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8600000006

第6章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2)

传教士之所以能不顾基督教反暴力的基本准则而在中国认同炮舰政策,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其最终目的是精神征服;二是其西方文化优越观的支持;三是其对欧洲中世纪尚武精神的无意识传承。具有吊诡(paradoxical)意义的是,正是传教士表现出的这种征战性引导了中国士人对中西文化竞争的自觉认识。当传教士在19世纪晚期逐渐走出中世纪余荫变得更现代化,也就是更趋于采取和平手段时,受西潮影响的中国士人却返向前近代的征战精神,逐渐得出中西文化竞争最终是一场“学战”的观念。

由于传教士的目的是征服,故即便在采用和平说服手段时,仍能暴露其征战性。1834年时,在广州的西人组织了一个“在华传播有用知识会”。尽管该会的宗旨是说服,其章程的用语却充满了火药味。该章程将此传播知识的活动直接称为一场“战争”,并明确指出:本会的目的是要“天朝向智力的大炮屈服,向知识认输”。半个世纪之后,传教士李承恩(Nathan J.Plumb,1843—1899)仍把作为“传教的工具”的教会学校称为“轰炸敌人堡垒的工兵和弹药手”。[11]

有时候,传教士也直接支持西方对华用武。多数传教士的确相信他们向中国输出的知识会对中国有利,但当中国士人对此好意冷淡甚而抵制时,传教士的文化优越感使其不能接受这样的态度。有的传教士以为,中国人视西方为夷狄的做法是公开违背了“爱你的邻居如你本人”这条戒律,西方因而有义务“说服”中国人走到更加“符合其权利和义务”的方向上来;如果说服不生效,就必须强制。[12]换言之,中国人“犯规”在先,西方人也就可以不按其“西方规矩”对待中国人。既然基督教爱邻如己的准则也可以成为实行强制的基础,拯救中国人这项使命的火药味就凸显出来了。

随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渗透抵制的增强,传教士的耐心也在减少。许多传教士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对华用武。后来在华外国人有一条公认的“常识”:武力是中国人唯一能理解的术语。据美国学者米勒(Stuart C.Miller)研究,许多传教士不仅赞同这一观念,而且他们自己在此观念的形成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13]主张学西方的郑观应承认传教士到中国意在“传教济人”,但以“救世之婆心”而造成大量教案,既“大失其传教劝善之本心”,也未必合“上帝之心”。依基督教本义,即使教士因卫道而受辱,也当“如耶稣所云:‘披左颊,转右颊向之可也。’苟能含忍包容,人心自服,又何必力为较量?”但列强对传教事业恰是“合举国之权力以庇之”,一般传教士也常借条约和炮舰之“力”以压官民。[14]

关键在于,以反暴力为宗旨的基督徒之所以能公开支持使用武力而不觉于心不安,其心理依据即在他们坚持欧洲文化优越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对“劣等”民族实施不同的准则而不觉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典型的帝国主义心态。[15]自己游历过欧西的王韬深有感触地说:“西人在其国中,无不谦恭和蔼诚实谨愿,循循然奉公守法;及一至中土,即翻然改其所为,竟有前后如出两人者。其周旋晋接也,无不傲慢侈肆;其颐指气使之概,殊令人不可向迩……彼以为驾驭中国之人,惟势力可行耳,否则不吾畏也。”这就是章太炎指出的: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16]

胡适亦有同感。他在留学期间曾批驳“但论国界,不论是非”的国家主义观念,认为这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标准,即在国内实行一种标准,在国际又实行另一种标准。这一双重标准其实是指西方“以为我之国须陵驾他人之国,我之种须陵驾他人之种”。胡适也观察到:由于实行双重标准,欧人在国内虽有种种道义准则,却以为“国与国之间强权即公理耳,所谓‘国际大法’四字,即弱肉强食是也”。他在大量英国自由主义经典著作中一一读出了“自由以勿侵他人之自由为界”的意思,运用于国际关系,就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不欲施诸同国同种之人者,亦勿施诸异国异种之人也”。[17]

落实到传教事业,胡适以为:西方传教士到“异端”国家去就是为了教化“化外之人”。所以“当和我们一起时,总带有傲慢的保护者的高人一等的神态”。这里的传教士已经有些“文化帝国主义”的意味了。1915年时,胡适曾援用他的“双重标准”理论,直接指斥传教士只有在处理国内事务时才称得上基督徒,一旦进入国际事务,他们都不复是基督徒了。许多基督教国家实际上只认暴力为权威,而置弱小国家的权益于不顾,并将国家获利、商业所得和领土掠夺置于公平正义之上。一句话,胡适宣布:“今日的[西方]文明不是建立在基督教的爱和正义的理想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准则——强权就是公理的准则之上!”这是胡适对西方文明最激烈的攻击。

另一位留学生杨荫杭也注意到:西人“凡曾受教育者,皆讲求礼仪,言动无所苟。即主人对于仆人有所命令,亦必谦其辞曰‘请’”。但“西人有一病:一旦移居东方,则视人如豕。偶不如意,即拳足交下。其意若曰:‘此乃苦力国也。殴一苦力,与殴一人类不同。’于是积习成性,居中国益久,离人道益远。此不特未受教育者为然,即在本国曾受教育者,亦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可知“东方”已渐成一染缸,西人到此久居,则被同化。有西人告诉杨氏:“凡久客东方者,归时多不为国人所欢迎;以其性情暴戾,异于常人也。”[18]

这里可能有文化差异的作用,杨氏发现:本来最重视礼仪的中国人,“与外人接触者,往往以言动不中节,为人所轻视。如随地吐涕、饮食作声、不剃须、不剪爪、大声猜拳有如斗殴、争先买票不依次序,皆中国人之特质”。这些行为部分由于无教育,部分也因“蓬首垢面而谈诗书”的旧教育使然。“凡如此类者,西人皆一例视之如‘苦力’。”其实所谓“言动不中节”,主要因为中西讲究的礼仪习惯有所不同,如今日西人于寂静之会议场所或讲堂,皆可随时擤鼻涕声震如雷,许多中国人遇到也会不习惯,而西人并不以为失礼。

但近代西人对东方人以“苦力”待之,恐怕主要还是已养成行为习惯。曾获英国律师资格的伍廷芳,某次“在途与西人争论。西人掌其颊,破其眼镜”。伍欲起诉,西人初犹不信,后商之本国律师,知起诉将不利,乃向伍免冠谢曰:“吾以子为苦力也,今而知子乃剑桥人(Cambridge Man)也”,遂以赔偿了结。想伍廷芳当不至于“衣冠不整”,而仍受欺凌,说明礼仪习惯的不同尚非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了解到伍已有“剑桥人”这一追加的身份认同,又转以西方方式待之,最足提示“双重标准”的存在。

东方人既然“不与人类齿”,可以对之动武便成自然。传统中国观念认为“夷狄”性如犬羊,其一个特征就是好争斗。[19]如今来华外国人中最和平的一部分传教士也如此,他们的尚武言行恰支持了中国人视西方为“夷狄”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说,传教士的这类行为透露出其无意识中传承了西方中世纪的尚武心态。[20]在尚文轻武这一点上,可以说中国士人的心态恐怕比一些传教士更接近近代西方,以西方的标准看,也就是比传教士更加现代化。

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传教士本身变得更加现代化之后,他们开始能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尚文轻武的心态。从前传教士中一些人曾以为武力一项即能攻破中国人的思想防线,如今他们认识到,军事胜利本身不能带来完全的征服;中国口岸的开放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开放。郑观应曾说,列强对传教事业“合举国之权力以庇之”的结果是:“庇之愈甚,而冀传教之广播愈难。何则?传教先贵乎化导,化导在身心,不在乎势力也。”[21]郑氏与西人接触颇多,这样的观念或会传达给西人。有可能是传教士在接触了更多尚文轻武的中国文化之后,才变得更加现代化。他们因而进一步认识到,正是士人集团,而并非像西方的武士或政治家那样的集团,才是中国的既存权势中心。[22]因此,传教士就更加重视通过说服士人来影响全中国。

极具讽刺性的是,由于西潮的影响,中国士人在同一时期内恰恰经历了相反的转变。也许正是领土主权的基本完整带来的潜存信心,使中国士人轻视了文化竞争的严重性,但西人的言行终使中国人逐步认识到这场学战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士人在吸收了较多的西方意识、包括前近代的尚武意识之后,为中国已丧失了古已有之的尚武精神而后悔。他们一面批判这个不应发生的失落,同时更大力鼓吹恢复和培养此种精神。梁启超和蔡元培就是尚武精神和军国民族主义的大力提倡者。略年轻些的一辈,从鲁迅到熊十力这样的文人,或入军校学习,或直接从军,多半都受此尚武心态的影响。正因为出现这样一种心态的转变,中国士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逐渐得出中西文化竞争最终是一场“学战”的观念,他们因而更自觉地重视起这场文化竞争。[23]

因此,到19世纪后期,中西双方都有意识地更加重视文化竞争。但总的趋势是传教士变得越来越重文而中国士人越来越尚武,或可说是传教士变得更加现代化而中国士人更加前现代化。虽然如此,传教士疏离于武力这一点的确有助于缓和中国士人在文化竞争中的抵制情绪。而且,尽管传教士疏离于炮舰政策和尚武心态是19世纪晚期的事,其主张取说服的手段却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

新教传教士在探索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在中国传播福音是颇费周折的。其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基督教教义、流派及其传播方式等自身的问题。更难应付的,则是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同时,他们也面临着选择何种方式来说服哪些中国人的问题。

传教士在中国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基督教的排他性问题。中国以前并不存在像基督教那样从思想到组织有严格系统的宗教。早年传入的佛教是多神而不争的,且佛教与道教据山林而居以待信徒的方式颇合“有来学无往教”的中国传统。但基督教却是一神独尊且严格排他的。正因为如此,基督教新旧教的区分、其在华传教士的相互攻击排斥,特别是互指对方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一点,就给中国士人以极大的混淆。即使是思想最开放的士人,也难以弄清何者尊奉的是真神,那些排斥异端的士人更据此以为两者皆非纯正。基督教本身的立足点已不稳,遑论以其教义来说服中国士人了。[24]

因此,许多新教传教士意识到,为了“拯救中国人的灵魂”,他们必须采用俗世的手段。可是这一点在传教士中立刻引起新的问题。本来俗世与天国之间的紧张就是每个传教士必须面对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传教士应该是奉献给天国的,可是他们都生活在俗世,且必须在俗世开展其工作。传教界历来有很强的倾向,主张传教士应集中于拯救灵魂的基本任务,而不是在非基督教的异端国家里创造一个世俗的西方式社会。[25]但是在中国,一部分传教士发展出一种更为广义的传教观,他们注重俗世绝不亚于天国。

裨治文很早就批判在华教团只重口头布道而甚少从事书面宣传,即使写作时也只局限于宣传福音。他强调,在中国推广世俗知识可以有助于传教事业。[26]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以为,拯救中国人的灵魂很难与拯救其肉体区别开来。李氏的目的是要通过“更好的宗教、科学、交通方式和国际关系,以及设立近代学校,建立近代新闻出版业,及建设新的工业和制造业”来推动中国进步。此话颇能代表这些传教士的观念,简言之,他们正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西方式的社会。[27]

这部分传教士在整个在华传教团体中实居少数,但其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则似大于多数。因为他们有意偏重于在成年读书人中扩大影响,这一点与大多数新教传教士侧重于青少年教育又不一样。裨治文提倡写作重于口头布道,已暗示了这个倾向。盖口头布道人人可听,写出来的东西则只有读书人才能看。这个取向与中国士人重“眼学”轻“耳学”的观念暗合,也有助于扩大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自上而下通过影响四民之首的士人来扭转全民族思想的取向,是对新教面向基层之个人对个人的常规福音传播方式的革新。但这一取向在新教传教士群体中是有争议的,因为这恰恰是旧教耶稣会士以前在中国用过的方法。只是到了20世纪,这一取向才成为在华新教传教界的主流。[28]

实际上,这种注目于士人的取向一开始并不很成功。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来学无往教的传统使中国士人怀疑任何主动来传教的人是否有真学问。昔时中国读书人即使低如塾师,也须有人请,而且是坐馆授徒,大学问家更不致走方授学。故传教士的主动传教,不论是走向街头还是走向书院,尚未开口已自降身份,士人自不屑与之交往。早年传教士被中国人称作“讲古鬼”[29],恰揭示出其不过被视为走方讲古的江湖艺人一类,其身份正在社会最低一流。

同类推荐
  • 茶事遍路

    茶事遍路

    日本历史写作巅峰的陈舜臣经典随笔。茶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数千年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日华人、作品风靡东瀛的历史作家陈舜臣先生饱览了各种史料和诗歌文献,亲身游历考察了许多茶产地,以细腻且饱含真挚的情感、生动而又富于哲思的笔触,将茶源、茶品、茶人、茶地等娓娓道来。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许多茶诗佳作,再加上作者平易浅显的解读和考证,《茶事遍路》有如一股涓涓细流,供读者细细品味,就像慢慢品饮一壶清醇沁心的茶一样。此书获得日本第四十届读卖文学奖,爱好茶文化的朋友不可错过。
  • 味道之味觉现象

    味道之味觉现象

    从最微观到最宏观,饮食串起了最可感的个体肉身与最抽象的文化网络。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 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徐天河,广西博自人,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学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员、广西先进文化促进会会员、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广西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广西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西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 庆典贺辞大全

    庆典贺辞大全

    中国人历来爱热闹,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如今,各种宴会酒席、商务聚会中,致辞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头戏。你还在为当众讲话语无伦次而烦恼吗?你还在为寻找合适的贺词而手忙脚乱吗?你还在为自己拙劣的口才而沮丧吗?《最新庆典贺辞大全》(作者李貌)可以让你走出困境!《最新庆典贺辞大全》中介绍的适用于各种场合的经典贺辞,能让你将锦词妙语、华丽词章信手拈来,使你纵横宴会庆典游刃有余!
  • 老子答问录

    老子答问录

    古往今来,解读、研究《老子》一书的著作浩如烟海,仅注释和白话翻译的版本就不计其数。《老子答问录》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即在恪守“言之有据”的原则基础上,采取今人与先哲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向非从事专业性研究的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老子的生平、事迹、学说、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点评历代研究者的种种解释和释义,并发表一些自己的“感言”,以期帮助普通的读者走近先贤的内心世界,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和道德的滋养,充实并完善自己。
热门推荐
  • 太古星帝

    太古星帝

    繁星大陆,星辰亿万,武道之人,可觉醒星魂,进而强化自身,变的无比强大,与天地争锋。洛辰,一个无法觉醒星魂的废人,遵循母亲遗愿去认祖归宗,却遭遇凌辱,濒临死亡,但却也因此触动了父亲遗留之物,觉醒能够升级的奇异星魂。从此踏上强者之路,与美相伴,鏖战天下,最终成就至高无上的星帝之位。
  • 赌你不敢爱我

    赌你不敢爱我

    六月以来生不如死的训练和狗一样的生活,终于换到和初恋男友解释误会的机会,推开门要解释去发现男友劈腿。我要分手吗?不,我的人生只有意外丧偶没有分手。我看见桌子上的水果刀。误伤人被关进底舱,我遇到了苏放,一个躲在最底层货舱的偷渡客,我一步一步被他带入万动不复。到了最后时刻,我与他坐到赌桌前,就像两个资深赌徒,心定神闲的看着对方,看谁最先说出Showhand。游轮上的五年,我遇到各种各样的男人,游走于一个港口又一个港口,见识了漂亮和钱的魔力。我看着他一步一步变成披着羊皮的大鲨鱼。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成了他的猎物。
  • 60天轻松成为理财高手

    60天轻松成为理财高手

    本书就是本着赋予你理财的能力,赋予你改变命运的力量的宗旨而做的!让你由内而外,从观念到身份,实现最神奇的转变。它不是高深莫测的空谈,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理财“挖井”指南。同时,本书对所有理财工具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其中提供的理财方法拿来就能用。书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极具借鉴意义。同时,本书也摒除了一般理财类图书中生涩的理财术语,你读到的将是最贴近生活的言语,而它博大的内容,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的理财需求。可以说,它就是一本专门为理财人士打造的超级理财指南。
  • 变本嫁厉:太太,请低调

    变本嫁厉:太太,请低调

    男人长腿交叠,气质傲然地倚在沙发上,递给她一张发票,“女人,我给你厉太太的身份。”荡开深深的酒窝,她笑着接过,“求之不得。”一个月,她高调而又放肆,将华都首府闹的天翻地覆。禁锢她纤细的腰肢,男人敛了敛危险阴鸷的丹凤眼,“厉太太,不善解人意,只善解人衣?”“怎么,头疼?”她轻挑秀美,慵懒开口,“不该是蛋疼?”狭长的丹凤眼半眯,厉北辰邪肆一笑,“那试试?”
  • 永久的错觉

    永久的错觉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 万剑之王

    万剑之王

    重生在阿拉德大陆,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鬼剑士,在这个强者如云的世界,雷蒙想的不是称霸天下,而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除了我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掌控我的命运!”阿甘左,西岚,布万加,巴恩,四大剑魂,传说中的神之剑士,索德罗斯,鬼泣吉格,当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早已经成为了传奇的时候,雷蒙却说,我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唯有变得比任何人都要强!”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本书讲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14岁男孩的冒险故事。他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小孩。有一次,他捉弄了一只精灵,被精灵用魔法变成了一个很小的小人儿。他骑在他家的大白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进行长途旅行。通过这次奇异的旅行,他在重重困难和危险中得到了锻炼,最后他回到家,恢复了原形,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 灵泉寨

    灵泉寨

    这是一部倾注了太多心血与汗水的作品,凝聚了作家太多太多对家园、对故土的深情与厚爱。有雅士说,《灵泉寨》以浓淡相宜的水墨,为读者创绘出一轴富有民族气派的画卷——灵泉寨百年沧桑风情图;有雅士说,读《灵泉寨》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生活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如今已不复存在的静谧的村庄;还有雅士说,《灵泉寨》这个书名,充满了灵气,非常鲜活,让人心生好奇。这是一个有些封闭却风景独好,且具有传奇色彩的寨子。《灵泉寨》描绘了一个足以让人心生向往的诗意“家园”,而又通过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变化,向读者展开了一道道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掀起了一场保卫自然家园乃至精神家园的战争。
  • 幽灵旗·把你的命交给我

    幽灵旗·把你的命交给我

    四幢经过日军轰炸而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三层楼”正面临拆除的窘境,记者那多受命对其进行深度报道。那多试图通过新闻舆论将“三层楼”作为历史见证保存下来。上海图书馆一张当年轰炸后的照片使那多疑窦丛生:“三层楼”究竟为何幸免于炮火而完好保留?是得益于传说中其楼顶飘扬的外国旗的庇护,还是当年“三层楼”的主人孙氏兄弟扛出的大旗震慑了日本鬼子的嚣张,还是……知名历史学家,在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忽然匪夷所思的自杀了。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晨星报》记者那多,开始对事件进行秘密调查。经过艰苦的调查探索之后,发现这一切都和十几年前的一所精神病院有关。而那个精神病院的所有患者和医生……
  • 女神永远不会老

    女神永远不会老

    本书以女性“更年期”作为切入点,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和临床经验,把女性在步入“更年期”以后会遇到的众多问题都加以详细的讲解,从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诺斯鲁普的专业医学背景以及她多年来对女性心理的研究,为女性健康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深厚的专业背景也为这部伟大作品提供了强大的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作者不是单纯利用枯燥难懂的医学知识给予读者生理方面的指导,更不是用平庸乏味的心灵鸡汤来慰藉读者的心灵,而是利用生动的案例,作者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简单明了的文字让读者可以在*时间就能接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给人予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部充满诚意,充满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