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300000008

第8章 “孝治天下”——秦汉时期以孝选官蔚然成风(1)

一 、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古语有云:“政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大。”以孝悌人伦道德为依据举孝选官,是儒家“寓政于德”政治伦理思想在官场人事制度中的具体实践。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重新统一全国,“举孝选官”的实践并未存在。这时选拔人才、委任官吏,以军功为主,“公卿皆武力功臣”。

《汉书·高祖纪》载,刘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初时已封大功臣三十多人,其余人等因争功而未得封赏。刘邦居住南宫,一次从复道上望见诸将往往相对私语。刘邦觉得奇怪,询问张良,张良说:“陛下与他们共同取得天下,现在已经成为天子,所封皆是喜爱的人,所诛皆是仇怨的人。而今军吏计功,众人以为有功者多,而土地少,天下土地用尽,也不足以全部封赏,又害怕以过失被杀,故想相聚谋反。”刘邦大吃一惊,问以补救之法。张良说:“可以选取一个跟陛下有旧嫌,并且大家都最清楚的人,先封赏他以作示范。”刘邦听从了这一建议。当年三月,刘邦置摆酒筵,以封雍齿,并促令丞相尽快定功行封。罢酒后,群臣皆大欢喜,说:“雍齿都封侯了,我们不必担心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刘邦之时军功人才太多,已占据了国家的绝大部分官职,其他方式的选才举措无用武之地。

但军功是一种特殊机遇,以军功选才,不仅有弊而且不可为长久之计。因而,汉初建立了“任子”、“赀选”等制度,以作为补充。任子制是世袭制;赀选则以较高的财产标准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入选资格。然而这些制度,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也排斥了地主阶级的下层,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因此刘邦于十一年(前196)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荐贤的诏书:“贤良的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你们。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刘邦颁发的诏书可以视为西汉选举制度产生的萌芽,但这封诏书对士大夫的要求过于模糊。惠帝时,“孝”观念进入政治领域,从而开启了“举孝授官”的先河。《汉书·惠帝纪》载,惠帝四年(前191),皇帝下诏选举百姓中的孝悌者,只是免除他们的租税及徭役,但并没有授予官职,也没有其他进一步规定。

惠帝重视孝悌并非偶然,其为太子时,就以仁孝著名。《汉书·张良传》载,惠帝为太子时,刘邦常想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当时,大臣多争言太子不可废,但并没有得到刘邦的坚决表态。太子的生母吕后非常恐惧,又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建言:“张良善于谋划,皇帝信用他。”吕后乃使吕泽威逼张良,说:“你常做皇帝的谋臣,而今皇帝天天想着改易太子,你还怎么能高枕而卧呢?”张良说:“当初皇帝在急困之中,才用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安定,皇帝要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情,我这样的外人去劝说皇帝,虽是一百个也没有用啊!”吕泽强行要求说:“你快为我出主意。”张良无奈,只得说:“这不是口舌所能争取到的事。当今天下有四人皇帝不能请来,四人年老,都以为皇帝慢侮士人,故逃匿山中,不当汉臣。然而皇帝崇尚他们。如果让太子修书,将他们请来,以见皇帝,则帮助甚大。”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上太子书笺,请来四人。这四人便是著名的“商山四皓”,他们分别是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病重,更加想换太子,张良劝谏,皇帝不听。太傅叔孙通以死为太子争位,刘邦乃假装应许,可心里还是想换。一次刘邦宫中摆酒,太子在旁侍立。四皓跟从太子,年皆八十多,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刘邦见而奇怪,问:“你们是什么人?”四皓对言他们的姓名。刘邦吃了一惊,说:“我寻求你们诸公,你们避逃我,今天诸公为何随从我的儿子呢?”四皓说:“陛下轻侮士人,我等义不受辱,所以恐惧逃亡。如今听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故而我等愿来。”刘邦说:“烦劳诸公调护太子。”此后,刘邦竟没换太子,正是有赖四皓之力。而四皓得以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太子仁孝。惠帝当太子就仁孝,当皇帝后重视孝悌情在理中。

到吕后主政时,举“孝悌”出现了一些变化,此时的“孝悌”是各方选出来的乡官,以教化一乡为目的,成为地方政府属吏。《汉书·高后纪》载,吕后元年(前187),初次设置“孝悌力田”这一官职,俸禄二千石。二千石是郡守级别的俸禄,待遇甚高。故而为《汉书》作注的颜师古说:“特置孝悌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劝厉天下,令他们敦促百姓务行本业。”从此以后,终两汉之世,举“孝悌力田”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这些被推举出来的“孝悌力田”,或免除其摇役,或厚加赏赐,其作用无非是使其为民表率,除个别例外,一般都不是到政府去做官,至多和三老相似,做一个乡官而已。所以这和两汉通行的作为官吏进身的察举制度不同。察举制度中也有“举孝”一项内容,但和“孝悌力田”则是两回事,不可混淆。

二 、从“缇萦救父”看汉文帝对“孝”的态度

“缇萦救父”在汉代法制史上是一个转折性事件,汉文帝特为此事下令除去肉刑,从而结束了周秦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肉刑制度。肉刑的去除,除刑罚本身发展的历史必然外,文帝对“孝”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缇萦,姓淳于,临淄人,是西汉名医太仓令(管理王朝总粮仓的长官)淳于意的小女儿。文帝十三年(前167),有人上书说淳于意违法,淳于意因而获罪,当押解到长安受肉刑[当时肉刑包括:黥(在脸上刻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劓(割鼻)、刖(断足)、宫(毁坏生殖器)等刑罚]。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女儿们都哭泣不止,淳于意看着生气,便骂道:“生子没有生到男孩子,事遇紧急毫无用益!”当时,他的小女儿缇萦听着非常悲伤,也只得独自哭泣。但不同的是,缇萦并不只是伤心而已,而是跟随他的父亲来到长安,上书皇帝说:“妾(卑称,指我)的父亲任为官吏,齐地的百姓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平正,今天违法应当处刑。但妾所悲伤的是‘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指肉刑之后人的躯体受到破坏,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虽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妾愿没入官府为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罪,使得父亲可以改过自新。”上书传给文帝,文帝悲怜缇萦的孝意,于是下令去除肉刑,改易刑罚。

正是缇萦的孝心感动了文帝,使文帝做出了这一传颂千古的举措。这一事件也可看出文帝对孝极为重视。这与文帝自身的品质密切相关。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除为母“亲尝汤药”外,文帝的孝道在政治实践中亦有突出体现。在文帝眼中,“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孝悌的地位如此崇高,故而文帝规定,县乃至于乡,要根据人口规模设立孝悌力田常员,此为吕后政策的接续。同时,文帝开始选孝者为郎,进入中央储才机关。《汉书·冯唐传》载:冯唐以至孝著闻,得为郎中,任郎中署长,臣事文帝。此时,“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标准,已确定下来。

三、做官也有捷径——汉武帝之“举孝廉”

孝廉即孝子廉吏,是汉代察举科目中的一种。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汉代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与文学(通常指经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如孝廉、贤良方正);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如文学、明经);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如明法);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如治剧),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四科取士,大约起于汉武帝,其后以迄东汉,大体未改。

“举孝廉”制度确立于武帝时期,为董仲舒首发。“举孝廉”制度的确立与在野地主阶层的斗争是分不开的。武帝即位后,一批布衣地主即对军功选官、任子、货选等展开批评,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推行贤人政治:“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中的贤能之人,每年贡举各二人以给宿卫。”武帝接受这一主张,元光元年(前134)首次颁布了“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

另外,“举孝廉”制度的确立还与汉初的武力功臣退出历史舞台关系极大。这里以高祖时封侯的功臣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批功臣在汉文帝之初尚存留46%,但经过文帝统治的二三十年时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去世,延续到景帝时只剩下五人,仅占原封侯者143人的3.5%,迨武帝时期,便呈现出“元功宿将略尽”的局面。这些功臣的后代,虽说都承袭了前辈的爵位,但骄逸腐化,忘记了他们先祖的艰难,许多人违法犯律,命丧亡国,故当武帝后元之年(前88),也已经少有遗留了。因此,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一方面具有紧迫感,急需选用新人接续;另一方面,武力功臣所剩无几,改革的阻力不复存在。

“举孝廉”是儒家思想的反映。汉武帝时期的儒者们,为了参政议政,便追求“独尊儒术”。而汉武帝也想摆脱汉初以来军功官吏和黄老势力的束缚。“举孝廉”正是汉武帝完成统一思想,强化封建统治目的的重要杠杆。汉武帝确立了其独尊的统治,“举孝廉”也被作为一种岁举常制固定下来,也就是说孝子廉吏所反映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被确立下来。

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和廉各一人。察举孝廉到后来也出现了孝廉合称的现象。《汉书》中记载师丹、京房、孟喜均是“举孝廉为郎”。西汉晚期,孝与廉已合并成为察举的主要科目。孝廉察举制的主要内容有:1.面向全体“吏民”;2.举主为郡国守相;3.岁举;4.每郡国有人数限制(一人或二人)。以后西汉各朝以及东汉各朝虽然有所修正增改,但其中的大致范围没超出武帝时代。

然而,武帝“举孝廉”制度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原因是汉承秦法,举人失当者有罪,所以各郡国对察举孝廉并不积极,“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因此,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前128)又下了一道严格限制必须举人的诏书:“进贡贤者将接受上等的奖赏,阻蔽贤者将蒙受公开的杀戮,这是上古的治国之道。有关部门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讨论不举孝廉官员的罪行。”有关部门在讨论后回奏说:“当今诏书昭显先帝的圣德,下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教化百姓,以使移风易俗。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则不胜任本职,当免官。”武帝正式批示“奏可”。“不敬”在汉代是重罪,法当斩首,甚至族诛。有了这个硬性的规定,自此以后,岁举孝廉制度才得以贯彻实行。

孝廉一科,在汉代实乃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吏、民一旦察举为“孝廉”,均给以优厚待遇,或在中央多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或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尉,再迁为太守、刺史。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一些所谓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许多人才循着这条道路得以升迁,天下士人通过举荐汇集于朝廷,以至到东汉时,察举的“孝廉”已没有官职所能消化。

“举孝廉”的目的是达到“移孝作忠”,即由修身齐家推于治国为政,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吕氏春秋·孝行览》言“人臣孝,则事君忠”,《孝经》说“以孝事君则忠”,都是为这一目的做宣传。

在西汉,忠、孝有时仍然各自分开。《汉书·王尊传》载,王阳任益州刺史,见蜀地山路险峻,叹曰:“奉先人遗体,为什么要踏此天险?”遂以病辞官。后王尊任益州刺史,走到这里,问部下说:“这不就是王阳所畏惧的道路么?”遂不畏天险,勇敢地冲了过去,并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因此,朝廷提倡“孝”,推行“举孝廉”,正是为了弥合孝、忠两者之间的裂缝,达到“以孝作忠”的本质目的。

这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达到了,东汉赵苞忠不顾亲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赵苞举为孝廉,担任了广陵令。任职三年,升迁辽西太守。第二年,赵苞派人回家乡迎接自己的母亲和妻儿。一行人快到辽西的时候,途经柳城,正值鲜卑万余人侵入边塞抢掠,赵苞的老母妻儿都被劫走做了人质。鲜卑押着他们进攻郡城,赵苞率两万步骑与敌对阵。鲜卑把他一家老小推到阵前,逼他投降。赵苞一边悲号,一边对母亲喊道:“儿子没出息,本想挣一点俸禄侍养大人,不料给大人带来灾祸。儿子过去和您是母子,如今是国家大臣,王命在身,岂能顾私亲,毁忠节?恨不得立即死掉,以塞重罪!”赵母也向着赵苞高喊:“人各有命,你不要顾及我,亏了忠义大节。你能做个忠臣,我死而无憾!”赵苞早已泪流满面,他紧咬牙关,率军冲入敌阵,全部击溃了敌军,母亲和妻儿都被敌人杀害。朝廷闻讯,派人去吊唁和慰问他,又封他为鄃侯,表彰了这种忠不顾亲的行为。

同类推荐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开卷书坊·自画像

    开卷书坊·自画像

    本书是“开卷书坊第三辑”之一,“开卷书坊”为当今知名学者文人的散文小品系列丛书集。“开卷书坊”丛书以营造“书香中国”氛围、弘扬书香文韵为宗旨,首辑八本、第二辑十二本分别于2011年、2013年在上海书展亮相后,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应有的品牌效应。本书分为三部分:一为“自画像一”,收入作者十余年来出版的十余部著作的序跋,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历程与研究成果;二为“自画像二”,收录作者在报刊专栏发表的文章,多为描述了作者历年淘玩世界与国内各地旧书市场的经历;三为“他画像”,均为当今知名专家、学者给作者著作所作的序跋,反映了学术界对作者的较高评价。
  •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九种对联类型:对联基础、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贺寿对联、丧葬挽联、居家对联等。
  •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际谈判深受其影响。在两国的谈判竞争中,军事等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中国为什么在国际谈判桌上很多时候不占优势?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对文化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常常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二是对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够重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媒体已经开始主导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特别是网络世界的兴起,舆论浪潮席卷而来。谈判是最直接的文化角力。我方人员的文化积累,对对方文化背景的熟悉与洞察,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应对……小而言之,关乎在某次谈判中是否可运筹帷幄、长袖善舞;大而言之,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外在形象,以及在国际谈判席上主动权和话语权。
  • 左传(全集)

    左传(全集)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以孔子的《春秋》为蓝本而作。全书约十八万字,广泛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本书对《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加以简明的注释,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题解及评析,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古典名著。
热门推荐
  • 友谊中的满满幸福

    友谊中的满满幸福

    每一个故事都是经典,每一本书都值得珍藏。故事中所体现的优秀和高贵的品质能够浸润到孩子们的精神里,一直伴随他们成长,影响他们的一生,让他们的人格变得健全,内心变得坚强,心性变得随和;让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在将来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时,都能勇敢面对。
  • 倾世兽皇

    倾世兽皇

    “救命啊……救命……”糟了,跑不动了,怎么办?怎么办?有了!转身,弱弱的问一句“为什么追我?”“我要……”“急支糖浆?”“nonono,我要你的灵晶,识相的……”话还没说完,一张血盆大口就突兀的出现在眼前……
  • 家有财妇:时代丽人理财非常道

    家有财妇:时代丽人理财非常道

    《家有财妇(时代丽人理财非常道)》由王贵水所著,《家有财妇(时代丽人理财非常道)》为女性提供最新的理财投资理念,告诉读者最适宜女性的理财投资方法,深入浅出地阐明理财投资中的各种实用技巧,并结合生动真实的案例对理财方法一一作了详细说明,为女性量身订做了适合你理财需求的妙方。为了早日实现财务自由,都来做家中的小财妇吧!
  • 倔人

    倔人

    倔人李正在我们这个县城是出了名的倔。提起他的名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奸商害怕他是因为他不但倔强,还特爱较真,更爱较劲儿,简直比消费者协会还难缠。有些领导怵他,是因为他两眼一闭,不管你是背景深厚的皇亲国戚,还是他三杆子扒拉不着的二大爷三大姨,一律认理不认人,简直比纪检委还不开面。而老百姓却特喜欢他,说他的倔是敢于捍卫真理,是在为老百姓维权、出气,是当代的侠客。我也说不清他这个人究竟如何,就把他最近做的三件在我们那里传得沸沸扬扬的事记述下来,是好是坏,读者自有评判。
  • 重生作女守则

    重生作女守则

    岑念念私以为,她与褚昌柏之间像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周幽王与褒姒,商纣王与苏妲己,她就是那导致“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祸国妖妃”,虽然历史长河里她并未以容貌留名,可她胜在美貌与智慧皆有,乖巧与眼色并存。褚昌柏觉得,虽然这姑娘笨了点呆了点还娇气了点,但可贵在听话和特别听他话上,且容貌性格都十分合他心意,若是她一直能这般下去,作为她的男人,多宠多爱她点总是应该的。
  • 久等了,袁先生

    久等了,袁先生

    他是袁先生,故事里起承转合都只为了一件事。一心一意的爱她、耗尽时间的陪她、花光心思的逗她、万倍宠溺的哄她、忠犬不渝的等她、永远不离开她。就像那修建五重塔的十兵卫,目不斜视,唯此一念。你有回头张望过身后的月光吗?青春里,我们都曾追逐过耀眼的太阳,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也许走得太久,也许走得太远,我们都忘记了,黑暗中温柔洒下的那些光芒,是来自夜空中皎洁的月亮。
  • 武林故事

    武林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宁为女相不为妃

    宁为女相不为妃

    纪流苏深知,墨子染从不把她当女人看。行,她没意见,但为什么这个男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吃她豆腐!“是你强了我,上下其手。”墨子染优雅拢了拢衣衫。“……”后来,他把她折腾得下不了床,奴婢捧着一盅汤进来。“王爷说,补一下再战。”“滚!”她认为,这个男人除了腹黑点之外还是不错的。怎料有那么一日,他剑刃相逼,吐出最无情的话:“你的人头,便由我来取。”她含泪仰天大笑,“那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 佛说阿閦佛国经

    佛说阿閦佛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牛图和颂

    十牛图和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