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充满幻想的人们发现他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力量,并且可以利用这个力量来改造我们的世界。
雷军大学创业,条件很简陋,狭小的屋子里只有一台386,两台286,还有一些更老的机型,直到公司接到第一张单子,算是启动资金了。
《硅谷之火》点燃IT梦想
雷军1969年生于湖北省仙桃市,那时候叫沔阳县,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仙桃是1986年才改的名字。沔阳最著名的人物是元朝末年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陈友谅,在败给朱元璋之前,他曾经建立了昙花一现的元末“大汉”政权。
现代人对仙桃的了解,更多是因为它是世界体操冠军李小双等人的故乡,那里被称作“中国体操之乡”、“世界冠军摇篮”。
雷军的童年和那个时代出生的大部分人一样,简单而平凡。好好学习是生活的主旋律,从小一直勤奋好学的他几乎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到了中学时代,他喜欢上了下围棋,那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一个项目,雷军从接触围棋的时候开始,就沉迷了进去。别的孩子只把下围棋当成一时的兴趣,但是雷军却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下棋。没有人和他玩时,他就到处去淘棋谱,根据棋谱上的对局自己摆棋局演练。从棋谱中学来的经验十分有效,有一年学校组织围棋比赛,雷军过五关斩六将,轻松拿到了学校的围棋冠军。
雷军在围棋之外的另一个兴趣是读书。高中时候,他最喜欢读的是《小说月报》。上个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是小说的主流,很多著名作家都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中短篇小说。那个时候读小说,除了作为消遣,更多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方式。而在小说之外,雷军还很喜欢古诗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是他的最爱。如果说小说让他了解社会现实,那么诗词则让他体验到了文学之美。高中时代的雷军身上充满文学青年的气质。
虽然爱好较多,但雷军的学习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1987年高中毕业,雷军拿着能进清华大学的成绩进入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那个时代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但是雷军选择了计算机系这个到了90年代才开始热门的专业。今天来看,在专业选择上雷军倒是很有眼光。但后来别人问起他当年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他却说是因为他的一位好友选择了中山大学的计算机系,他想和好朋友保持共同语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选择了一个在当时并不成熟,却充满机会与挑战的专业。
武汉大学的计算机系设立于1978年,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二年。当时我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更多地承载着发明世界上最尖端计算机的梦想,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一直以学习高精尖的大型计算机技术为主。
但是世界计算机发展则朝向另一个方向。1977年苹果率先推出了AppleⅡ个人计算机,紧接着1978年IBM的PC机诞生了。1982年IBM推出PC286,1985年推出IBM386,1987年IBM386年销量突破了100万台。在中国,1984年成立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后更名为“联想”)以汉卡制作和IBM代理销售为主要业务,在个人电脑的市场上逐步发展壮大。
不管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各种迹象都预示着个人电脑的时代即将到来。而雷军读大学正赶上这样的好时候。
雷军废寝忘食地扎在图书馆读书,除了当时能找到的计算机理论及与编程相关的所有图书之外,让雷军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为《硅谷之火》的畅销书。
当翻开书的序言的时候,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硅谷之火》的开篇是这样描写的:
“我们今天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充满幻想的人们发现他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力量,并且可以利用这个力量来改造我们的世界。这是个转折的时代,跨国公司迷失了发展方向,而小企业家却举起了计算机革命的大旗,成了开拓未来的先锋。在这个时代里,计算机奇才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胸怀大志者成了富有理想的人,而富有理想的人则成了亿万富翁。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促使人们变得伟大,变得富有而充满理想,自豪而富于爱心,努力实现前人从未达到的目标,乘风破浪去夺取这场计算机革命的胜利……”
是的,这是一场计算机的革命,对雷军来说,也是一次触动。
《硅谷之火》介绍了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在硅谷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让雷军印象深刻。从那一天开始乔布斯就成了雷军的偶像,而《硅谷之火》燃起了雷军心中创办大公司的梦想。“80年代是乔布斯的年代,他是全世界的IT英雄,当年的影响力绝不亚于今天。20世纪90年代初,连盖茨都说,他只不过是乔布斯第二而已。我的梦想是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每台电脑上,梦想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这是雷军在看完《硅谷之火》后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
两年修完四年的课程
雷军在大学期间学习很刻苦,两年时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并且得到了大学期间能得到的所有奖学金。当然这要感谢当时武汉大学的开明校长刘道玉,他上任之后,在武汉大学率先推行了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修完学分提前毕业,否则,雷军不可能有两年读完四年课程的机会。
雷军一入大学,就得到了一位大四师兄的指点:不同老师的授课特点,哪个老师爱点名,哪个老师会把平时上课回答问题计入成绩,哪个老师的课只要记笔记就一定能考过,等等,师兄大学四年上课经验的积累和许多学长们的不传之密,帮助雷军按自己的方式顺利地提前完成了大学学业。
雷军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学习拔尖的三好学生,但是他从来都不是死读书的人。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一向很注重方法,到了大学他发现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简单地读书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他决定在两年时间内努力读完四年要学习的所有课程。
很少有人有雷军这样的想法和紧迫感。但是雷军不同,他知道计算机的摩尔定律(半导体元件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如果现在慢了,就永远落在别人后面,那时候再想赶上就晚了,所以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课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电脑实践中去,因为他心里有一团“硅谷之火”一直激励着他。
雷军每年都会选修多出别人一倍的课程,而他能够应付这些课程的办法就是勤奋。他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会去教学楼占位置,而晚上总会学习到教学楼关灯之后,成为最后一个回宿舍的人。雷军改掉了睡午觉的习惯,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了学习之中。即使是周末,他也一如既往地坚持白天自修,晚上上晚自习。
当然选的课多了之后,难免会有冲突,他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一个快速修学分的办法,就是“重点课程听1/2的课,非重点的课程听1/4的课,如果是简单而无多大意义的课程,很可能一个学期只去两次就够了,第一次是报到,第二次是考试”。
当然,雷军这种学习方法的前提是这个人足够聪明和足够勤奋,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雷军这样同时选多门功课,而且门门优秀还能得到奖学金。到大二结束的时候,雷军不仅读完了大学四年所有课程,还完成了毕业设计,在此期间他还获得了武汉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的称号。
电子一条街的“名人”
雷军学习刻苦勤奋是出了名的,而在计算机专业学习方面他则充分发扬了认真钻研、大胆创新的精神。那个时候大学的计算机教学远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只有理论课,到了大一下学期才有上机实践的机会。
雷军第一次上机的时候,感到很激动。虽然早就听说关于计算机的种种知识,但是真正见到电脑还是第一次。当时学校用的是Motorola68000(相当于Intel8088)机器,540K的内存,运行Unix操作系统。即使这样的机器也不够学生使用,那时候上课是八个人共用一台电脑。
即使那样,雷军依然掩饰不了激动。当老师在黑板上教大家写出一系列的任务指令符号,比如移动指令、算数指令、移位指令等等,然后大家在计算机上操作生成各种各样的结果的时候,雷军觉得电脑太神奇了。虽然早在书本上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只有真正接触到电脑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电脑世界的美妙,雷军从使用计算机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头扎进去,从此不能自拔。
但是毕竟一节课的时间太短暂了,何况是八个人同时使用电脑,往往一周的计算机课下来,雷军也没有几次实操电脑的机会。
即使这样,雷军还是凭着自己的勤奋不断地学习。他从图书馆找来所有有关Pascal语言的相关书籍,但是当时市面上众多的书籍之中,很少有能把Pascal语言说清楚的。这些书大略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写的,结果作者把所有人都当成专家,普通读者很难看懂;一种是非专家写的,往往东拼西凑,而且多有错误遗漏。雷军有感于此,整理了各种书籍中的材料,并根据自己上机时的实践经验,写了一个给自己看的《Pascal编程语言》。那一年他的“Pascal程序设计”课程作业得了满分,到大二的时候,他自己写的Pascal程序作业被编入了大一的教材之中。
雷军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和踏实肯干被老师发现之后,有很多老师让雷军帮他们做项目。雷军很高兴,因为他除了能学习到新的东西之外,还能有较多上机的机会。在完成老师的项目之余,他可以完成自己的编程项目。雷军业余时间完成的各种计算机编程项目,曾获得过“挑战者”大学生科研成果三等奖,以及两次湖北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大学里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了雷军的编程天才。在那之后不久,他逐步把自己的编程天才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开启了自己的计算机创业之路。
雷军痴迷于电脑,但是学校的专业课上机时间,每周只有两小时左右。这对雷军来说实在太短了,即使帮助老师做一些项目可以拿到机房的钥匙,但是机房一样有严格的管理,上机的机会也不是每次都有。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电脑,雷军就想去其他的地方找找机会。当时一台电脑售价几万元,个人不可能买得起。但是卖电脑的地方一定有电脑,所以他大二后期每天一有时间就去广阜屯的电子一条街去转转。
武汉的电子一条街(或科技一条街)位于洪山区珞瑜路,从武大东门出去穿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大约走十多分钟就到了。
从1986年开始,在“学海淀经验,建武汉硅谷”思路的指引下,广阜屯像早期中关村一样,大量“街面店”迅速滋生出来,大大小小的电脑公司数以百计。虽然这些公司和店铺都是在十几平米或者几十平米的平房中诞生,但是不能否认这些小公司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阜屯的电子一条街逐渐形成了气候,卖电脑的,做软件的,打印的,维修电脑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北有中关村,中有广阜屯,南有海印城”也成了当时比较流行的说法。
雷军每天在这里闲逛,这家看看,那家看看,久而久之他对哪家店铺擅长经营什么如数家珍。
但是看得再多,也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更不用说使用别人的电脑了。雷军想来想去,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也许跟店主说自己要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兼职,可能是换取别人许可使用电脑的好办法。但他毕竟是个学生,和人打交道难免有些紧张。雷军在他观察过的一家综合性公司门前驻足很久,也没想好怎么和老板搭话。
这时一个人从身后走过来,看到在门前驻足的雷军,就问了一句:“小伙子,买软件吗?”
雷军没想到后面突然有人说话,就更紧张了,忙说:“买!不、不买!我是……我是想来找工作的。”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话说完的。
那人哈哈一笑:“找工作啊,正好,我的面包车上有些电脑和打字机,你帮我搬到店里吧,搬得小心点,可别摔坏了。”
雷军没想到搭话竟然这么简单。他也不多说话,直接去车里搬电脑。一共两台电脑,十台打字机,东西倒不多,但是也费些力气。雷军搬电脑的时候看了电脑的型号,是最新的IBM-PC386,市场上的售价大概要3万多元,比起学校的老古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老板拿出5元钱给雷军,说自己这里不常有活儿,不过要是需要搬运工的时候会随时找雷军。看到他盯着自己刚买回来的电脑看,老板笑了笑:“你也喜欢这个?”
雷军没理会老板递给他的5元钱,他说:“是啊,我喜欢电脑,可惜学校里没有这么好的机器。”
“没看出来你还是个学生,在学校学什么的?”老板显然对雷军感兴趣了,刚才还以为他就是一个想找活儿干的搬运工。
“我学计算机的。”雷军说着,眼睛还是盯着那两台未拆箱的电脑看。
“原来还是个行家,我说怎么跑到电子一条街来找工作了。不过实话和你说,我们这些店铺都是小本经营,没有钱招人,不光我这家,这条街上的店铺都差不多。一般都是自己家里人帮忙,没什么规模效益。”老板说。
雷军一摸脑袋,说:“我就是想找个社会实践的地方,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给不给钱没关系,平时我能在这儿帮些忙就行。”
“那敢情好,那你在这儿试试?我给不出工资,也不和你客气,每天管顿中午饭倒还是能行的。”老板说道。
“那就这么定了,我没课的时候就过来帮忙,”雷军很是高兴,“老板,你这两台电脑买了是卖的吗?”
老板一笑:“刚才进来就看到你盯着这两台电脑看了。其中一台是帮一个朋友买的,因为我们长期做打字机,和北京的公司有些联系,就帮一个朋友从北京买了一台新的386。当时听别人介绍,我也觉得这个东西好,就想放一台在店里做样机,如果有人需要,我可以帮别人订购。”
“老板你很有眼光啊,这个机器真的很好。既然做样机,那事不宜迟,我们赶快把它组装起来吧。”
不一会儿,两人把电脑组装完成,开机之后,屏幕上显示出输入命令符号的界面,雷军对着崭新的386电脑艳羡不已。
既然是演示的电脑,就得有演示的内容,除了基本的命令语言,雷军找来一些实用软件在386上做演示,也包括一些小游戏。
这家不大的小店因为这台最新的386电脑一度门庭若市。当然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毕竟那个时候电脑的主要消费者还是以高校以及一些先进的技术企业为主。
在这家小店做了几个月之后,雷军在电子一条街上开始有了名气。电子一条街上的老板很快都认识他了,经常和他聊天。由于他是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并且对电脑编程非常专业,认识的人多了,机会就逐渐多了起来。雷军后来又到几家不同的公司帮忙,其中有几家是做软件的。在那里雷军的编程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而且他的编程开始注重实用性,这为他后来开发软件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神秘的“黄玫瑰小组”
在武汉这条电子一条街上,还有一个和雷军齐名的人,叫王全国。王全国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是这条街上的技术权威。两个人在武汉电子一条街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那时候并没有软件流通的正规渠道,没有互联网,所以大家一起交流的是各自手里有的软件。
王全国因为是大学老师,并且最早在电子一条街淘软件,他那里基本上就是各种软件的集散地。雷军也喜欢软件,而王全国的名字早就在雷军的耳朵里磨出了茧子。
1989年年初,经人介绍雷军终于见到了这个名气比自己还大的王全国。两个人说起软件和编程来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7月的时候,王全国接了一个写加密软件的工作,听说雷军之前曾经写过一个加密软件的内核,就决定找雷军合作。
当时软件盗版很厉害,一个软件刚刚上市,只要销量好、有市场,过不了几天市场上就会有大量的盗版软件出现。由于软件都是储存在磁盘上,通过磁盘发行的,如果要防止盗版就必须对磁盘进行加密。但是当时加密技术并不成熟,市场上并没有特别好的加密软件。
王全国觉得做加密软件有很大的市场机会,而且工作很有挑战性。对他来说“要不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一开始的方案是他和雷军各自写一个软件出来,然后再做修改。但是考虑到雷军8月15日就要开学,时间紧迫,两人便决定由王全国做加密软件的界面,而雷军完善加密软件的内核。
雷军写软件,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速度很快,如果有问题就在写软件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而王全国则喜欢谋定而后动,先“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有没有窍门,然后再动手,速度有些慢,但是可以避免出错。”别看两个人性格迥异,写软件的风格也大不相同,但是这一次的合作却出奇的成功。
大概花了两周的时间,这款被命名为Bitlok0.99的加密软件终于问世了。软件做完之后,王全国觉得这款软件一定会取得成功,就想给自己和雷军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为软件署名。当时热映的电影是《神秘的黄玫瑰》(一部罗马尼亚电影,讲述一个绰号“黄玫瑰”的绿林侠盗与腐败政客斗争的系列故事),所以王全国就决定用“黄玫瑰小组”(Yellow Rose Software Workgroup)署名他们刚刚开发出的软件。
Bitlok0. 99上市之后,反响十分不错,在加密软件领域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Bitlok0.99也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加密软件之一。而“黄玫瑰小组”同样声名鹊起,成为了当时软件圈数一数二的开发团队之一。
Bitlok0. 99的成功,使王全国按时完成了任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事后王全国把公司发的50元加班费给了雷军,雷军也没有客气,这50元成为了他写软件生涯中赚到的第一笔报酬。
正当雷军沉浸于初次成功的喜悦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是风传Bitlok0.99成为最成功的加密软件之一后,一些解密高手专门针对Bitlok0.99进行破解。雷军自然不甘示弱,与那些解密高手们见招拆招,到最后,雷军累计对程序做出了20多种算法的改进。这已经不是对软件的升级了,而是上升到了程序员之间技术与胆识的较量,成为了真正的高手对决。
雷军开发的第二款商业软件,是一款专业的杀毒软件。这次和上次一样,仍然是与人合作,雷军选择的合作伙伴是他计算机系的同学冯志宏。冯志宏在武大虽然没有雷军的名气大,却同样是实力派的计算机高手,而且冯志宏还在《计算机世界》上面发表过文章。
1990年计算机病毒开始流行起来,雷军和冯志宏对计算机病毒都很关注,一心想写一个杀毒软件。寒假的时候,两个人决定一起完成这一项看起来十分复杂的工作。编程就要有电脑,这次他们选择在校外一家公司的电脑上进行编程。两个人分工合作,配合得十分默契。但是时值假期,又是寒冬,既没有食堂的饭菜,也没有充分的保暖措施,两个人饥一顿饱一顿,脚也生了冻疮。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两个人开发出了他们所想要的杀毒软件——免疫90。
雷军和冯志宏决定将软件按260元一套发售。免疫90一经上市,就有大量的计算机用户选择购买使用。相对于同期市场上的杀毒软件,免疫90既可以查找病毒,又可以有效杀毒,操作简单而且查杀效果好,受到了用户的好评。后来在雷军计算机老师的推荐下,免疫90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免疫90之后,雷军决定继续把杀毒进行到底。除了杀毒软件之外,他决定做一个硬件防病毒卡。从后来的发展观点来看,硬件防毒不如软件防毒有效,因为电脑病毒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只有坚持不断更新杀毒软件,才能跟上这种趋势,硬件防毒卡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过当时硬件防毒卡确是开发的热门。雷军和冯志宏辛苦研发的硬件防毒卡还没有成功,华星的硬件防毒卡率先在市场上发售,雷军认为错过了第一的机会,决定放弃。1990年前后,公安部介入了反病毒软件的统一管理。而且市场研发杀毒软件以及硬件防毒卡的公司也逐渐多了起来。雷军和冯志宏决定放弃免疫90的更新,退出了杀毒软件的市场。后来想起这件事,雷军还多少有些后悔,“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市场能力,所以很快就放弃了。我当时认为不是第一个做出来的就没有市场,时隔这么多年,我才知道别人做出来了,并不意味着自己不能做。我错过了这次机会。”不过时光不能倒流,这也是雷军成长中所必须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不过雷军在这段时间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后来他根据在反病毒领域的工作经验,在《计算机世界》上发表了多篇关于电脑病毒的文章。雷军一下成了小有名气的反病毒专家,湖北省公安厅还专门请他讲课,讲如何防止电脑病毒。除了名气之外,雷军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收入,虽然写软件赚的钱无法与后来的过亿身家相比,但是这钱却为雷军开启了日后的财富密码。
羞涩创业:三色公司
不知是因为受《硅谷之火》一书影响,还是电子一条街那些公司的启发,大四这一年,雷军和王全国、李儒雄等人经过一番筹划,合伙办起了一家名为“三色”的公司。
关于“三色”名字的由来,雷军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世界就是由红黄蓝三色演变过来的。”此外,“三色”还有另一个解释,红色是从小到大受到的党的教育,黄色是20世纪80年代物欲横流和拜金主义所构成的现实世界,蓝色是IBM的颜色,也是电脑屏幕的颜色,代表的是IT梦想。
从公司名字就可以看出,创业的几个人都是怀揣梦想而略带理想主义的人。
公司成立的时候,电子一条街的很多老板都来道贺,说他们这是书生报国,又有头脑又有技术,将来一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他们这些小本经营的店铺将来要跟着三色公司一起做大生意。
别人的赞美固然好,但是公司却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那时候三个人都没有钱投入进来,雷军是穷学生,王全国和李儒雄虽然有工作,但是微薄的收入比起成立公司的启动资金来说,又相差太多。虽然成立了公司,开始时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雷军和王全国在学校有宿舍,其他人则在饭店长租了一个房间。开会、研发、设计、制作,所有的事情都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完成。即使条件简陋,他们还是尽可能多地找来了几台电脑,里面有一台386,两台286,还有一些更老的机型。
直到公司从第一笔订单赚到四五千元,公司才有了第一笔收入,算是启动资金了。后来三色公司把主要业务定位为仿制汉卡。
汉卡是一种将汉字输入方法及其驱动程序固化为一个只读存储器的扩展卡。1985年联想的倪光南开发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汉卡。联想发展的早期,汉卡一直是联想的主要收入来源。
仿制汉卡是他们当时经过分析之后觉得最有市场潜力的一项业务。所谓仿制,就是找来市面上的汉卡,对其进行比对研究,再制作出全新的汉卡,当然程序编码等全部要他们自己研发设计。
当时,研发的主力是雷军和王全国,所以雷军经常被他们从武大的晚自习教室叫出来开会。时间晚了,五六个人经常挤在那个狭小的房间里凑合睡一晚,睡不下的人就起来干活。实际上,大部分的开发工作他们都是在晚上完成的,因为晚上安静一些,也更容易集中精力。
不久之后,汉卡设计制作完成。雷军和王全国对刚刚做好的汉卡进行了测试。当他们觉得汉卡的技术没有问题之后,就开始让李儒雄跑市场做销售。
创业艰难,如果说开发还是小事的话,那么销售对他们这些电脑高手来说就成了一件头疼的大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销售的经验,更不要提怎么管理公司,所以那时候他们的工作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毫无章法可言。
销售这种事情总要碰机遇,时间久了就会有机会上门。李儒雄他们逐渐找到了客户,打开了市场。虽然一开始客户并不一定认可,但是试用之后发现三色公司的汉卡很好用,而且500元左右的汉卡比联想推出的1000元左右的汉卡要便宜很多,三色公司的汉卡开始受到顾客的欢迎。
当汉卡逐渐被市场认可,收到的订单越来越多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生产能力。汉卡是插在扩展槽上面的芯片,这种硬件没有专业的设备是很难批量生产的。那时他们几个人每天开足了马力,也才能做出5块左右的板子,根本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电子器件原材料的紧缺也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问题。
当然这还不是最糟的,另一个坏消息是仿制者的出现。虽然他们的汉卡一开始就采用了雷军设计的Bitlok0.99加密,但是汉卡上市不久还是被破解了,仿制者还窃取了他们的软件信息,但产量比他们高很多,一次能做500块汉卡,一块只卖200元。对于创业期的三色公司来说,这不啻于雪上加霜。
公司的汉卡卖不出去,又没有新的产品可以推出,过了不久,公司账面上的钱就全部花光了。雷军是学生,王全国和李儒雄则是辞了职创业的,公司不挣钱他们也没有了生活来源。一个和雷军一起创业的兄弟平时喜欢打麻将,而且打得还不错,基本上赢的时候多输的时候少。雷军他们几个实在没有钱了,就派他去和食堂的师傅打麻将,运气好的时候能赢回很多的饭菜票。然后他们几个就一起去食堂大吃大喝一顿,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半年之后,三色公司面临解散。虽然大家心中不舍,但公司靠几个好朋友感情好无法维系下去。雷军后来认真分析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认为三色公司解散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我们这些书生创业,自以为了不起,加上电子一条街的老板稍微一夸,我们就不知自己是谁了。结果空有技术却不懂经营,处处碰壁;另外公司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发展方向,虽然仿制汉卡一开始取得了成功,但是硬件方面毕竟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几个人关系很好,但是公司一直没有管理,想到哪做到哪,一切充满了盲目;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公司一直缺乏资金,而那时候并没有融资的渠道。”
三色公司轰轰烈烈地创立,却平平淡淡地收场。雷军和王全国分到一台286和一台打印机,李儒雄和另一个人分到一台386和一台旧电脑,这就是当时公司的全部财产。
停办三色公司的第二天,走在阳光明媚的武汉大学樱花路上,雷军感叹:“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真轻松啊!梦魇般的日子过去了,迎来的是新的生活。”
虽然三色公司的历史就此结束,但雷军更精彩的新征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