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河流域有大片深厚的黄土层,据说最深处可以挖下去200米。经过无数年的风风雨雨,流水冲刷,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土壁地沟。黄土节理垂直,正是挖洞居住的好去处。
窑洞民居沿黄河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一带。黄土上挖窑洞,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的特点。窑洞上的较厚的黄土层,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一般的窑洞宽约3米,深约5米,有的大型窑洞深达20米。这种窑洞分前后室,前室用来作堂屋、厨房,后室为卧室。为了增加使用空间,有的窑洞在壁上再挖龛,设炕床。如果土质较好,还可以把洞扩大,成为与窑身垂直的支洞。有的一家住二三个窑洞,算是大户了。
有的窑洞土壁很高,则在窑洞之上再挖窑洞,为二层楼的窑洞,称“天窑”。天窑与地面之间用坡道或砖梯相连,也可以在室内挖洞上下直通。
窑洞式民居虽然建筑形式与其他民居有很大的不同,但从住宅的空间组合来看,仍不失传统民居格局。好多窑洞都用下沉式院子,三面或四面挖洞,其空间关系很像四合院住宅。
有些地方,窑洞式住宅和房屋式住宅混合,形成一个大院,楼梯布置在院子的西北角。从院子来说,仍保持传统四合院(应是三合院,其中东侧的房子已没有了)的形式。宅的大门仍置于院子的东南角上。如此看来,无论民居形式、材料等怎么变化,其本质却没有变,还是内院式的,这是出于家族形式和社会形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