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入越境,秦师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敌人纷纷卸甲归降。在余干水口驻扎的秦军经过一番休整之后,在东线指挥官赵佗的率领下,溯余水(今信江)而上,先封堵闽越人出入口。然后再越武夷山,直入今福建境内,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和闽越(今福建地区)。同为越王勾践后裔的闽越王无诸和东瓯王摇投降大秦帝国,被废为君长,他们所统辖的闽越故地被设置为闽中郡。
随后赵佗指挥秦军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并迅速占领了番禺。攻掠番禺后,赵佗并未沾沾自喜,而是立即选派士卒将吏四处走访调查,了解山川、水文、民风、经济和越人军事力量等。他在越地实行剿抚结合政策,深得人心,越人也多甘愿臣服,在越地建立稳固基础,与屠睢大军遥相呼应。
赵佗遂声名鹊起,全军上下皆言其勇。
捷报传来,屠睢志得意满,平越形势一片大好,眼看这片大好河山将要纳入大秦帝国版图了。
赵佗在这场战争中英勇厮杀,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干,在战略战术和权谋的运用上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可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依计听命的将吏,他像雄鹰一样渴望翱翔蓝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主帅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
可是,其他几路大军进展却不那么顺利,尤其是进攻广西地区的两支大军一路受阻,疲于应对。
百越之中,南越和西瓯最为强盛,抵抗力度也最强的。他们善于跋山涉水,利用当地山青林密、河谷纵横的熟悉地形,或白天袭击小股秦军,或夜间偷袭秦军大营,或截取秦军粮食,将秦军搅扰得苦不堪言。越人的坚决抵抗使得秦军遭到重大挫折,士卒不断减员,后勤补给也难以运往前线,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屠睢亲率大军前往征讨,但遭到越人的顽强抵抗。西瓯人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多次给秦军以重创,秦军死伤惨重,大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向前推进的步伐受到严重阻滞。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西瓯山高路险,茫茫林海,只有羊肠小道,粮车难以通过,后勤物资补给困难。南征大军举步维艰。
正当全军上下一筹莫展之际,监御史史禄向秦始皇献上一个大胆的计策:凿通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了扭转兵力不足、粮草供给的困难局面,秦始皇启动了这一大胆而冒险的计划。
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灵渠开通后,秦军的粮饷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岭南。秦军得到补给,军心大振,试图一举歼灭西瓯人。起初,秦军进攻西瓯很顺利,杀了西瓯首领译吁宋。然而,这并未迫使西瓯人屈服,反而导致他们更大的仇恨和更大规模的报复。在生死危亡的紧要关头,西瓯人表现出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史载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一息尚存,斗争不已,誓死不降。
随着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屠睢的野心被点燃了。他效法王翦、白起等攻灭山东六国的作战风格,企图依靠强势武力一鼓作气平定百越。起初,秦军一路攻城略地,进展神速,可是后来则不如战争初期那样顺利。屠睢沉浸在攻杀的快感中,引起越人的极大愤慨。秦军每攻克一地就要分兵把守,且不时受越人袭扰,士卒减员严重,用于前线作战的力量捉襟见肘。
曾几何时,在平原与敌军冲杀的秦军多么的不可一世,弓弩狂射,钩戟猛刺,刀锋所指,人头落地,势不可挡。如今秦军来到这丛林密布、酷热潮湿、山河交错的百越战场,大军团作战优势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而失去家园的越人义愤填膺,越战越勇。他们钻进深山老林,神出鬼没,与秦军展开“游击战”,秦军备受困扰,叫苦连天。
屠睢恼羞成怒,严令镇压所有不尊重大秦帝国的力量,对越人实行野蛮的屠戮政策,连妇孺老幼都不放过,大量越人村落被血洗。屠睢的大开杀戒激起越人满腔怒火,越人恨不得生食其肉。一日,当屠睢率一支轻骑到西江畔的三罗地域巡视时,路经一大片树林,当地越人早已埋伏在林中。当屠睢进入林中时,乱箭齐发。屠睢挥剑护身,无奈射来的箭过于密集,而且这些箭都是浸泡过蛇蝎剧毒的,他的面颊与身上中了两箭,当场从马背跌落,气绝而亡。
主帅被杀,粮食将尽,粮道被断,“伏尸流血数十万”,秦军一片混乱。越人趁机反攻,迫使秦军退至五岭之线(今大庾、临贺、始安、桂阳、揭阳五岭)。各路讨越军队向内收缩,赵佗也受命班师回援。此后,秦越之战陷入相持阶段,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以伺机再战。
此次屠睢出征因水土不服、补给不畅、滥杀无辜致使平越战争受挫。
秦始皇需要另选贤将,调整方略,集结战争物资,重新部署军力。
五、飞龙在天:大展身手的时刻终于到了
赵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英勇突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他成为军中的得力干将。
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始皇没有因为屠睢轻敌滥杀导致伐越失败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越人击退秦军后气势正盛,此时万万不可再用屠睢这样只管杀伐、不懂怀柔的将领了。
此时有人提出让赵佗任中军主帅,再度攻伐百越。
赵佗在第一次平越战争中崭露头角,独领风骚。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威名远扬,很快就在军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他踌躇满志、摩拳擦掌,期待在第二次平越战争中大展身手。
群臣惶惶不敢附和,依秦律,被举荐之人若不堪重用,举荐者连坐问罪,搞不好就要掉脑袋的。
其实,秦始皇心中早已属意此人,不过还是顾虑重重,毕竟军国大事非同小可。在第一次平越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赵佗将军虽然骁勇善战,不过还是太年轻,资历太浅,恐难以服众,中军主帅应该选派门第、资历、德行、才干、威望俱备的人,否则难以慑服数十万将士。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南征军团主帅选定,任嚣老将军挂帅出征,赵佗任其副将。
任嚣乃秦国名将,世出名门,是任不齐的七世孙。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相传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认为是任姓始祖。任不齐通六艺,工诗、礼、乐。楚王听说他的贤明,想聘他为上卿而被他拒绝。后潜心著述,不问世事,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誉。
选派任嚣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历来遵礼守法,政见一向与扶苏相契合。在皇储问题上,身为武将的任嚣和赵佗本是没有发言权的。但与朝堂之上诸多骨鲠之臣一样,二人属意长子扶苏。当接到朝廷诏令平定百越时,他们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定要在岭南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同时随时可以发兵勤王以应对任何对扶苏图谋不轨的变局。
任嚣出征,浩浩荡荡,旌旗猎猎,一路驰骋,直扑岭南。
经过第一次平越战争的失败,秦军将士意识到越人并非如想象般的不堪一击。出征前,秦始皇一再交代此番出征志在必得,任嚣、赵佗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
任嚣的确比屠睢稳重得多。他积极调整战略部署,每到一地必先派人四处活动,了解山川险阻、风土人情,对越人刚柔相济、剿抚并用,必要时不惜“以越制越”,这些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任嚣以身作则,感染了秦军将士。秦军上下积极进行战争动员,认真研究作战方案,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强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攻势。
赵佗作为副将,最初担任后援的任务。当前方突击遇到困难时,他及部属便被派往阵前,由后援部队变成突击队。赵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英勇突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他成为军中的得力干将,备受主将任嚣的器重。
任嚣、赵佗步步为营,筑营守险,避免了孤军冒进。秦军中有一部分留守在岭南的各个逾岭关隘,确保秦军主力进退有度。很快秦军就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
总攻时刻到了。秦军将士个个如猛虎下山般攻入越地,一路势如破竹,风卷残云,很快便击溃了西瓯人设置的重重防线,并南下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经过数年艰苦战争,到公元前214年,整个岭南地区都划入了秦朝版图。
岭南虽然最终得以武力平定,但是双方都损失惨重。百越之地哀嚎遍野、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儿失其父,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心碎。任嚣、赵佗当如何经营岭南,还一个太平世道?
秦平岭南之战是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重要一步。在中国历史上,岭南第一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中,越族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岭南平定后,秦始皇以郡县制为基础在此地推行中央集权制。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秦朝先后在此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直接由中央委派官吏统辖,任嚣为南海郡尉,刘逸为桂林郡尉,方弼为象郡尉,百越首领听命朝廷和郡县官衙号令,恰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言“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中军主帅任嚣主政岭南,管辖地区约相当于今日的广东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任嚣成了岭南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拥有五十万经过长期战火洗礼的边军,是当时统领秦军最多的边军将领。作为首任南海郡尉,任嚣还被授命节制象郡、桂林二郡官员,故有“东南一尉”之称。
为加强对岭南的治理,任嚣命人在番山和禺山之间修筑了一座“袤四里”的城池,俗称“任嚣城”,它是广州建城史的开端。
岭南新服之地尚有诸多不稳定因素。为了守住战争成果,维护岭南长治久安,秦始皇诏令任嚣所率五十万人不得北归,一率就地屯田戍边。秦人越五岭、平百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士卒伤亡无数,越人劳动力也锐减,岭南蛮荒之地亟待开发,劳动力十分匮乏。在任嚣和赵佗的积极建议下,秦始皇命令被秦所亡六国贵戚、官吏、商贾、役夫、刑徒、移民和一万余无夫之女由中原迁居岭南,就地屯垦,与越人杂居。留守的将士和中原移民多与越人结婚生子,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生活习俗与越人融合在一起,中原文化逐渐融入百越文化,成为早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典范。
迁居越地的中原人为岭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中原与百越经济文化交流、岭南经济开发和社会稳定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赵佗在一系列征伐和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为日后主政岭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