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有如浩瀚的海洋,即使是一个杰出的学者,穷尽毕生之精力,也只能涉猎万一。要想做到门门精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大胆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是有修养讲文明的一种表现。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到高潮的时候,却突然停顿了下来。满座的听众们都惊讶了,乐队也跟着停了下来,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了。这个时候,帕瓦罗蒂解释了原因,他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的原谅,希望大家能再给他一次表演的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艺术家敢于承认自己的不知,是一种坦然与诚实,对于每一个人,这种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不懂的东西。这时,不要不懂装懂,诚恳地告诉对方“我确实不懂”,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还会给对方留下“这个人很谦虚”的印象。相反,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宽容是一种无声但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位禅师晚间出来练功,看到墙角下堆垒起的石头,禅师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院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自己踏着师父的脊背,羞愧交加,无言以对。老禅师拍着他的肩膀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面对违反寺规的徒弟,老禅师没有大声训斥,而是用自己的宽容与大度使徒弟“羞愧交加,无言以对”,并永远铭记在心。
这个故事,讲得就是做人要宽容。用宽容去呵护别人的自尊,继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可以达成无声但有效的沟通。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不原谅对方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限制对方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维。
有句谚语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每一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思想层次等各方面的不同,就造成了在与别人交流时,产生摩擦、矛盾,甚至怨恨,如果没有宽容之心,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要唯我独尊,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强加给别人,要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
例如,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我们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我们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对反对者的赞赏,也是一种宽容。
宽容,最重要的因素是爱心。原谅那些曾伤害过我们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会从中体验到宽容的快乐。所以,我们应当尽量以愉快的心情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即使忍无可忍,也应采取理智的行为来抑制情绪,最终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才是最好的沟通。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人与人之间免不了发生一些磕磕碰碰,会因一时的疏忽,冒犯了别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正确的作法应当是冒犯者主动真诚地进行道歉,说声“对不起”;被冒犯者应该宽容大度,说声“没关系”。一切误会会在“对不起”和“没关系”中烟消云散,会使彼此恢复和睦友善的关系。如果待人处世少了宽容,就很容易使矛盾激化,使本来的一件小事变成大事,更严重的话,可能会酿成大祸而抱憾终生。
给他人留有余地,谈话才更具弹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算盘对主人说:“我有13个档,每根档还有3个空缺,上边缺了一个算珠,下边缺两个算珠,共缺39个算珠。”主人说:“我给你补齐就是了。”结果珠子补齐了,可是算盘也不能使用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才能够运行自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掌握“留有余地”的处理问题技巧。一根铁丝做成弹簧是有弹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不顾及弹簧弹性的最大承受力,过于用力拉拽它,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弹簧的弹性会渐渐削弱,最终会消失。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所及,尽量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不要“擅自定论”。很多人爱面子,有时尽管明知是自己错了,感到后悔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会强词夺理,拒不认错。遇到这种情况,除了需要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外,还要注意给对方留下一些余地。当与对方观点分歧较大,情绪比较激动时,千万不要把对方逼近死胡同,要善于运用“等我再了解一下情况后再谈”、“请你回去再考虑一下”、“等有机会我们再谈”等这样的言辞,这样不仅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准备时间,也给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反省自己,同时也能够缓解一下紧张的氛围,使结局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即使是绝对有把握的事情,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过于绝对的东西往往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如果对方有意为难,总会找出借口来。所以,交流时,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些。同时,不把话说得绝对,就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与对方周旋。
说话不留余地,把话说绝对了,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结果会弄得很僵。在沟通中留有余地,就能使自己可进可退,这样也可以给他人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这样的交流富有弹性,符合人的理性,容易取得好的结果。
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喜欢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他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边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
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感化别人,有理也要让三分
讲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以理服人才能让人接受。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不是原则问题上,应让人三分。其实,有时候给他人让台阶,也是为自己攒了人情,留下一条后路,这样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有这样一则故事。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了错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毒打一顿,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出一般人。
现实生活中,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而得理不让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这时,不妨糊涂一下,得理也要让三分,用宽容之心待人。得理让人,才是一种成功的处世方式。
在餐馆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一边陪着不是,一边微笑着说,“我立即给您换一下。”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子和杯子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了。
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不对,你为什么不直说他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正是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服务小姐说。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得理也是如此。有的人,遇事若占了上风,无不盛气凌人,咄咄相逼,非要别人低头求饶方熄心头之火,好像不如此就有损于自己的颜面和尊严。凡事都有一个度,若固执而不知变通,好走极端,超过了度的界限就必然走向谬误。生活中遇到纷争,双方若能平心静气讲明道理,相互谦让,宽容大度,以理相让,则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让谁。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静心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宣扬。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跑来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待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师父身旁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师父问道:“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两位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师父听完之后,不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是对的!”第三位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以退为进,作出适当的让步
人生需要坚持,但过分坚持有时会让我们走进死胡同。在人际沟通中,如果能使对方觉得你有“让步”的商讨余地,不但能增强对方沟通的意愿,往往也容易激起对方“让步”的动机和善意。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不知名的画家,他的作品每次送到出版社出版,美术编辑都要对他的作品“刀砍斧削”一番。他很不满意这些修改,但是却没有办法。
一天,画家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送交作品时,有意在一幅画的角上随意画上一只狗。编辑见了,要求删掉,可画家不肯,两人争吵起来。当争论到白热化的程度时,画家便作出让步,同意把那只狗删掉。
因为画家的让步,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就不好意思再对画家的作品提出修改的要求,因而保留了作品的原貌。以后,画家每次都用这种“让步”的方法,使自己的作品免受了“刀砍斧削”之苦。
这位充满智慧的画家就是著名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费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法沃尔斯基。他是一位懂得如何给别人让步的人。
让步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宽容,一种高尚,一种修养。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少有敌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位老者摆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有想到老人连出破绽,被左宗棠击败,并且左宗棠连胜三盘。左宗棠看到天下第一棋手都被自己打败了,心情非常高兴,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自信心更加坚定。接着便去新疆平乱出征了。胜利回来时又和老人下棋,竟然三战三败。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这让左宗棠很迷惑,询问这是为何。老人笑着回答:“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上次我知道你即将出征,所以让你赢棋,从而增强你必胜的信念,好为国家平乱立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敢客气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做出让步,但让步并不表示就是失败者。相反,在让步的同时,我们会赢得他人的感激与理解,更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当然,让步并非没有原则的妥协,东郭先生对狼的让步就是不足取的。让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宽容,超过了界限就是迁就。
事前做好让步的计划,所有的让步应该是有序的,将具有实际价值和没有实际价值的条件区别开来,在不同的阶段和条件下使用。
不做无谓的让步,每次让步都需要对方用一定的条件交换。
尽量迫使对方在关键问题上先行让步,而本方则在对手的强烈要求下,在次要方面或者较小的问题上让步。
了解对手的真实状况,在对方急需的条件上坚守阵地。
谨慎让步,要让对方意识到你的每一次让步都是艰难的,使对方充满期待,每次让步的幅度不能过大。
懂得感恩,会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有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一个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