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300000007

第7章 以“孝”选官初露端倪——先秦选官制度中“孝”思想的萌芽(3)

赵威后听罢,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请你想一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粮食收成,百姓靠什么度日?如果没有你所谓的低贱的百姓,那又怎么谈得上尊贵的国君呢?实际上,收成和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我刚才问的怎么会是本末倒置呢?”赵威后的一席话让使者目瞪口呆,无言以对。赵威后心里装的是百姓,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多么先进的治国理念,“以民为本”,尽管赵威后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但是在两千多年前,赵威后能够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实属不易。而这个理念正是在一个女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怎能不让人敬佩!从这个层面来看,赵威后不愧为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对其考察、选拔官员势必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尽管史书中没有明确地记载过赵威后选官的史实,但是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既然赵威后注重“以民为本”,那么什么样的官员能够做到这一点?定是那些心中装着百姓、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由此也可以间接地窥探到赵威后的选官标准。

齐国使者听罢,觉得句句在理,半晌说不出话来。赵威后接着问:“贵国有位隐士叫钟离子安,他过得怎么样?”使者说还不错。赵威后明白到现在钟离子安仍然是一介平民,便问:“我有耳闻,钟离子安在民间,竭尽所能地帮助穷苦百姓,给予他们所急需的粮食和衣物,他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替贵国君主在做好事,这样的忠臣,贵国国君怎么到现在还没有重用呢?”说罢,赵威后接着问:“贵国的大贤士叶阳子近况如何?”使者说没什么变故。赵威后不解地说道:“我非常敬重叶阳子的为人,他照顾鳏寡老人,救济穷人,这么好的贤臣,贵国国君为何没有重用呢?”问罢,赵威后又说:“贵国的孝女北宫氏现在怎么样?”使者说现在仍然在家里侍奉父母。赵威后说:“我听说北宫氏是个独生女,她恪尽孝道,孝敬父母,为了能更好地侍奉父母,牺牲自己,发誓终身不嫁。这样的孝女,贵国国君为何至今都没有表彰她的孝行?”齐国使臣听罢,顿时觉得自己心中发虚,还没等他开口辩解,赵威后不客气地说道:“贵国国君,不重用忠臣、贤士,不提倡孝道,反而重用那些道德品行败坏的人,这样的国君,如何能治理国家?又怎么可能做一个好的君王?”

从齐国使臣与赵威后的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赵威后作为一个政治家,她对于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用人有着自己参考的准绳。这个准绳就是道德品行。赵威后在对话中一直强调,她对于品行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而且希望国君能够给予重用。其中赵威后提到了孝女北宫氏,认为国家应该提倡她的这种孝行,并予以表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赵威后对“孝道”看得非常重,认为这是治理好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赵威后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治国的先进理念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赢得了后世人的尊重。一直到现在,赵威后的言论和思想仍然被很多人推崇,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五、“润物细无声”——儒家“孝道”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孝”是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的核心,并且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同时“孝”还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而成为诸德之首。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对西周传统的思想和文化极为推崇,因而对于自周初以来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孝道,自然地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不仅如此,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在继承孝道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阐述,从而使孝道的含义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值得我们探讨的是,古代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何都如此重视孝道?为何如此注重“以孝选官”?这与“孝”的政治用途是分不开的。古代帝王为了自身的统治稳定,为了能够长久地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可以依靠什么力量呢?毫无疑问,必须依靠忠臣,忠臣能确保效忠于君主而没有二心,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忠臣又往往出于孝子之门,因此,统治者便利用孝道中蕴含的政治伦理思想,拿孝道为自己的政治服务。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帝王都热衷于以各种方式选拔孝子来做官的缘由了。

在儒家的孝道理论中,孝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孝”在逐步发展、演变、完善的过程中,就呈现出血缘伦理、宗法伦理、政治伦理一体化的趋势。“孝”在最初主要立足于血缘和宗法伦理,其基本的施用范围是父母与子女,与政治的关联性不大。但是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丰富,“孝”渐渐地有了更多与政治关联的东西。《论语·为政》篇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孔子强调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认为这样的话就可以影响政治。孔子认为,“孝”与“为政”可以并行不悖,而“孝”也是“为政”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果说“孝道”与政治的结合在孔子那里只是萌芽的话,那么到曾子时,就是对儒家孝道的全面泛化了。曾子将孝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甚至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人类社会一切领域都应该遵循的终极法则。不仅如此,曾子还将孝道与忠君联系在一起,把孔子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臣事君以忠”的政治概念进一步融入孝道中。而这一理论对于后来《孝经》中“移孝作忠”影响甚大,这也可以说是后来历朝历代“以孝选官”的思想渊源。

另一位大儒孟子则使孝进一步政治化,认为孝道是统治者推行仁政的方法与根据。曾子主要是站在臣民的角度上,要求臣子要以孝事君,由此表达对君主的尊重;而孟子则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站在君主的角度上来看问题,认为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推行仁政,而仁政离不开孝道的支撑。孟子叙述和争辩了大量关于尧舜的传说故事,在其中渗透了自己以孝治天下的孝道理论。可以说,孝治是孟子内心中为君主勾勒出的一种理想境界。孟子以孝治国的理论,使儒家传统的孝道蒙上了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

荀子虽然不热衷于孝道,但是他论孝的言论中却有这样一个观点,即君重于父。荀子认为尊宗敬祖与忠君是同等的,甚至按照礼的要求隆君还应该重于孝父,因为“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己能食之矣,又善教诲者也”。荀子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为后世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孝道观的重要内容。当然,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以孝选官的重要凭据。

《孝经》是儒家学派关于孝道的专著,是对孔子、孟子、曾子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孝的理论,并将孝的地位和作用推向极致,其浓厚的政治色彩使传统孝道的家庭伦理、血脉亲情湮没于君王治理天下的纲常伦理中。可以说,《孝经》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封建君主专制时代到来之前在思想领域的一次全面的总结,是适应专制统治需要的。《孝经》中有大量关于事君、忠君的理念,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自汉代始,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都推崇以孝治天下,孝的精神和理念渗透到统治政策中。比如,统治者提倡孝道,褒奖孝悌,最为普遍的就是以孝选官了。“以孝选官”,一方面可以为国家选拔需要的人才,充实到统治者的官僚队伍中,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步入仕途,而统治者“以孝选官”,无疑是给了很多普通人做官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条捷径通往仕途,而统治者也借此宣扬了孝道。当孝道成为全民信仰时,统治者也就很容易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了。

儒家孝道倡导“以孝治天下”,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取消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一种缓和矛盾的途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道本身的意味越来越被淡化,其本来的意义被扭曲了。特别是到宋元明清时期,孝道观念被宋明理学家们进行了加工改造,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儒家传统的孝道原则。不管孝道怎样发展演变,必须承认的是,孝道在古代社会,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以其特有的政治功能而备受统治者的推崇。

六、《吕氏春秋》中蕴含的选官思想

《吕氏春秋》完成于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部巨著。这部巨著主要由秦相吕不韦招揽门客编撰而成。吕不韦看到了人才的力量,也看到许多能言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学说,并且广为流传。吕不韦虽是商人出身,却独具政治眼光和远大抱负。于是,他下令凡是能够撰写文章的人,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对政事的感想写出来,由于门类庞杂,因此,吕不韦又找专人进行筛选、整理和润色,最终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著作。

《吕氏春秋》综合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通过著书的途径把各家学说引入秦国,为秦一统天下提供了一套理论基础。《吕氏春秋》中的思想较为庞杂,可以划归到杂家的行列。编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儒家主张维护君权,《吕氏春秋》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改造,书中有类似于“执一”这样的观念。由此可见,该书是主张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又比如说,《吕氏春秋》对于墨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它同意墨子“节葬”的观念,认为应该以节俭为荣。但是与墨家思想不同的是,《吕氏春秋》主张不能一味地反对战争,认为正义的战争应该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实际上为秦国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提供了极好的借口。

但是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儒家思想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吕不韦恰恰通过编撰该书,将儒家思想引入秦国,并且由此获得了长足发展。儒家学派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规范,注重孝道,认为孝乃是诸德之本。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儒家著作中都用大篇幅论述为孝之道,而《吕氏春秋》针对秦国历来不太重视礼法的特点,专门列出《孝行览》一篇来强调孝的重要性。

《孝行》篇中认为,君主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必须把根基性的东西放在首位。何为根基性的东西?所谓根本,没有比孝道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君主如果能做到孝,那么就会有好的名声,臣民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效忠于他,天下人也会称赞天子的德行;臣民如果能够做到孝,那么在侍奉君王的时候一定会非常忠诚,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官时自然地能做到清正廉明;士人和普通百姓如果能做到孝,那么在劳作时就会尽己之力,肯定会有好的收成。由此可见,孝乃君主治国之本,有了孝道,君主就有了治国的法宝。

儒家重视修身,并将其作为君主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吕氏春秋》中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书中关于修身的理论比比皆是。《执一》篇中记载:“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吕氏春秋》中注重修身,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让臣民修身,重视臣民的道德修养,这也是后世君主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参照。作为普通百姓,根本的教养是孝顺,相比而言,奉养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对父母恭敬是很难做到的;对父母恭敬是可以做到的,但让父母过得舒适是难做到的;让父母过得舒适是可以做到的,但能始终如一是难做到的。父母死了以后,自己行为谨慎,不要带给父母坏名声,可以叫做能善始善终了。对于君主而言,要想治理好国家,除了自身的执政能力外,还要有可靠的左右手来辅佐。要想统治长久,那么这些左右手就必须选拔那些有德行、重修身的人。因此可以说,《吕氏春秋》尽管庞杂,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君主治理国家、选拔官员甚为有用。

不仅如此,《吕氏春秋》还接受了儒家的尚贤主张。尚贤的思想在儒家典籍中多有体现,《礼记·礼运》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一观点一直被儒家所推崇,《荀子·富国》篇中还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吕氏春秋》在编撰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书中的尚贤思想也是非常鲜明的,比如在《贵公》、《去私》、《察贤》、《期贤》等篇中就渗透着这样的思想。《察贤》篇中记载:“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故贤者之致功名也,必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这段记载非常形象,将贤士比喻成良医,认为君主如果不知道去慧眼识人,选拔这些贤才的话,那会是极大的损失。《求人》篇中有云:“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天下大治,必须要选拔贤人协助君主治理国家。而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书中也有所记载,“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由此可见,选拔人才最先考虑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和胸怀,其次考虑的是个人的能力,最后才是一个人的功绩。

《吕氏春秋》中蕴含着很多选官的思想,对于后世君主选拔官员、治理国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同类推荐
  •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才只开了个好头。地处海峡西岸感潮地带,有活泼源头,有海涌回澜,风景无限,逝者如斯,可别打盹!漏了一组新镜头,便会遗憾凝眉
  •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明清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思想指导下建成的。城墙完全围绕“防御” 战略体系建造,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墙顶可以跑车、操练,非常坚固。该书详述了关于明清城墙的历史过往,特点及价值,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 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书写卢沟桥建成后八百多年间,作为一种象征被铭记的人、事、物,她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抗战风云及其历史象征意义,她与北京、中国的精神纽带,与“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部重新发现卢沟桥之美、北京城市脊梁之厚重的历史地理之书,也是一部张扬卢沟桥精神,发出中华民族“醒狮”宣言的时代风貌之书。
  • 世界文化博览4

    世界文化博览4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辞旧迎新:除夕

    辞旧迎新:除夕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热门推荐
  • 彼岸花开,生生世世莫相离

    彼岸花开,生生世世莫相离

    前尘,今世,来生。宿命皆逃不过,纵使轮回千载,亦或魂飞魄散。前尘彼岸魄,今世彼岸魂。不论花魂叶魄。终究牵上他的红线,锁定他的姻缘。犹忆第一世,初生之时,见你白衣似雪。望你深情眼眸,一眼万年,顷刻沦陷。又记第二世,重生之时,忆你风华如旧。观你倾心面容,一笑倾城,岁月静好。纵观此生,忆重生之时,触你温柔如水。得你倾魂三生,一世长安,不求其他。无忧此世,观繁华似锦。无悔此生,得倾世情缘。
  • 读者文摘精粹版2:放下就会快乐

    读者文摘精粹版2:放下就会快乐

    人的心总是在远方,走的越远离自己的心就越近!人的灵魂总是在天空,登得越高离自己的灵魂也就越近。那么,让心灵去旅行吧!去聆听寒风萧索,细看人生沧桑,——体味世间甜酸苦辣!徘徊在生疏的国度,那里有熟悉而真正的自我。
  • 变身二次元便当少女

    变身二次元便当少女

    当你喜爱的二次元少女在你面前闭上眼睛,坐在屏幕前的你是否会感到遗憾?坚持住,我来了!拯救这些领了便当的少女刻不容缓!……画风本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状况?……「喂,送外卖的,麻烦领一下你的便当。」「不领,滚!」……总之,这是一个化身那些领了便当的少女,在二次元里自救♂的故事。
  • 重生九爷:帝少哥哥你站住

    重生九爷:帝少哥哥你站住

    阴暗的地下室。隐隐还渗透着水。一个身上衣衫褴褛,面容俱毁的人,恻坐在地上,脖颈上……
  •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下)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下)

    她只是颗闪耀不定的钻石,是个流星,眨眨眼就消失,连许个愿都来不及。跟乔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第一次了解浮生若梦的意思,原来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那样虚幻不定的。上期讲到学习成绩不佳但整日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女小虾与小伙伴橘儿、小静、邓等人友谊,小虾对校园生活频频回眺,在美好的细节里缅怀着即将消逝的青葱岁月……
  •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一套丛书。十年情缘。终身成长。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之外研修来自一流学府的成才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并日趋融入主流教育。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科大这几所京西毗邻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们,策划并执笔编撰了《北大清华学得到》这套青年素质教育读物。书中融会了他们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心得和工作经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这一称谓的崭新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
  • 善待失意,活出诗意

    善待失意,活出诗意

    善待失意,十年磨一剑,方成大器! 活出诗意,悠悠人生路,浪漫栖居!
  • 暗黑末世之死亡穿越

    暗黑末世之死亡穿越

    当你想死时,生命才能继续……患有抑郁症的冷衣雪在没有尽头的苦难中,选择一跃而下。这一跳只是反复穿越的开始,在痛苦的涅槃之中成长:小姨为何暴毙出租屋;异世界的男友因何误会重重;自己的身世究竟如何;笔记本中上演外婆的旧故事?现实世界磨难不断,丧尸世界人心叵测。两个世界不断交汇让冷衣雪明白五十年前的开始。
  • 末世之我是天网

    末世之我是天网

    一场事故,让李无道穿越到了末世,成为了天网;天网明白是什么吗?不明白啊,没事,哥给你解释解释,这天网啊,就是终结者的幕后大boss啊;终结者不认识啊,没事,玩过红警吧?洒家这天网也能捣鼓出来哦;哦,红警也没玩过啊,没关系,哥还能搞出蜂巢来,搞出火焰女皇来,搞出舔食者来,搞出暴君来,搞出异形军团来,就是要搞出绿巨人来,那也不是不可以的;好吧,这些都不认识啊,那没关系,请出门左转,回火星吧孩子,地球很危险,不适合你!
  • 思想力:与自我和解的心灵旅程

    思想力:与自我和解的心灵旅程

    为何我们总无法快乐地生活?为何我们无法避免时不时的情绪低谷或忍不住大发雷霆?为何有时候生起气来,无法平静地跟他人交谈?到底是什么事物,让我们的内心总是出现问题?它们会不停地向我们注入低级的品位与俗气的欲望,把我们与美好的前途分离开来。去靠近所有美好、圣洁、强大的东西,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和谐。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如何远离失败、畏惧、偏激、乖僻与狂躁,接纳成功、果敢与和谐如何消除对疾病和死亡的畏惧,减少身体上的疼痛和创伤如何将恐惧化为信心,将匮乏化为丰足,将怨恨化为爱如何净化人际关系,远离邪恶、纷争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