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说,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你生活的理想是: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花园洋房、坐要名贵轿车、妻要国色天香、儿要聪明伶俐、财要富可敌国……光凭你的一双手,能变得出这么多的把戏吗?可想而知,在你追求这些的过程当中,必定是到处碰壁、心为形役、苦不堪言的。
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知足主义者,那你的理想门槛不会太高:吃营养够了足矣、穿整齐美观足矣、住遮风避雨足矣、坐中马小车足矣、妻中等之姿足矣、儿健康正常足矣、财生活够用足矣……这样,你的心绝不会那么累。
多疑的乌龟
大乌龟和小乌龟在一起喝酒。大乌龟喝完自己的一份后,就对小乌龟说:“你去外面帮我拿一下酒。”
小乌龟刚走两步,就不走了,回头说:“你肯定是支走我出去后,要把我的酒喝掉!”
“这怎么可能?你是在帮助我啊!”
经大乌龟一再保证,小乌龟同意了。
1个小时过去了,大乌龟耐心等着……2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还没有来……
3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仍然未见回来。这时,大乌龟想:“小乌龟肯定不会回来了。它一个人在外面喝酒。怎么会回来呢?我干脆把它这一份喝了!”
大乌龟刚端起小乌龟的酒杯,小乌龟就像从天而降地站在大乌龟面前。小乌龟气冲冲地说:
“我早就知道,你要喝我的酒!”
“你怎么会知道呢?”大乌龟尴尬而不解地问。
“哼!”小乌龟气愤地说,“我在门外已经站了3个小时了!”
这就是消极论断,验证自我,根据自己的猜疑、臆测,主动寻找支持消极心态的理由和证据。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我们往往不以为意。比如听说有人打自己的小报告啦,首先就会怀疑某人(消极论断别人),然后观察、监视,越看越像(验证自我),你会发现那个“嫌疑”人说话走路都与以前不同了(实际是自我心态在作祟,是自己的精神、眼光、动作与以前不同了),还会进一步验证,“当然啦!他昨天与我对面走过,连头都不敢抬。他在躲我,肯定是做贼心虚了!”而结果往往是自己错的时候多。
“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就曾如是说。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乱人心智,甚至有时使你辨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使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遭受无端的损害和失败。
人家本来对你怀有好感,或曾经还是好友,你却以人家的某一句无意识的话、某一细小的无意识的动作或一个眼神,便怀疑别人在搞你的名堂,在暗中捣你的鬼,在议论你,在说你坏话,从而对他生出偏见,或中断与他的交往,断绝与他的友谊。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把一对男女的一次极为正常的交往,猜疑为偷情;也有的人把别的女人给自己丈夫的信或者把别的男子给自己妻子的信都疑为情书;如果没有任何把柄,就疑为精神恋爱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对爱猜疑的人来说,猜疑往往是造成朋友不多、事业无成的原因之一。有时,因一方无法忍受另一方长期的无端猜疑而产生厌恶和烦恼,以致最后决裂的事时常发生。
没有几个人愿意与一个好猜疑别人的人交往。大家都害怕引出一些无端的麻烦,大多对他避而远之。故喜好猜疑者多为孤独者,而这种孤独却不是哲学家高雅的孤独,而是被很多人视为“小人”而不愿与其往来的“孤独”。那是处在得不到别人帮助的一种孤独,一种卑贱的孤独。它会令多疑者处处行路难,其生命的能量无法施展,智力和才华无法展现,当然事业也就很难有所成就。
生性多疑,遇事犹豫不决,经常使这种人陷在进退两难境地。喜欢猜疑又行动果敢的人是很少有的,很多好猜疑者伴随着胆怯和畏惧的个性,更加不可救药,若不克服这种个性缺陷,就只能陷在人生的陷阱中空费岁月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猜疑常常平白无故地惹出一些令人费解的事端。
好猜疑之人,不止一味心思地去揣测、怀疑别人,而且也会经常捕风捉影般地猜疑自己,就像杞人忧天般地担忧灾难即将临头。
疑心病便是这种自我担忧的毒瘤,例如脉搏少跳了一下,怀疑自己的心脏出毛病;稍微有点不舒服,自己的腰有点僵,就害怕得要命;略微有点发烧,就愁眉苦脸。幸而大多数人的这种忧虑都不是长久的。但是真正患疑心病的人,无时不在忧愁自己生病了,他们到处求医,反复进行各种身体检查。虽然检查结果并不支持他自己对疾病的判断,但是他们却不相信这些无病的报告,仍坚持以自己躯体症状和自我感觉作为患病的证据。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可悲的是这样的病人确实不少见。
就像成语“杞人忧天”说的那个古代杞国人,走路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星星会掉下来砸在自己的头上,因此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夜晚不敢出门。
某大学曾对3200名男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你最害怕什么?”有2800多名学生回答是:“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如此高的比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多数青年总是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这反过来讲,就是这些青年人在社会交往中又总是对别人有疑心。
有这种猜疑心理的人自然而然地对别人总是抱有不信任态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人生带有很大的虚伪性,因而很难有什么信任度可言。于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总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对人存有戒心,自己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这种心理实际上是不可能交到挚友的,往往会自囿于自己制造的灰色眼镜之中。因此,疑心是交友的大敌,它会使双方之间经常处于怀疑他人的紧张戒备状态,自我防范犹恐不及,哪里还有精力和心思去增进相互了解。
疑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人由于其生理气质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健康正常地发展,没有乐观通达的处世态度和坚强的自信心理,结果忧心忡忡,一步一步地内向化,也使自己经常处在自我封闭状态。这种人不知道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独立完整的个性世界,哪里会人人都有闲功夫专门去搬弄别人的是非呢?更何况在当今这种“时间就是金钱”的高效社会中,谁会去替别人的闲事瞎操心呢?
其次是“心私则生疑”。这里所说的私主要是指自我意识太强,对周围人们的议论比较敏感,担心别人背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于是便疑神疑鬼的,陷于一种自我恐惧、过度的自我防卫的错误中。渴望尊重和正面的评价,又怕得不到,患得患失,于是产生了无端的猜疑。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错综复杂,即使双方感情或友谊深厚,也难免有时会发生误解。于是错误地理解他人的言行,轻信流言蜚语,造成疑心,形成裂痕。
总之,不了解人、不了解世界、缺乏判断力往往是造成好猜疑、神经过敏、判断错误和发生误会的主要原因。因此,克服多疑,克服神经过敏的缺陷,就得从走出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把自己从内向的趋势拉转到外向的趋势,面向外部世界,面向他人,多交往,多了解,以获得对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被理解的,也没有一件事是不被理解的。你如果怀疑某个人、某件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与那个人沟通,坦诚而友好地与他交流自己的看法,获得真实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一旦理解了,就不会再挂在心中,不再记恨那一切了。消除误会的办法就是面对面的沟通,这比任何旁敲侧击、迂回了解、道听途说都省事而见效。
相信别人,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走出神经质和绝对化的阴影,这样你才会拥有一份轻松快乐的心情,你才会拥有和谐完美的人生。
心中的冰点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里有一位调车员名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不过就是有一个缺点,对自己的人生十分悲观,常常用否定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下了班,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把自己关在了一辆冷藏车里,无法把门打开。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是公司除了他之外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尼克的手都敲得红肿了,喉咙也喊得沙哑了,但还是没有人理睬他,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
他心里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的话,我肯定会被冻死的。”他愈想愈觉得可怕,最后只好用颤抖的双手摸出纸和笔,写下了遗书。在遗书中,他这样写道:“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
第二天早上,公司的职员陆续来上班了。当他们打开冰柜,赫然发现尼克倒在了地上,他们将尼克送去急救,可是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同事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更令人纳闷的是,冰柜本身的温度一直都是保持在摄氏20度,尼克竟然会被活活地“冻”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的温度,而是死于他自己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这辆一向轻易不会停冻的冷藏车,这一天恰巧因为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他的“不敢相信”使他坚信自己一定会被冻死。他已给自己判了死刑,又怎么能够活得下去呢?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消极心理暗示效应”。悲观的人往往会自怨自艾而生出病来,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与之相反的叫做“积极心理暗示效应”,通俗地说就是坚信自己一定能行,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同的心境就会有不同的人生。
二战期间,一个名叫维克多·弗兰克的精神病博士曾经在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中被关押了很多年,他饱受凌辱,几乎崩溃,但最后还是成功地挺过来了。
弗兰克博士也曾经深深地绝望过,因为这里只有屠杀和血腥,没有人性,没有尊严。那些持枪的人都是禽兽,他们可以毫不眨眼地屠杀一位母亲、儿童或者老人。
他时刻生活在恐惧中,这种每天都要面对死亡的恐惧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在集中营里,每天都有人因此而发疯。弗兰克知道,如果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心境,他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
有一天,弗兰克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一路上,他产生了一种幻觉,晚上还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还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带断了,还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让他感到非常的厌倦与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想像自己是走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饱满地在发表演说。
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弗兰克知道,这是久违的笑容,当他知道自己还会笑的时候,他就知道,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会活着走出去。
当从集中营中被释放出来时,弗兰克显得精神很好。他的朋友们都不敢相信,一个人还可以从魔窟里走出来,更不可思议的就是他的精神还能保持如此年轻。
这就是心境的威力。有时候,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击败许多厄运,但是一旦精神垮了,没有人能救得了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
因此,人们被打败,往往不是因为外在的环境,而是因为自己的心早已被自己打败,别人给予再多的帮助那也是一种徒劳。
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一个出家人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都用尽各种方法诬蔑他。
最后,出家人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的?”
那人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出家人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那人摸摸脑袋走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敏于行、讷于言的巴金先生,也曾受无聊小报、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巴金先生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因为若起而反击,“小人”反倒高兴了,以为他们编造的谣言发生了作用。
胡适先生在《胡适来往书信选》致杨杏佛的信中写道:“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出家人、巴金、胡适面对他人的辱骂所表现出的平静、幽默、宽容,不失为排除心理困扰的妙药良方,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先擦净自家的窗户
刘太太多年来总是不断抱怨对面邻居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把衣服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刘太太家,才发现不是对面太太的衣服没洗干净,而是刘太太家里的窗户脏了。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刘太太家窗户上的污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看到外面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内在的问题容易些;而把错误归咎给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来得容易(检讨自己和责怪自己,又是两回事了)。于是,有些愤世嫉俗的年轻人,遇上有人过得比他好,就想咬对方一口。斜视久了的眼睛看什么都不顺眼。于是,有些人把这类只会咒骂别人,却从不检讨自己的青年称为“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