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9600000012

第12章

问曰。菩萨前身为曾生达分善根不耶。答曰。或有说者。曾生为障恶道故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道者。是达分善根之力。此是他性达分善根。非是己性。评曰。不应作是说。应作是说菩萨不曾生达分善根。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有善根。不经历世菩提树下。一结加趺坐。生不净观。乃至尽智。问曰。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道。此岂非忍力耶。答曰。不必以达分善根能障恶道。或以施力。或以戒力。或以不净。或以安般。或以闻慧或以思慧。或以暖顶后乃以忍。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障于恶道。非不因知缘起法。其义云何彼作是说。觉知缘起法。即是无漏道。非无漏道力不能障恶道。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先说者好。所以者何。菩萨若行布施。亦以戒以慧。若行戒时。亦以施以慧。若行慧时。亦以施以戒。以是因缘。能障那由他恶道。况十处恶道耶。声闻辟支佛。所有暖顶。菩萨尽能起。以障恶道。唯不起忍。所以者何。忍与恶道相妨。菩萨于三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以愿力故。生恶道中。此中应说鱼因缘喻。复有说者。起声闻辟支佛忍。以障恶道。不起菩萨忍。所以者何。于得道身大玄远故。求辟支佛人。以生辟支佛忍。不能生佛种忍。以近辟支佛道故。复有说者。求辟支佛人。能起佛种忍。评曰。不应作是说。应作是说。求辟支佛人。不能起佛种忍。问曰。得忍凡夫命终时。为舍忍不。若舍者何故不生恶道。若舍者何故凡夫舍圣人不舍。若不舍者。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说耶。如说。若成就身。彼成就身业。乃至广说。答曰。或有说者舍。问曰。若舍者。何以不生恶道。答曰。或有说者。彼善根势力能尔。虽舍不堕恶道。自有善根虽成就。不障恶道。况不成就。所谓生处得善。自有善根。虽不成就。能障恶道。况复成就所谓忍也。是故彼善根势力能障恶道。复有说者。彼善根势力。能令身中堕恶道。烦恼业极令远离于此身中。更不复行。若其不行。何由得堕恶道耶。如人秋时服于下药。药亦不住彼人身中。或有与病俱出。或身中自消。而能除去病患。永使不起。如是彼善根势力。令堕恶道。诸烦恼业。永更不起。复有说者。此善根曾在彼身中。如师子住处在彼身中。虽不成就。勋著之力。能令恶道诸烦恼业。更不复行。况堕恶道。犹如师子所住之处。师子若行不在其余小狩。无能到者。何况在时。复有说者。彼善根住此身中。犹如旧住。诸恶道烦恼业。住此身中。其犹如客。旧住力强。客则不如。复有说者。行者有二种期心。一者期心远离诸恶。二者期心深著善法。以有此二期心故。不堕恶道。是故尊者瞿沙说。彼行者有如是期心。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如是敬如是爱如是乐复有说者。彼恶道已得非数缘灭。诸法已得非数缘灭。终不现前。复有说者。彼行者堕法雨驶流河中。不容作余恶道之业。是以不堕恶道。复有说者。依倚圣道故。彼行者依倚圣道。使此身中恶道烦恼业。不现在前况堕恶道。犹如有人畏于怨家。依倚于王。而彼怨家。犹尚不能正面视之。何况加害。复有说者。彼行者以此善根。于自身中。以守护圣道所住处故。犹如王人先守护王所住之地。一切人民不敢复住。复有说者。彼善根决定作人天处故。若作决定处业。必生彼处。犹如贵胜之座处所以定。不应复更坐于余坐。如是彼善根所住处。定亦复如是。复有说者。彼行者以正方便。令彼恶道诸烦恼业更不复行。何况生于恶道。复有说者。彼行者见恶行过患。见善行利益。是故不作恶行堕恶道中。复有说者。有善好期心。在此身中。不作恶行堕恶道中。复有说者。以心柔软故。随顺趣涅槃故。以信根深牢固故。是以不作恶行堕于恶道问曰。若舍者。何以凡夫舍。圣人不舍耶。答曰。彼凡夫人。无圣道对治力以自持御。虽有对治道以自持御。此道羸劣。不坚固久住是以命终时舍。圣人身中。有无漏对治道以自持御。彼以无漏定力牢固久住。是以命终时不舍。此中应说合众辨喻。复有说者不舍。问曰。若不舍者。业犍度四大犍度。何以不说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中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余之说。复有说者。彼业犍度中。亦说在第三句中。说圣人在胎是也。圣人有二种。有名数圣人。实义圣人。得达分善根者。谓名数圣人。得正决定者。谓实义圣人。是故彼亦说之。若人有一出家之心。犹得名为圣弟子。何况得达分善根者也。复有说者。或有舍者。有不舍者。谁不舍耶。于此善根。常勤方便故。作方便一切时作方便。善受持善修习者不舍。与上相违舍。如所闻。若于善根。常勤方便。乃至善修习者。虽经生死。而常不舍。如弥多罗达子初生之时。便作是言。结有二种。乃至广说。如先所闻。若于善根。不勤方便。乃至不善修习。于此身中。虽得速舍。如是当知有舍不舍。评曰。如实义者。凡夫人依彼地。生达分善根犹有舍者。何况生于他地。

问曰。达分善根言得报。所谓色界五阴。为作彼身初业不。答曰。或有说者。不作初业。所以者何。彼似无漏道。憎恶受生故。余业作初业。彼达分善根。唯作满业。然后受报。复有说者。亦作初业。得身报妙好。随顺行道。

此暖等善根。有七十三种。其事云何。欲界有十种。所谓一具缚凡夫。二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尽者。初禅有九。或有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初禅无具缚人。即欲界说故。如是乃至无所有处。有九种顶忍世第一法亦如是。问曰。具缚凡夫。所得暖法。除一品结。乃至九品。为一种耶。答曰不也。具缚凡夫异。除一品结异。乃至九品异。

问曰。若退暖法。还生暖法。为本得得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彼不数数得用功而得。不前后相似故。如舍波罗提木叉戒后更受。非本得得彼亦如是。如暖顶亦尔。问曰。增长暖时。暖增长已。还起初者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得胜进善根。前所得者。无可欣尚。顶忍亦如是。

问曰。为于何处生此善根耶。答曰。欲界人中。谓三天下。非郁单越。问曰。欲界六天不能生耶。答曰不能。初生已曾生者。能起现在前。所以者何。若有好身。亦有随顺厌患。正观彼处。则能生暖。此三天下。具有此二。问曰若有好身。则诸天胜人。若取随顺厌患正观。则恶道胜。答曰。如先说俱有者。能天与恶道不俱有故。是以不能。问曰。暖法亦依男身。亦依女身。若依女身得于暖法。复得自身中男子所依暖法耶。答曰。得如是当知。顶忍亦尔。问曰。若依男身。得于暖法。复得自身中女人所依暖法耶。答曰。不得顶忍亦如是。黄门般吒(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无形二形。不能生暖等四善方便法。

慧有三种。闻慧思慧修慧。答曰。或有师略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复有善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生厌恼心。彼作是说。三藏所说要者。唯是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彼即观察界观察界已。复作三种。所谓名体性总相。名者谓眼界乃至法界。体性者谓别相。总相者谓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修习此智。转得定意。于此界中。生厌恼想。复略观十二入。眼界即是眼入。乃至触界即是触入。七识界即是意入。法界即是法入。又略入观阴。彼观十色入及法入中造色。即是色阴。意入即是识阴。法入即是三阴。又略阴即是四念处色阴即是身念处。受阴即是受念处。识阴即是心念处。想阴行阴。即是法念处。又略阴观谛诸五阴果是苦谛。诸五阴因是集谛。五阴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彼谛复作三种名体性总相。名者谓是苦。乃至道。体性者谓别相。别相者。逼迫行义是苦义。乃至出要。行义是道义。总相者苦有四行。无常苦空无我。集有四行因集有缘。灭有四行灭止妙离。道有四行道如迹乘。修习此智。转得定意时。如见彼谛时。彼亦次第观别。欲界苦作异相别。色无色界苦乃至别断。欲界行道亦别。乃至色无色界行道。当于尔时观谛。犹如观叠外物。作如是观时。是名闻慧满足。如是展转修习。次生思慧。转进修习。次生修慧。能行圣行。如是观时。是名暖法。如是展转增长次生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断见苦所断十使。次第生苦法智。如是次第生道比智。得须陀洹果。次第乃至尽智。是名诸善根生次第生法。

善根有三种。一福分善根。二解脱分善根。三达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谓能作生天种子。若在人中生豪贵家。有大威势。多饶财宝。眷属成就。颜貌端严。能作转轮圣王帝释魔王梵王种子。解脱分善根者谓能作解脱种子。决定不退因。必至涅槃。达分善根者谓暖法。乃至世第一法。问曰。解脱分善根。于何处种耶。答曰。于欲界中。非色界。欲界中人道。非余道。人道中在三天下。非郁单越。佛出世时非无佛时。复有说者。若无佛时。遇辟支佛。亦种解脱分善根。体性是何。答曰。若身业口业意业。但意业偏多为是五识身。为是意地。答曰。是意地非五识身。为是方便善。为是生得善。答曰。亦是方便善。亦是生得善。为是闻慧。为是思慧。为是修慧。答曰。是闻慧思慧。非修慧。为以何事种此善根。答曰。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多闻。而不必定。所以者何。有人以一揣食施。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能作长斋般遮于瑟。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持一日斋。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终身持戒。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诵持一偈。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是。故不定。何以故。或有种者。有不种者。若以此事。回向解脱涅槃。欲永离生死。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则能种。若不为回向解脱涅槃永离生死。虽多布施终身持戒广学多闻。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有近有远。近者前身中种。此身成熟来身解脱。远者曾种解脱分善根。经那由他世受身。而不能生达分善根。声闻所得解脱分善根。可回向趣辟支佛。辟支佛所得解脱分善根。亦可回向趣佛。佛所种解脱分善根。不可回转。

问曰。有生灭观彼以何为方便耶。答曰。彼行者见春时草木青色。如绀琉璃。见河驶流浮沫著岸。见已作是思惟。此诸外法。今已复生。若入城邑聚落。见诸男女歌舞戏笑。而问之言何以故尔。答言。此中生男生女。彼复思惟如此内法。今已复生。彼行者。于后秋时。见诸草木。为秋日所曝冷风所吹。被诸霜露。枝叶零落。河水枯涸。彼复思惟如此外法。今已复灭。若入城邑聚落。见诸男女乱发举手[口*睪]啕啼哭。而问之言。何以故尔答言。此中男女死丧。彼复思惟此中内法。今已复灭。彼行者深见如此相已。还所住处。自观己身。有少壮老无常之相。次第观于岁月日时昼夜。相续是名方便。于此诸时展转除减。乃至观阴二刹那一生一灭。是名生灭观满足。问曰。此生灭观。为虚想观为实观耶。若是虚想观者。此偈云何通如说。

若有知见能尽漏  若无知见云何尽

若能观阴生灭者  是则解脱烦恼心

非以虚想观能断烦恼。若当非实观者。应不见诸行有来去相。而诸行实无来去。或有作论者。说是虚想观问曰。若尔者此偈云何通。答曰。有转转因故。是以说彼转转相生。犹子孙法。其事云何虚想观能生实想观。实想观能断烦恼。是故说转转因。如子孙法。复有说者。是实想观。问曰。若然者诸行无来去。然彼行者。见于来去。答曰。若生灭观。未满足时。便见诸行有来去相。若其满足。见诸行无来去相。犹如小儿弄于独乐。旋速则见如住。旋迟则见来去。陶家轮喻亦复如是。

问曰。为以一心见生灭。为二心一见生一见灭耶。若以一心见生灭者。云何一心而有二虑。若有二虑破一心义。复云何见为以见生生时复见灭耶。见灭灭时。复见生耶。若见生生时。唯见生者。是则为正。若见生生时。复见灭者。是则为邪。若见灭灭时。唯见灭者。是则为正。若见灭灭时。复见生者。是则为邪。若当一心见生一心见灭者。则无生灭观。答曰。应作是说。一心见生。一心见灭。问曰。若然者则无生灭观。答曰。此说通一生中相续生灭观耳。非谓一刹那也。

同类推荐
  • The Filigree Ball

    The Filigree Bal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鹅湖集

    鹅湖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刚般若经赞述

    金刚般若经赞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松笔记

    千松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庄列十论

    庄列十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国民男神是女生:影帝的宠溺

    国民男神是女生:影帝的宠溺

    被枪杀后的林初萧,发誓一定要查清真相找到枪杀她的人.没想到一朝的重生让她找到昔日失散的亲人和一个宠她无度的那个他.“老大,有人造谣大嫂侵犯她的身体.”司昔年:“把她晚上去导演房间的视频发到网上去.”“老大,有人说大嫂半夜招小姐.”司昔年:“去抓100只鸡扔他房里.”“老大...大嫂要去拍吻戏了.”司昔年脸色阴沉,起身拿起电话:“把那个女人丢出去,立刻,马上.”“司昔年!你有病啊!”林初萧瞪着双眸看着眼前的女装大佬,顿时只觉得脑神经在疯狂的跳动..“你不是只和女的拍吻戏吗?我现在就是女的.”一身长裙,带着假发的司昔年对着有些崩溃的林初萧妩媚道...
  • 中华神秘文化:堪舆文化

    中华神秘文化:堪舆文化

    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八卦九星,合阴阳五行之生克制化,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密切配合。故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其中的人合为一体,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让我们纵观堪舆之浩瀚,取其精华,造传奇,旺家运。
  • 梁皇宝卷

    梁皇宝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许你行路不孤单

    许你行路不孤单

    他是个出身草根的屌丝,名副其实的穷孩子,遇到她的那一天,命运开始悄然改变。他被官二代抢了初恋,又被富二代报复,唯一的幸运是她出现了,并点亮了他的人生。从高考到读博,逆袭之路几多艰难,他们互相陪伴,一起成长,留下不可替代的爱的踪迹,牵手书写一生幸福的定义。十年前:“我没有出生在罗马,是上天不屑一顾的弃儿。”十年后:“我确定我是上天的宠儿,它什么都不肯给我,只是让我遇到了你,从此逆天改命,共创奇迹。”行路难,行路难,我会许你行路不孤单。
  • 陆少专属我的小野猫

    陆少专属我的小野猫

    一日,保镖对他说:“少爷,少夫人被人骂了!”“把那个人给剁了!”“少爷,少夫人说喜欢上一个男神了。”“封杀他”“少爷,少夫人说今天看到您跟其他女人说话了”“走!跟我去跪榴莲”“少爷,少夫人说喜欢孩子。”“终于说到我心里去了。”
  • The House of Pride and Other Tales of Hawaii

    The House of Pride and Other Tales of Hawai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曾国藩家书(精粹)

    曾国藩家书(精粹)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同治时封侯爵,世袭。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有《曾国藩家书》传世,是研究其人及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本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八个方面。为便于读者深刻领会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我们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方便记忆。
  • 茅山道士异闻录

    茅山道士异闻录

    清末民初,袁世凯窜权称帝,镇压革命,欺压百姓,民间苦不堪言,混乱世道更是妖魔鬼怪横行。茅山道长观天象寻找一位有道明君拯救天下苍生,于是带领徒弟下山,中途险遇各种妖魔鬼怪,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由此拉开序幕。
  • 绝世荣华:后宫无妃

    绝世荣华:后宫无妃

    【纯虚构,勿模仿】新婚之夜,他轻轻将她拥在怀中,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天上的星辰,即便陨落,也只能落在我的心里面。
  • 宸迷笙歌流离遇合

    宸迷笙歌流离遇合

    顾林笙为了爱而选择让步,主动遗忘,为了所谓的爱而远离他。但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不知情的他们将往事重演,知情者却只能在背后默默守护,多年的喜欢在一瞬间绽放。当浪子回头,骑士回归,她该遵循心之所向,还是选择情之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