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生幸福,只靠道德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经常描绘自己将来的幸福形象,并依靠万能的潜意识来帮忙实现。潜意识一旦接受事情后,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它,之后你只要安心等待,就可以了。
——乔瑟夫·摩菲
潜意识参与情绪表达:为什么你的情绪总是不受控制?
坐在桑德拉医师面前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叫瑞贝卡。
“你好,瑞贝卡,请问有什么是我可以帮到你的?”桑德拉亲切地问道。
“你好,我就是常常无缘无故地紧张,不管在哪里,有时会突然紧张起来,这让我很难受,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已经好几年了。”
桑德拉很快发现,在她们的交流中,虽然瑞贝卡很明确要治疗自己的紧张情绪,可是她提供的信息却很含糊,似乎有不愿意透露的隐情。桑德拉决定先不讨论“紧张”这个话题。
“你和你的父母关系好吗?”桑德拉打算先了解她的家庭情况。
“我和我母亲住在一起,爸爸在十多年前就离家出走了。”
“你在家里会紧张吗?”
“在家里不会,毕竟没有别人嘛,只有妈妈和我。只有一次,爸爸的老同学来拜访我们,我的双手马上就发起抖来。”
第一次的谈话很快就结束了,桑德拉已经明白,瑞贝卡的紧张与父亲有很大关系,只是她对这段往事防备心很强,一时还无法触及核心。
一个月之后,瑞贝卡又来到了桑德拉的工作室,这一次,她的情绪有点激动。
“我还是老样子,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近有什么事情让你特别紧张吗?”
“前天,我们去吃一位同事的婚宴,坐在我旁边的男同事一个劲向我献殷勤,我紧张得连腿都在发抖。结果,我昨天都没敢上班,在家里待了一整天。”
“这位男同事年纪多大?”
“大概四十多岁,他的太太那天生病没有来。”
“你确定这位同事是向你献殷勤还是出于礼貌。”
“我不知道,我只是担心……”
“担心什么?他只是表现出很照顾你,并没有做出什么不好的举动是吗?”瑞贝卡笑了起来,“那是当然,他只是表现得好像对我有意思。”
桑德拉也笑了:“那有什么不好呢?我想很多男人都会喜欢你这样的女孩子的,这很正常。”
瑞贝卡脱口而出:“那怎么可以呢?他都已经结婚了,而且年龄都可以当我父亲了。”
“既然你头脑如此清醒,那还有什么需要紧张害怕的呢?”
瑞贝卡沉默了。桑德拉明白,现在她已经渐渐触及瑞贝卡紧张情绪的根源了。在心理学中,有时过分害怕某件事情发生,并不意味着心里真的希望它不发生;相反,正是因为心理上希望它发生,然而道德上又不允许,才会需要拼命地避免它。而这一点,我们本人很难真正意识到。
桑德拉决定下一剂猛药:“其实,你心里还是喜欢那位同事的,是吗?”
瑞贝卡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望着桑德拉。
桑德拉语气和缓地说:“你不用担心,在我这里,你什么都可以和我说,这样我才能帮助你。”
瑞贝卡脸一点点红了起来,“他是个很文雅的人,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我很喜欢。可是他一对我好,我就害怕……”
“你怕什么呢?说出来。”
“我怕我变成妈妈口中的那种坏女人。”
“怎么还有这种说法?”桑德拉很吃惊。
“因为我曾经做错过事情……那时爸爸离家出走后不久,爸爸的一个同事追求妈妈,后来他们同居了,那时候我15岁。叔叔对我很好,经常买礼物给我,可是妈妈并不高兴。”
“妈妈不喜欢这位叔叔对你好吗?”
“我想是的。后来有一次,他趁妈妈不在家,跑到我房间来和我聊天,后来……后来他就开始亲吻我……这时妈妈突然回来了,看到了这一切,她扑上来打我,又把东西砸在叔叔身上。”
“这个叔叔走了吗?”
“嗯,他收拾了行李就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来过。以后,妈妈就常常骂我是坏女人,偷她的男人……”瑞贝卡说不下去了,她哽咽起来。
至此,桑德拉终于明白了潜藏在瑞贝卡意识深处的痛苦根源。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头脑清醒时,他的所作所为和所思考的事物,自己都是很清楚的,我们称之为在“意识”状态下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可是,我们的精神活动不一定都是在有意识之下进行的。比如,有一对夫妇一同外出,离开家门没走几步,夫人问丈夫刚才出门时,是否锁上了门,丈夫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于是两人就回头去查看,发现大门已锁得好好的。之前出门时,他心里正在想别的要紧事,在不知不觉当中,顺手把门锁上了,所以并未“意识”到发生过这件事。这种在不知不觉中去进行的习惯性活动,就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无意识状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情况,因为这种精神活动本来是可以被意识到的,但是因为发生了某些事情,部分心理体验被“潜抑”到意识不到的境界中去了,通常这就被称之为“潜意识”。虽然我们通常不能发现潜意识,但我们能感受到由潜意识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表层的各种情绪。
再举一个例子,有位母亲与女儿一同过马路,因为没有及时拉住女儿,结果女儿被飞驰而过的车子撞死。自此以后,这位母亲的右手就变得麻木,没有知觉,可是她却想不起这麻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很显然,这位母亲无法接受因自己失误而使女儿死亡的这件事,而把这意外发生的事件“潜抑”到深深的潜意识里去了。
无论是瑞贝卡还是那位右手麻木的母亲,她们的情况其实是相同的,瑞贝卡对“父亲”渴望与害怕的潜意识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交际。从治疗的立场来说,桑德拉没有急于让她回想、了解自己紧张情绪的来龙去脉。相反,她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帮助瑞贝卡走出15岁时因那位叔叔而造成的心灵创伤,减轻了瑞贝卡的罪恶感。这一切不是瑞贝卡的错,她无须在潜意识中苦苦逼迫自己。只有清楚了情绪表达背后的潜意识,才能帮助我们确定心理治疗宜采取的方法。
潜意识是如何产生恐惧和焦虑的
演唱会的化妆间里,青年歌唱家蒂娜沮丧地呆坐着。她恐惧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总是在歌唱到一半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窒息感,导致唱出来的旋律断断续续。坐在台下的老师也是摇着头,一脸凝重。她这个问题以前也发生过,但是平时练习的时候并不严重,可是一到关键场合,她就会毫无征兆地出现这种窒息的状况,根本没法克制。
想起老师失望的眼神,蒂娜感觉糟透了。“不,我不能这样下去,我一定要找出原因!”她先后去了几家大医院,都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有一个医生建议她去心理诊所试一下。
心理医生在听了她的陈述后,判断她的疾病和声带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由心理造成的,而且这种心理因素隐藏在她的潜意识之中。于是,医师决定用催眠疗法,尝试打开她的潜意识,获得病情的缘由。催眠后,医生从她过去的经历中找到了疾病的来源。原来,蒂娜从小父母早逝,她是由姨妈带大的。姨妈有很多子女,但对她一直很好。可是姨父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不仅对妻子儿女很粗暴,而且还公然调戏家中的保姆。孩子们越大就越对这种行为感到恶心,但是大家谁都不敢公然表示抗议。姨妈去世后,年龄最大的蒂娜成了表弟妹的保护者。虽然她非常痛恨姨父,但是势单力薄的她还无法与人高马大的姨父抗衡。她习惯了强忍悲愤,久而久之,喉咙就开始有了不规律收缩的感觉。每当姨父对他们进行粗暴责骂而她只能强忍不言时,喉咙就会产生这种收缩感,舌头也会感觉僵硬。
随着年龄的增长,蒂娜开始寻求独立,希望早日脱离这种痛苦的折磨。终于,一位声乐老师发现了她独特的音色,于是她便开始走上了学习歌唱的道路。她经常是在姨父被怒骂后匆匆去上音乐课,上完课又急着赶回家,每日无法摆脱焦虑和恐惧。如今,她虽然离开了姨父家,但是每当在重要场合唱歌的时候,喉咙又会不自觉地出现紧张收缩。
医生知道了她过去的经历后,判断出她的这种情况是对姨父暴行“如鲠在喉”的象征反应。医生给她的治疗方式是勇敢面对以前的经历,学会发泄自己心中对姨父的不满。通过几个月的治疗,她的状况慢慢得到了改善。其实,她的生理上原本没有疾病,喉咙的不适完全是由于潜意识中的恐惧和焦虑,是对过往经历不能接受而产生的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在荣格看来,人的心灵可以分为意识与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拥有多于意识三万倍的力量,但还是需要意识同意,并下令给潜意识,潜意识才能开始发挥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意识负责的是接受信息,而潜意识负责记忆信息。人的潜意识是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能力,人们经常用奇迹与超能力来描述这种力量,只要人们能开发出这种能力,那么几乎就没有达不成的愿望。荣格曾经说过:“没有一种外在表现是无意义的,没有规律的。生活中最根本的活动就是时刻向自己的心中注入思想。如果这些想法能形成潜意识,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蒂娜渴望反抗的内心被长期压抑,从而产生了一种反向作用,或者被称为“矫枉过正”现象,因为在她小的时候,没有能力与姨父抗衡,但她内心深处又无法容忍姨父的举动,所以她的冲动与渴望被压抑而潜伏到潜意识中去,不为人们所觉察。这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下去,可是却未被改变或消灭,仍然具有极大的冲力,随时在伺机蠢动。所以有的时候,人为了害怕这些冲动会爆发出来,不得不特别加强防御。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一直很喜欢吮大拇指,每当被妈妈发现时,妈妈就会责骂她,甚至会打一下她的屁股。所以这个小姑娘很快就知道啃手指头是不被妈妈所接受的,如果被发现就会受处罚。此后,她每次见到妈妈,就把两手放在背后,并抢先向妈妈声明道:“妈妈,我没吃手指头。”其实,如果她没有吃手指头,手放下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藏到背后去呢?这表示她内心有很强的冲动要吮手指头,唯恐手太接近嘴会控制不住,而将手指头放到嘴里去。为了对抗这种冲动,只好把手放得离嘴越远越好。这个例子反映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过分的话,可能正表示他潜意识中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对于蒂娜来说,姨父带给她的记忆是每天无休止的咒骂,这就意味着她被迫每天重复地向自己的潜意识中输入焦虑、恐惧的信息。更可怕的是,消极的情感语言不需要刻意输入,就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中,但是积极的情感语言如果不借助自我暗示的力量,就很难融入我们的潜意识中。
然而,有的人潜意识里负面想法很多,即使他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他的潜意识也并不同意这些话。比如说,他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肯定能够做到的!”但是刚一说完心里就在想:“我才不会是最优秀的。”或者在遇到新的问题时,他的潜意识又马上跳出来许多负面想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该警醒,因为你的思维方式已经出现了消极的条件反射,你的负面情绪并不如你想的那么简单,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渊源等待你去挖掘。
拒绝思维的条件反射
你为什么恐惧电话铃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听到电话铃声时,你会不自觉地神经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不愿意接起电话,或者一边接起电话一边嘟囔着:“真烦人!”从情绪上表现出对电话交流的抗拒和反感。
其实,让我们紧张的并不是电话铃声,而是因为当铃声响起时,我们的思维就立刻跳出“电话意味着压力”的想法。设想让我们心惊肉跳的手机铃声此刻响起了,先别去碰手机,而是闭上眼睛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最怕是谁打来电话?如果是这个人,你最怕他说什么?
通常来说,你会想到一个或几个让你感到特别害怕的来电对象,比如你的老板、导师,因为你知道他们打来电话肯定不是来和你聊天的,而很有可能是老板用强硬的语气给你布置新的工作,或者导师询问你论文的进展情况。根据你的过往经历,这些人打来电话说的事情,都会让你压力倍增。久而久之,这一次次经验深深地引入了你的头脑中,影响着你的思维模式,最后甚至形成了类似于“巴甫洛夫实验”中的条件反射模式。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某天,一个3岁的男孩正在和母亲一起愉快地玩耍,严肃的父亲回家了。父亲一回家,就责备母亲没有做好饭,斥责这个孩子把屋子搞乱了。而母亲马上放弃了和孩子玩耍,讨好地去给父亲倒水,安抚父亲的情绪。这时,男孩子感到愤怒,嫉妒父亲的权利和他对母亲的占有。类似的事情后来经常发生,一次又一次地填充着男孩的思维。而由于这些事件以及它们带来的情绪反应都很类似,这些记忆都集结到了一起。最终,这个男孩子对身边的成年男性,经常表现出过度的愤怒;长大后,他对身边的女友也总是表现出不信任,担心她会抛弃他而和别的男人好。我们说,他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条件反射。
在相似的情境出现的时候,这个条件反射就会被激发出来。而它一旦出现,就带着它所有的情绪能量。有一次,当他看到女朋友和一个中年男性非常友好而亲密地谈话时,他异常地愤怒和嫉妒,不顾一切地上前争吵。最后,他和女朋友只能分手,因为这个中年男性是她的父亲。
寻找思维条件反射的刺激源
思维条件反射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带给你的压力和负担,这往往是我们在感受到他人的期待、评价、审视甚至不满以后,自己心里所产生的负面联想,比如工作没有完成好会扣奖金,论文没有及时交稿会影响毕业等。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来,一个人的紧张与不安,往往是针对着某种心理上的挫折、冲突、压力,或困难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反射着某种适应不良,特别是在家庭、学校或工作环境里存在不适当的人际关系时。换句话说,我们曾经对于某种刺激或因素感到焦虑或恐惧的话,后来再遇到这些刺激或因素时,也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即使该刺激对不再对我们有任何威胁,反应也会油然而生。
压抑并不代表消失,它会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
思维的条件反射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能量运动,但这种运动往往不易被我们觉察,“冲动的力量依然存在,但在记忆上不留痕迹”,也就是说,负面情绪是由于压抑造成的,而压抑使心理能量保留在潜意识中,而不进入意识。当心理能量被压抑而不能被意识到的时候,它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使得心理能量积累起来。
用意象来表示的话,如果心理能量如同水流,压抑就仿佛阻挡这个水流的大坝。大坝固然有它的用处,但是大坝蓄水过多,就会给大坝造成太大压力。一旦大坝垮掉,就会泛滥成灾。即使不垮,也会产生水质变坏等问题。
如果这种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压抑得不到疏导,就会出现下面这几种情况:一种可能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平衡状态,条件反射始终存在,我们继续受着负面情绪的折磨;但也会表现出一种冲动性的行动,比如一个员工长期被上司压迫,他的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辞职,但是另一个内心声音说,“还是再忍一忍吧”,从而引起矛盾心理;第三种发展是愈演愈烈,内心冲突愈来愈强,形成某些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等。
为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清楚自己已经产生了思维条件反射情况时,就要及早寻找源头,尽快将消极情绪释放出去,同时将我们自己从负面记忆中解救出来。
让“痛苦”变成“痛快”:释放潜意识中的负面记忆和消极情绪
是脑部的创伤还是心里的创伤?
去年,斯蒂文不小心在楼梯上滑了一跤,结果头部被蹭出了一个红肿的大包。医生诊断下来并没有大问题,很快他头上的肿块就消退了。可是今年,斯蒂文突然感到那个位置的头皮隐隐作痛,并且日渐严重,他去医院做了脑电图、CT,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医生诊断为神经性的疼痛,可斯蒂文坚持认为医生没有发现真正的病因。他继续四处求医,终于有一位医生指出,他的病可能是心理上的原因引起的,建议他到心理诊所看看。
斯蒂文走进了心理医生乔治的工作室,乔治看到捂着脑袋走进来的斯蒂文感到很诧异,他表示先帮他按摩一下。在按摩头部的过程中,乔治简单地了解了斯蒂文的情况。原来,今年斯蒂文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尤其是头部重新开始疼前一周,他刚刚和父母大吵了一架。起因是他轻率地放弃了在父母眼里很好的工作,父母非常生气,盛怒中的父亲扬言斯蒂文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指望从家里拿一分钱。斯蒂文离家以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头部开始疼痛。好在,他找到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靠着拼命努力,混得还不错。可是好景不长,几个月以后他失业了,只得硬着头皮回到了家里。父母虽收留了他,却整天给他冷面孔看,言语之间不乏嘲讽之意,他的头痛由此开始加剧,并发展为持续性刺痛。
乔治已经确定,斯蒂文的头痛确实与他长期的心理压力有关,不过他觉得有必要再了解一下他童年时期的经历,两人约好一周后再见面。
再次碰面,斯蒂文向乔治说出了儿时的一段经历:小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父母在他还不到5岁的时候就将他送到了乡下婶婶家。婶婶并不喜欢这个累赘一般的小孩,常常用竹条抽他的头,正是现在他最疼的那个部位。等他上小学的时候才回到父母身边,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生疏了。10岁那年,他弟弟砸坏了家里的一台收音机,却诬告是斯蒂文所为,父亲怒气冲冲地拿起扫帚抽打他,在闪躲的过程中,他不小心又撞到了头部,当时的他,仿佛又听到了幼时竹条抽打脑袋的声音。
斯蒂文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他在幼时就遭受了失去父母之爱的精神创伤,这种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情感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于是在他近来受到心理压力时表现出来。斯蒂文不知道该如何得到父母的关心,结果头疼就成了他释放潜意识的方式。
乔治向他解释道:“你的头疼是希望得到父母关心的一种表现,但是这是无济于事的,你现在的头痛与去年的头外伤没有关系,只是你情感受挫的一种外在表现。”
斯蒂文十分赞同乔治的分析,他表示愿意抛弃对父母的成见,用正确的方式接纳过去,打开心结,乔治让他下次治疗与父母一起来。
乔治首先单独与他父母进行了交谈,指出他的病症根源所在,希望他父母能给他再多加关心和谅解。他父母表示对斯蒂文的关心不够,但是没想到会对他后来造成这么持久的不利影响。父母表示,不会再给斯蒂文压力,同时还告诉乔治说,他们正在托人帮儿子联系一个新工作,已经基本搞定了。乔治趁机把斯蒂文叫进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并有意强调说:“你看父母多关心你啊,他们怎么会不爱你呢?只要你和他们多多沟通,你的疼痛很快就会消失的。”
一月后,斯蒂文高兴地告诉乔治说,他已在那个单位上班,感觉还不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大为改善,至于头痛,已经逐渐减轻,几乎感受不到了。
潜抑作用:内心深处的“烙印”
潜意识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人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即使后来长大了,也已经淡忘了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当时出现的恐惧、害怕、无助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仍然留在他们的记忆里,还在影响他们的生活,这种状态我们就把它叫作潜抑作用。如果当时的恐怖情绪被人化解了,比如有专业人员进行了干预,或者自身意识到并采取了积极措施,那种情绪就不会深埋在意识深处,并随时准备反噬。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专业人员进行及时疏导和排解,那些被压抑的能量得不到释放,就形成了心理冲突和负面情绪。不过,这也不是不可破解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扭曲、变形的潜意识释放出来,并且通过情绪转化等手段进行重新塑造,让我们的心态回归积极和健康。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都是利用了情绪转化的原理来进行心理治疗,通过重新解释一个事件,消极情绪可以被转化为积极情绪。换言之,通过改变思维过程,他们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更好的心理现实。
最重要的是潜意识不可能被凭空消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它的规律来转化它、利用它,从而让我们有更幸福的生活。
扶正潜意识:重新塑造积极的自己
世界顶级演讲家安东尼·罗宾曾经说过:“所有人的改变都是在改变自己的潜意识。”潜意识的修复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自我心理分析是修复的重要基础。
心理治疗师会先设定一个意象,并诱导来访者去想象它,这个初始意象象征的意义一般比较单纯而明确。最基本的初始意象是房子,在心理治疗的情境中,房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我们平时说“心房”,也就是在潜意识中把心比作一个房子。对“房子”进行想象是心理治疗师用得比较多的,因为它很简单,而且还可以直观地显示出人们心理的基本状态。
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启“房子”意象想象之旅。
全身放松。
想象你往前走,发现了一个以前没有发现的门,你打开这个门,发现外面是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道路。你沿着这条道路往前走,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路?路边有些什么?
然后,你沿着道路继续走,突然发现前面路边有一座房子,那是什么样子的房子?描述一下房子的外观。
房子的外观往往象征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心理研究已初步证明,一旦心理状态不同,房子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同时,房子的具体特点分别象征着人的不同方面的心理特点。
新与旧:房子的新旧程度往往象征着人们的心态是否处于自卑和消沉,一般来说,越损坏越严重的房子象征着越差的心态,越好的内外观象征着越好的心态。
颜色:这往往象征的是性格和情绪的基调,冷色调的房子往往代表比较内向的性格,情绪基调也比较黯淡;暖色调则象征着比较外向或者比较热情的情绪基调。另外,如果房子的颜色是因为脏而显得阴沉,则说明想象者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伴有抑郁情绪,或者是有恐惧情绪。
大小:房子的高低大小,往往象征着这个人是否有着宽广的心胸,一般来说宽敞的房子总是显示出此人心胸开阔,但太大的房子象征意义也未必好,会让人有孤独、无助的感觉。
材质:在想象中房子建造所使用的材质往往和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关,过分坚固的材质,比如巨大的花岗岩做外墙,象征着安全感缺乏;过分单薄的材质,比如稻草屋,也象征着安全感缺乏。不同的是,前者会有过度的自我保护作为对安全感不足的补偿,而后者则没有这样的补偿手段。
楼层数:房子的层数和房间数则和一个人性格复杂程度成正比,房子层数和房间数越多,说明这个人的性格越复杂。相反,房子结构很简单,则说明这个人的性格也比较单纯。
门窗:如果这幢房子的门窗小而紧闭,则意味着此人的心态不是开放的,心灵与外界的沟通很少。
房子内部:如果房子内部是黑洞洞的,则说明此时的心理状态并不很好;如果内部陈设杂乱无章,则往往代表有焦虑、烦躁的情绪。如果在想象中,房子的某个角落有一个藏着可怕东西的盒子,或是有一扇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打开的大门,则说明已经出现了想象者潜意识中真正恐惧的事物。
好了,通过一个简单的房子想象过程,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才是更关键的部分——意象作业。
意象作业不是一个短暂而形式化的过程,而是经常性的、持续进行的一个习惯。比如,你的头脑里已经有个一座房子,如果它不够宽敞,不够明亮,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正在擦亮房子的玻璃,扫除屋子里的杂物,每天进行20分钟。当你头脑中的那座房子逐渐变得明亮、整洁,就说明你的潜意识正在逐渐被扶正。
以下是心理治疗师关于一个意象作业的案例手记。
来访者是一名女士,她有着中度抑郁。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意象想象治疗之后,我要求她进行“想象擦亮房子的玻璃”的意象作业。她原来所想象中的房子的玻璃布满灰尘,室内光线不足,阴暗而潮湿,透过窗子也看不到外面的东西。这是很明显的抑郁状态,她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她想象中的自己,只是呆坐在窗户旁边破旧的摇椅上。
我让她想象自己站起身来,拿一块干净的抹布,将房间里所有的玻璃慢慢地擦干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她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要积极行动起来,将内心的灰尘除去。通过这个想象,当她脑海中“阴暗而布满灰尘的窗户”变为“干净、光亮的窗户”时,她的情绪也就会得到积极的转化。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重复。每一次,开始想象的时候,窗玻璃上都满是灰尘。这些灰尘就是抑郁所具有的能量。抑郁积聚得越多,抑郁的能量越大,想象中的灰尘就越多、越厚。而想象一次擦玻璃的过程,抑郁就会相应地减少一些。
通过一次意象作业,玻璃成功地被擦干净之后,并不代表就达到目的了。下一次,她还是会看到玻璃上有灰尘,只是没有第一次时那么多而已。这是因为,她的抑郁程度不浅,积聚已久的抑郁不可能通过一次想象就被清除干净。往往在进行一次意象治疗之后,她的心情会好一些,但一阵子之后,又会被抑郁侵袭。
负面情绪具有顽强的侵占能力,这就要求她要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想象。
这个过程重复了三个月。最后一次来到我的治疗室时,她想象的房子中已经自发地显现出干净、明亮的玻璃窗,房子光线充足,家具摆放得很整齐,色调也从冷变暖。这个意象的转变,说明她的心理已经不再抑郁了。她的强化练习已经颇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不要忽视意象作业的作用,因为意象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心理内部的行为。意象对话中做一个想象和行为治疗中做一个行为训练,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不是做一次新的行为就可以的,而需要多次重复新的行为;同样,一个新的意象要替代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想象这个新的意象,在想象中改造一个旧的意象。所以,意象作业最重要的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