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68200000006

第6章 冰心:教科书一般的完美人生

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圣人享年七十三岁,没有给出说法告诉世人,八十岁会是怎样的。

八十岁的摩西奶奶举办了人生中第一场个人画展,瞬间风靡全球。而她原来不过是美国乡村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太太,没有进过正规的艺术院校,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训练。

仅凭着自己的坚持和热爱,摩西奶奶七十六岁才开始作画,此后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里,她创作了1600多幅作品。她激励了全世界无数人,更是启蒙了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渡边淳一,使他走向了文学道路。她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中国也有一位世纪老人曾说过异曲同工的话,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杜甫有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岁,就算对一个长寿者而言,也算得上迟暮之年了。

八十岁时,她先患上了脑血栓,后来又不慎骨折。腿脚不便,只能靠助行器才能在家中做轻微的活动。这两种疾病对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

在一连串疾病的重创之下,她非但没有就此倒下,也没有日夜在病痛煎熬里唉声叹气,而是读了更多的书。待病情稍有起色,她便开始用颤巍巍的手拿笔写字,从一天几个字、十几个字写起,到几十个字地练习、积累,再次将自己的文学生涯推向第二次高峰。

这位老人就是冰心。

1926年,丁玲跟着胡也频、沈从文第一次去拜会了在燕京大学国文系教书的冰心。彼时,丁玲还只是个尚未涉足文坛、名不见经传的进步女学生,而冰心早已在文坛成名多时。

对于冰心的待客周到圆熟、进退有致,言谈的温婉舒雅,丁玲很是自卑了良久。十年后,丁玲第二次拜会冰心,此时虽然她已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面对总是端庄得体的冰心,她仍旧感到手足无措,自愧不如,“即使平时有傲气这时候也拿不出来了”。

虽然如今提起民国淑女,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是林徽因。然而出身名门、少年成名的冰心,其实才是那时候淑女的典范。1940年,冰心更是获得了宋美龄的邀请去重庆参加抗日,担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组组长。

她仿佛就是每个人生命里都会有的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出身好、长相好、学习好、成绩好、乖巧听话、感情生活纯净单一……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样优雅素慧的冰心,曾经是一个被惯坏的“野孩子”。

她爱穿男装,不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只穿黑白蓝灰。母亲勉强她穿一两回靓丽的衣服,她便浑身不自在,立刻要脱下去。

别的女孩在学做女红、玩家家酒游戏的时候,她在跟着父亲骑马、练枪。她从来没化过妆,唯一一次化妆,是在美国留学演出《西厢记》的时候,替她化妆的人是闻一多。

她小时候读书,喜欢《三国演义》,喜欢《水浒传》,喜欢《西游记》《再生缘》。特别佩服女扮男装的孟丽君,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和钩心斗角的大家族。

长大后,不得不有“女孩样儿”了,才渐渐将这种“野”收敛起来。但骨子里却格外男孩儿气。这种偏于男性的气质,在被父母刻意的淑女教养过程中成为一种“认真”的性格。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真人——冰心辞世十年祭》中说,她“在生活中,在任何一件事中,不带任何虚假,不带任何掩饰,直面道来,以至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字,在她老人家身上都是与众不同的”。

她毛笔字写得漂亮,来求字的人很多,她都有求必应。对于不喜欢的作协领导,她却让人家先买宣纸来;她会请来求字的妇女干部多关心失学儿童的实际问题;会对带着孩子到处展览画作的父母指出,孩子被人妒忌是父母炫耀之过;她会写《我请求》让社会关心重视教育;看到自己从前不成熟的文章,会觉得不好意思,一再说“无聊”。

从十一岁把压岁钱捐给辛亥革命起,对爱国一事,终生不渝。她捐稿费,支持希望工程,为建文学馆捐出自己的藏书、手稿、字画。

她会牢记周总理嘱咐的话,对会面的内容保密。在“文革”中,不管红卫兵怎样逼迫,她都咬紧牙关,默念总理的托付,“打死也不说”。

她不仅真,而且认真。无论对待爱情、婚姻还是生活,自己或者他人,她都格外严肃且认真。

这种认真,最早追溯到家庭的影响。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出生在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她母亲出身望族,父亲谢葆璋早年参加过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曾任烟台海军学堂校长,海军部次长、代总长,全国海岸巡防处处长等要职。

四岁时,冰心随父亲前往山东烟台,此后八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道:“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没有江南杏花春雨的缠绵悱恻,辽阔的大海、无垠的天际,让少女时候的冰心的心境也随之开阔。

冰心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三个弟弟。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她受尽父母的疼爱,是父亲的掌上明珠。父亲甚至因为怕妻子给她穿小鞋养小脚,有一回亲自给她剪鞋样。

由于母亲体弱多病,大多数的时间冰心都是跟父亲在一起的。可以说,父亲对于她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谢葆璋虽然出身行伍,却并非旧式军官。他思想新潮、开放,没有封建思想。他用一个军人特有的方式养育女儿:带她骑马,教她打枪、划船、游泳,夜晚带她看星星。

她的少女时代常常穿着男装,在舰艇上遥望大海,听父亲讲解军舰上的一切,倾听战争的故事和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壮烈往事。

甲午战争百年之际,九十多岁的她要为海军写一部长篇作品。她桌上堆着大本的海军参考书,请过海军军官做顾问。然而每每动笔,便痛哭流涕无法动笔。因为那些关于国家积弱被欺凌的往事,都是父亲一字一句刻在她心上的,她恨意满怀、激愤满腔。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忧愁的少女时代,有的只是壮怀激烈,哀痛家国破败。

父爱如山亦如海,给了她和母爱完全不同的宽阔和深邃。军人的严谨自律遗传在她身上,她喜欢有纪律、整齐、清洁的生活。

即便在湖北下放干校劳动的时候,她也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穿戴得利利索索。说话做事从来都不卑不亢,风度不减。

她说:“我觉得在我的身躯里有军人之血。”她不喜欢听放诞的言论,不喜欢散漫、松懈的人生。她对于人生的态度格外严肃认真。

她的“真”,不是简简单单的孩子气,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而是以一种参透人情世故后的冷静睿智。是对自己的认真,是对自己人生的认真。

十四岁的冰心考入新型学校贝满中学。在这里课程设置繁多,而除了国文课外,每门课都叫她感到吃力,尤其是数学。第一次月考,她的数学考了52分。拿到试卷,放学后她一个人躲在角落哭了很久。

哭泣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努力学习之外,别无途径。

作为旧时代的女子,前途可望,又是富贵出身,上学不过是消遣,她大可不必用功向学。但她却不肯这样敷衍她的人生。

读书和人生一样,只要你认真对它,它也必不辜负你的认真。

每天放学回来,她除了读书就是做题、背单词。第一年结束后,她已经是名列前茅了。毕业时,她作为全班第一名毕业升入大学预科。

因母亲多病,一直以来她的志愿是当一个医生。大约遗传了母亲的身体素质,冰心也一直体弱,可以说从小就是个病秧子。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由于肺气枝扩大病复发,她休养治疗了半年才复原。可在生病期间,她的学业不仅没耽误,她还在病榻之上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

面对国难,她可以从容赴义。她抵制日货,拖着病体跟着游行队伍示威;去旁听公审,面对乱世的不公她可以以笔发声,控诉当局。

1919年8月,她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作品涉及了当时的社会问题,直面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此后一发不可收,作品不断,二十岁出头,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意识到了文字的撼动人心的力量,一样能“治病救人”。冰心决定弃医从文,转入文学系学习。

因为认真,所以对爱情婚姻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她不屑于复杂繁复的多角恋,更欣赏感情的从一而终。

她一辈子没传过绯闻,年轻的时候追求者众多。但对于男生的求爱信,她索性不看,在家里就交给父母,在学校就交给训育主任,却不张扬、不炫耀、不揭穿,给予对方尊重。

因为认真,有时候难免让人觉得她严肃孤清。因己度人,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她的同学曾跟她的弟弟开玩笑地说:“你的姐姐颜如桃李,冷若冰霜。”

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时,冰心已是文坛“巨星”了。那时候清华大学邀请冰心来教授一门写作课,学生们慕名而来,座无虚席,连走廊上也站满了人。季羡林、李长之、林庚、吴组缃也在其中。

多年后,季羡林写道:“冰心先生当时不过三十二三岁,头上梳着一个信基督教的妇女常梳的簪,盘在后脑勺上,满面冰霜,一登上讲台,便发出狮子吼——‘凡不选本课的学生,统统出去!’”季羡林他们相视一笑,落荒而逃。

她自己也说过,因为受幼年环境的影响,她的性格很野,对于同性的人,也总是偏爱“精爽英豪”一路。

正因如此,她会喜欢并提携直爽的丁玲,敬佩仰慕在政治中纵横捭阖、从容大气的师姐宋美龄,却对感情生活过于丰富的林徽因、陆小曼等人心有异议。

她品评别人,往往也注重感情的专一度。她的文人朋友里,有才情的数不胜数,但说专一,大都比不上巴金,这也是她最喜欢和最佩服的人。

1923年8月,从上海发出的一艘名为“约克逊总统号”的邮轮,满载着将会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科技史的百余位重量级人物驶往美国。

许地山、余上沅、吴文藻、梁实秋、顾一樵等都在这艘船上。冰心也搭乘这艘船前往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此前,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留美的奖学金。

受同学吴搂梅所托,在船上寻找她的弟弟——清华大学的吴姓学生。结果冰心的同学许地山将另一位姓吴的学生带到她的面前。

这个人就是吴文藻。他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而曾经追求过杨绛的费孝通,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在船上也不乏冰心的追求者,这样阴差阳错的偶遇,吴文藻并没有借机大献殷勤。在听说她没有看过那些著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时,他严肃地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

这个时候的冰心已经是出版过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的文坛新秀,大约听惯了称赞的溢美之词,如此严厉的批评一面叫她羞愧又难堪,另一面却对吴文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文藻有两大爱好——看书和买书。在美国的时候,冰心在波士顿上学,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攻读社会学。性格严谨而内敛的吴文藻,也没有像船上其他的青年一样频繁地给她写信。他偶尔写过几张明信片,却意外地收到了冰心的回信。

大约是谁早已不经意在心中偷偷丢下过一粒种子,嗅到了一点春的气息,便萌动出生命的绿芽。

作为回应,他寄了几本文学书给她。之后两个人书信不断,他每逢读到什么有意义的书,就会寄给她。她一收到书,立刻去读。读完了,便会回复一封长长的心得体会。

而这个不善表达又怕被拒绝的青年,在送给她的书上用红线标注出描写爱情的句子,以此传达他心底隐晦的爱慕。

好的爱情和婚姻,不仅能给予身体的欢快、精神的愉悦和世俗的安全,更应该是能让自我在其中成长,有所获得,不使岁月蹉跎,不让生命荒废。

他不是个知道如何取悦女子的男子,所有的言行唯有遵循心的指引。他会在路过波士顿的时候特意去看她,听说她生病急忙赶到医院,讷于甜言蜜语的他,努力鼓励、开导她。

她病愈后,参加留学生《琵琶记》的公演,她邀请他来观看。他纠结于清贫的自己到底能不能负责她后来的人生的问题良久,最终推辞了她的邀请。

聚光灯下,她在舞台上演出,却仍然在人群里寻找他的身影。他到底没有辜负她对奇迹的盼望,他终是来了,在人潮汹涌里遥望那一个在五彩光华之下的女子。

1925年的夏天,在绮色佳的康奈尔大学暑假学校法语补习班上,两个人再次相遇。

细水长流的感情也许没有“恍如初见,情如相识”的心颤,没有“拼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的夺人激情,却仍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动人心魄的能力,更给人一种尘埃落定的心安。

1926年冰心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回到燕京大学任教。和她一起归国的,还有吴文藻写给她父母的求婚书。

“爱——真挚的和专一的爱——是婚姻的唯一条件。为爱而婚,即为人格而婚。为人格而婚时,即是理智。”

这样一个对待婚姻认真而专注的男子,打动了冰心,也打动了她的父母。1929年,在校长司徒雷登的主持下,两人在燕京大学举行了西式婚礼。

平淡或许才是生活的真谛,他们一起读书,一起面对人生的家难、历史的国忧,一起扶持过了五十多年的婚姻之路。

冰心逝世后,两人骨灰合葬,应了她“生同衾,死同穴”的遗愿。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就算是冰心世俗女子教科书一般的幸福光彩的人生,没有丝毫的敷衍。

上天给予每个人的功课和试炼不同,或许是贫困,或许是不幸的婚姻,或许是如影随形的疾病,但答案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面对困难不惧怕、不退缩、不堕落,坚持下来,便会成就自己人生的新高度。而时间从来都不会晚。

须记,认真,是人生试卷的唯一答案。

同类推荐
  • 不捞衣衫只捞人

    不捞衣衫只捞人

    宁波市中心的甬江上有座有名的桥,桥身吊在铁架上面,样子很别致,叫灵桥。从前的灵桥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大铁桥,而是一座普通的木桥,桥头还有座小庙,叫“三圣经”。庙里的菩萨非常特别当中是个县官,左边是个手里捧着一只箱子的商人,右边是个补鞋匠。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布局?
  • 木心诗选

    木心诗选

    姗姗来迟,《从前慢》作者诗选第一定本。《木心诗选》的诗歌,从最早期的《阿里山之夜》,到最为读者所知的《从前慢》,以及最最“天书”的《同袍》四言诗等,各个时期的,均精选于木心生前自订的全部六种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伪所罗门书》《巴珑》《诗经演》《云雀叫了一整天》。木心的诗,例外与常态,跳出惯性思维的思维,是空话套话的死敌。诗的品质,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闹,以“故实”抒情,形成“遐想中低声吟咏的力量”,和现实生活、历史时空、古典文学、西方文化文学都形成互文。
  •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这是一个与青春用力告别的时代。《致青春》、《后会无期》、《匆匆那年》等电影让多少人热泪盈眶,道出70、80甚至90后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等书籍又让多少后青春的人们热血沸腾,怀念那些懵懂却又义无反顾的岁月;《误我浮生,匆匆那年》与其说是一本与青春告别的书,不如说是与青春握手言和的书。那些爱恨、纠结、痴恋、欲望、执念、假象,都被岁月洗涤,被温暖相拥,我们终于懂得,匆匆那年的一切皆是机缘巧合,一切也终将妥帖安放。
  • 呼兰河传(1940年初刊还原版)

    呼兰河传(1940年初刊还原版)

    本书收录了萧红最重要的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及两部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呼兰河畔有萧红儿时最纯真的快乐和最宏大苍凉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后,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顾童年,写下《呼兰河传》这样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短篇小说《后花园》在萧红所有作品中堪称精美。伴随着花园里花草的热闹,不经意地讲起寂寞的磨倌冯二成子,以及他灰暗沉闷的生活。萧红在淡淡的叙述中融入了她深沉的历史悲剧感。
  • 阿光和阿光们

    阿光和阿光们

    “……始创于一八六五年的百年老字号‘茂芝堂’,秉承‘药为百病之茶,茶为百病之药’(见《本草拾遗》)的古训,以创制‘茂芝堂’甘和茶、午时茶而闻名遐迩。其‘解暑清热,消滞祛湿’等药效,使身处湿热气候的广东人民受益于百年。不断发展创新,‘茂芝堂’业已发展成集药茶、饮用茶的生产、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国有企业……”这里述的,是引一段茶叶包装上的说明文字;却不是为着打什么商业广告,而是想叙说一段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关于我的同辈人的故事。
热门推荐
  • 长相思2:诉衷情

    长相思2:诉衷情

    《长相思2:诉衷情》,桐华首部长篇言情系列第二部,诉尽离别相思,刻骨深情。最好的年华,总在不懂得珍惜前就已消逝;最深爱的人,却在来不及用心前悄然远离。在等待中错过,在失去时追悔,却不知失去的便不再有,错过的就再也无法找回。爱情也许经得住生死分离的考验,却敌不过信任的阻隔。小夭和颛顼如何在几方势力的夹层中求得生存,璟和小夭又如何在重重阻隔下守护相守的诺言,对的人与爱的人又该如何选择,都将在《长相思2:诉衷情》中找到答案。
  •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宫院深深

    宫院深深

    前世,她嫁给了她的盖世英雄,生前最后一刻看着妹妹趴在她的床前,满眼泪水,那张俏生生的脸上写满了愧疚。嘴里不停地说,姐姐我和姐夫不是有意的。她不怨他们,只叹是命。而命却让她死而复生了……
  • 十二门论品

    十二门论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神

    绝神

    绝神灭,六匕铸。乾坤百转,法道初窥。恩情与承诺并在,激情与险恶同存。何为力量的本质?看十六岁少年于修炼一途,如何一骑绝尘,逆斩神魔!
  • 重生在一九九八年

    重生在一九九八年

    虽然是穿越小说,但是除了穿越元素,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之中。而我也只是负责把这些故事串在一起而已。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有些段子充满槽点,可是生活有时候就是如此荒诞不经,会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 致你以长情岁月

    致你以长情岁月

    你听说过孤寂吗?那是孤独和寂默的结合。在那个暖阳悠悠的九月,雪寂默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意外’,那个双面性格的少年,让她明白了什么叫一见钟情。第一次倒追,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牵手,第一次当着他的面前哭泣......两个人越来越有默契,但是却又分离......他名孤独,她名寂默,两个人在一起,他不孤独,她不寂默。这一次的长情,只在岁月中,也致你……
  • 嗜宠腹黑小娘子

    嗜宠腹黑小娘子

    这是一篇小娘子养成记!她是乔灵儿,天不怕地不怕,王爷靠边站的主。生活是毛线,她乔灵儿的答案是这样滴:“爷,小姐把院子里的小姐们都打了。”某人看一下门口,觉得阳光灿烂,“让她们都到院子里晒晒太阳。”于是众小姐暴晒于烈日下......“爷,小姐说不来了。”“此刻在做什么?”“收拾包袱。”某王爷瞪眼,拔腿就朝外跑去。“王爷为何这般着急?小姐说要与爷去度蜜月啊。”还有,她乔灵儿啥都不做,只是动动嘴,竟然伤了王府上的小妾!宠妾被伤,某王爷在一气之下休了她问,小妾伤了哪里?答,小妾伤了心,王爷的爪子正给小妾疗伤。“听说你被休了?”某小妞点点头,“对啊,我这小身板,要技术没技术的,被休很正常。”某男差点摔倒,要技术没技术?于是,某男正色道,“没关系,技术,我可以教你。”某小妞一脸的兴奋,“好吧,你表演,我看。”某男彻底倒了。总结: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她在闹,他在笑;她痴,他更痴。
  • 神医毒后

    神医毒后

    她本21世纪的绝命毒医,叱诧黑白两道,醒来却成了镇国公府上的傻小姐?王者归来,一秒钟变凶残,卑鄙无耻不忍直视!圣旨逼婚,她嫁!大婚当晚,婚房打的热火朝天,众人直呼口味太重,只是可怜了高风亮节的世子爷……
  • 美国枪之谜(长篇连载二)

    美国枪之谜(长篇连载二)

    著名西部影片名宿巴克·霍恩计划重归银幕,不想在椭圆形大竞技场表演马上特技时,被一枪击毙。纽约市警察局全体出动,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搜查,但毫无结果。一个月后,在相同的地点,在相同的场景中,死神再次故技重施,复制了又一场凶杀。两起命案件相同,却又迷雾重重:警察在两万观众的睽睽之下,竟然找不到凶器,找不到凶手,找不到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