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饭,一碗汤,
有女长大嫁读岗。
一日两餐蚬做菜,
一年四季蚬煲汤。
这是童年时代新塘附近流传的一首民谣。读岗——东江北岸一个环水面江的小村就是我的故乡,一个以产蚬闻名的地方。
童年时的家乡,占尽秀美东江的自然优势,触目一切无一不与蚬相关。捞蚬的蚬船、蚬耙、蚬浮,洗蚬的蚬箩、蚬箝、蚬筛,煮蚬用的蚬寮、蚬灶、蚬篓……所有生产工具,都带上一个蚬字。河边涌滩,随便捧上一把泥,在水中一荡便是一把金灿灿黄澄澄的肥蚬;临水而望,准备用来煮的生蚬,大箩小筐地放在水中;沿江而眺,脱过蚬肉的蚬壳,大山小山地堆在岸边;家家门口屋顶,用竹筛晒着的蚬肉干星罗棋布;墟场集市,乳白如玉的蚬肉琳琅满目……家乡,可真说得上是一个蚬的世界。
我很爱吃蚬。蚬不但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很高,而且吃的方法很多,其味各有千秋。最常见的吃蚬法就有滑而脂香的鲜蒸大蚬肉、鲜而和味的韭菜炒蚬肉、风味独特的蚬肉茨菇生菜包、老少咸宜的蚬肉水瓜芋头煲,还有香韧如银鱼的蚬肉干,膏腻似蟹黄的生开蚬蚧、糖醋炒大蚬、蚬肉蒸芋糕、蚬汤烫锅粉、蚬汤生菜粥……真是数不胜数,念也念不清。
我更爱故乡的蚬民。他们用辛勤的双手,耕耘着平淡的生活。那时,村里大部分村民都以打蚬为生。往往天还未亮,男人们就披星戴月摇着蚬船出发了。用洋伞骨特制成的捞蚬蚬耙,一个就有八九斤重,加上耙竿比屋顶还要高,要把在六七米水深河底里的蚬捞上来,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劳动。放耙,收耙,放耙,收耙,通常一干就六七个钟头,加上日晒水蒸,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涨潮了,满载着收获的蚬船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接踵而归,长长的河滩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蚬民一家大小都出动的洗蚬场面非常热闹。洗蚬,就是把捞回来的蚬从船舱里兜出来洗干净,拣去混在蚬里的沙石杂物,然后,依次用三种不同规格的筛子过筛,将蚬分成大中小三个规格,分别装进不同的箩筐里,在河滩里放养,以待第二天煮蚬用。
煮蚬,就是把作为原材料的生蚬加工成产品蚬肉的过程。沿江的蚬寮,就是一个个加工场。男人要开船捞蚬,煮蚬的任务就落在女人身上。黎明时分,她们就在水中把蚬抬到蚬寮里,在蚬灶前拉风箱,掌灶火,将蚬煮熟,又用蚬篓扬搂把蚬肉从蚬壳里分离出来,最后还要用蚬筛在河水里把蚬肉洗干净。冬天,天寒水冷,她们仍要卷起裤管光着脚在水里干活;夏天,从灶里飘出来的烈焰,从锅里升上来的蒸汽,使整个蚬寮热浪迫人。尽管她们都只穿薄衣短裤,但也大汗淋漓,全身湿透。她们工作节奏一定要快。因为天一亮,她们就必须把蚬肉拿到墟场集市去卖了。
潮退潮涨,日出日落。除了刮风下大雨,除了洪水泛滥成灾,乡亲们都日复一日地耕耘在江河上。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一碗饭,一碗汤,有女长大嫁读岗……”民谣就是对乡亲们的辛勤劳动的回报。
我家没有蚬船,也没有人去捞蚬,但蚬却成了我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时,放学以后,我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找来个戽斗或洗脸盆,下到退了潮的河滩里。我们把江水一斗一斗地戽到河滩上,金灿灿黄澄澄的蚬就密密麻麻地呈现在眼前。捡呀,戽呀,戽呀,捡呀,我们好容易就有一大盆的收获。我把蚬拿回家,用清水养两三个钟头就放到锅里把它煮熟,然后,用小手把蚬肉一粒一粒地剥出来。我在屋旁的水瓜棚里摘下一条水瓜,或向邻居要一扎韭菜花,与蚬肉一煮,就是一碟下饭的好菜。很多时候,我还会把三两斤蚬肉拿到集市上卖。这种用小锅煮、用手剥的蚬肉原汁原味,特别鲜美,在集市上可是抢手货呢!
暑假,蚬更是我们勤工俭学的对象。我们除戽蚬以外,还去卖蚬汤。因为每天大人们煮完蚬以后,总留下一大锅浓浓的蚬汤。这些蚬汤是由很多锅蚬煮出来的,味道不会比蚝汤逊色,但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肥料。清晨,我们用水桶把蚬汤装起来,挑到邻近的村子穿街过巷叫卖。虽然一椰壳的蚬汤只卖一分钱,但一个上午也可赚得两三角钱,我把这些钱攒起来,交学费,购文具,买课外书,有时还可以剪上几尺布,做件新衣服呢!
蚬,编织着故乡的历史,蚬,也记录着我的童年。几十年过去了,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辛辛苦苦以打蚬为生的乡亲,大部分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务工,经商,办工厂,不少人已当上牛仔服装制衣厂、洗漂厂的老板。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了。故乡的蚬寮不见了,蚬灶拆掉了,但工业废水却把河滩染黑了,金灿灿黄澄澄的蚬再也不见了。故乡的孩子从此不须用戽蚬、卖蚬汤的钱去交学费买文具了,但他们也从此感受不到在碧水清滩里戽蚬的乐趣了。
星期天,我回到故乡。站在东江岸边,举目一览,我为眼前一幢幢款式新颖的小洋房而欣喜;但俯首凝望,我又为眼前受了污染的江水而忧伤。
潮退潮涨,月缺月圆,花落花开,人类一直在时光的隧道里穿行。再过几十年、几百年,我的故乡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