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时常羡慕那些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天赋的交际达人,并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其实,经营人际关系并不难,只要有了正确的观念、聪明的方法、充满热情的行动,你就能驾驭人际关系资本,成为一个超级脉客。
首因效应:第一回合就要赢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彼此留下的最初印象会在对方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它与第一印象密切相关。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它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对以后双方交往的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利用这种效应,首次见面时就展示给人一种美好的形象,向别人成功推销自己。
张杰是某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她到某报社对总编说:“您好,总编,请问你们这里需要编辑吗?”总编回答道:“不需要!”“那么记者呢?”张杰继续追问道。总编回答:“也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张杰依旧不死心。总编不耐烦地说:“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张杰从挎包中掏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笑了笑说:“小丫头挺有意思啊!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大学生张杰通过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就是“首因效应”的功效。
一个成功的开场,往往融合了一个人的个人智慧、学识修养,它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营造出良好的沟通氛围。一般来说,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塑造良好的外表形象,主动向对方打招呼,找出与对方的“共同点”以及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等。至于寻找“共同点”和了解兴趣爱好主要是为了消除彼此的距离感。
总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首因效应”的话,那么必定可以节省不少后续的精力。
南风效应:冷酷只能使人远离
南风定律源自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比赛,谁能先把行人的衣服脱掉,就说明谁的本事大。北风对着行人猛吹,想借助大风的威力强行吹落行人的外衣,但结果是行人反而将自己的大衣裹得更加紧实,北风筋疲力尽,败下阵来;南风与北风不一样,它徐徐吹动,循序渐进,不一会儿行人就感觉温暖如春,自觉地脱掉了外衣。最终,南风获得了比赛的胜利,这就是南风定律的由来。这则故事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明示:温暖胜于严寒,引导胜于压迫。
与人交往也是如此,想要征服一个人的“心”,就少不了洋溢真诚的笑脸和温暖人心的言语。只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能真正打开他人的心房,从“心”感染他人,从而与其融洽相处。
舒心和米雨一同进入一家大型物流公司工作。两人头脑灵活,工作能力强,领导很欣赏二人的才华,视为重点培养对象。舒心为人高傲,对人冷漠,爱表现自己的学识,对于资深同事的一些市场经验和思路往往不予认同,总是喜欢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此外,她自视甚高,不但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对一些市场的细节工作更是不屑一顾,同事们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后来主管找人事部协商,以团队精神不佳为由,在试用期没有结束前就终止了她的合同。
我们再来看看米雨。米雨为人开朗,乐于助人,总是笑脸迎人,而且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常常帮助领导和同事们处理一些烦琐的细节问题。遇到重要的工作时,米雨每每都会向关系不错的老员工请教,满口“师傅”“师兄”“师姐”的叫,让人听着满心欢喜,因此同事们都很喜欢米雨。在众多前辈的提携下,米雨进步飞快,工作仅仅两个月就可以独立策划和执行一些常规活动,所以她提前转正了。
这是很常见的关于新人的职场案例,两位同样优秀的人才却有着迥异的结果。其实,她们两人的区别不是各自知识或技能的差异,是后者比前者懂得“温暖胜于严寒”的交往技巧。
冷酷只能使人远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多一点尊重与理解,多一点欣赏与赞扬,多一点“人情味”与“暖心话”,从而用暖意为自己赢来更多人际关系!
近因效应:让对方改变对你的印象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完全相反,说的是人们对最晚获得的信息留下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的应用也极为重要。
在一次面试中,刘晓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气喘吁吁地赶到应聘公司。人事经理看了看表,距约定面试时间整整晚了1个小时。人事经理皱了皱眉,问道:“你就是那个硕士生?”刘晓尴尬地点点头。人事经理请刘晓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下,并询问了几个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刘晓自信满满地一一给予了回答。对此,人事经理很满意,但他依旧无法原谅刘晓迟到的行为和糟糕的仪容。刘晓看出人事经理的难色,于是主动解释道:“经理,我对自己的迟到感到抱歉。其实我在来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大爷摔倒了,然后我将老大爷送往了最近的医院,而在回来的路上我发现时间来不及了,便急急忙忙地跑过来。我知道自己的样子很狼狈,可是我不想放弃这次机会,所以还是坚持赶过来了。希望您能给我一次机会。”人事经理听完后,笑着对刘晓说:“明天来上班吧!”
在面试前,刘晓头发凌乱,衣着不整,可以说完全给人事经理留下了一个坏印象,虽然在面试中,他用自己出色的回答冲淡了一些负面印象,但始终没有消除人事经理心中的芥蒂。直到最后,他向人事经理阐明了迟到原因,才真正让人事经理释怀,并对他刮目相看。刘晓的故事真切地向我们证明了“近因效应”的功效。
因此,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但要重视良好的开头,更要重视完美的结尾。千万不要因为一句错话或不雅的行为举止让自己的形象毁于一旦。否则,纵使留下再好的“第一印象”也无济于事!
马太效应:超级人际关系圈让强者越强
在《马太福音》的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此,社会学家提出了“马太效应”的理论,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马太效应一般用以描述社会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而它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学中。即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圈越强,能力则越强,享受的福利也越高,且人们都愿意与之交往;相反,人际关系贫乏,能力就弱,享受的福利也越低,人们也越不愿意与之来往。
刘明和孙亮是大学同学,两人学的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都来到北京打拼。刘明在学长的引荐下直接进入一家颇具规模的网络公司工作,虽然职位和薪水较低,但总算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孙亮就不那么幸运,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找到一份工作,而且还是一家私人企业,公司上下加起来不过20人。两年时间过去了,由于刘明卓越的社交能力,深受领导的喜欢,已经从一个小小的程序员提升为部门主管,工资也涨了很多,还贷款买了一套房子;而孙亮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但限于公司的规模,他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因此现在还窝在那个小办公室里编写程序,自身境况似乎也没有改善太多。
虽然成功者对人情法则讳莫如深,但他们的经历也同样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圈,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这一点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也能深切地体会到。
大人物的成功背后往往有优质人际关系圈的支撑,而小人物的宿命往往只因狭窄人际关系圈做底色。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就要选择什么样的圈子。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拥有更高更强的人际关系圈,让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作为你的信息供应商,那么在成功的路上,你便会强上加强。
马斯洛效应:满足他人的不同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中最著名的论述便是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会不停地追求各种目标,然而当某种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人又会产生另外的需要,又会继续去寻求另外的目标。一般来说,人的需要是有先后顺序的,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生理上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再向上依次是安全上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著名的马斯洛效应。
曾有一个讨论多年的问题:人存活在世上的意义何在?对此,答案众说纷纭,不过可以统一的是,人类不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即人类不是仅仅满足生理需求就足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而这也就揭示了一个人际交往的重要问题:我们自己的需要也是他人的需要。换言之,我们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么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尊重他人;我们若想得到他人的热心帮助,那么自己首先就要热心地帮助他人。
我们来看一则有趣的故事。
高高在上的维多利亚女王经常要忙于处理国家事务。虽然她与丈夫阿尔贝托的感情还算和谐,但也有过不愉快的时候。
一次,王宫举办宴会,女王忙于接见王公贵族,始终没有时间理会自己的丈夫。阿尔贝托非常生气,悄悄地走掉了。女王觉察到,宴会结束后便急忙向丈夫解释。
女王敲敲阿尔贝托的门,里面问:“谁啊?”维多利亚在门外生硬地回答:“我是女王!”女王见阿尔贝托许久未开门,便悻悻地走了。可她转念一想,又折回来了,又去敲门。阿尔贝托又问:“谁啊?”维多利亚和气地回答:“我是维多利亚。”可是阿尔贝托还是不开门。女王更生气了:“你怎么敢让我吃闭门羹呢?”于是愤愤地离开了。但她又想了一下,认为这样不妥,又返回来了,重新敲门。里面仍旧冷冷地问:“谁啊?”维多利亚柔声地说:“你的妻子。”阿尔贝托立即把门打开了。
马斯洛效应告诉我们,只有了解人的不同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个体需求,才能把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做到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社会工作的主流是团体的合作,学会认识他人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需求,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登门槛效应:交往不可操之过急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心理学家表示,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便会慢慢接受较大的要求。这种逐步提出要求的做法仿佛一级一级登台阶一样,于是乎得名为“登门槛效应”。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登门槛效应正是要提醒人们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只有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不至于适得其反。在人际交往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操之过急可能令对方产生反感,拒绝和你进一步交往。
生活中,许多推销员都非常熟稔“登门槛效应”,并且运用得很好。一个推销员,当他敲开客户的大门,跟顾客进行了简短的交谈,那么他就已经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能说服顾客给他一个展示产品的机会,那么他又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如果他能说服顾客买一件小东西的话,那么他的要求就再一次被满足。渐渐地,他就可能会把产品成功推销出去。对于推销员来说,他成功完成了一次销售;对消费者而言,这往往就是一次冲动的消费。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应先慢慢接近对方,赢得对方的信任后,再进一步交往。当我们成功跨越对方心理上的门槛后,就能顺利“攻占”他的心了。
自己人效应:做他人的“自己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自己人”,但实际上交往双方之间并没有血缘或者亲戚关系,甚至以前都没有过多的接触,这怎么一下子成了“自己人”呢?
其实,所谓的“自己人”只不过是一种交际手段,即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让对方把你与他归属为同一类人,如此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你产生一定的信赖,这就是“自己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