此三字,有如对人说话而质者……句中央着‘乎’字,如‘浴乎沂’之类,此‘乎’字与‘於’字、‘夫’字相近,却有咏意。”[8]又如说道:“‘哉’,句绝而有嗟叹之意,又有如《尚书》‘禹曰:俞哉’!《左氏传》‘公曰:诺哉’!却是口以为然心不以为然之意。在句中,如‘贤哉回也!’‘君子哉若人!’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更有‘矣哉’‘也哉’‘乎哉’‘者哉’之类,文各有旨,宜随所指而味之。”[9]

袁仁林的《虚字说》提出了“神情声气”的观点。如“前之请业于师,师曰:‘虚字无义。’后之更端于弟,弟亦曰:‘虚字无义。’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10]。又如“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有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11]。“神情声气”说用于语气词较为妥当,遗憾的是他将这一观点用于所有的虚词,就失之偏误了。总的来说,他对语气词的分析多有精辟之言。如以下一段话:“语已之辞,不过随语带其声以见意,其所带之声,或足之、或拖之、或顿之、或撑之……语意籍是声以圆成,而非此声气之中即具有语意也。在注疏中,往往随文立诂,即以语中之意为解,读者当善观之。不然,几何不此通而彼窒乎?”[12]指出对虚词的解释不能随文立诂,不能以语中之意为解,这正是他看到了前人之失误所在。惜乎后来许多学者在研究语气词之时,仍常犯“以语中之意为解”的毛病,这些我们在后面还要提及。袁仁林还注意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通语与方言语辞的不同,这些都难能可贵。如“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论字为虚字,一也”[13]。又如“盖今人只求之于雅,而不求之于俗,故下一半都晓不得。观《朱子》求俗语,乃知《诗》中‘乎而’、‘只且’、‘也且’等合声,皆当时俗间有此,不过拖沓其声以申意耳”[14]。又如“盖虽在寄棘戎虏之乡,鸟言舌之俗,亦少口气不得。当其掉舌之时,何尝有‘焉’、‘哉’、‘乎’、‘也’等字”[15]。可惜这些见解散于书中,加之表述偏于简单,未能引起后代学人的足够重视。

刘淇的《助字辨略》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对语气有关的词作了详细的分类,并多是从功能意义的角度划分,如分断辞、疑辞、咏叹辞、发语辞、语已辞、顿挫之辞等。他的分类有不够准确之处,如将“信”“必”等副词与“也”“矣”等语气词都归入断辞,见到了它们的同(可表达语气)却未见它们更大的不同(句法功能及位置不同)。二是注意到了一些较晚出的语气词,如“麽”“个”等字。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虚词训释的集大成之作,对语气词也有不少论述。不过王氏对不同语气词的语气功能区分不够,如解释“邪”时说:“‘邪’犹‘欤’也、‘乎’也……‘邪’犹‘兮’也……‘邪’犹‘也’也。”[16]这属于互训,有点将语气词的功能划一了。再如解释“也”时说:“‘也’犹‘焉’也……‘也’犹‘矣’也……‘也’犹‘者’也……‘也’犹‘耳’也……‘也’犹‘兮’也……‘也’犹‘邪’也、‘欤’也、‘乎’也。”[17]一个“也”字就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语气功能。从王氏的训释可以看出,他对语气词的分析正是犯了袁仁林所说的“以语中之意为解”之毛病,或者说过于强调语气词的结句功能,而忽视了语气词的语气功能,加上对汉代以后的语气词罕有论及,这样,虽然王氏在虚词的训释方面成就很大,但是在语气词的认识及分析上反而不如袁仁林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论及过语气词,但成就不大,此处不赘述。

纵观汉至清代的语气词研究,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①为解经、作文服务。语气词是一个语法范畴,但是由于研究者缺乏现代语言学的素养,对语气词的地位重视不够,也没有专门的名称。柳宗元提出了“助字”这一术语,可惜未作科学的界定,后人在使用“助字”这一术语时,所指范围也或大或小;如卢以纬在《助语辞》中就把相关的语气词或称为“语助”,或称为“语辞”“助声”“语余声”等,其他人也大率类此。而前人对语气词进行说解,其主旨也多在解读经文以及如何准确、生动地运用语气词。②重文言轻白话、口语。语气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系统,不同时期的系统也有差异,但是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先秦至两汉的文言语气词系统,而忽视六朝、唐、五代以来白话口语里的语气词系统。③对语气词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显得零散,往往注重单个语气词的训释、描写,而轻忽语气词的功能解释,缺乏历时观念。④科学性不够,对语气词的解释随意性较大,这源于当时语法研究水平的低下,或者说古人语法观念的缺乏。

二、《马氏文通》出版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气词研究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气和语气词研究肇端于《马氏文通》。在该书中,马建忠确立了语气作为一种语法范畴的地位,语气词也单列为一类词(马氏在书中称作“助字”),讨论得非常详细。马氏继承了柳宗元的传信、传疑二分法,不过他也认识到了语气词所助语气的复杂性,所以又说:“二者固不足以概助字之用,而大较则然也。”[18]在虚字卷之九,马氏共讨论了传信助字“也”“矣”“已”“耳”“尔”“焉”“者”;传疑助字“乎”“哉”“耶”“欤”“诸”“夫”;另外还讨论了合助助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气词连用或同现)。

《马氏文通》的助字(语气词)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①注重比较。如“‘也’字所以助论断之辞气,‘矣’字惟以助叙说之辞气。故凡句意之为当然者,‘也’字结之,已然者,‘矣’字结之”[19]。这一论断至今都是公论。②注重联系句式。如“故句有助动字为坐动者,概煞‘也’字,而‘可’‘足’两字最习用也”[20]。又如“凡‘况’字冠乎句首,往往助以‘乎’字,盖句内皆有含蓄之语”[21]。这类分析在《马氏文通》中比比皆是,也为后人所吸收。③不区分时间因素,将先秦至唐的文献都处理成泛时的语料。看到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可是仍不区分历时语料,这点招致了后人的诸多批评。总的来说,《马氏文通》的语气词研究瑕疵并存,宋绍年的评价比较公允,可以参考。[2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建忠在分析六个传疑助字时认为:“六字所助,句读中之动字耳。”[23]这就牵涉到语气词的层次了。现在通行的观点是认为语气词独立于句子意义和结构之外,传达的只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语气;但宋绍年却肯定了马氏的说法[24],看来语气词的句法层次问题仍有探讨之必要。

同类推荐
  • 世界名校全知道

    世界名校全知道

    本书深入探析了65所世界名校的优势学科和先进的教育资源,对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说明,介绍了学习、生活细节以及一些基本文化和礼仪,为留学申请者选择去什么国家、去哪个学校、读哪门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参考。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影视翻译语境论——对译制问题的语言学思考、从单性到双性:格·斯泰因的《埃达》解读、国内ESP教学与研究综述、浅析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略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及其三大主要流派、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对二语教学的作用、英汉翻译中对含义的处理、论“情境演播”的语用意义——对促进快速掌握英语语言能力训练法的语用学理论点分析……
  •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泰勒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泰勒

    本书努力诠释“泰勒原理”的思想精髓,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和剖析,并且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如何去将“泰勒原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在遇到有关的课程问题时,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帮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育事业的追求无止境。相信学习了“泰勒原理”,中小学教师会有所收获,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快地达到专业圆润的境界。
热门推荐
  • 当娶则撩

    当娶则撩

    他名珩,她名槿因缘生情,因份定此终生无论何时何事,有她信他无论何情何景,有他由她如此一生,方不负深情
  • 墨藜传

    墨藜传

    普通大龄女青年一朝穿越,玄幻世界,鬼怪横行;异能超术,光怪陆离。看菜鸟女主一路组队打怪,披荆斩棘,踏上漫漫寻家路……
  • 实用妇科医学

    实用妇科医学

    科疾病长期困扰广大妇女。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妇科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在帮助我们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也对妇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妇科医务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实用妇科医学》。全书共十章,系统地介绍了妇科炎症、妇科胂癌、妇科内分泌疾病、妇科急症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对妇科介入和妇科微创等新技术和新理论也做了简要的说明。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操作性强的鲜明特点。本书可作为妇科临床工作者日常的参考书,可供各级妇科医师、临床研究生、进修生及其他相关专业医师参考。
  •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选》收入作者的中短篇小说11部,包括作者的成名作、代表作以及各个写作时期的所有重要作品。既有作者1956年的成名作《在悬崖上》,又有新时期的军事题材作品《我们的军长》,还有作者描写北京市井生活的“京味儿”小说《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双猫图》等,基本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全貌。
  • 太上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

    太上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在我国璀璨的古代文化传说中,开天辟地是关于地球形成的最早传说。传说天地本是一片混沌,这时我们的祖先盘古氏用一把巨大的斧头将天地分开。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的身体也随之无限地长高。后来,盘古氏再也无法顶住天和地,累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美丽的神话讴歌了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
  • 末世奴役系统

    末世奴役系统

    张青一个年轻的特种兵,末世来临的是,无意被一块叫做奴役系统的芯片认主。从此之后,奴役一个又一个的潜力人物,而奴役系统,却不仅仅只是奴役那么简单,更多的功能等待这张青去触发,去开启。丧尸,是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张青带着自己奴役到的得力手下,萝莉,淑女,御姐,大傻男,等等一众人行走在各个城市之中。各种丧尸种类......
  • 传家风(成风化人)

    传家风(成风化人)

    “成风化人”系列丛书,从机关作风、家教家风、行业行风、学校校风四个角度,记录了和平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探索,承载了和平人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和平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榜样力量,发挥了讲述和平好故事、传播和平好声音的文化引领作用。
  • 反穿地球之我要活

    反穿地球之我要活

    吴子浩从未来世界反穿地球,一醒来就面临谋杀,生命力弱,随时可能死亡的窘境,还有遭受背叛的婚姻,被人谋算的人生。要活,就要拼命……
  • 解悟名家:与中联重科一起聆听

    解悟名家:与中联重科一起聆听

    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王忠明主任相识相交,是一种机缘。首先是久闻其名,待真正相识后,更加叹服其学识、才情与人格,再是荣幸约请其作中联重科的独立董事,继而促成了中外名家讲座全国首个企业分场在中联重科落户。于是,中外名家中联重科分场论道,一论三年多,场场爆满,数十位名家激荡思想,字字玑珠。一月一次的聆听成了中联人的心灵契约,成为中联人争相品评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