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3400000003

第3章 徐爱录(2)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44]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是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知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45]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46]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47],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48]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49],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50]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51]杜撰[52]。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译文

徐爱因为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训示,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没能得出结论,于是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试着举个例子来看。”

徐爱说:“现在的人都知道有父亲就该孝顺,有兄长就该顺敬,但却不能做到孝顺敬服父兄,这就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已经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没有认知而不去践行的,知而不行,还是没有认知。圣贤教人认知、践行,正是要恢复这本体,不是让你只认知了就行。因此《大学》中指出真正的知行给人看,说‘就像喜欢美色和厌恶臭气一样’。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只在看到那美色的时候已经喜欢上了,不是看见之后又单独建立个心神去喜欢;闻到臭气属于知,厌恶臭气属于行,只在闻到那臭气的时候已经厌恶上了,不是闻见之后又特地建立个心神去厌恶。又像鼻塞的人,虽然有臭气在前,他鼻子中没有闻到,也就不觉得厌恶,这也只是并不知道臭气。就像说某人知道孝顺父亲、顺敬兄长,一定是这个人曾经做过顺敬父兄的事,才能这样说。并不是只知道说些孝顺顺敬的话,就可以称为知道顺敬父兄。又如说知道痛楚,一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能知道痛楚。知道寒冷,一定是自己已经寒冷了。知道饥饿,一定是自己已经饿了。认知和践行怎么能分得开呢?这就是知行的本体,没有私欲在其中隔断的。圣人教诲大家,都必定要如此,才可以称作是知,否则的话,就只是不曾知。这都是多么紧要实在的功夫!现在竭力非要把知行说成两件事,有什么意思?我要把它说成一件事,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知道建立言论的宗旨,只管说知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

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说成是两件事,也是要人们分辨个明白。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所做的功夫才能落实。”

先生说:“这却是失去了古人的宗旨。我曾经说过认知是践行的主旨,践行是认知的功夫。认知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认知的成果。如果领会这些的话,只说一个认知,就已经有践行在里面了。只说一个践行,也已经有认知在里面了。古人之所以既说认知,又说践行,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糊里糊涂的,随性做事,完全不知道要思惟省察,也只是盲目胡为。所以一定要提出认知,方才践行得正确。还有一种人,模模糊糊的,凭空思索,完全不愿意亲身实践,也只是揣度空想。所以一定要提出践行,方才认知得真切。这是古人不得已,为了补救弊病偏颇的言论。若是领会其中要义,一句话就足够说清楚了。现在的人却就将认知和践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一定要先认知了,然后才能践行。我现在先来讲习讨论如何认知的功夫,等到认知得真切了,才继续做践行的功夫。这样就会终身得不着践行,也终身得不着认知。这不是小毛病,由来已久了。我现在讲求‘知行合一’,正是对症的良药,又不是我凭空杜撰的,认知与践行的本体,原本就是如此。如果明白其中宗旨,就算把它们说成两件事也没有关系,本来也只是同一回事。如果没有领会知行中的宗旨,就算把它们说成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只是说些无用的话而已。”

徐爱录六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53]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54]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55],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56],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知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57],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58],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59],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晚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了先生‘止至善’的教诲,已经觉得功夫有着力的地方了。但思来想去,与朱子关于格物的训导始终无法吻合。”

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了‘至善’,也就明白‘格物’了。”

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教诲,推论到格物的学说,似乎也能明白大略要义。但朱子的训导,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论语》中的‘博约’论和《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为依据,因此还没能完全消除疑虑。”

先生说:“子夏坚定地相信圣人,曾子反省探寻自身。笃信圣人固然是正确的,然而比不上反省探求自身更深切。现在既然没能完全消除疑虑,又怎么能习惯性地轻信旧说,不探求正确的答案呢?就比如说朱子也尊敬相信程子和他问的学说,但对于不符合他自己想法的,又什么时候盲从过呢?‘精一’、‘博约’、‘尽心’这些学说,本来与我的学说是吻合的,只是你没有恰当思考。朱子关于格物的训诫,未免牵强附会了,并不是格物原本的要旨。追求精粹是达到纯极的功夫,广求学问是恪守礼法的功夫。你既然已经明白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这就可以用一句话解释了。‘知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能够达到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能够达到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能够达到的事。朱子解错格物的学说,只是因为颠倒了这含义,认为‘尽心知性’就是‘物格知至’,要初学的人去达到‘生知安行’的事,如何做得到?”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会是‘生知安行’所能达到的呢?”

先生说:“人的本性是本心的主体,天理则是本性的源头,因此扩充天生的善心就是彻底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为诚心的人,才能彻底发挥他的本性,才能认知天地的造化育成。’怀着天生的善心,也就是说善心并没有得到彻底发挥。‘知天’就像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分内的事,已经与天合二为一。侍奉天,就像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必须恭敬奉承,然后才能没有过错。仍旧与天没有合为一体,这就是圣人和贤人的区别。至于‘夭折与长寿没有分别’这种本心,是教导为学者一心行善,不能因为生活和寿命的变化,就动摇行善的心,而只顾着去修身以待天命,至于生活和寿命好坏长短,有天命在,我们也不必为此动摇心志。侍奉天,虽然与天未能合二为一,已经认知到天理的存在。等待天命,就与从未见面却在此等候类似。这就是初学建立本心时,有刻苦勤奋的意思在。如今却颠倒顺序了,所以使得学者无从下手。”

徐爱说:“昨天听了先生的教诲,也隐约感到功夫应该这样用。现在又听到先生这样训诫,更没有可疑惑的了。我昨晚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从本心上来说的。”

先生说:“是。身体的主宰就是本心,本心的生发就是意念,意念的本体就是认知,意念的所在就是事物。如果意念在于侍奉亲人上,那么侍奉亲人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在于侍奉君主上,那么侍奉君主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在于仁治百姓爱护万物,那么仁治百姓爱护万物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件事物。所以我说没有本心之外的天理,没有本心之外的事物。《中庸》说‘不诚心就没有万事万物’,大学‘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功夫,讲的都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

徐爱录七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60]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译文

先生又说:“‘格物’就像孟子说的‘大人格君心’之中的‘格’。是消除本心中不正之念,来保全本体的正善的意思。意念所在之处,就是要消除其中不正之念,来保全纯正为善的念头,也就是无时无处不存有天理,也就是穷尽天理。‘天理’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穷尽天理’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徐爱录八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61]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译文

先生又说:“认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认知。见到父亲自然知道尽孝,见到兄长自然知道顺敬,见到小孩掉进井里,自然知道同情不忍。这就是良知,不必凭借外部去寻求。如果良知生发出来,就更没有了私欲的障碍。也就是所谓的‘充分生发同情不忍的心思,仁慈之心就没有用尽的时候了’。然而在常人来说,不能做到完全摒除私欲的障碍,所以必须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欲,恢复天理。本心中的良知也就再没有障碍,得以充斥心中,流动开来。这就是致其知。良知推及开去,意念就能诚挚专一。”

徐爱录九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编译局陆续编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为了满足当前学界的需要,让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丛书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选,分为“经典著作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版本和传播、编译以及生平事业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部分重新编辑出版。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内容主要涉及道德治理专题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研究、西方伦理文化研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等方面。
热门推荐
  •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本书收录了著名文学家冯至先生的近百篇散文随笔作品,内容涵盖了从自然散文到杂文、文艺杂论等多种不同风格却又各具特色的文章。本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当代读者全面了解冯至的散文随笔创作及其一生的文艺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由著名德语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作序。
  • 思维魔方:潜能开发的518个智力游戏

    思维魔方:潜能开发的518个智力游戏

    本书精心编选了518个智慧游戏,分为奇思妙想、快乐演算、文字游戏、疑案推理、开心谜语、逻辑迷题、脑力激荡、智慧博弈、快速判断、玩转思维10个板块,分别从逻辑思维力、创新思维力、直观判断力、空间想象力等若干个层面,对大脑的各项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开发训练,旨在全面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
  •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厦,庇护着我们大家。本书是一本为广大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工具书,案例全都来源于律师执业过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涵盖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投资创业、经济生活、人身权益等领域,所选案例全都来源于律师执业过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花间集新注

    花间集新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复仇之毒妇

    复仇之毒妇

    杜芙和姨母不亲。然而正是为着她,姨母一家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杜芙和二王爷不熟。可也正是为着她,那个始终对她深情相待却从未得到回应的傻男人,只身去劫法场却最终丢了珍之宝之的性命……
  • 盖世武人

    盖世武人

    我以为这世界是灵气复苏,武人焕发生机,诡异暗地走,直到跨过两界山才知那不过是个谎言,也是个开始……
  • 翠屏集

    翠屏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汗的羔羊

    汗的羔羊

    若干年后,汗的故事果然发生了。那时,汗是我老板,马族人,D国归来的畜牧博士,属海归。他应该有外国名字,叫个啥,我不知。马族名字叫乌力汗,我就叫他汗。汗是儒雅的人,笑容宽厚,有亲和力。圣诞平安夜,我们是在幽州城一个朋友家的别墅里认识的。那个朋友江湖尊称黄爷,搞花样投资,总有花不完的钱,嗜好玩烟斗,喜欢在家摆流水席,黄爷是湖南土家族,餐桌上湘西的烟熏腊肉口感惑人,餐餐都上,好像总也吃不完。在黄爷宽阔的斗室里,摆放有上千个烟斗,看得我眼花缭乱,腿软胸闷,羡慕嫉妒恨,心里颇不平静。
  •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街灯完全憔悴了,行人在绿光里忙着,倦怠着归去,远近的车声为着夜而困疲。冬天驱逐叫花子们,冬天给穷人们以饥寒交迫。现在街灯它不快乐,寒冷着把行人送尽了!可是大名并不归来。
  • 暖情蜜恋:明明很爱你

    暖情蜜恋:明明很爱你

    三年的隐婚,念森留给芸树的全是伤痛!从校园的暗恋,到躲在她最好的闺蜜白纸鹤身后,对念森的救赎,念森全然不知,当他患上绝症,让芸树与他结婚赶走她最好的闺蜜,当他弥留之际,芸树成全他的心愿,自己却几乎崩溃,当温蔚还这个心理医生的大暖男出现在她的身边,也许就是上天对她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