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人格发展的本质来看,人格发展的本质是个体掌握社会中形成的“人类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人的人格特征,不是什么纯粹个人的东西,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尤其是劳动与分工发展的成果,今天在人们的各种潜力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经历人类历史而形成起来的。因此,每个个体的发展是受先前时代及同时代的诸个人的历史所制约的。人类新生一代在人类活动的成果中,并同业已发展的人类的本质能力的接触中,掌握此前的发展水准,并进而超越这一发展水准。作为社会地、历史地形成起来的人类的本质特征的知识、能力、信念、志向、性格特征,是儿童通过环境的能动的相互作用、借助习得环境而发展的,儿童也是借助反映环境得到发展。儿童依其习得丰富的社会经验、态度、行为方式的程度,依其自身的本质成分的程度,可以成为有充分价值的人类社会的一员,可以能动地、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与活动,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这种习得的过程,是人格的所有侧面与特性发展的基础。正在发展的人格内部的系统(知识体系、能力、行为特征)的质,依存于能动的活动所固有的质(相互作用的方式)。另外,个人又受他所掌握的物质现象、观念现象,以及指导个人掌握过程的特别的教育作用所制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交织着的内部、外部条件都在发生作用。人格发展的原动力,亦即使环境与个人展开相互作用的各种能力,自然是各种教育所使然,并反映在人格的内部矛盾中。人格发展的推进力的问题,当然是人的人格实践的问题、活动的问题。个人在教育指导之下在集体中进行的同他所处的生活条件能动地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驾驭环境,创造性地变革环境,并在该过程中发展人格的学习过程。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格发展必须通过学科教学来帮助实现。
(四)语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换句话说,也就是语文教学要真正完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这是为语文教学的性质观所决定的,语文教学依托于语言,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工具性一说来解释语文教学的性质。语言是工具,这诚然不错,但语言又不仅仅是工具,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唯有人类才有语言,才懂语言。语言构成人的最直接的象征(符号)世界和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毫无疑问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源泉。因而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人性特点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著名语言学家维柯认为,语言是开启人类社会文化起源和社会发展的奥秘的钥匙。萨丕尔称语言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中国古代早有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春秋穀梁传》)“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界。于漪老师在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见《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其主要理由有:语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文化内涵是语文的固有根基,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必然只强调语文工具而看不到使用语文工具的人,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从实践角度来看,单纯从工具方面训练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以写作为例,“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如果单纯从写作形式去训练学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经过一段时间认真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审题把握住了,结构也比较合理,语言也通顺流畅,但从总体上看却不是好文章。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写出独到的情感体验,没有表现出我之为我的个性特征。在于我们的训练是从单一的工具形式着手的,而忽略了文章的人文性情感内核。文章没有独到的情感体验,就如同人没有流动的血液一样,只能是僵尸一具,好的文章之所以动人,关键在于情感和见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我们的学科性质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
四、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要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必须明确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目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终极目标;一是具体目标。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坚持终极目标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正如卡尔·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古希腊,一种作为强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标的理想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类。无论如何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只有遵循着一个最高目的,才有存在的理由。具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而设置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目标永远是终极与具体的统一、永恒与流动的统一。终极目标制约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具体化,服务于终极目标,因而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关于健康人格的构成要素有诸多说法,通常人们多指真善美、知情意。笔者认为语文人格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自主意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我们都可以从其涵盖的内容与心理特征两个层面展开说明。
(一)认知目标
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与以往的语文教学认知目标不同,以往只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种说法既缺乏广度,又缺乏应有的包容性,没有涵盖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无重点,四项并重导致四项平均,四项不突出。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度看,包括耳、口、目、手、体、脑。前面已提到耳、口、目大致对应于听、说、读,手则既包括使用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包括使用计算机表达意思的能力,后者及体态语言是以往所忽略的。脑则是思维认知结构,通过发展汲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来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重点发展什么能力呢?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阅读与写作才是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书面语能力提高了,能够规范提高口语能力。
从心理特性层面看,认知品质主要包括认知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所谓客观性是指人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认知反映的特性。人格健康的人具有较强、较广的客观性,能迅速把握语文事物的本质、语文现象的规律,以及事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所谓批判性,是指人具有准确地发现矛盾和问题并做出评价、判断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够对各种文章及生活中的人、物、事,做出自己正确的评判,并且能尊重并容纳他人的价值观。所谓条理性是指人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规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特性。人格健康的人在语文思维认知活动中,既讲条理,又不墨守成规。所谓创造性是指人从多种角度提出各种新假设和新答案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情感目标
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所谓爱真主要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有较强的是非感、正义感,具有一种“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精神。所谓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爱我中华、扬我国威的自觉意愿。所谓爱人是从伦理角度来说的,是培养人的善心,对他人充满善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集体荣誉感,恪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品德。所谓爱美是指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从心理层面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稳定性是指人对客体以及自身产生的一定态度的体验具有不易变动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很强的稳定性。所谓紧张性是指人产生某种情感时具有顺畅或充分地体验和表现的特性。人格健康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并顺畅地将它们表达出来,他们情感的紧张性表现在各种类型的情感体验上,主要表现在高级的社会情感中。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一些积极的情感上,表现为喜悦、快乐、优美感、正义感、同情、爱,等等。丰富性是指人情感体验内容上多寡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往往来自于他们对宇宙、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类,以及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之上。
(三)意志目标
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
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工作、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学习方面具有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勤学苦练。工作事业方面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懈努力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吃苦耐劳,顽强坚毅。个人修养方面追求自我完善,并为之“三省吾身”,毫不动摇,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境界。从心理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进取性。自觉性是指人对于自己的行动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充分认识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比一般人能更自觉地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并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盲目性。自制性是指人在有目的的行动中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的特性,他们是自己的主人,他们很少产生与他们的意志行为相矛盾的情绪与观念,因此他们很少使用这种自制力。果断性是指人具有迅速地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往往遇事当机立断、敢作敢为、行止自若、干脆利落,这是以他们所具备的良好的认知、情感品质和自主意识为基础条件的。与盲动和鲁莽不同,他们的果断性是深谋远虑的结果。坚持性是指为达到目的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更顽强的毅力、持久力和耐受力,这是因为他们实际上本来就不惧怕并乐于迎接困难、挫折和挑战,对于他们来说,困难、挫折与挑战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的发挥,他们能从中得到无尽的乐趣以及个人价值感的体验。进取性是指人在有目的的行为中具有不断前进、朝向未来、渴望成长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他们有很强的进取性,乐于迎接未来,渴望成长与发展。
(四)自主意识目标
如果说前三者是分别就一个方面来阐述的,而自主意识则是就整体而言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一个重要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主体。自主意识是自我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控制的心理活动的模式,包括自知性、自主性、能动性、整体性。自知性是指人对自己身心状况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学力等方面认识上的特性。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比一般人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解剖自己,能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卑、气馁。自主性是自我对自己在主客观关系中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主体身份的自觉认知。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够做到这点,它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力的自决和主体精神行动上的自由。能动性是指自我在学习、认知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整体性表明自我的生理与意志的和谐完整的形态,是自我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存在形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整体和谐的存在形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整体和谐发展的人,其主体按照规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
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完成,语文教育活动是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目标的主渠道。
作者简介:
程红兵,教育学博士,1961年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江西师范学院毕业。1996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劳动模范。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教师人格魅力》《创新思维与写作》《中学生怎样写科研小论文》《走近澳大利亚教育》《高中现代文阅读技术分析》《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心听校园》等著作。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论纲》,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0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