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8200000005

第5章 导言:我们的美德(2)

立国之本中尊重少数的意图被如此颠倒,真是令人惊愕。美国的缔造者认为,少数一般来说不是好事,他们跟宗派差不多,是不顾公益的自私团体。与早先的政治思想家不同,他们对压制宗派、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同质性的公民社会不抱希望,所以他们建立了一种精巧的机制,包容宗派但让他们相互抵消,使人们能够追求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利益仍然是他们头脑中的指导思想,虽然它是通过包容宗派实现的,不像古典政治思想那样直接。这些建国者希望让国民的多数关心基本权利,这样可以防止多数用自己的权力去践踏这些基本权利。然而,在20世纪的社会科学中,共同利益已不知去向,对少数的否定性意见也随之消失了。为了保护少数,连“多数”——现在被理解为私利——这个概念也被取消了。这打破了宪政思想中多数与少数之间的微妙平衡。在这种看不见公益的视野里,少数不成其为问题,保护它们便成了政府的核心职能。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可以在——举例来说——罗伯特·达尔的《民主理论的前言》中清楚地看到。比起那些不太热心的人,真正热心的个人或群体,应当为他们的“热情”或“担当”——这是代替了理性的新的政治理由——而得到特殊的关注和权利。建国之父希望减少和阻止狂热,达尔却给予鼓励。

这种少数论对于所有的人,无论他是反动分子还是进步分子,对于20世纪20和30年代那些仍然不接受宪法强加的政治解决方案的人,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反动分子不喜欢看到阶级特权和宗教体制受压制。出于不同的原因,他们根本不能接受平等的观念。南方人非常清楚,宪法的核心是对平等的道德信仰,所以它谴责对黑人的隔离制度。宪法不仅是一套统治规则,而且有着在整个合众国实现一种道德秩序的内涵。南方的作家和史学家对美国人看待自身历史的观点一向有着强大的影响,这一点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他们相当成功地把自己的“独特风俗”描绘成一种受到宪法蔑视的、具有迷人的多样性和个性的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为了给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合乎现代的辩解,恰好需要开放的理想和消除民族中心论,以免受到那些要求与固守家园者享有平等权利的外来者的侵扰。南方人对所谓宪法无效的浪漫描述,以及他们对“大众社会”的敌视——它充斥着技术、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和自私的个人,这使牢固的有机共同体受到了破坏——对各种政治色彩的不满都有吸引力。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与过去为保护南方的习俗免受宪法权利和联邦政府落实这种权利的权力的威胁而提出的意识形态如出一辙。这是左派和右派为反对所谓“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民主而结成的古老联盟。

20世纪20和30年代的进步派不赞成宪法保护私人财产以及它对多数意志及人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所做的限制。对他们而言,平等走得还不够远。斯大林主义者也发现,把民主定义为开放性对他们有好处。美国宪法和苏联的理论与实践完全是南辕北辙。但是,如果民主意味着无限制的开放,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不允许根据自然权利对苏联的现实进行教条主义的指责,那么他们的生活方式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仍记得上小学时用过的历史教科书,光洁的精美纸张印着一些新图片,展示令人向往的集体农庄,那里的农民一起工作和生活,没有利润动机。(孩子们不懂得这些问题,但他们很容易接受宣传。)这跟我们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并不了解它,仅仅是根据我们的文化偏见对它做出反应。

认为美国很褊狭的性冒险家玛格丽特·米德等人对我们说,我们不仅必须了解其他文化,学会尊重它们,而且能够从中获益匪浅。我们可以追随它们,放松自己,从我们的禁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约束的观点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到文化集市上逛逛,给受到清教负罪感压抑的个人偏好找到增援。所有这些倡导开放的导师们,对《独立宣言》和宪法要么不感兴趣,要么积极地予以反对。

民权运动为这种思想变化提供了极好的例子。运动之初,几乎所有的重要领袖,不管他们的策略和性情有何差别,都依靠《独立宣言》和宪法。他们不但能够谴责白人极端不公,而且能指责他们违背了他们自己最神圣的宗旨。黑人是要求平等的真正美国人,这种平等是根据自然和政治权利而属于作为人的他们。这种态度暗含着对自然权利原则及其在宪政传统中的基本效用的坚定信念,这种传统虽然受到玷污,但长远的趋势仍是使那些原则得到落实。因此,他们通过国会和总统,尤其是司法系统,为实现这些原则而努力。相比之下,取代了传统的民权运动的“黑人权力”运动——除了虽然过分但可以理解的对自尊的强调和拒绝通过乞求获得承认之外——的核心观点是,宪政传统一直是腐败的,是为保护奴隶制而设立的。它要求的是黑人的身份认同,而不是普遍权利。重要的不是权利,而是权力。它坚持黑人应作为黑人,而不是单纯作为人得到尊重。

然而,宪法并没有允诺尊重黑人、白人、黄种人、天主教徒、新教徒或犹太人。它所保证的是对个人权利给予保护。可是对于今天占多数的美国人来说,这已经证明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状况给美国青年的教育造成的后果是,他们对美国历史和那些一向被视为美国英雄的历史人物了解更少了。这是他们带进大学的跟他们的生活有关的少数知识之一。但是,除了学到一些有关其他民族和文化的零散事实以及一些社会科学套话之外,他们缺少任何系统的知识。这没有多少意义,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关心要想把另一些地方和时代的精神传达给年轻人时需要做些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看不到这跟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情感有什么关系。在受这种教育灌输的年轻人中间,渴望全面了解中国、罗马或犹太人的人如同凤毛麟角。

恰恰相反。人们对这些事漠不关心,因为相对主义泯灭了教育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动力。美国年轻人对外国的了解和兴趣越来越少。过去还有很多学生真正了解并热爱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因为他们梦想去那里生活,认为学习它们的语言和文学会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趣。这样的学生几乎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顶多是那些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问题感兴趣,想帮助它们实现现代化的学生,当然,他们对这些国家的古老文化也给予充分的尊重。这不是在向别人学习,而是一种屈尊,一种伪装的新帝国主义。这就是“和平队”的精神,它不是鼓励学习,而是一种世俗版的施恩。

实际上,开放导致了美国的固步自封——美国之外的世界呈现出单调的多样性,它顶多让人了解到价值是相对的,而我们这里创造着我们想要的各种生活方式。我们的开放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别人。可见,大肆张扬的大开放其实是大封闭。再也没有人希望其他地方和其他时代还存在着能够揭示生活真谛的伟大智者——除了少数仅存的年轻人还在从权威那里寻求捷径。马基雅维利尽力从每天的忙碌中抽出几个小时,“穿上堂皇气派的服装,进入古人的殿堂与他们对话”,这种真实的历史感已经死了。

所有那些推行新式教程的人都跟这种历史感无关。他们看重的是鼓吹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却毫不关心它们的真实内容。当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相互猜疑、相互仇视时,那未必是美国最美好的时光,但他们至少能严肃对待自己的信仰,他们努力获得的多少令人满意的生活状态,不是漠视自己心灵的结果。实际上,今天的美国青年只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意识,即存在着多种文化;以及从这种意识中产生的甜美道德观:大家应该和睦相处,何必争来争去。在1980年伊朗危机期间,一位人质的母亲很好地表达了我们当今的教育原则。她不顾自己国家的政府明确表达的要在那个星期营救人质的意志,到伊朗去恳求释放她的儿子。她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母亲有救自己儿子的权利,也有学习新文化的权利。这是两项基本权利,她这次旅行使她一箭双雕。

实际上,在四十年前的美国也许更容易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我读大学时,有个年轻的密西西比人,随弗吉尼亚大学辩论队来访期间在我的宿舍暂住了几天。这是我第一次遇到一个聪明的、受过教育的南方人。他给我解释了黑人的下贱,为种族隔离辩护,认为这一切只是独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是个活泼可爱、让人着迷、健康的年轻人。但是他让我害怕,因为我仍然是个种族中心论者。我把自己的北方人信念看作普遍信念。“人各有命”这种哲理尚未完全得势。幸运的是,后来出现的美国文化的同质化使我们得以避免不愉快的对抗。现在,只有那些显然病态的下层人持有我这位年轻来访者的种族主义观点。南方人帮助革新了我们的文化理念,可是他们竭力保护的南方文化却消失了。

让年轻人思想开放的方法之一是让大学开设非西方文化的课程。很多讲授这类课程的人都是真正的学者,热爱自己研究的领域,但是,有许多可学和应当学的东西,却无人提出要求,也没有人提出增设哲学和宗教课的要求,所以我总是从上述要求中看到一种蛊惑人心的意图。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别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方式并不优越。这再一次说明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课。这种要求是建立一个世界共同体并培训其成员——没有偏见的人——的努力的一部分。但是,假如学生对任何非西方文明的精神真的有所了解(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会发现,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中心论的。它们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好,别人的低劣。希罗多德告诉我们,波斯人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与他们毗邻的民族次之,与这些民族毗邻的又次之,同心圆离波斯中心越远,价值就越低。这就是民族中心论的定义。类似的现象无所不在,就像母子乱伦的禁令一样。

只有在西方国家,也就是在受希腊哲学影响的国家,存在着对按自己的方式认定善表示怀疑的某种意愿。人们应该从研究非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仅偏爱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相信它是优于其他生活方式的最佳生活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甚至自然的现象——这恰恰与要求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的初衷相悖。我们实际做的事情就是在实践着一种西方的偏见——我们用它来悄悄表明自己文化的优越——并且毁掉了证明其他文化合理性的证据。对异域文化进行科学研究几乎是西方独有的现象,从源头上说,它显然跟寻求新的、更好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或者至少希望证明我们的文化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而其他文化都没有感到有这样做的需要。如果我们打算向其他文化学习,我们就必须怀疑从事这种科学研究是不是一个好念头。逻辑上的一致性要求主张开放的教授尊重他们在各地发现的民族中心论或封闭性,然而,他们在抨击民族中心论时,实际上却在断言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科学理解力的优越性,也没有意识到不承认这种优越性的另一些文化的低级,同时又在拒绝赞成这种优越性的任何主张。他们对自己科学的优点既肯定又否定。他们面对的问题类似于帕斯卡在理性与神启的斗争中面对的问题,但缺少迫使他放弃科学转向信仰的思想妥协。

非西方文化的封闭性或民族中心论的理由十分清楚。为了保护自己,人必须热爱并忠实于自己的家庭和民族。只有当他们认为自己的东西很好,他们才能对它心满意足。父亲喜欢自己的孩子肯定胜过喜欢别的孩子,公民热爱自己的祖国也一定超过热爱别人的国家。这就是神话存在的原因——为这些归属感提供正当理由。人需要为自己找个位置,需要给自己定位的意见,那些强调根基重要性的人强烈地表达着这种愿望。与外来者和睦相处的问题,不如成为内部人,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来得重要,有时甚至相互冲突。跟个人或民族的健康不相容才是极大的褊狭,而大开放的思想难免会让文化解体。把至善与一己之善牢牢地绑在一起,拒绝承认它们之间有差异,以及对一个民族有着特殊意义的宇宙观,这似乎构成了文化的前提。这才是让大学生学习非西方文化的真正结果,它使学生重新热爱自己的文化,远离使他们丧失文化归属感的科学。在这件事上,科学像是对文化的威胁,是一种动摇根基的危险诱惑。简言之,他们坠入了处在认知之善和文化之善之间的一个没有人迹的境地,把他们置于这种境地的,正是那些无力指导他们的教师。必须从别处寻求帮助。

同类推荐
  •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是尹建维先生积数十年功力对《论语》的章句反复琢磨,加之职场的磨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体悟,因此读来不会索然无味,反而对《论语》有豁然开朗的明白乐趣。读者可作为研究《论语》参考,亦可作为寻求人生目标的生命之书展读。书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达,“钞”是用白话发挥“疏”,并且强调《论语》智慧的应用。《论语印心》一书有三个特色:以经解经、孔老会通、时代应用。《论语印心》以《论语》接人,视《论语》为立身、立世、开慧之善器。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中华茶道(第二册)

    中华茶道(第二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实用春联精粹

    实用春联精粹

    《实用春联精粹》向读者朋友介绍了关于春联的基础知识及创作,并整理了中国最经典的实用春联和搜集了民间截至今天最新的春联作品。《实用春联精粹》囊括了从古至今的名人、专家最经典的春联作品。
  • 杭州:烟柳画桥中的写意时光

    杭州:烟柳画桥中的写意时光

    本书为“城市映像”系列之一,以杭州为主题城市。主要收录了现当代著名作家,如俞平伯、郁达夫、丰子恺、张抗抗等人关于杭州风土人物的经典之作。通过他们的笔触,可以看出杭州历史的兴衰更替,人文风景的如诗如画。文笔含蓄隽永,读来韵味悠长。
热门推荐
  • 重生绝品狂仙

    重生绝品狂仙

    一名重生后的先天高手来到了擎天大陆上,开始了自己的修炼之旅……靠自己前世经验一步一步的境界朝上狂奔,为擎天大陆创造无数传奇!
  • 御选语录

    御选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嫣然笑睥天下:醉心皇后

    嫣然笑睥天下:醉心皇后

    她穿越时空,获得倾世容颜,却注定被卷入帝位争夺的阴谋。她情窦初开,却发现最爱之人竟是自己的兄长。霸道自负的洛沉佑对她不屑一顾,却逐渐被她的善良和孤傲吸引。她以为沉冷邪魅的訾祁穆会是自己的良人,可她的信任只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利用。江山与美人,是亘古不变的选题。最后的最后,她终于感叹,或许,作茧自缚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如果遇见印枫轩是她犯得第一个错,那么碰上訾祁穆就是第二个。曾经山盟海誓何其温暖,但终究只是让她兑现最初那一句:“若是你负我,我定会亲手毁了你的江山。”
  • 女王威武之大神拐回家

    女王威武之大神拐回家

    女神很受伤——暗恋三年的男神游戏里结婚了,新娘却不是她。大神很无奈——寻找三年的女神游戏里遇见了,是敌却不是友。*大神定律:管他敌对还是盟友,是他的必须是他的,抢也得抢来!*某女网上失恋,决定现实恋爱,锁定目标:邻院校草学长。可是……那啥……学长竟然网恋?然后拒绝了她?呃?学长的ID怎么那么眼熟?*且看女神与大神如何斗智斗勇,现实网络两番较量,究竟谁输谁赢?谁才能抱得美人归?咳咳,虽然结果是一样的……*【强势初遇篇】图书馆自习室。“同学,麻烦让让,这是我占的位子。”某女气势汹汹。某人抬头,茫然不解……某女瞬间被秒杀:“那啥…学长您坐,我先走了。”某人目送某女狂奔而去的背影,纳闷不已:他啥也没说啊!嗯?她的位子?翻出被他随手从桌面收到桌柜里的白纸,才发现上书六个大字:萱萱占座专用。某人哭笑不得,竟然有人拿一张白纸占位?远去的某女拍了拍扑腾直跳的小心脏:要不要这么玄幻?刚决定要倒追他,这就遇上了?*【本文1V1,绝宠无虐,轻松搞笑,希望亲们喜欢!】
  • 非洲狮传奇3:猎豹来袭

    非洲狮传奇3:猎豹来袭

    在一次玩游戏时,凯米丽发生意外被猎豹叼走,她一次次避开了猎豹的攻击却不幸掉进了湍急的戴斯瑞尔河。当追寻而来的亲人们放弃寻找时,凯米丽却从不知名的草原上醒来,并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经历。她结识了幼狮安迪,在安迪的帮助下找到了回家的路,经过重重困难之后,家已近在眼前,凯米丽却再次遇到对她恨之入骨的猎豹,与猎豹的一战不可避免……
  • 101次枕边书

    101次枕边书

    沈千树和夜陵在法国相知相爱,却因夜陵的病被迫分离。七年后,小童画红遍大江南北,成了国民儿子,夜陵看着酷似自己的小脸。“你是谁?”小童画:嘿,便宜爹地!
  • 畏宠潜逃:这个王妃有点刁

    畏宠潜逃:这个王妃有点刁

    他之与她,是幼年的微茫之光;她之于他,是那年的记忆浅淡。他是龙之九子,是南国最不受宠的皇子,离宫五年,一朝凯旋,他平定荒漠之乱,扳倒当权之人,登基称帝。她是荒漠里最小的公主,八岁丧母,十六岁成为南城中最富盛名的花魁,她是九王侧妃,却在九王称帝后,销声匿迹,无人寻得她的踪迹。*“世人都道你睿智无双,却不知你这记性竟不如那三岁孩童。”“世间万物,记一人足矣。”她一直以为来日方长可以解决世间万事,却不曾想人之一生,也许等不到来日,也错失了方长。
  • 慕色贪欢

    慕色贪欢

    “贪财好色这不人之常情嘛。”我淡淡的望着身旁面色阴沉的少年,“怎么?不服?”
  • 海水太咸

    海水太咸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