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26300000003

第3章 外行话《三分》

端木蕻良

说起来也真有意思,我第一次看《三国演义》本子,是我的出生地——昌图县衙门排印的。民国成立,我们县来了一位新派县长,他是广东人,把旧式牢监改为新式监狱,由南方买进一台平印机,训练犯人印书,这部《三国演义》就是在这种革新声中产生的。它是连史纸、三号铅字印的大开本,前面有绣像,是位老艺人绘制的。我还曾把它当画本临摹过。

不过,我真正阅读《三国演义》,还是汪原放的标点本。更后,才看到毛宗岗本。《三国演义》在我脑海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嫌它文字有些半文半白,我阅读的次数就减少了。我自幼就是个白话文派,这便影响我看《三国演义》,没有看《红楼梦》和《水浒》那么勤快认真了。可是,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说,我倒是不大放过的。对迩冬写的《闲话三分》,我更是个热情的读者。

迩冬在写作期间,有四五次病重,住进医院抢救,输氧输液。出院不久,还是续写下去。他对《三国演义》,对《红楼梦》,都可以称为正牌知己。现在,他要我来为这个集子序说几句,他在病中写信来,我也在病中写信去,我俩都不能随意走动,趁着目前还可以笔谈,我想,就该尽量利用。所以,不揣冒昧,写几句外行话,想来读者也会谅解的。

回想抗战期间,我入川时,看到重庆有些人以白巾缠头,这种习气传流下来,据说是为诸葛亮戴孝;在长江上,我还看到过江心的八块巨石,人们指点着说,这就是诸葛亮练兵的“八阵图”。后来我去云南,听到了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用藤编织腰带;有的少数民族驮东西不放在背上,却挂在脖子上等等,都传说是诸葛亮教的。可见诸葛亮的影响,是何等深入人心。对于这些,当然不能低估,但简单说是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所致,是不足以说服人的。这里有着历代相传的“口头文学”的功劳在内。“口头文学”和当事人联系是最紧的,和人民的关系也最直接。人们并没有给诸葛亮穿上八卦仙衣,而是把他看成是智慧的化身,说起诸葛亮来,就像谈到一位既熟悉又亲切的老朋友那样。

我对把陈涉年号列入正史,以曹魏年号纪年的史家,都很佩服。因为从历史发展来说,保持刘汉传统,实在没有什么意义。这一点儿也不妨碍我对诸葛亮有特殊好感。从曹操的《蒿里行》等一些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汉末社会已经全面崩溃。人们厌弃军阀混战,希望能够再度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当时的普遍社会心理。董卓暴尸街头,人们在他的肚脐上点蜡烛,作为他吸尽民脂民膏的回报,正好说明这一点。当时凡是致力于推翻董卓的人,都被看作是义士,曹操也是这样得到义士的称号的。

那么,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为什么在“隆中对”时,就认定“天下三分”是必然趋势呢?而且,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文才武略,偏偏沾到刘备这片西瓜上去呢?

“使君与操”是最有头脑的人物,理该进入当代英雄的行列,这没有错。可是,曹操为人,唯才是用,诸葛亮为什么要舍曹附刘呢?这决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儿。取天下,是要看到力量和前景的,如果明明知道是死胡同,偏要去走,那就不成其为诸葛孔明了。诸葛亮早有分析,而且成竹在胸。

诸葛亮认识到:

一、在大变乱中,人们厌弃军阀混战,相比之下,人心思汉。刘备好歹可以扛起汉的旗帜来。二、诸刘多半庸劣,唯刘备担负复汉的任务,还有成功的前途。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了。三、东吴有其世袭的文武系统,曹操早已和天下豪杰取得联络,诸葛亮无论参加到这二者的哪一边,都不会得到“言听计从”的待遇。四、诸葛亮受到刘备“三顾”之后,才答应出山,实际上也就是取得对他放心放手的信任。当然,他取得了这些。不过,这都是较好的条件。还有最不利的,那就是刘备没有一个地盘。因为刘备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山靖王之后”,其他什么都没有。所以,诸葛亮就使出“借地不拆屋”的锦囊妙计,为他弥补这个致命的弱点。这样,才完成了“蜀”这个历史角色,出现了真正三分的局面。

究竟鹿死谁手,这就要看如何为了。说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出山之日起,就以一个失败主义者自居,是不对的。道理十分明显,试想,刘备的儿子是“阿斗”,失荆州,斩马谡等等,他在隆中能够预知吗?当时,诸强蜂起,群雄并立,由于错综复杂的纷争兼并成为三股力量,然后再通过政治和军事的对比消长,才能达到统一局面,打开历史的新页。这就是一部《三国志》。但由谁来统一,还是一个未知数!

诸葛亮定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也正是为大一统而制定的。杜甫说“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对的。诸葛亮联吴伐魏,其实最后的目的,也是“吞吴”。先要吴北伐,削弱魏,同时也是削弱吴。待魏被削弱,魏就自己纳入蜀的囊中,这时蜀便可有力取吴了。诸葛亮的大一统,是绕着弯子来求得实现的。

也有人说,诸葛亮如不插上一手,魏就可以早得天下,战乱期间就可以缩短。这实际是把诸葛亮放在历史之上了。我们如果客观地把他放在历史之中,这就不成为问题了。

迩冬说三分,多有创见。但他不多作史的外延。比如,他指出华容道“义释”曹操,原是诸葛亮的密计,谈不上什么义释,这是发前人之所未发。但他却不以此为起点,大作文章。我同意他这个论断,诸葛亮此刻是要保全曹操性命。如果曹操此时此地真的死在关刀之下,孙吴就可以进兵北上,蜀既没有那么大的嘴巴和肚皮容下魏的谋臣猛将,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度量消化得了,只好坐看东吴得了便宜,吴的阵容会意外壮大起来。东吴势力一旦伸入长江以北,要它再缩回去,那就难于上青天。不然就是取得荆州以图蜀,刘备更无立足之地了。

迩冬对曹丕的估价,也有卓见。不以个人的喜恶为转移,所以才有说服力。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是有鉴于历史的前车之覆,才作此决策的。同时,又谈到曹丕还长于剑术,在创业的魏武头脑中,不会不考虑到这一条的,曹操还有意培养过他。不过,曹丕继位后,收拾宗室,破了格了,自己又死得过早,给司马造成可乘之机,这倒是曹操没有想到的。我同情曹植,但我对迩冬的论断,表示信服。

迩冬治学,旁搜冥求,常能在灯火阑珊处,蓦地发现出不寻常。但他决不大声张扬,却待读者去品味。他的文章耐人思索,但有时也会显得有些儿冷僻。其实,这才是他独特的风格。我和他有几十年的交谊,他在治学上,对我一直有吸引力,也正在这些方面。

他对三国人物的相互关系、地理部分以及门第派系,都下过工夫。这使他论到杨修、魏延、蒋干等人时,都能更接近史实。迩冬是诗人,艺术造诣使他对罗贯中的演义笔法,能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对于这位伟大作家的得失,虽未立专论,但在字里行间,也触及到某些得失。《演义》不同于史实,它是艺术创造。但由于写得绘声绘色,罗贯中本人又能文能武,因此,在社会上,《三国演义》已成为公认的斗智斗勇的教科书。努尔哈赤在军旅中,不忘《三国演义》,而且要他的部将们也必须阅读,并且命人把它全部译成满文。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极高,它塑造的人物形象,已代替了历史形象。迩冬通过细致工作,还人物以历史面貌,同时,又肯定了罗贯中的艺术创造,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得极有分寸。如对甘露寺,就是最好的分析。近年来,我精力不济,尽量避免引用文字,因为经常忘记出处,校核起来,比新写一篇吃力得多。可是,迩冬在病中,辨证审核,每篇小文,都要做多少繁复的劳动,我只有佩服!

迩冬每有新论,绝不矜夸,更没有作为定论的意思。但是,《闲话三分》澄清了许多流传下来的概念,勾勒出许多历史真相,对于正确估计三国的历史和《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都是有帮助的。

最后,还有一点,应在这里指出,那就是作者考订夷州就是台湾,这也是对史学的一点贡献。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于北京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终南捷径、东山再起、狡兔三窟、择木而栖……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可宝贵的阅历。
  •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这里,有饱经蚕桑的古迹名胜;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热门推荐
  • 傲世嫡女:妖孽滚远点

    傲世嫡女:妖孽滚远点

    《女强,女主越来越强!》她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飒风组织的首领。穿越到蓝宫家的嫡女身上。蓝宫家的嫡女虽然说武功高强,但是比起灵念来,她会的这些都不算什么了。<br/>相貌一般,也没有修炼灵念的资质。但是这家里的老祖宗对她还真不是一般的宠溺,就因为如此,其他的家人都视她为眼中钉!<br/>眼前的这个男人是谁?这个绝美的男人怎么这么可恶?不停地嫌弃她,还口口声声的说要帮助她。既然已经决定要变强,那么就按照他的方法试试吧………<br/>这是做什么?未婚夫带着小三嚣张的来退婚?原因就是嫌弃她没有修炼灵念的资质?好吧!<br/>她从来就不相信没有这种资质,就不能修炼的道理!<br/>她现在没实力,五年以后且看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刀还没磨好,但已经出鞘……
  • 年轻时做新鲜事

    年轻时做新鲜事

    本书主要收录:我十五岁那年、托翁的动手能力、“托尔斯泰灯”、静的等级、解剖我自己、享受安宁、慢半拍、对一朵花微笑等等。
  • 跨界阴阳纪

    跨界阴阳纪

    一场意外,一场缘分,一长青春。看白鸿宇的那些伙伴如何浪迹天涯可甜,可笑,可逗比。用此书谨记我心中的青春。
  • 孩子粗心大意,妈妈怎么办?培养孩子细心能力的66个细节

    孩子粗心大意,妈妈怎么办?培养孩子细心能力的66个细节

    粗心大意的危害我们都很清楚,那么,面对粗心大意的孩子,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本书从孩子粗心大意的表现与危害、妈妈对孩子粗心大意的误解、孩子粗心大意的原因分析、应对孩子粗心大意的能力培养、解决孩子粗心问题的小策略、教孩子学会有计划地做事、全面培养孩子细心的好品质、应对主要学科粗心大意的情形这8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孩子粗心大意方方面面的问题,并总结出了一系列应对方法,从而帮助妈妈改变孩子粗心大意的毛病。
  • 孤负青山心共知:白居易

    孤负青山心共知:白居易

    本书是“大唐才子诗传”中的一本,全书共分八章,按照时间的维度记述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坎坷曲折的一生,他出身官宦世家,却屡遭战火摧残和亲人离世之苦,但是他凭借绝世才华和坚强意志,用诗歌倾吐着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命苦难的抗争,最终佳作迭出,成就了千古诗名。
  • 大师的管理课

    大师的管理课

    本书主要汇集了一些畅销书作者、思想领袖和管理专家等人的领导思想和智慧,揭示了他们在自我修炼、管理组织和影响他人的一些经验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如何突破困境,成功实现事业转折的秘诀。本书能够给当今管理者更多关于逆境时如何提升领导力的启示。本书主要分为领导者的自我成长之旅、领导者如何轻松影响他人和领导者如何突破困境三个部分,涉及领导力、自我认识、与人相处、学习和指导、转折与选择、应对挫折等管理要素,对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经验指导,是管理者和企业领导者必读的“管理圣经”。
  • 异世魔君

    异世魔君

    牧影语录:“争霸天下,难度简直弱爆了,现在我活着只有两件事要做——征服一切,一切征服”。
  • 延福里秋怀

    延福里秋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迷雾围城:(《人生若如初相见》原著小说)

    迷雾围城:(《人生若如初相见》原著小说)

    已改编成电视剧《人生若如初相见》,由韩东君、孙怡、方中信、侯勇等人主演,2017年即将播出。《迷雾围城》作为《来不及说我爱你》的前传,讲述的是与慕容家二分天下的易氏家族的爱情故事。喜爱《来不及说我爱你》的读者,还能在《迷雾围城》中见到少年时代的慕容沣。英雄美人,烽烟乱世,三千里江山如画;一时豪杰,家国情仇,再回首,夜色微澜。被禁锢在三少奶奶名分中的女学生;为夺嫡位相互残杀的易家兄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艳名远播的风尘女子;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一场看似寻常地追捕与营救,将这些人联系在一起。他们怀着各不相同的目的,周旋在彼此身边。掩人耳目的“面具”之下,隐藏着无法告人的欲望和真实身份。窃密、刺杀、胁迫,一切手段背后,是各方势力、不同信念的博弈,也是财富利益的争夺。而巨大的阴谋如一张网,早已在他们周围悄然密布……荒烟蔓草的年代,权势江山面前,是否还有爱情的一席之地?
  • Happy Days

    Happy Days

    Happy Days was written in 1960 and first produced in London at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in November 1962. WINNIE: […] Well anyway - this man Shower - or Cooker - no matter - and the woman - hand in hand - in the other hands bags - kind of big brown grips - standing there gaping at me […] - What's she doing? he says - What's the idea? he says - stuck up to her diddies in the bleeding ground - coarse fellow - What does it mean? he says - What's it meant to mean? - and so on - lot more stuff like that - usual drivel - Do you hear me? He says - I do, she says, God help me - What do you mean, he says, God help you? (stops filing nails, raises head, gazes front.) And you, she says, what's the idea of you, she says, what are you meant to m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