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26300000002

第2章 看完《闲话三分》的闲话

顾学颉

迩冬兄《闲话三分》报上连载既毕,将编辑出书,嘱我写序。我平生最怕为人写序,也不会写这类文章。但提到“三分”,不由得引起一点兴趣和儿时情景的追忆。因而不免也闲话一番。不过,很不像一篇正式的序言;塞责过去,也就罢了。

我和古典文学打交道,除了读“经书”之外,最早的一部作品,大概就是《三国志演义》。大约七八岁时,在私塾念书,已读完《孝经》《诗经》《左传》几部经书。每天完成老师规定的读、背、讲、温若干页的正课之后,闲着无聊,起初溜到外院去玩;腻了,很无聊,就带去一本《三国演义》,不敢公开看,就放在抽屉里,开一道缝,低着头看。石印本字极小,很费劲,还不时抬起头装作正在读书的神气,怕老师发现了受责备。《演义》是用半文半白的文字写成的,我那时的水平,勉强可以看懂,有的地方也不求甚解,马虎过去。偶尔遇上难识的字或典故及长篇大论,就跳过去不看。有时性急,不知道故事结果如何,某人死了没有,等等,就翻过几页看个究竟。不料有一天老师见我老低着头,不知在干什么,一查看发现了秘密。他倒很开明,说,正课做完了,这种书(意思是正经书,不算坏书)可以放在桌上看。他怀疑我是否能看懂,要我讲一段他听。讲完,很满意。但还要考验一下,指着书上“埋伏”二字要我讲,意思猜的还差不多,但把“埋”误认为“理”,逗得他大笑。说实在的,埋字我还是认识的,只因字小、光线暗、距离远看不清,看书时总把它当作理字马虎看过,以致闹了笑话。后来,他作为笑谈告诉我父亲。二兄仲伊怕我再弄错,换了一部大字的刻印精美、附有图像和读法的给我。好长一段时间,它成了我的“枕中鸿宝”。有时看着了迷,连觉也不睡。记得第一遍看到关羽走麦城,放下书几个月不想再看。五丈原诸葛亮之死,更为他伤心落泪。那时,还有几个比我稍大一点的伙伴,夏天乘凉,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提出一些有趣的怪问题,互相质难。有人问:赤壁之战,曹营里到底是多少人马?有人问:全书里有几个人没有下落?有几个骑驴的?徐庶到曹营出过主意没有?吕布、马超、关、张谁的武艺最强?还有,为什么曹操是奸臣、大家不喜欢?等等。彼此辩论、反驳,争得面红耳赤,几乎打起架来。一次,辩论得最热烈的时候,顾不得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散伙后,一个同学才发现他的被子被人偷走了。于是,这件事成为大人们禁止我们在一起谈《三国演义》的一条正当理由。

之后好些年,外出上学,接触的书多了一些,但功课紧张,只有暑假回家,才是饱看小说的大好时光。家里有一个大园子,树木花草颇盛。我最爱在竹林旁一棵高大的苦楝树下边,放一张深黄而光滑冰凉的大竹床,床边一个大矮凳、一把茶壶、一堆书,《水浒》《红楼梦》《西厢记》、杜诗、《文选》和几本新小说,其中自然也有《三国演义》。拿一把蒲扇,躺在竹床上,信手抓起一本,无头无脑地随意看。绿荫蔽日,紫竹摇曳,蝉鸣鹊噪,凉风阵阵,真如陶渊明所说的“羲皇上人”了。困了就睡,醒了喝杯茶,再抓一本什么书,不分卷页,从中看起。有时醒来,忽然发现多了一盘母亲送来的白蜜桃、大梅子,甜酸香脆,饱餐一顿之后,又继续看。这些书,翻来覆去,也不知看了多少遍,有些片段,当时还能背诵,但很少是从第一页看到末尾的。这时,理解、欣赏能力略比以前高了一点。这种非常有趣的读书方式和环境,是我一生中最难忘记并经常忆恋的。十年浩劫中,在干校将“奉命退休”时,曾有句云:“此日真堪隐,平生恋晓园。”——晓园,就是上述的我父亲营建的那个园子;而所恋的,主要是那些花花草草,尤其令人忆恋的是那个幽静恬淡的环境和默默的慈爱。——直到大学毕业,在十几架日本飞机盘旋轰鸣之下才离开这个地方,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也根本不可能再见到它了!而《三国演义》,在我脑子里,也逃走得无影无踪了。

也真巧,事隔多年,解放初,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不久,文化部调我去工作。没料到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理《三国演义》出版。这时才又想起阔别多年的这位“好友”。叫我整理,其实是看校样,在校样上做点修修补补的工作。我接手之前,已有人大笔一挥,在原书上掐头去尾,大删大改,面目全非。我认为这不是办法,坚持恢复毛宗岗本原貌。但版已排好,领导同志叫我适当地恢复较明显、重要的部分,“后人有诗赞曰”之类的诗已删去就算了。但我仍尽量保持原貌,一些大家的诗也恢复了一些,并作了一点极简单的注释。由于出版部门和工厂催着快印,过期要罚款,来不及详细校订就匆匆问世,这就是解放后《三国演义》第一版的经过。

因为我与新版有关,报刊约写文章,评介该书。于是接连写了长长短短几篇文章;各地也相继登载了讨论此书的论文,出版社还编印过一本研究论文集,算是解放后研究《三国演义》的一次小小高潮。但它的命运,不及《水浒》行时,更比不上红得发紫的《红楼梦》。十年浩劫,戏看八样板,书读一《红楼》,它虽没像《水浒》被打成“反革命”,但也遭到冷落,“靠边站”了许多年。

“物极必反”,大约还有几分道理。最近几年,《三国演义》继《水浒》《红楼梦》之后,似乎又有点儿转运了。各地组织学会、研究会,可惜我年老身体不好,未能前往参加,也没有精神再写文章。预料今后《三国演义》的研究工作,必将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就我自己来说,和这部小说的因缘,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七八岁的小孩到七十多岁的老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人嘛,饱经忧患;书嘛,历尽沧桑。值得庆幸的是,人和书似乎有着同样的命运——借用陈后山的一句诗:“向老逢辰意有加”。谨在此预祝这部名著的光辉长在!上面写了许多,还不曾谈到本题,现在言归正传,仍然得从幼年看《三国演义》说起。

话说自从老师许可公开看书以后,经过反复阅读谈论,脑子里产生了一些问题;还听人说,故事都是瞎编的、假的,也有人不同意。一天,在父亲的书橱里,偶然发现一部名叫《三国志》的大书,翻开一看,显然与我看的《三国演义》不同;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人的名字又都在内。便就《演义》中那些疑难在这部书里寻找,求得对证。翻来翻去,有找着的,也有几天也找不出的;还有许多句子看不懂,只得作罢。——可以说,后来我搞古典文学,搞点小考证,兼读一些史籍的兴趣、爱好,除了别的因素以外,《三国演义》作了我的无形的启蒙“向导”。

年龄稍大以后,略知道文和史,历史小说和正史的联系和区别,文艺中的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因而具体想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评论。章学诚“七实三虚”的说法对不对呢?如果再从文学技巧、典型塑造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如果再问:哪些是虚中有实,哪些是实中掺虚?如果还问:哪些虚、虚得好,有助于典型形象的丰满?哪些虚、虚得坏,有损于故事情节的完整?还有:陈志和裴松之注的原始材料,作者采用了哪些?摒弃了哪些?张冠李戴挪用了哪些?为什么?还有:历代民间传说资料,戏剧、说话资料,作者又汲取了哪些?另外,一些人物的年龄、性格、行为、社会关系、言谈笑貌等等,有真有假,或增或省,一一又如何?这些,我统统无法回答。

这样看,要答复这些问题,要既懂史又懂文,既搞一点文艺理论,又搞一点小考证;还要亦庄亦谐,且文且白,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谈出来人家心里服,写出来人家喜欢看。不能板起面孔搞考证,不能枯燥无味讲理论,更不能游谈无根、油腔滑调,专门玩弄噱头。可见:难矣哉!

正在《三国演义》研究进入新的高潮之际,很有幸,陈迩冬兄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记得前几年他同我谈过想写三国闲话的事。后来忽然在《光明日报》看见他的大作《闲话三分》连载,又在《团结报》看见他写《三分支话》。“三分”这个词儿,诸葛亮《出师表》已开始用。迄后,唐宋诗人词人都常用。宋元说话人中还有专门“说三分”的。仅看报上的题目,他不用《三国演义》而用“三分”,就知道他的用意和写法,是兼指史实与小说的,是要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结合起来谈的。果然,一篇又一篇证实了我的看法,一篇又一篇解答了过去存在已久的一些疑问。他用轻松的笔调,闲谈的方式,生动活泼,结构灵便,一篇讲一件事,自成单元,联合成书,又首尾完具,让人看起来有趣味,放下书有想头,深入浅出,亦文亦史,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案头清供。

同类推荐
  • 风从何处来

    风从何处来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文学、电影、戏剧、文化、社会。每一部分均选取具有代表性名家,说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这些文章均复杂深刻而耐看,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如何规划自己,如何看待社会,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怎样的期许和渴望。这本书里,你看不到夸夸其谈的虚伪激进,你看到的,是真挚和真诚,是如何用真诚之心直面自己、面对他人。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根源何在。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热门推荐
  • 快穿系统:放开女配,让她作!

    快穿系统:放开女配,让她作!

    『我们的口号是!』“装逼装得好,雷也劈不了!”『我们的宗旨是!』“做人不会装逼,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们的目标是!』“装完逼就跑,真特么刺激!”『我们的心理是!』“我就这么叼,来打我呀!”『我们的理想是!』“挑一担大粪上街,看谁不顺眼迎头泼一瓢!”『我们的底线是!』“如果我没有在装逼,就是在去装逼的路上!”
  • 玩主

    玩主

    薛飞在进入游戏之后,意外来到魔法大陆。作为修真者,他自此与天斗,其乐无穷;与怪斗,其乐无穷;与玩家斗,其乐也无穷。
  • 总裁的野蛮女友:剩女俏佳人

    总裁的野蛮女友:剩女俏佳人

    她是穿Prada的女主编,他是传媒界的冷面王子。一场邂逅,原以为天亮后不再见面,谁知他成了她的顶头上司。被她误当做男公关的他,誓将洗刷自己的屈辱,一次次将她变成了自己的盘中餐。而她从抗拒到依恋,早就无法解除他种下的情毒,摆脱他布下的情网。直到最后才发现,相恋的只是彼此的身体。当冷面总裁遭遇野蛮剩女,谁又会俘虏了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易烊千玺今生错在爱上你

    易烊千玺今生错在爱上你

    我们都习惯了戴上缴笑的面具,去掩饰内心的悲伤,直到我们摘下面具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张不会笑的险。——易琳 想陪你白头到老,共饮风霜。就算夏雨洪荒,冬雪,苍茫,穷极一生也只为你。——易烊千玺 怕无归期,怕空欢喜,怕来者不是你。世界再大,终究不能再与到第二个你。——王俊凯 时光匆匆,岁月也匆匆。?离开了多少,又剩下些什么。你若不来,我,怎敢老去。——王源 虽然我很晚才喜欢上你,但是我会陪你很久。——韩欣怡
  • 命中注定:天降宝贝娇妻

    命中注定:天降宝贝娇妻

    六年前,一场陷害,她背井离乡;六年后,重登巅峰,她携子归来。她誓要夺回她所失去的一切,不过……她家宝贝好像有点破坏她禁欲女神的形象。宝贝,不要追在男人的后面,逼他娶你妈咪!“雷先生,听说你是我爸爸,求求你娶了妈咪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千邪域

    万千邪域

    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神秘的女友,也没有绝世强者附体指导,有的只是无尽的坎坷、苦楚与挣扎。看万千邪域,悟世态炎凉。
  • 陛下有孕:家师不包送

    陛下有孕:家师不包送

    她,女扮男装,一朝登基为皇,只为撑起这独孤家的天下。他,是人们口中最为神秘的人——皇帝的师傅。独孤亚楠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临烜只身一人神秘莫测,江湖诺大四海为家;独孤亚楠则受困宫中,锦衣华服山珍海味;临烜风餐露宿清茶淡粥。当两人成了师徒……独孤亚楠女儿身的事情瞬间爆出,以往王朝男尊女卑,现如今女帝在位,位置颠倒,后宫成了男人的天下!!某日,临烜将某女压在身下,“亚楠,我帮你做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该付出什么?嗯~”独孤亚楠蒙,“师傅,严肃点儿!起来!”临烜霸气侧漏:“我要做帝后!!”“……正好应付皇祖母了。”她喃喃出声,没有拒绝。临烜一本正经勾重点:“你养我!另外,本人不包送…”(绝对甜文)
  • 原罪时代

    原罪时代

    【24:00】今天是克莱尔先生的生日,早上他照常到自己的公司上班,按照婚后五年一直以来的传统,他的夫人在当天上午就给他准备了一堆生日礼物放在家中。午餐后,克莱尔夫人在下午出门采购生日派对的食物,她的先生在18:21回到家中,夫人接到他的电话后,开始从超市往家中返回。四十五分钟后,克莱尔先生的尸体在他的公寓中被刚进门的克莱尔夫人发现……【22:15】“摆在你面前的,就是杀人嫌疑犯。”
  • 天才相师

    天才相师

    少年叶天偶得相师传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往圣继绝学
  • 大数据在中国

    大数据在中国

    也许是迄今为止最易懂、最实用的大数据类图书!因为,除了本书,再也没有另外一本书让你如此接近中国大数据时代的现在与未来!本书中用最精简的文字、最详实的案例分析了大数据的特点、原理以及在当下中国各个领域的运用。同时给我们企业与个人提供了新的参考——大数据时代将对中国企业转型提供哪些支持?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如何将“大数据思维”转化运用到管理、营销以及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个人又该如何搭上“大数据”的快车实现商业价值与个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