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1]
一、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素质涉及人的耳、目、口、手、体、脑、心:耳关系听知能力,即从各种媒体,从人的各种表达中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关系阅读能力,即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口关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手关系通过手表达意念、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文章写作、计算机操作能力;体关系通过表情、手势、姿态表达思想的能力,即所谓体态语言;脑关系人的思维认知;而所谓心,即指人格。“耳、目”属于汲取信息的能力;“口、手、体”属于输出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脑、心”属于人的发展。无论汲取信息,还是输出信息,最终是为了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发展人的健康人格,前者是目的也是手段,后者是终极目的。有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的成果是全部知识遗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笔者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二、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
要回答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康人格,什么是人格教育。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也有多种定义,哲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学,都有各自的看法,都有各自的阐述。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对“人格”的界定比较一致。定义种类虽多,但一般认为所谓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巩固的。也有人这样定义: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的总和,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人格的可发展性、可塑性,说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健康人格形成过程是动力式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人格教育是有其坚定的社会基础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人格的过程。人格教育正是强调通过培养人格健康、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实现健康人格塑造。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确立强化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参与阅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为什么要进行语文人格教育
(一)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而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颂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传统教育一贯重道轻艺,是一种人文教育。我们要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吸收借鉴其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比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家庭理想,仁爱、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情,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等,仍能为今所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还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格教育原则和方法。有三条原则:(1)性习论原则。“性”指先天因素,“习”指后天因素,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人格,乃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也就是说人格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2)社会化原则。中国古代所谓的性即生性,是人的一种潜能,而这种潜能为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还不是现实性,要想使其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就必须通过“习”的熏染或“伪”的加工。根据古人的思想言论来看,无论习染或加伪,就是社会化,习染或加伪的过程,也就是人格社会化的过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对人格社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有所认识的,如孔子强调择邻处仁,交友仁善,就表明了这一点。(3)主体性原则。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从性习论原则出发,不仅认识到社会化的重要,同时也把人看作是活生生的主体。因为每个人既是“性”(即潜能)的承担者,又是“习”(即社会化)的接受者。因此,在人格教育过程中必须承认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我国古代教育家还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具体方法,诸如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谨慎独处)、慎染、力行。上述三条原则和这七种方法是紧密联系的。综合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篇章,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语文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也注意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崛起于21世纪的人本主义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只重知识传授、搞机械操练的反叛,倡导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重视人的价值,强调社会文化应该尽其所能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与健康人格的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持久而广泛。苏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和表现力,积极促进教育环境的人性化,以利发展学生的个性。苏联整个教育领域改革的基本文件之一《关于作为连续统一体系基础的普通中等教育的构想》一文中提到:“现代学校的最大弊端是缺乏个性……忘记了‘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针对这种现象,他们提出,学校要人道主义化,恢复教育的文化生成机能,尊重学生、教师的人格。
语文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以往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学习成绩,而语文学习成绩又几乎总是读写的考试成绩,人的情意态度、人的审美意识、人的个性发展往往被忽略。正因为如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日趋重视个性教育。日本的高中语文课本比较重视人格教育,在其教科书的介绍中说到:“高中学生对世界社会不满和不信任,找不到出路,表现得以我为中心和早衰,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通过国语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美国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美国希拉·施沃茨在其所著的《中学文学教学》中提到,中学文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考察并自觉掌握一个社会或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帮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为什么他们成为他们这种人,为什么他们要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为什么他们要做他们所做的,以便使他们无论对自己或是对别人一切举止行动都能更明智、更周到和更有同情心”。法国语文教学也非常重视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法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非常强调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讲解要注意精练、生动、形象,启发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艺术美。皮埃尔·克拉腊克先生说:“通过课堂讲解要使作品在学生面前复活,使学生感到文章中思想脉搏的跳动,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他还提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必须热爱这个作家和作品,理解作品,才能把这种爱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有经验的法国语文老师认为,教师的工作重点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两方面亦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在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要培养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全的新人,教学工作必须有重大转变。他认为语文学科和别的学科教学一样,不仅要使儿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而且要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这里说的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是指一般发展:即不仅要发展儿童的智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情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思想,发展他们的人格。他还指出,教学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然而又是互相联系的概念,其中发展应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他坚持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本段所引均见洪继舜编《国外语文教学资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忽略儿童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尤其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走向。
(三)人格发展必须靠学科教学来帮助实现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才,也就是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的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这可以从学科本质和人格发展的本质两方面来考察。
学科的本质就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虽不是唯一的组织形态,却是学校教学的典型的组织形态,它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面,相对地说比之别的组织形态更能保障学习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学科的历史发展看,学科的存在是不能脱离人类及其社会的生活与发展需求的。学科总是反映了该时代的社会要求的,也是该时代社会的成果。学科既是历史的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自由与解放、发展与幸福的教育性产物,是人类文化的丰硕成果。由此可见,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人格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教学形态。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学科本身就蕴藏了很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