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1100000007

第7章 林场(1)

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巴山县花成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天穴山。山脊南北走向,最南端的山巅上,有一座荒无人烟的天穴古寨。天穴寨的东、西、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唯北方的山脊蜿蜒延伸至南江县的地界。山上苍松、翠柏成林,四季常绿。天穴寨西面峭壁下的山坳上,就是高岩林场的所在地。

一栋一楼一底的房屋,紧挨着一套农家院落。林场的楼房比农家院落高出一头,老远看去,格外醒目。

一块水田呈弯月形围着农家院落和林场,水田外面的青坡上长满了青树。深秋时节,青树的叶子黄了,地上的落叶更加枯黄。那边山崖下,有一丛盛开的野菊花,黄得鲜艳而令人心清气爽。

牛治凡把知青送到林场,第二天就打算走了。吃了早饭以后,他叫上汪益隆、张晓云和刘新艳三个人,要到公社去。他们从林场出来,走过那条田坎,来到青坡。牛治凡边走边说:“……我走了以后,高岩林场搞得好与不好,就看你们三个了。全林场二十一个知青,只有你们三个是共青团员。你们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尽快适应这里的环境,作出表率,让大家都能安安心心地留在这里……至于工作方法么,其实很简单,就六个字:抓两头,带中间。一方面要发现和鼓励积极追求上进的;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帮助落后的、不安心的……”

汪益隆一边走一边点头,似乎对牛治凡的经验之谈极其佩服。他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牛治凡都一一作以解答。刘新艳问:“牛老师,你看何曼昨晚上哭了那么久,她是不是有点儿后悔了?以后会不会不安心呢?”

牛治凡回答:“我认为不会。她年纪还小嘛,第一次离家这么远,难免不想家,不哭鼻子。要抓活思想,她的出身好,你们要重点培养她……”

刘新艳的成分也是工人,她心领神会地“哦”了一声。张晓云不以为然地笑笑,默默地跟在后面走着。

顺着山腰的小路,绕过两个大弯,到了公社。社长肖勋和林场指导员沈和清,正在那儿等候他们。牛治凡、汪益隆、刘新艳和张晓云依次进了社长办公室,肖勋和他们一一握手。沈和清倒了几杯开水,一边递给四个人,一边客气地说:“辛苦了,辛苦了。”

牛治凡向肖勋介绍:“……他们三个都是共青团员,都是积极主动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山区来扎根山区、建设山区的。尤其是刘新艳,虽然她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是她志向远大,坚决要求到农村来。她妈妈不准她来,把她锁在家里。她是翻窗子逃出来的,然后偷偷地拿到户口,背着她妈妈办好了下乡的手续……”

“咳!”

“咳!”

肖勋和沈和清异口同声地发出惊叹,对刘新艳的行为表示赞许。

牛治凡接着把汪益隆和张晓云的情况,简单扼要的作了介绍。在牛治凡的主张和推荐下,高岩林场的领导班子成立了。不用说,社长肖勋是林场理所当然的场长,这是上面的规定。由于肖勋要负责领导整个公社,指导员沈和清就要代他主管林场的全面工作。汪益隆是副场长,主管林场知青的工作。刘新艳是团小组长,因为只有三个团员,还不够设立支部的条件。“……以后多发展几个团员,你就是团支部书记了。”牛治凡说。张晓云呢,就是林场民兵排的排长。这样一来,林场的“党、政、军”都有人分管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好干,前途光明得很咧!”牛治凡笑着说。

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牛治凡与肖勋和沈和清握手道别。汪益隆、张晓云和刘新艳还要送牛治凡一程,三个人都跟着走出了社长办公室。

恰逢这天赶场。高岩场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日,村民们便会来赶场。有人来卖点儿自己的农副产品,也有人来买点儿生活必需的用品,比如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场上人声鼎沸,甚是热闹。这么偏远的山乡,在赶场的日子还是充满了无限的活力。牛治凡、汪益隆等人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经过,从高岩场的东头走到西端,到了场口,牛治凡说:“好了,我就从这里下花成。你们也去赶一下场吧。”

汪益隆说:“我们再送一会儿。”

几个人都有点儿依依不舍的样子,于是又走了一段路。牛治凡说:“行了行了,你们该回去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嘛……哦,还有件事儿要告诉你们,记住,三年之内,不准恋爱,不准结婚,不准探亲。”

刘新艳似乎颇感羞涩,脸颊泛出红晕。显然是由于当着三个大男人的面听到了“恋爱”、“结婚”之类的字眼儿。

张晓云听了想着:他为什么要说三不准呢?

汪益隆习惯性的点了一下头。

牛治凡跟三个人握手道别,转身离去。

汪益隆、张晓云和刘新艳三个人,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朝着渐渐远去的牛治凡挥手,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了才转身离开。张晓云问汪益隆,牛老师为什么要说三不准。汪益隆说,可能是上头的规定,但是人到了年龄要恋爱要结婚,谁都无法制止。他们三个人回到了场口,刘新艳说想“买点儿东西”,她要去赶场。汪益隆说他要去找肖勋,想多认识几个公社的干部,问张晓云去不去?张晓云说:“我先回林场去了。”

张晓云独自一人走上了回林场的那条大路。所谓“大路”,其实还不到一米宽,比起重庆的大马路来,自然只能算是小路。这样的小路,两个人不能并排走,只能走成单列。赶场回家的村民,三三两两的,都是成单列行走。初次看到这种情形,张晓云的感觉是挺新鲜的。想到林场已经开始在一起生活的、总共二十一个知青,他的感觉也是挺新鲜的。想到自己一夜之间竟然成了民兵排长,那种感觉,更是新鲜得有如拥抱了早晨初升的太阳。从小到大,一十七岁了,他连一个小组长都没有当过,这一下突然当上了民兵排长,这就是加入了共青团的好处么?牛治凡说“好好干,前途光明得很咧!”或许自有他的道理……张晓云又想到林场的那些知青,有的连姓名都还不知道,好在一个个都年轻而又单纯,正像一棵树上挂着的果实,大多是青涩的,只有少数几个微微泛红……

二、“专家”与“和尚”

高岩林场的二十一个知青,其中有八个女生,十三个男生。他们来自重庆的十九中、十四中、寸滩中学等。钟远贵的年龄最大,虚岁二十,比汪益隆大两个月。他来林场的原因,一不为当官,二不想发财。追根溯源,是在学校那次开“出身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的主题班会以后,他便对姚玲产生了好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好感。毕业后返校那两天,听说姚玲要下乡,他就义无反顾地跟着来了。

一路上,钟远贵总想引起姚玲的注意。在车上的时候,只要姚玲一起音,第一个跟着唱歌的,必定是钟远贵。在船上,张晓云吹口琴的时候,第一个跟着唱歌的是姚玲,第二个便是钟远贵。在爬山的时候,他曾几次试图帮姚玲拿行李,都被姚玲婉言谢绝了。这令他郁闷而又烦恼,但不气馁,反而更加卖力地要在姚玲面前表现自己。

开始上班以后,没过几天,钟远贵就遇到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这天出工是锄草皮。山区的梯田,有的田坎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头垒成的,比人还高。人站在水田里,用锄头把那些石缝里的杂草和土皮铲进田里,以作沤肥,叫作锄草皮。知青们用的都是新买的大锄头,锄把有一米多长,锄头很容易从锄把上脱落。姚玲的锄头没用多久就从锄把上脱落了,她斗好锄头,没锄几下又脱了。这时候,钟远贵笑嘻嘻地走过来说:“让我帮你斗吧。”

姚玲实在不便推辞,只好将锄头和锄把交给钟远贵。钟远贵暗自高兴而得意。他爬上田坎,试着斗了一下,太松,原因是锄把不够粗大,斗不紧。他四处一望,发现那边有一棵碗口粗的柏树,于是过去用锄头铲下一小块柏树皮,然后用柏树皮包住锄把,斗进锄头里,装上卡铁和楔子,正合适。他提起锄头,在一块大石头上使劲杵了几下,然后回到田边,将锄头还给姚玲。

钟远贵面露得意之色说:“这下好了,随便你用好久,都没有问题。”

姚玲半信半疑地问:“真的么?”

钟远贵拍着胸脯说:“我敢打包票。”

姚玲低声地说:“谢谢。”

钟远贵仿佛吞了一颗糖,一颗特殊的糖,心头甜蜜蜜、美滋滋的,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伟大好伟大的事情。想不到三天之内,田凤英、刘新艳、宋立萍等几乎所有女生的锄头坏了,都来找他修理,并戏谑地称他为“专家”。

第一个称钟远贵为“专家”的人是宋立萍。宋立萍比姚玲瘦而显得清秀,齐耳的短发,看起来特有精神,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脉脉含情。毕竟是三年的同窗关系,说起话来一点儿也不拘束,她说:

“喂,专家,我的锄头也坏了,帮我斗一下。”

钟远贵欣然接受,十分熟练,且十分乐意地帮宋立萍斗好了锄头。不过帮姚玲斗好锄头那种好伟大的感觉没有了,只有好平凡好平凡的感觉。

从此以后,钟远贵便获得了一个“专家”的雅号。十二年寒窗苦读,终于成了一个斗锄头的“专家”,钟远贵自我感觉良好。此外,他还会理发。母校曾经赠送给知青们一个篮球和一套理发工具,都由钟远贵保管着。这天是星期日,是知青们自己确定的休息日。他和张忠宏等人打了一会儿篮球之后,把成涛叫到院坝里,拿了一只凳子让成涛坐下。

钟远贵说:“来,我帮你理发,你的头发太长了。”

“你会不会理哟?”成涛迟疑地问。他是男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与何曼相仿,也只有十六岁。他的鼻梁高高的,眼睛圆圆的,说话略带童音,“我这个头理好了很好看喽!”

钟远贵大不咧咧地说:“是钢是铁,试了才晓得。”

成涛问:“……你收不收钱呐?”

钟远贵说:“免费,完全免费,分文不取,童叟无欺。”

成涛在那儿正襟危坐,钟远贵找来一件旧衣服围住他的颈部。几乎所有的男生都围了过来,要看“专家”给成涛理发。钟远贵还真沉得住气,俨然一位专业的理发师,一边用一把小木梳梳理成涛的头发,一边打量成涛的长相说:“你这个头,要剪成平头才好看。”

成涛说:“行,我喜欢平头。”

钟远贵握住推子,从成涛右边的鬓角往上推,往上推。

“高了!高了!”徐为民在一旁嚷着。

钟远贵赶紧停下,从正面看了看成涛,分辩说“我觉得不高,正合适。”于是又用推子从他左边的鬓角往上推。

“高了!这一回真的高了!”张忠宏也在一旁嚷着。

钟远贵再一次停下,从正面端详成涛,果然是一边高,一边低。这时候汪益隆过来了,他接过钟远贵手中的推子说:“我来,看我的手艺。”

汪益隆握住推子,从成涛的后脑勺起推,一直推到头顶,仿佛推土机在山坡上推出了一条小道。知青们见状哄堂大笑,成涛倏地跳起身来,李昱递了一面小镜子给他。成涛用镜子照照脸的左边,又照照右边,一摸后脑勺,真令他哭笑不得,大声嚷嚷:“好哇!拿我当实验品!”他操起凳子就要砸汪益隆。徐为民、张忠宏等人赶紧拦住他,好说歹说,才把他按在凳子上重新坐下,让钟远贵继续给他理发。

“还是让我来。”钟远贵一边笑着,一边用推子又开始推剪成涛的头发,“这一下只有委屈你,剃成光头算了。”

汪益隆在一旁说:“我就是想给他剃成光头。革命时期,好多红军都剃光头。光头还有一个‘革命头’的美称咧!”

成涛说:“你也来剃一个革命头嘛……”

汪益隆说:“你放心,下一个就是我。”

“别动,别动。”钟远贵一手按住成涛的头,一手握住推子,一丝不苟地将成涛头上的头发推得干干净净的。

“……嘿嘿,像个和尚。”李昱说。

“和尚。”

“成和尚。”

徐为民、张忠宏等人随声附和着。从此以后,成涛就得到了一个“和尚”的绰号。也有人称他为“成和尚”,不过张晓云还是习惯于叫他成涛。

“成涛,我问你个事儿。”张晓云说。

“什么事儿?你说。”

“你为什么要来当知青?”

“嘿嘿,为什么?我只晓得不花钱可以坐两天的车……”成涛由于贪玩,小学只读了五年,就辍学在家,成天和一帮大小哥们鬼混,“龟儿马老头说这里有山有水,果木成林,好玩极了,我还以为这里跟花果山差不多也……”

原来如此,张晓云对神圣的“上山下乡”事业,不由隐隐约约产生了一丝疑惑和忧虑。

三、米汤和盐巴

名为林场,实际上每天干的都是农活。除草,挖地,积肥……跟当地生产队的社员一模一样。这与想象中的林场好像有些走样,张晓云深感困惑。其他的知青心中也有同样的困惑,可是大家都不便说出口,都想表现自己是任劳任怨的、追求上进的知识青年。

这一天,在指导员沈和清的安排下,钟远贵、徐为民由老场员吴春生带领着,在牛圈里,用长长的铁耙将圈肥耙起来,放进运肥人的背篼中。运肥的人都背着一个呈喇叭形状的背篼,手上还提着一个呈“T”字形的木架(山区称其为“打杵子”)。将打杵子放在背篼底部,杵在地上,背背篼的人就可以省力地稍事休息。

沈和清带头,让吴春生他们将他的背篼装满,然后背上一背篼圈肥,上路了。

汪益隆、张晓云、张忠宏等人先后背上一背篼圈肥,跟着沈和清,来到了月亮湾的一大片麦地里。

沈和清的动作十分熟练,一弯腰,背篼里的圈肥便全部倒在了地上。汪益隆、张晓云等人学着沈和清的动作,将背篼中的圈肥倒在麦地里。不过他们的动作呆板,没有沈和清利索,有圈肥洒在身上。

同类推荐
  • 传奇与惊悚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传奇与惊悚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在本卷传奇与惊悚的小说中,离奇现象或人物行为的不寻常将会强烈激发读者的惊奇、恐惧与战栗之情。在经历了所有被日常秩序埋没的非理性情绪之后,读者将感知理性思维所覆盖的一切混沌与漆黑,这些传奇与惊悚的情绪,在霹雳的刹那间将世界的真相、自由、本能、欲望与恐惧从另外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人们于深渊的边缘处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世界与水边的自己。在中国当下“后严肃时期”的文学语境中,何为“否定性”、“自由”?传统在“被后现代”之后,“父权”是否遭遇了“亚文化”的冲击,他们之间是对峙、解体、还是妥协?游荡在“实在界”周围的恐惧是否真的令人战栗?
  • 空缺(中篇小说)

    空缺(中篇小说)

    早上只喝了点稀饭,胃就疼得厉害,游小二拿起电话,想给县医院工作的妻子说说,刚拨通说了几句,吕根本就闯了进来。吕根本说,游乡长事情麻烦了,村里有一帮人闹事,要炸掉拦水坝放水。炸药包都绑好了,说今天不给他们个答复就炸坝。游小二皱了眉说,你去找吴书记,这事由他一手抓。吕根本说,我找了,吴书记说他要调走,让我找你。游小二一惊。吴广成要升到县里的消息,在乡府已传了半年,前天吴广成还说,提升的事还没影子。昨天晚上,乡党委办公室主任于海过来,说吴书记连夜收拾整理东西,是不是上面下文了?他说不会,若有消息,吴书记怎么也要和我打声招呼。
  • 黑白边境:晨光暮色(全集)

    黑白边境:晨光暮色(全集)

    一对富家子弟,由住进疯人院的哥哥所引诱,弟弟艾伦对自己同父异母刚出生不久的妹妹实施了绑架,带着人质逃进城市的贫民地带,而兄弟俩极权的父亲放弃了正规途径来救出自己的孩子,转而求助当地的地头蛇,令其追杀自己的儿子艾伦,艾伦在逃亡中碰巧被教会所救,更联合其中的孤儿实施了第二起绑架案以求自保,但最终引发一连串血腥的仇杀。十八年后,住进疯人院的哥哥早已出院,弟弟艾伦则在父亲死后,重新继承了整个家业,一切离奇的发展,让警探皮特重新注意到这两兄弟,为了侦破自己父亲未曾了解的真相,警探皮特经过重重考验,终于揭开了整个谜团与真相。
  • 躺下去会舒服点

    躺下去会舒服点

    《躺下去会舒服点》收录了曹寇的二十一个短篇小说,其中部分在网络刚刚流行的年代就已在文学BBS发表。这些以单纯的文学热情和严谨如工匠的态度琢磨出来的作品,一出手便即成熟,冷静狠雄,风格独具。相较于后来的作品,它们“更加曹寇”。
  • 虎头要塞侦察记

    虎头要塞侦察记

    哈巴罗夫斯克,李克农将军、梅列茨科夫元帅共商出兵大计。第十先遣队,空降虎头山。虎头关要塞闯进了小分队的侦察员。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九日,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一架涂有红五星的伊尔双引擎飞机,徐徐降落在哈巴罗夫斯克的军用机场。飞机停稳之后,从机舱里走出三位身着黄呢军服的中国人,为首的是一位戴眼镜,留小胡子的中年人,在他身后则是两位精悍的年轻人。他们快步走下舷梯,直奔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苏军军官。
热门推荐
  • 歧途之不在场证明

    歧途之不在场证明

    死人虽无法开口说话,但活着的人会让他开口说话!那些为掩人耳目处心积虑设计的不在场证明,看似牢不可破,实则一触即溃!罪恶的边缘,永远有人在徘徊……
  • 呼愁

    呼愁

    本书系长篇日记体纪实散文,记录了40余天的实况与作者的心路历程:2001年,作者年轻的父亲在毫无征兆下,突患癌症。作者举家投入了一场徒劳的营救活动。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医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乱象让作者应接不暇。整个作品充满忧愁、焦虑、彷徨、无奈、叹息和作者欲哭无泪的悲怆。从而照观出人在极端痛苦的状态下思维的敏锐性和活跃性,尤其是对“活着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 怎样当经理(领导者修养文库)

    怎样当经理(领导者修养文库)

    这是一部立论新颖、资料翔实的领导人才学专著。书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价值论”为导向的人才学理论体系,着重研究和探讨了领导人才的价值结构,制约人才价值积累、输出和实现的内外在因素,领导人才的发展变化规律,人才价值的输出方式,领导群体的结构优化和领导人才的科学管理,并就改革我国人才管理制度的目标要求和具体设想,提出了可贵的探索性见解。
  •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 断天大陆

    断天大陆

    在一个古老的大陆上,战争不断,硝烟狂飞,亿万大军攻进龙族……而龙族守护神——轩玄魔,却奇异的转世在了一个人族小子身上,万年光阴,沧海桑田,仍是亿万大军,强者云集,势力林立,再次踏上征龙旅程……而那个人类小子,也被卷入了这场大战中……
  • 老巴子传奇

    老巴子传奇

    应该说,秦山娃是我们学校最壮硕的学生,虎背熊腰,毛系发达,一身的蛮力,每逢县里或地区举办运动会,掷铁饼撇标枪,冠军非他莫属,远远领先于他人。他老家原在湖北神农架,家道中变,母亲亡故,被老爹用背篓背到东北,定居在靠山村里,靠面糊糊和豆腐渣喂大。早就有另一种说法,说秦山娃他妈被野人掳走,过了四五年,才大着肚子回来了,于是就生出了秦山娃。神农架当地人都把野人叫做老巴子,我们就给安到他头上。据说谁家的孩子闹觉,先说狼来了,虎来了,吓唬不住,最后才说,老巴子来了!孩子立刻声息泪止,乖乖地团缩在那里,屡试不爽,个个灵验,可见老巴子何等的威名。
  • 中山经

    中山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愿飞舞天涯任飘逸

    愿飞舞天涯任飘逸

    君与臣,兄弟情,相煎熬。难见你回眸一笑,难见君再把志气谈。缘何世道这般欺人,手足相残,君子志气竟化浮云。缘何世道太凄凉,父女情,难长久。女儿嫁国君,整日愁容强作欢颜。倾城相貌,公子无双。乱世中几人能遂愿。愿能飞舞于天涯,任我飘逸。
  • 重生之悔过

    重生之悔过

    叶青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剧,20岁结婚,26岁离婚,之后一直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直到35岁结束生命。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会去做什么?叶青一定是选择永远也不要认识那个男人,那个毁了自己一生的男人。
  • 随身系统有点坑

    随身系统有点坑

    因为品尝上古年间的一道美食,美食家林玄意外穿越到未来的修真界……林玄睁开的第一眼,便是“啊”的一声,竟然附身到一位六岁小女孩身上。这时,脑海中的吞噬系统传来了一句话,“脱离女身,唯有吞噬天材地宝。”于是,林玄开启了自己的吞噬之路。凤髓,吞吃;龙胆,吞吃;麒麟肉,吞吃……从此,他的修真之路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