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和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代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也是对钢琴音乐发展初期贡献最大的作曲家。这两位作曲家为巴洛克时代与浪漫主义时代搭起桥梁,亨德尔在管风琴上的突破,斯卡拉蒂在古钢琴演奏技法上的改造,对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完全改变原有的地位,开始逐步走上成为乐器世界之王的道路。
一、从理发医生之子到宫廷乐师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谈到亨德尔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如果我去他的坟前,一定会脱帽致敬,并且谦卑地下跪……除了恭敬以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可以献给他了。”
亨德尔与巴赫都出生于德国,又是同年,而这两位巴洛克时期最伟大音乐家、18世纪欧洲乐坛最伟大的管风琴演奏家一个隐没在教会,一个享誉于宫廷,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亨德尔的父亲是一个理发医生。在中世纪的欧洲,从事外科医生的人也是理发匠,同时也帮助病人进行放血治疗、拔牙、包扎等外科手术。亨德尔虽然并非出身望族,但是作为社会中产阶级,家境宽裕,从小被良好的家庭气氛包围。亨德尔自幼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研究各种能够发出音响的器具。但是,亨德尔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从事法律行业,而不是成为有音乐技艺的仆人效忠贵族。于是,父亲想出了种种办法阻止亨德尔学习音乐。他曾经为了不让亨德尔弹琴,把家中的古钢琴搬入地下室,但是亨德尔仍然会在夜深人静时溜进地下室练习。
当时,亨德尔居住的哈雷市归属于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公爵统治。因为医术高明,老亨德尔经常被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公爵约翰·阿道夫一世邀请到30公里以外的宫殿来为自己诊病。亨德尔于是有机会一同前往,宫殿教堂的管风琴总是让他兴奋不已,每次他都情不自禁地即兴弹奏一番。一次偶然的机会,公爵听到了年幼的亨德尔的演奏,认为这位少年天赋不凡,于是说服亨德尔的父亲,支持儿子学习音乐。
亨德尔从此开始了正式的音乐学习。在此后的两年中,他跟随当时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键盘乐器和作曲,了解了和声、对位法等技法,随即创作出一些练习曲和奏鸣曲。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并且取得了风琴师资格。
亨德尔12岁时,亲爱的父亲溘然逝世。因为父亲始终抱有让唯一的儿子学习法律的愿望,所以遵照父亲的遗命,亨德尔此后进入哈雷大学攻读法律专业。然而兴趣使然,大学期间,他又在业余时间到哈雷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并且以出色的演奏引人瞩目。除此之外,他开始为教堂创作每周礼拜所用的弥撒曲。
没有等到读完法律专业,亨德尔就决心按照自己的意志专心以音乐为职业。一年之后,亨德尔离开哈雷前往汉堡,在汉堡歌剧院担任一名小提琴手。汉堡的城市生活突然扩大了亨德尔的眼界,在这里除了赚取生活费之外,有足够的空间供他研究音乐。受到当时汉堡音乐风气的影响,亨德尔开始学习谱写歌剧,从此踏上了歌剧创作的道路。
1705年,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在汉堡首演引起轰动,亨德尔随即被聘为宫廷作曲家。从此,他开始了德国、意大利、英国之间的游历生活,结识很多权贵人士,担任过宫廷乐长等职务。1712年,亨德尔的歌剧在英国受到极大欢迎,受英国皇室邀请留居英国,此后担任宫廷作曲家。在伦敦他创作了40多部歌剧和30多部清唱剧,对英国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1759年春,亨德尔指挥清唱剧《弥赛亚》后卧床不起,几天以后与世长辞。辞世后,亨德尔享受国葬待遇,长眠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亨德尔的墓碑上镌刻着这句《弥赛亚》的经文。每一个人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都会回忆起他奉献给音乐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为一名宫廷乐师,亨德尔的救赎主是音乐,抛弃音乐,没有任何文字能够概括他的生命。
二、键盘上的自我
英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在亨德尔的传记中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他:“亨德尔被称为大熊,他的肩膀宽大,身材肥胖……走路时两腿张开,左右摇摆,上身挺胸,头部后仰,顶着大号假发,浓密的卷发垂在肩上,脸长如马,到了晚年却变成牛脸……亨德尔的性格豪爽磊落,富有幽默感,是个豪杰型人物。”
在亨德尔的画像中,人们看到的是令人生畏的宫廷乐师形象,也许不苟言笑,也许傲慢偏执。但事实上,生活中的亨德尔却是像罗曼·罗兰所描述的那样,是个“豪杰似的人物”。尤其是中年时期的亨德尔以情绪化闻名,他一边可能在排练的时候愤怒的将乐谱扔向乐队,并且因为用力过大弄掉假发;一边也可能在美食、美酒和朋友面前憨然大笑。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他又怎么会专注于清唱剧等严肃而单调的音乐创作?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说到亨德尔,就不能不谈到他的键盘乐作品,这些作品与作曲家的清唱剧相比起来,虽然名头不够响亮,容易被忽视,但是却因为摆脱了太有针对性的创作目的而显得生动活泼。在键盘乐轻松、明快并有着歌唱似的旋律线条中,人们很难从音乐中想到“肩膀宽大,身材肥胖,走路左右摇摆,顶着大号假发”的宫廷作曲家的形象,但是却很容易看出爽快、幽默、直率磊落的线条。亨德尔直率、幽默、轻松可人、情绪化甚至有点爱激动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些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亨德尔“键盘上的自我”。
亨德尔的键盘作品主要包括四部《8首古钢琴/大键琴组曲》(HWV426-433)、《8首组曲、恰空舞曲、变奏曲》(HWV434-441)、《奏鸣曲、随想曲集》、《6首为管风琴或古钢琴所做的大赋格曲》和包含70多首作品的两卷《小品集》、三首变奏曲、12首幻想曲等。这些作品一般用于作曲家个人演奏和教学,所以音乐更真实细腻,平朴流畅,具有私人性和灵活性。亨德尔在结束剧院的事务或者演出完毕后在空闲时间才创作这些键盘乐作品,并且每个小曲创作于不同阶段,最后收为合集。
据记载,亨德尔在伦敦时期有一位邻居加亲密好友,他将键盘乐的大部分作品献给了此人,这个人就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德拉妮夫人。亨德尔在创作这些键盘作品时显然在精神上极为放松,他越来越多地将生活、民间、世俗的内容作为音乐的主要取材。除此之外,他还采用了来自西班牙的舞曲元素,将阿拉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等舞曲改编并组成套曲,活跃了创作内容。经常,亨德尔在写完作品后演奏给朋友听,一段中速而略带忧郁的萨拉班德舞曲结束后,听者还在沉思和遐想,快速的吉格舞曲便打破了沉闷,作曲家本人也会跟着音乐不停地跺脚,亨德尔和他的日常生活都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有一首作品作为亨德尔键盘乐的代表作必须提到,那就是《快乐的铁匠》。这部作品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曲。关于《快乐的铁匠》的名字由来众说纷纭。一说伦敦附近的埃治威尔有家铁匠铺。某日亨德尔经过店门前,看见一名铁匠正在一面打铁,一面哼唱歌曲,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和谐而匀称地伴随着歌曲的节拍。亨德尔被简单的曲调、生动的场面触发灵感,根据自己的记忆加以修饰,写成了这首古钢琴变奏曲。另一说则是亨德尔在埃治威尔墓地中偶尔发现一个铁匠的墓碑上刻有一段音符,亨德尔哼唱之后,觉得音乐简洁流畅,也许这是墓碑主人生前最喜欢的旋律——虽然他并不是个音乐家。亨德尔从墓碑上抄下这个曲调,用作变奏曲的主题,谱写了这部作品。
当然,这两个传说都没有真凭实据,但是足见这部作品的趣味性。其实,亨德尔写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英国的一部古老民谣,作曲家截取了这部民间歌谣的旋律作为作品的主题,接着又将该主题发展开,写了性格不同的五个短小变奏,原名就是《主题与变奏》。至于如何与铁匠联系起来,原因可能是变奏中跳跃欢快的节奏,让人联想起铁匠工作时叮叮当当的声音,恰巧出版商林特伦又从事过铁匠这行,于是便将自己“快乐铁匠”的绰号用在了这部作品的题目上。
亨德尔在《快乐的铁匠》中毫无顾忌地表现了自己性格真率、爽朗的一面。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称为“歌调”的主题简练纯朴,愉悦的气氛在主题出现的时候也随之出现。其后的五个变奏都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第一变奏采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气氛更为欢快,但主题依然清晰分明;在第二变奏中,十六分音符连缀而成的音型移至低声部,主题隐伏在上面两个声部中;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采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连音,先出现于上声部,后移至低声部,情绪兴奋活跃;由音阶式上下进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线组成的第五变奏,充分运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等表现手法。伴随着五个变奏的展开,音乐的趣味性不断推进,最后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无论是对于演奏者还是对聆听者来说都不会觉得乏味,甚至它会让人产生错觉——《快乐的铁匠》并不属于巴洛克时代,他在某些变奏上的创意几乎更胜于浪漫主义时代的小品。
这首作品受到广泛青睐,意大利著名吉它演奏家、吉它作曲家朱利亚尼曾将这首名曲改编为竖琴独奏曲,并改名为《亨德尔主题变奏曲》。
最后,我们仍然不能忘记罗曼·罗兰对亨德尔的评价,“亨德尔是一座高山,他主宰了,也终结了一个时代。”巴洛克时代在亨德尔的清唱剧与歌剧中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而在亨德尔轻松、率真的键盘音乐中,这个时代终结的信号也出现了,键盘音乐虽然还没有成为当时音乐形式的主流,但是亨德尔富有趣味性、独创性的创作扩大了键盘音乐的表现力。管风琴可以不只再为教堂歌唱,他们都将成为作曲家描绘心灵、描绘自然、描绘社会的画笔。
三、拨动历史之弦
作为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意大利在活跃思想的促动下诞生了很多大师,与德国一样,这里是造就新事物的一片活力之土。伟大的作曲家、拨弦古钢琴大师多米尼科·斯卡拉蒂就生活在这里。与巴赫和亨德尔生于同年,但是斯卡拉蒂的名字似乎并没有那样广为人知。因为对斯卡拉蒂来说,惊世骇俗的大部头作品似乎并不是它所喜爱和追求的,他的光芒更多地闪耀在器乐世界中。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一起回到18世纪上半叶欧洲的音乐世界。宗教题材和世俗题材是中世纪音乐的主要内容。宗教题材的音乐主要由管风琴和唱诗班表演,歌颂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出现在礼拜和其他宗教仪式上。世俗题材的音乐则更多出现在宫廷舞蹈、宫廷乐队演奏和民间。这时的音乐表演形式主要包括以声乐为主的新兴歌剧,传统的清唱剧,和以器乐为主的大协奏曲、重奏等室内乐。由于当时乐器音响、发声等方面的局限,器乐,尤其是键盘乐只能在乐队中扮演角色,独奏并未成为普遍的音乐表演形式。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斯卡拉蒂独树一帜,虽然他的父亲亚历山大·斯卡拉蒂是著名的歌剧作曲家,虽然斯卡拉蒂早期的创作从歌剧和宗教歌曲开始,但是最终,他还是将精力集中在键盘音乐上,尤其是在古钢琴演奏技法的突破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为拨弦古钢琴创作了500多首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在乐器的革新与普及上也起到强有力的作用,要知道,在18世纪前,击弦古钢琴一直作为主要乐器在室内演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键盘乐就是管风琴的天下。钢琴这种音量小、共鸣短、难以控制强弱的乐器,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直到斯卡拉蒂改进了拨弦古钢琴演奏技术,并大量创作作品后,才推广了这种艺术。
斯卡拉蒂最早跟随其母和加斯帕里尼学习音乐,同时受到父亲的影响和教导,16岁时任那不勒斯皇家教堂管风琴师兼作曲家。在父亲的培养下,斯卡拉蒂的音乐生涯并未遭受巨大的波折。生性随和温顺的斯卡拉蒂总是以乐师的身份为皇室服务,他先后在波兰女王玛丽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麾下和圣彼得大教堂任职,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并担任国王约翰五世的公主玛丽亚·巴巴拉的教师。1729年公主嫁给西班牙皇太子,斯卡拉蒂随之前往马德里,担任宫廷乐师。
斯卡拉蒂的琴技高超,在亨德尔被称为“管风琴之王”的同时,斯卡拉蒂以古钢琴取胜,被称为拨弦键盘乐器大师。获得这样的称号,与他创作的500多首钢琴奏鸣曲不无关系。这些奏鸣曲大多为单乐章、两段式的古钢琴奏鸣曲,以其色彩绚烂、对比鲜明、手法灵活多变而被公认为是奏鸣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斯卡拉蒂生前出版这些作品的时候称之为“练习曲”,他们主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
斯卡拉蒂为键盘音乐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在于技术方面。他使古钢琴音乐超越了时代的一切界限,成为未来古典主义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蓝本。我们时常在钢琴曲中听到的三度、六度上行技术,同音反复和许多装饰音型、分解和弦音型等几乎全部来自斯卡拉蒂。还有最常用的双手交叉法,双手八度及内音部的高度震音技巧,一直影响及后世直至李斯特。
斯卡拉蒂在技术方面的革新预示着新音乐世界即将来临。那些当时看上去艰深、快速的乐句,让斯卡拉蒂的键盘音乐完全不同于巴洛克、罗可可时代的音乐风格引人注目。无论如何,人们都应该记住斯卡拉蒂,虽然他的名字没有很多大师那样响亮,但是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他,音乐也许还在巴洛克中徘徊。
四、相逢何必曾相识
很多音乐史研究者热衷于搞明白斯卡拉蒂与亨德尔究竟见过几次面,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音乐史上也有很多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的故事。
1705年,亨德尔创作的歌剧《阿尔米拉》上演后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使亨德尔有足够的资金去意大利,在当时,意大利是全欧洲歌剧艺术的圣地,也是亨德尔梦想的所在。亨德尔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学习了三年,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歌剧创作知识,并且结识了很多音乐名家,其中包括多米尼科·斯卡拉蒂。
对意大利尚未熟识的亨德尔应邀参加一个假面舞会,由于他不擅长跳舞,只好坐下来演奏钢琴。这时,斯卡拉蒂正好经过。两人之前还未谋面,斯卡拉蒂并不认识亨德尔,只听说过他非凡的演奏。亨德尔的演奏让斯卡拉蒂驻足凝神,他从未在意大利听过如此出色的演奏,于是,他指着弹钢琴的人对周围的人说:“如果他不是魔鬼,一定是亨德尔!”,一曲结束,演奏者揭开的面具,人们认出他就是亨德尔。
据说两人还曾经有过一场比赛,两人超高的演奏水平让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结果不分胜负,而两人也因此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斯卡拉蒂和亨德尔的会面仅仅是两个作曲家一生中极小的花絮。事实上,他们的会面没有对彼此的创作产生根本的影响。亨德尔与斯卡拉蒂虽然代表当时键盘音乐的最高水平,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方向却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人认为斯卡拉蒂的名字不足以与亨德尔、巴赫放在一起,在他们伟大的光环下,斯科拉蒂的键盘乐作品仿佛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亨德尔和巴赫将巴洛克音乐推向顶峰的时候,是斯卡拉蒂看到了未来的一片美景,并找到了音乐继续前进的方向。
在属于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中,我们或多或少能听到他们对新的音乐审美的预测,也能听到他们超前的音乐思维——他们渴望更加先进的乐器,管风琴和古钢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表达作曲家的乐思。斯卡拉蒂把一切关于音乐未来的梦想变成现实。在他的演奏技术改革中,在那些打破旧的音乐习惯而出现的技术中,键盘音乐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古典主义的出现似乎在音乐的发展中变成更加明朗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