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波逐流,聆听内心的声响
有多少人敢说真的了解自己的本性?许多人只能看到自己比别人少了什么,却并不知道自己内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多少人能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番对话?就像照镜子一样,让真实呈现在自己面前。
有些人越是在大事面前,越是容易慌乱,仿佛走入一座遍布迷雾的森林,看不清前路。其实,那些迷雾不过是扰乱思维的障眼法,只要能够让内心平静,脚下的路也就变得清晰可辨,也许还会额外获得正确的指引。
人要么主动驾驭生命,要么被生命驾驭。在自己的人生中,只有你才有资格做自己的骑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汪潺潺的溪水,只要你懂得欣赏,就能发现其中与众不同的韵味。
杨绛直到高中时代,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个时候的女孩子,即便上过学,读过书,大多数也很难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许多人不过是跟风一般人云亦云,说了许多话,做了许多事,却不知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高中时代的杨绛也险些犯下这样的错误。那一年,她刚刚十六岁,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当时的学生们永远是走在政治事件前沿的积极分子,在这样的局势下,学生运动更加盛行,常常有学生们聚在一起开群众大会,更多的是走上街头进行游行。
杨绛所在的学校自然不甘示弱,他们自发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生运动当中,走上街头,走进人群,让人们看到属于学生的爱国热情。
那一次,学生会组织发动学生们到街上去做宣传,其中一些学生需要站在板凳上,面对路上的行人进行演讲。杨绛自然也成为了演讲的候选人,可是她不想去,并不是觉得这样的行动没有意义,只是难免有些脸皮薄。
杨绛的个子比同龄的女孩子要矮上一些,虽然已经十六岁,可看上去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她觉得自己又瘦又小,像个小猴子,如果站在板凳上演讲,围观的人们岂不是觉得是在看猴戏?
如果仅仅是脸皮薄,还可以克服,杨绛不愿参加学生运动还有另一个原因。她一向心思细密,在做事情之前会考虑周到。在当前的局势下,许多无赖轻薄的人,会趁着这样的机会占女孩子的便宜,如果真的遇到该怎么办?
杨绛越想越不愿意去,可是却又不好意思说出拒绝的理由。当时许多家庭的观念依然陈旧,他们不允许家里的女孩子参加学生运动,这些女孩子只要说“家里不让”,也就没有人会追究。杨绛也想用这个借口,可她不愿撒谎,打算先征求父亲的意见。
没想到刚刚对父亲说出自己的打算,就遭到父亲一口回绝。父亲告诉她:“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的确,有时候,我们明明已经聆听到了内心的真实声音,却迫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去承认自己真实的想法,许多遗憾与错误也就因此铸就。有时候,我们故意忽略掉内心的声音,去盲目地选择别人认为正确的路,然而一旦失败,却与别人无关,所有的后果都要由自己来承担。
遭到父亲的一口回绝,杨绛似乎并不甘心,她觉得凭借一己之力难以违抗大家的决定,继续说道:“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却依然没有同意,他说道:“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
当涉及是与非时,少数服从多数就不一定要遵循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每个人都迫于对方人数的压力选择服从,这个世界上又何来真理可言?
似乎是为了让杨绛学会自己选择,父亲又给她讲了一件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当时,老圃先生还是江苏省高等审判厅的厅长,当地士绅名流为了表示对一位军阀的欢迎,在报纸上联名刊登了一篇欢迎词,并且在没有事先告知老圃先生的前提下,把他的名字也加了进去。
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无论老圃先生是否愿意,名字登了报,就成了既成事实。可是老圃先生本就不欢迎那位军阀的到来,当他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觉得这有违他的本意,于是马上在报纸上声明,欢迎那位军阀的人里面没有自己。
想起当年的行为,父亲也不免失笑。他虽然觉得自己处理得有些不通人情,却也从未对当时的耿直感到后悔。父亲想到了美国总统林肯说过的一句话:“Dare to say no!(敢于说不!)”并且还用这句话反问杨绛:“你敢吗?”
一个“不”字,曾让多少人感到为难。每当这个字出口之前,又有多少种委婉的说辞在心中反复盘旋,为的就是尽量不说出这个“不”字。然而,说“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勇气,更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
父亲的一番话给了杨绛敢于说不的勇气。只不过,她依然不好意思说出不愿参加游行的真正理由,而是代之以一句简单的话:“我不赞成,我不去。”
这一句话让杨绛立刻成为了众矢之的,有同学把杨绛的话告诉给校长,杨绛遭到了校长一番狠狠的批评。这反而更加激发了杨绛坚持内心声音的勇气,无论校长和同学们怎样批评,她打定了主意,就是不去。
任何人的思维和言语,都不可以成为改变你真实想法的理由。种种外在的压力已经让你心中属于自我的空间小得不能再小,而真正的你,就一直安静地生活在内心那个狭小的角落里。
当你渴望被他人认可,心中的那个小人便安静不语;当你去追求虚荣与名利,他也可以躲在角落里不发出任何声音。他的力量并不强大,只能安静地等待着你的真正觉醒。每当你违背自己的真心,心中那个真正的你就会变得逐渐萎靡,当他在你的心中消失不见时,你也就渐渐地迷失了自己。
哪怕遭受指责,杨绛也要做真实的自己。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学生们积极参加游行的精神是可贵的,可是他们毕竟年轻,年轻人做事,有时候只凭一腔激情,很少有人像杨绛那样进行谨慎的思考。
街市上的无赖地痞果然来凑热闹,一些自称是国民党团长的人也出现在演讲现场。三个出面进行演讲的女孩子刚刚宣传了不到半天,就被这些所谓的军官邀请去游留园和吃饭。单纯的女孩子们欣然应允,她们哪里知道人心的险恶,更不会去想这些人还有什么非分之想。
好在那天没有发生不好的事情,不过,校长知道后还是大吃一惊,她担心那些所谓的军官不怀好意,赶快阻止了学生们的游行,也不许女孩子们再出去进行宣传。
那些曾经指责杨绛的学生,又纷纷觉得她有先见之明。杨绛微笑不语,她在心中感谢着父亲,是他在关键的时刻教会自己敢于说不。从此,“不逞英雄,不做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就成为了杨绛一生的处世哲学。
即便是多年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遭受冷遇,杨绛也从没有感到萎靡。看到钱钟书的成就,她也没有产生半分嫉妒。她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做着自己,当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她就想方设法为心灵注入生命之泉,用生活中的点滴趣事作为调剂。
其实,每个人都想要追求幸福,只是有时候轻信了错误的指引,走向了错误的方向。在人生的旅程中,任何时候调转船头都不算晚,只要不是停滞不前,总有一天会到达幸福的彼岸。
聪明的杨绛通过父亲的教导,竟然也学会了“触类旁通”。她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是懂得用自己的头脑分辨是非。有些古人和学者的话,并非绝对正确,只要是杨绛从中看出了一些纰漏,她就敢于怀疑和争辩。
一次国文课上,老师马先生正在讲解胡适的《哲学史大纲》。其中一句讲到“白马,非马也”。这是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他认为,“白马”既说明颜色又说明形态,而“马”只说明形态,所以“白马”不是“马”。
可是杨绛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这个道理,更加不认可。她直截了当地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说:“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
其实,杨绛的见解虽说稚嫩,但值得鼓励的是她敢于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她真的把心灵的语言当成了一种好听的音符,倾听内心的话,就仿佛在欣赏一曲动人的歌。
我们不能去改变别人,更不能被别人轻易改变。任何人都不是你,他们不懂你的喜怒哀乐,也不懂你面对的所有问题。如果你曾经用一层保护罩隔离了内心的声音,那么应该早些把它拿掉,让心灵好好地透一透气,不要让它因为被蒙蔽而萎靡不振。
从小到大,杨绛一直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开明的父母从未强迫她做任何事情,就连读书与学习,都按照她的兴趣来,父亲买给她的书,也大多是杨绛自己开出的书单。
父亲懂得培养每个子女的特长,就像杨绛的三姐,不喜欢上学,父亲也没有刻意强求。杨绛喜欢读书,父亲就无条件地支持。不过,杨绛也有不擅长的地方,直到高中,她还分不清平仄发音,父亲只是安慰她顺其自然,到时候就会了。
果然像父亲说的那样,仿佛是突然之间,杨绛就学会了分辨平仄音,回想起父亲当初的话,杨绛发现自己更适合自学。振华中学的教学条件的确不算好,杨绛有些惋惜自己在这里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只好通过自学去弥补。
虽然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有些事情还是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别人的影响。比如她好不容易在启明女校学会的正宗英国口音,被振华中学的美籍老师硬生生地改成了美式发音。
不过,与人生中的大是大非相比,这只能算是不起眼的事情。杨绛始终将人生大船的船舵握在自己手中,亲自驾驭着自己的生命。有时候,内心的声音不只是表达着自己的愿望,它也是一种鼓励和指引,无论你是否相信,它都在默默地对你进行提醒。
杨绛智慧语录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为自己的世界精彩舞蹈
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里都在演奏着风格迥异的乐章。有的激昂,有的慷慨,有的悲壮,有的欢快。这些乐章的风格取决于每个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那些哀伤的乐章往往来自于坎坷与泥泞,欢乐的乐章则来自于平顺的坦途。
不过,无论你的世界里正在上演怎样的乐章,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欣赏与体会,别人可以分享你的快乐,但绝不可能完全分担你的忧愁。无论顺境逆境,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表演者,任何一种乐章,都可以让你翩然起舞,舞出自己的精彩,也许荆棘也会变成绚烂的花朵。
与那些从荆棘丛中走出的人相比,杨绛是幸运的。她的一生虽偶有坎坷,却也都能够平稳度过。尤其是在青春岁月里,她手握着大把可以恣意挥霍的青春,就像一株茁壮的树苗,朝着阳光的方向无忧无虑地生长。
青春时代的些许忧愁,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才发现是那样不值一提,有时候,这些忧愁不过是“塞翁失马”,当你正在为失去了某一次机会而惋惜,命运却在不知不觉间为你开启了一扇大门。
靠着自学,杨绛用五年的时间学完了振华中学六年的课程,提前一年毕业。就在杨绛忍不住为自己的小小成就庆贺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清华大学不来当地招生了。
清华大学是杨绛一心向往的学校,从前只招收男生,好不容易盼到招收女生,这一年却不来当地招生了。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杨绛有些遗憾,尤其是当得知第二年清华大学又来当地招生,许多没有提前毕业的女同学都考入清华大学之后,杨绛更是为提前毕业感到后悔。
原来有些表面上值得庆祝的事情,竟然也会掩藏着更大的失望。杨绛虽然为自己感到惋惜,却也并没有一蹶不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时候,生活也会为某些事情做一些掩饰,虽然揭开这些华丽的掩饰,往往让人感到失望,不过只要不自暴自弃,那些被掩藏起来的忧伤就会变成灿烂的笑容。
无论去哪所学校,上大学对当时的女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杨绛的成绩十分出色,同时考上了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苏州东吴大学,并且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全家人都十分看重杨绛的成绩,更把究竟应该选择哪所学校,当作一件大事来讨论。
杨绛有着世界上最开明的家人,他们从不认为女孩子就应该与男孩子划清界限,反而认为只同女孩子接触,性格会越来越腼腆闭塞。顾名思义,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就是一间只招收女学生的学校,东吴大学则同时招收男女生。
一家人认为,与男孩子多接触,可以学习他们活跃的思想,还可以多交一些朋友,在学习上相互鼓励、启发,这绝不是坏事。于是,东吴大学就成了杨绛的不二选择。
青年时代的杨绛依然有一些腼腆,不过她从不会将生活赠予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拒之门外。虽然有些害羞,她也希望能够多与男孩子接触,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大方起来。
这正是杨绛的优点,无论进入多么陌生的环境,她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尽快适应。
在一个象征着收获的金秋,杨绛走进了东吴大学的校门。这所学校成为她未来一段人生里的小小世界,是否能在这个世界里翩然起舞,全部要看杨绛是否愿意为自己搭建舞台。
走进一个全新的环境,杨绛有一丝腼腆,却又十分兴奋。未知的一切都在撩拨着她的好奇心,她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这所陌生的校园里,究竟有多少惊喜在等待着自己去发掘。
时光日复一日地向前,生活却不能日复一日地重复。无论日子是忧伤还是美好,总要用自己舞动的身姿,让生活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变化。
虽然东吴大学同时招收男女生,可是像杨家这样开明的家庭并不多,所以来这里读书的女生依然很少。因此,在杨绛入学的时候,东吴大学甚至连一座专门的女生宿舍楼都没有,为数不多的女同学们,全部被安排在一座小洋楼里。
杨绛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塞翁失马”,虽然没有独立的女生宿舍楼,可是这座小洋楼原本是一位美国教授的住宅,有着别样的景致。从房间的窗户就能看到外面茂密的树丛,每到夏日,绿油油的爬山虎爬满了整面墙,看上去生机盎然,却又清净雅致。
所以,生活不会给你绝对的苦涩,其中的甜味,必须靠你自己去加工,淬炼出甜蜜的调料,这种调料并不难使用,只看你自己是否愿意。
杨绛心中的那个世界,一直都是岁月静好。未来的道路已经一点一点地呈现在面前,终点虽然遥不可及,但眼前的一切都值得好好享受。她是个淡然安静的女子,如菊如兰,哪怕世界再多喧嚣,也能在清净的世界里安静地做着自己。
她喜欢自己居住的这个地方,三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成为了她的室友。每个女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可是杨绛依然可以和每个人都相处愉快,她总是懂得拿捏好与人相处的分寸,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说过杨绛的坏话。
杨绛从不觉得几个人同住一个房间拥挤,反而觉得人多了热闹一些。女孩子们常常在睡前开起“卧谈会”,聊天的内容天南海北,欢快的笑声时常划破宁静的夜空。
其实,杨绛的室友并不全都是好相处的,其中一个女孩子出身官僚家庭,行为举止很有派头,还是一位知名人士未来的儿媳。
这位女同学曾经做过北京大学的旁听生,觉得自己见多识广,别人都是没见过市面的人。不过她唯独对杨绛赞不绝口,足以见得杨绛懂得与人相处,更是一个让人挑不出毛病的人。
这并不是因为杨绛圆滑,反而是因为她真诚。与人交往,每个人都会看透彼此的本心。即便短时间内摸不透,久而久之,做人的品性就会暴露出来。与其虚伪遮掩,不如以诚相待,坦荡做人。
这位女同学一直觉得杨绛是个有吸引力的女孩子。一次“卧谈会”上,她以为杨绛睡着了,索性毫不掩饰地说:“杨季康具备男生追求女生的五个条件,(一)相貌好,(二)年纪小,(三)功课好,(四)身体健康,(五)家境好。”
杨绛害羞得不敢搭腔,只好继续装睡。不过,她对这位女同学的看法却十分不认可。她的这一番高谈阔论,原本出自《爱情衡》,就是把男女之间的匹配程度列成表格,像公式一样,认为只有双方的条件达到一定平衡,两人才是最般配的。
爱情无法用任何公式来衡量,这位女同学所说的那些优点,也不过是可以满足男子的部分条件。如果爱情之间真的要维持一种平衡,那也应该是彼此的好感与感情,绝不是靠取悦对方来换取所谓的爱情,即便是结婚,这样的婚姻也不会幸福,甚至不会长久。
杨绛的容貌虽不算倾国倾城,也算清秀可人。她从不将容貌当成吸引人的资本,反而觉得内涵更重要。
东吴大学的教学理念十分先进,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同等重视。杨绛虽然文静,身体协调性却很好,还参加了女子排球队,竟然也打得十分出色,不仅成为了排球队一名出色的队员,还被推举出来去参加比赛。
和邻校球队的比赛,是杨绛参与的第一场比赛,最初站在赛场上,身材瘦小的杨绛还有些紧张,可是她的同学们全都站在她的身后,做她的拉拉队员,为她摇旗呐喊。听到他们的呐喊,她的羞怯似乎正在一点一点消退,自信在一寸一寸地增长。
到了杨绛发球的那一刻,她已经完全忘记了什么叫作紧张,她将排球高高地抛起,用右手奋力一击,排球带着弧线飞向了对方的那一半场地,对手还没来得及接球,排球就掉在了有效的得分区域。
这一记漂亮的发球瞬间鼓舞了队员的士气,她们越打越好,终于赢得了比赛。同学们在球队的身后又唱又跳,拼命挥舞着旗帜为她们庆祝。
这一次比赛,也成为了杨绛生命中十分美好的一次回忆。有时候,看到电视上正在转播女子排球比赛,她也会不无骄傲地说一句:“我也得过一分。”
大学时光是太美好的一段人生旅程,杨绛在大学生活中追求着美好,也享受着美好,更珍惜着美好。在用内心搭建的舞台上,只有她自己才看得到自己虽显笨拙,却不失优雅的舞姿。她认真而又执着地迈动着舞步,保留着一份真诚,更不轻言放弃。
原来快乐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在你小小的世界里如影随形。你的心走到哪里,快乐就可以跟随到哪里。它不需要你刻意去寻找,因为它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愿意发现它的存在,它就会用温柔的手掌轻轻触碰你的脸颊。
普希金曾说:“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变得可爱。”的确,失去也可以成就另一种美丽,就像握不住的沙,不如将它抛向天际,让纷扬的沙粒下一场梦幻的雨。
年轻的杨绛并没有真正失去过什么,但是她却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例如读书的机会。她曾经对父亲说,如果一星期不读书,就等于白活了。书籍的确是她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养分,没有了书籍的滋养,生活就会变得无味。
幸运的是,东吴大学有一座很大的图书馆,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只要没事,杨绛就会一头扎进书海,从清晨到夜晚,不到图书馆关门绝不出来。
与书为伴,让杨绛觉得踏实。有书可读的日子,杨绛觉得无比满足,因为满足,所以快乐。书籍让她觉得自己拥有了很多,这些无形的财富反而让她不去期待那些有形的财富。当人们想要奢求更多,往往也就忘记了如何快乐。一些得到的东西反而成为肩上的包袱,压得人步履沉重,又怎么可能走出轻松的姿态?
杨绛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虚度人生,她总是恨不得一天可以多出几个小时,把这几个小时统统浸泡在文字里,随着文字中的内容或哭或笑,或喜或悲。
也许是因为对完全陌生的国度的向往,杨绛最喜欢外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那里面写满了她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包括爱情。然而她并不是只喜欢从故事中看热闹,每看一本书,她总要从里面学到一些什么。
而看英文小说,可以让她的英文阅读水平快速提升。在东吴大学读书的三年时间里,杨绛的英文水平已经很高,这也为她日后出国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绛所做的一切,全部出于自己的兴趣。她从不刻意取悦他人,更不会为了一句别人的夸赞而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拼命。作为女人,杨绛懂得“放过自己”,从不要求自己变得完美,更不屑于和任何人攀比。别人的夸赞不一定可以换来内心的真正满足,虚荣过后,很可能是不安与失落,那么索性屏蔽掉外界的一切言语,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翩然起舞,只有这样,才会收获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杨绛智慧语录
学会判断和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
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
有时候,生活会促使你不得不逼自己一下,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事,去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说一些从未说过的话,见一些从未见过的人,甚至做一些从未做过的选择。当你再次转身,也许会收获一个惊喜,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
人的一生要面临无数个分岔路口,每一次都不得不做出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成长,一次蜕变,因为当你决定走上一条完全未知的道路时,你要鼓足面对一切的勇气,更要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
没有人可以逃避选择,就像没有人可以逃避成长。那些你以为侥幸逃避过去的东西,其实永远都不会完结,它就潜伏在某一个黑暗的角落。唯有学会怎样选择,才会让你变得强大,那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也就渐渐消解。
从小到大,杨绛曾亲身经历过许多选择,每一次重大选择都会令她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这种纠结的痛苦,源自于她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究竟可以做得多好,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不是盲目追求的东西。
尤其是在进入东吴大学的第二年,面临专业选择的时候,杨绛这种纠结的心情就越发强烈。如果杨绛的成绩更偏向某一个学科,也许在选择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偏偏她的文理成绩十分均衡,这就让杨绛犯了难。
在那个年代,似乎学习理科会更有出路,老师们也建议杨绛选择理科。她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决定回家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更像是杨绛的心灵导师。每当她遇到任何令自己犹豫不决的事情,父亲总是能给她指引。这种指引不是直接告诉她结果,而是教会她如何分析,如何做出选择。事实证明,父亲的做法是对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杨绛自己做出的,并且她的选择从未错过。
杨绛问父亲,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好。面对女儿的彷徨不定,父亲答道:“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一句话让杨绛茅塞顿开,的确,不要去考虑任何附加条件,只选择自己想要的,就像上天送给你的一件礼物,也许不一定漂亮,可是完全可以靠自己去妆点,它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完全由你决定。
说到自己喜欢的,杨绛首先想到的就是医学。读中学时,她曾经听到有关南丁格尔的故事,正是这位女性的努力,让曾经卑微的护士职业,一下子变得伟大起来。于是,她便想要选择护士专业。
父亲虽然不想左右她的选择,但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她一些建议。以杨绛的理科成绩,学护士不如学医,做医生会有更好的发展,也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经过一番考虑,杨绛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不过左思右想,她依然有一番顾虑。
虽然以杨绛的理科成绩完全可以选择医学专业,但是她偏偏天性善良,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给活着的动物做实验。小时候,全家人都喜欢吃一种叫作“炝虾”的菜,就是把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虾放在碗里,放上各种调料“炝”一会儿,之后就可以吃了。因为炝虾是生吃,有些虾在吃的时候还没有死,所以她从来不吃。
一次上生物课,老师教同学们活剥螃蟹的外壳,看看螃蟹跳动的心脏是什么样子。几乎全班的同学都完成了,只有杨绛因为不忍心伤害活的生命,所以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完成实验的学生。
如果学医,类似的实验课一定少不了,杨绛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勇气坚持下来。于是,她决定试一下自己。
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真实的自己,无论你去哪里,做任何事情,他一直陪伴着你,如果你从未发现他的存在,那是因为你从未狠下心来逼自己一次。隐藏在身体里的那个你,往往比外在的你更强大、更自信、更乐观、更有能力。
杨绛就是想要逼自己一次,看看身体里那个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不是学医的料。刚好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医生,同学可以带杨绛混入医院,假扮护士,观摩手术。她还告诉杨绛,如果她因为害怕而晕倒,会把她抱出去。
杨绛并没有害怕,她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完了整台手术,包括如何用针线把皮肉缝合起来。可是,走出手术室之后,她整整两个星期都不再想吃肉。
杨绛终于明白,自己不适合学医。她庆幸自己没有盲目选择,而是提前认清了自己。不过,她依然有些遗憾,这次观摩手术,只让她清楚了自己不适合做什么,究竟适合做什么,依然是个未知数。
她忽然记起,父亲曾经说过:“这世上只有两样工作可做,一个是医生,另一个就是律师。”可是她忽略了,父亲说的这两样工作,只是他自己的选择。因此,当杨绛对父亲说自己想做律师时,一向尊重她想法的父亲却表示出强烈的反对。
单纯的杨绛哪里知道,父亲从事法律工作多年,看透了其中的黑暗和人情冷暖。人们为了利益不惜互相算计,互相陷害,有些人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想要致对方的律师于死地。
父亲怎么忍心自己最心爱的女儿每天挣扎在生死的边缘?只好为她讲了许多其中的黑暗面,杨绛虽一知半解,却也知道,自己天性淡泊,不适合在这样的名利场中生存。
足以见得,有时候我们做出的判断不免片面,因为没有经历,便会主观地编造出一个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如果让自己勉强活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虽然做出两次错误的选择,但对杨绛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坏事情。错误可以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让你成为一个与“本我”差距更小的人。
杨绛自幼喜欢读书,文学是她一生不变的爱好。她终于从错误的选择中遇见了真正的自己,原来她的灵魂始终住在文学的世界,自己竟然当局者迷。
不过,杨绛依然有一丝遗憾,因为东吴大学在当年并没有文学专业,唯一与文学沾边的学科是政治专业。杨绛只好退而求其次,成为政治专业的一名学生。不过,枯燥的政治无法引起她的兴趣,她索性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在书海中畅游,是最快乐的事情。
的确,许多渴望,不过是一时目光短浅的冲动,唯有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才会变成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
人越成长,面临的选择也就越多,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时候却也不无道理。你的选择可以决定你将要走的路,也会决定那条路的尽头等待着你的是否是幸福。
有些机缘,偏偏出现在与梦想失之交臂之后。没有进入清华大学,一直被杨绛当作遗憾。到了大学三年级,终于有了一次可以转学清华的机会,并且也已经拿到了准考证。可就在考试的那一天,杨绛的大弟弟因为急性脑膜炎离世,杨绛错过了参加考试的机会。
不知是否是命运对她做出的补偿,就在同一年,杨绛获得了去美国著名女校卫斯理免费读书的机会。获得全额奖学金是一件多么风光的事情,可在这难得的机会面前,杨绛却显得有些过于淡定。
她已经习惯了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也已经学会了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分析利弊。回到家里,她平静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
父亲表示,如果杨绛愿意去美国留学,他会全力资助女儿。杨绛并没有对出国留学抱有盲目的憧憬,美国的消费是出了名的高,即便是学费不用花钱,往返的路费和平时的生活费也要靠家里来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家里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更何况,遭遇了二姐和大弟弟的夭折,杨绛对父母更加留恋。眼看着两位老人日渐苍老,她不忍心让他们在两鬓斑白的年纪,还要忍受思念女儿的痛苦。并且,因为常年从事法律工作,思虑过度也让父亲血压升高,经常头痛,每次看到父亲犯病,杨绛都会心痛不已。
即便是出国留学,依然不是杨绛最感兴趣的文学,与其到千里之外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政治,不如留在国内,与自己痴迷的文学更靠近一些。她甚至隐隐期盼,说不定有一天,清华的大门还会向自己敞开。
打定了不出国留学的主意,杨绛并没有遗憾。所谓正确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的优势和劣势列举出来,选择优势更多、劣势更少的那一个。对杨绛来说,留在父母身边,比出国留学价值更高。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也许会走入人群之中,欣赏万人称颂的美景;也许会走入荒无人迹的小径,领略从未有人欣赏过的风光。林徽因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
既然决定不出国留学,杨绛也就放下了心头的包袱,她打算安心在东吴大学毕业,至于未来还会面对怎样的选择,就留给未来的自己去想。
可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杨绛在东吴大学平静读书的愿望终于化成了泡影。就在她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学生们闹起了罢课的风潮,要求由政府接管东吴大学,把这里变成一所国立大学。
在罢课学生的带领下,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始罢课,就连想要上课的学生也会遭到阻止。杨绛想到图书馆去安安静静地读书也不可以,想要离开学校就更是成为了妄想。好好的一所大学,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军队,学生们天天整队在校园里操练军操,为了不让校内的人和校外联系,就连电话线都被剪断了。
原本以为要到毕业的那一刻才会面临全新的人生选择,却不曾想在毕业之前,就要重新选择未来的出路。杨绛费了好一番周折,才和同学周芬一起从学校中逃了出来。东吴大学重新开学的日子遥遥无期,坐着等待就等于在浪费时间,杨绛决定到燕京大学去借读。
跌跌撞撞才是人生,没有人可以一味地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为接下来的方向殚精竭虑。
其实,每当面对一个分岔路口,杨绛都会由心而发做出选择,让一切都跟随着心中所想去进行。
燕京大学位于北平,去那里读书,就意味着必须经历一次远行。从小到大,杨绛从来没有离开父母那么远,最远的一次也不过是从无锡到上海。因此,父亲提出,只有找到男女同学各三人一同出行,才允许她去借读。
父亲的这一个小小条件并不是想要阻碍杨绛的前路,他只是希望人多一些,路上可以更加安全一些。杨绛果然找到了几位同伴,不过,除了她以外,其余的人全都进了燕京大学,只有杨绛在阴差阳错间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
有些事情越是强求,越难以达成所愿,无心插柳,却收获柳树成荫。杨绛终于如愿以偿投入了清华大学的怀抱,等待她的不仅是她最热爱的文学专业,还有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情。
原来,遭遇困顿,才是扭转人生的最好时机,只要不在困境中一味地抱怨,就会遇到一个更加乐观和向上的自己。人生就是一道道选择题,学会选择,懂得选择,人生也就变得越发辽阔。
杨绛智慧语录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面向太阳,心怀阳光
时光若水,如果能在心中种下一缕阳光,便能温暖每一段前行的路。朝着太阳微笑,自己便会在这个世界上安然盛放,留下一抹独属于自己的清香。
世界上有几种情最暖,亲情、爱情、友情。真挚的友情可以发出温暖的光,无论你是奔跑在阳光下恣意欢唱,还是瑟缩在阴暗中悲伤哭泣,这份光亮都能暖了你的心房。
杨绛不是把交朋友当作乐趣的人,她只是喜欢与人为善,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过,能真正称得上好友的并不多。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更在于心灵相通。只要是被杨绛认定的朋友,她便会用一生一世去维系友情,即便是在小学时交的朋友,多年来,杨绛也从未中断联络。
大学为播撒友谊的种子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每一缕阳光都能照射到刚刚从土壤中抽出的新芽,只要心怀阳光,友谊的种子一定会开出绚烂的花。
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时,与周芬最要好。早在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杨绛的家里见过一面,当时周芬是跟随妈妈来的,可是却不记得这件事,不过杨绛记得清楚。时隔多年,周芬已经出落成一个高挑的女孩子,杨绛与她投缘,两人经常有说不完的话题,很快就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友,同出同入,有什么好事情都一定会想着彼此。
当人与人之间可以打开心扉交往,整个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起来。对别人防备,就是为自己加上了心灵的枷锁,只有打开心扉,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种自由。
杨绛学政治,周芬学医学,不同的专业丝毫没有在两个女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她们同样嗜书如命,同样勤奋刻苦,相互陪伴着走过了在东吴大学的时光。
友情是最好的陪伴,它能让心灵的荒芜地带被繁华妆点,也能穿透心灵抚慰孤独的灵魂。有人说,朋友是被命运之神在同一时间安放在同一条路上的同行者。也许正是这无形的缘分,让原本陌生的两个人,一路相互扶持,相互慰藉,真挚的友情,也就在温暖中渐渐滋生。
初次相逢的时刻,杨绛和周芬都太小,对人生依然懵懂的她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作朋友。多年以后的重逢,是对当初分别的遗憾最好的弥补。虽然两个人专业不同,不能一起上课,可是下了课的时光,两个人便形影不离,无论吃饭、读书还是散步,都要在一起。
与朋友相处的日子里,哪怕一抹微笑,都能温暖心灵。因为身边有一个坚实的陪伴,每天都可以从容地推开岁月的门扉。友谊之花已经在阳光下盛放,如同花开不惊的兰花,芬芳而雅致。
在朋友面前无须任何掩饰,而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做真正的自己。在外人眼中,杨绛是个腼腆不爱说话的女孩子,可是在周芬面前,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也许是因为杨绛身材瘦小,周芬身材高挑,因此周芬经常会把杨绛当作小孩子来照顾,杨绛也索性搬到周芬的宿舍,这一下成为了室友,就连睡觉都可以在一处了。
杨绛贪睡,早上经常赖床,周芬也不打扰她,而是默默地一个人去食堂买好两个人的饭,大多数时候买回来的都是馒头。一次,周芬一边在宿舍里吃着馒头,一边认真地看着书。一旁也在吃馒头的杨绛忽然玩性大发,她偷偷地掰下一小块馒头,搓成一个长条,不仔细看,就像一条白白的肉虫子。
趁着周芬不注意,杨绛一下子把“肉虫子”扔到了周芬正在看的书上,吓得周芬尖叫起来,躲得远远的。看着好友花容失色的样子,杨绛不紧不慢地走过去,捡起书上的“肉虫子”吃了下去,一面吃,一面还不忘嘲笑周芬胆子小。
周芬这才知道是杨绛的恶作剧,赶忙起来追着她打,直到打闹得累了,才重新坐下安静地看书。
无论如何打闹,杨绛和周芬之间都不会出现女孩子间的斤斤计较。她们都有宽容的雅量,也懂得彼此之间从无恶意。有时候,友情也需要足够的信任,信任就像滋润着友谊之花的水源,能让美丽的花朵常开不败。
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会疲倦,朋友与家人一样,都能为疲惫的人提供心灵休息的港湾。哪怕只是相对而坐,品一杯清茶,追忆一下过往的印记,都能为心灵重新找回一丝温暖。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并非要抱着一定的目的去交往,而是要抱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态,让心与心在信任中交流。
杨绛与周芬绝对可以称为彼此信任的朋友,杨绛个性调皮,周芬个性温柔,两个人在一起时常能碰撞出互补的火花,彼此照应,又彼此陪伴。
东吴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按照规定,饭前必须要进行祷告。许多听话的女生都按照要求祷告,还有些人反对祷告,偏偏在祷告的时间里吃饭。周芬不是教徒,她虽然也不赞成祷告,但也只是默默等待,等大家祷告结束了,再一起吃饭。
杨绛则不同,看不过去的事情就要据理力争。东吴大学虽然是男女生同校,却偏偏男女生区别对待。男同学下午四点以后就可以到校门外去溜达,女同学却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只有大学四年级的女生才可以在下午四点以后出去一会儿,不过溜达的范围却有限制。
杨绛一直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公平,只是也没有太多需要出校门的必要,一直忍着。可是,学校还规定,天黑以后,女生就不可以到校园散步,说是为了女生的安全考虑,也是为了防止男女生晚上凑在一起谈恋爱,并且还派宿舍的管理员进行管理。
杨绛虽然没有谈恋爱,可是觉得单独让女生“禁足”实在不公平。宿舍管理员不让她出去,她就索性绕过宿舍管理员,带着周芬和另一位同学到校园里散步。
宿舍管理员拿杨绛的倔脾气也没有办法,只好通过查房的方式进行管理。可是又不好明着说是来查房,手里拿着一盘杏脯,说是请大家一人吃一颗。倔强的杨绛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吃了杏脯也并不感谢宿舍管理员。
音乐是对枯燥生活的最好调剂。在大学的日子里,虽然有最爱的书和最好的朋友陪伴,有时候也难免感到有些无聊。杨绛和周芬都喜欢音乐,也都能演奏乐器。周芬会吹笙,杨绛会吹箫。两人还都会唱昆曲,时常学着昆曲中拿腔拿调的念白互相对话,惹得一屋子人笑得前仰后合。
真正的友情就是在困难面前也不离不弃,当东吴大学在一片乱局中停课之后,母亲赶来学校想要把杨绛带走。如果杨绛躲在母亲乘坐的黄包车上,也许就能混出学校,可是她不能把周芬一个人扔下,于是让母亲先回家,并且把她和周芬的书和笔记都带回去,这样她们即使离开学校也能继续学习,等母亲走后,杨绛再想办法如何能两人一同溜出学校。
于是,母亲走后,杨绛就赶忙带着周芬把所有的衣服都装进箱子里,就连毛巾、袜子、手绢一类的也统统塞进去。像脸盆这种箱子里塞不下的东西,就统统卷到被褥里。手脚麻利地将一切整理好之后,时间还不到下午四点,两个人就坐在床上闭目养神,只等四点一到,借着出校门遛弯的机会溜回家去。
临走之前,杨绛写好了一张字条:请将箱子一只,铺盖一个,交来人带走。并把字条和全部的现金带在了身上。四点一到,两个人就手牵着手走出了校门。看着她们空着手,学生们只当她们是出门遛弯,也没有阻拦。
两个人朝着家的方向慢慢地走,并且想好了被人发现时的借口。等到走远了,发现后面没有人追过来,才快步跑回了家。到家后,杨绛马上吩咐门房雇车送周芬回家,又专门派人拿着字条到学校去取两个人的行李。
困难面前,就是需要冷静的头脑和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伤心和哭泣,灵魂就会渐渐走向阴暗,心中还会充斥负面情绪。
只有心怀阳光,才能汲取到越挫越勇的力量,其实任何一个困难都远没有你想象的可怕,向着阳光奔跑,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它能让精神变得愉悦,也能让人在坎坷面前练就坦然走过的能力。
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受到命运的眷顾。杨绛与周芬凭借着勇气顺利逃出了学校,可是在她们之后的人就远没有这么幸运。在逃离学校的机会面前,有人因为恐惧而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这差之毫厘的犹豫,让最后的结果差之千里。
杨绛从不觉得周芬应该感谢自己,在紧要关头,带朋友逃离困境,被她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身为女子,杨绛的身上竟然也有男子的侠气,许多人正是被她身上的仗义之气感染,才愿意与她成为终生的朋友。
杨绛感谢自己人生中遇到的所有朋友,每一位朋友都在她人生至关重要的时刻提供了帮助和指引。
在东吴大学读书时,杨绛还有一个朋友叫薛正,因为年长,总是把杨绛当小妹妹来爱护。当时杨绛有一个追求者叫朱雯,因为苦追杨绛不成,竟然写了一篇题为《杨朱合传》的文章,刊登在了校内一张不入流的小报上。薛正马上替杨绛抱不平,义正言辞地找朱雯谈话,朱雯这才将全部的小报统统销毁。杨绛永远都记得薛正的仗义,时刻都对她当年的作为心存感激。
充满阳光的人生,阴霾也会自行消散。因为心怀阳光,杨绛总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女孩子。与她同龄的美国女孩陶乐珊·斯奈尔就主动与杨绛接近,成为了她的好朋友。两个人是同班同学,上课也会坐在一起。活泼的陶乐珊还专程邀请杨绛到家里过感恩节,这是美国人非常重视的节日,杨绛受到邀请,说明她被陶乐珊当成了最重要的朋友。
也是陶乐珊偷偷把杨绛带到了爸爸的手术室里观看病人手术,无意中帮助杨绛打定了不学医的主意。
任何美好的东西,人们都会期盼它能够长久,友情自然也不例外。有时候,一同长大的朋友,也会在成长的路途上遇到分岔路口,也许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友情之花却永不凋零。
杨绛幼时的好友蒋恩钿已经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正是她建议杨绛转到清华读书,还亲自陪她报名参加考试。如此真挚的友情,经得起岁月的洗礼,永远保留着纯真质朴,不会被繁华世界的利益诱惑所腐蚀。
杨绛智慧语录
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有时候,我们故意忽略掉内心的声音,去盲目地选择别人认为正确的路,然而一旦失败,却与别人无关,所有的后果都要由自己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