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00600000002

第2章 译序(2)

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

作者哈代在1883年曾写了一篇近似农村调查报告的文章《多塞特郡的劳动者》。文章除了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多塞特郡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之外,也分析了农村的基本结构。他指出,那时的农村主要由农场主(包括“在外地主”的代理人,如燧石顶那个农场主格罗比)和农业工人两大阶级构成。农场主拥有土地和房屋,招雇劳动者进行农业经营。在这两大阶级之外,农村中还有个由木、石、铁匠及小商小贩之类构成的阶层。这些人往往较为见多识广,生活又很稳定,在农村有相当的影响,虽不能跟农场主分庭抗礼,却也不大受他们的制约,因此也不受他们的欢迎。农场主为了形成自己的一统天下,一有机会就要把他们排挤出去,逼得他们往市镇集中,形成市镇上的负担,甚至不稳定因素。排挤的方式之一是一等他们的房地租期到期便抽回房和地。苔丝家的房屋土地租期是到她父亲死亡为止的。父亲一死租约就到期,因此在小说开始不久苔丝的母亲谈到父亲的心脏病时,那话里的不祥之兆远远超出了表面的意义。

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大娃娃,也是一脑子虚荣。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到苔丝头上。偏偏苔丝又深情地爱着几个弟妹,不忍心看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已决定了苔丝的命运。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苔丝只是一个农村姑娘,并非是什么女性的懿范。若不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和社会的歧视她原可以跟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但是多嘴的特令安牧师带来了有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让她的父亲多喝了几杯,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勇敢的苔丝只好带了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没想到闯下大祸,弄死了“王子”,开始了她的悲剧。

这悲剧的开始,也反映了她的性格。她是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遭到厄运的。她太纯洁,太勇于作自我牺牲。她的这个性格却不断地给她带来灾难。这真是莫大的不公平。

猎苑事件之后,她选择了离开阿历克自己回家的路,这是一个朴素的决定。跟自己并不爱的人谈情说爱,硬要他娶她,她做不到;跟他鬼混下去,她更做不到,于是便离开。她的逻辑就是这样简单。不过她也并非不明白这个决定的后果。她的决心是朴素的,也是勇敢的。

这里有个传统的男性中心贞操观念的问题。按那传统,妻子的贞操是丈夫的特权,妇女失去贞操就是不洁。因此,一个女人被某个男人占有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跟他结婚,无论对他有没有感情。而男性却没有守贞的义务。连克莱尔这样自认为思想开明的人也并不把自己的放荡当一回事。他不但曾在伦敦跟一个成年妇女有过四十八小时放纵的历史,而且曾打算带了伊兹·休爱特到巴西去。但他并不怎么内疚,反倒对苔丝的失贞长期耿耿于怀。

苔丝的选择实质上是用纯朴的逻辑对传统的贞操观念的一种否定,表现了她本性的纯洁,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传统的贞操观念在苔丝身上仍然有着严重的影响。她原是个勇敢坚强的人,自从猎苑事件之后却总是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畏缩退让,表现软弱。她看到人家刷《圣经》语录就惭恧不安,在教堂见到人家窃窃私语就神经过敏,她老想着《圣经》里的淫妇,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做淫妇,甚至想过:“如果她因为自己的行为应当被烧死,那就烧死好了,烧了也是一种了结。”

在奶场她一再拒绝安琪儿·克莱尔求爱,就是因为这种自卑感,她不愿意欺骗他。等到她在对方苦苦追求之下终于同意婚事之后,她的纯洁的天性便催促着她不顾母亲的反对而把自己的过去告诉他。由于种种不便她一直没能办到,这才在婚期快到时写成短柬告诉了他。可惜那封信塞进了门里的地毯底下,他没见到。但她仍在新婚之夜向他说明了情况。她爱得真纯,她要求的也是真纯的爱。

但是安琪儿·克莱尔不但不能原谅她的过去,而且怀疑她,埋怨她,责备她。于是形势急转直下。怀着自卑感的苔丝不断地解释、请求,甚至表示愿意做他的奴隶,只要他愿意跟她生活在一起,甚至为了他的利益跟他离婚或是去死。但这一切都在克莱尔心里那道顽固的“金属矿脉”面前“卷了口”。

对这个阶段哈代在好几处做了大段分析。他指出,苔丝若是个普通的女性,她原可以运用她女性的魅力软化他,也可以利用安琪儿的同情心征服他,甚至可以大哭大闹压倒他。但是苔丝太纯洁,太自尊,不肯那样做。他也指出,苔丝可以在克莱尔梦游之后把他梦中的痴情告诉他,唤醒他心中的柔情,造成转机,但是苔丝却体贴他,不愿伤害他的自尊心。

为了追求不含丝毫杂质的爱情,宁可因此而失去爱情,这就是苔丝的高贵选择。苔丝的悲剧正在于她的纯洁。她颇有点像我国的屈原,大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只是屈原这样的决心更多地出自思维,而苔丝则大体出自纯朴的本性罢了。

她的选择严重地打击了自己。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四处流浪打工,长时间连信也不敢写一封,一味痴等着克莱尔回心转意。她参加极其艰苦的劳动,还要受到农场主格罗比的刁难、世人的冷眼和阿历克的纠缠。与此同时,无能的父母还不断向她要钱。在这样几乎是山穷水尽的时候她仍不肯向克莱尔的父母请求援助,虽然克莱尔在出国前曾告诉她可以那样做。她就这样苦苦撑持着,怀着渺茫的希望等待着克莱尔的宽恕,直到那悬在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父亲去世,全家被扫地出门,露宿街头,无家可归。

此时此刻苔丝该怎么办?冷酷而严峻的现实迫使她做了最痛苦的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把自己当做牺牲品,换取了家人的温饱。她做了不纯洁的事,正因为她的心地太纯洁。

到克莱尔蹉跎了一年多的时光从南美回来时她已做了阿历克·杜伯维尔的俘虏。此时的苔丝在精神上已经死去,她的存在只是为家庭献出的一份燔祭。死去的人是无所畏惧的,正当她因为克莱尔的突然出现而大为震惊,痛苦不堪,对阿历克的第二次欺骗怒不可遏的时候,阿历克偏偏又咒骂起克莱尔来。苔丝长期积郁的冤苦、仇恨和愤怒爆发了。她一跃而起,把刀子插进了阿历克的心脏。她保卫了她仍然刻骨铭心地爱着的人,也痛痛快快地惩罚了那蹂躏她、欺骗她,把她的生命全部都撕成了碎片的人。

她这样的爆发已不是第一次。早在她愤然离开川特里奇,阿历克驱车来送行时,她就曾在车上因他藐视她的痛苦而生气,叫道:“我真恨不得一拳头把你打下车去!”第二次是在燧石顶的麦垛上,当阿历克骂安琪儿时,她抓起皮手套砸得他嘴上流血。对她的这一行动哈代说:“稍作幻想便可以把她这一动作看做她那些玩武器的祖宗久经训练的武艺的重现。”那么,苍鹭居卧室里的这一刀呢?也许更是杜伯维尔遗传因子的表现吧!

我们也许可以承认杜伯维尔家族有暴烈的遗传因子,但那爆发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郁积已久的强烈愤怒。这愤怒里有对他玷污了她的身子的仇恨,更有对他破坏了她跟安琪儿的爱情的仇恨。她后来告诉安琪儿:“很久以前,在我用手套打在他嘴上的时候我就担心有一天会杀了他的,因为他在我还单纯幼稚的时候设下了圈套,欺负了我,又通过我欺负了你。是他插到了我俩之间,破坏了我们。”

阿历克罪不至死,苔丝的惩罚显然过当,她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但谁也无法否认那惩罚是正当的,是纯洁无辜对淫邪奸诈的反击。

阿历克死后苔丝并没有逃跑的意思,她追上了克莱尔,两人在布兰肖斯躲了六天。每一次安琪儿提出要继续逃亡时她都反对,说:“要来的总是要来的!”有了这六天,苔丝已经心满意足了。她终于获得了克莱尔的谅解,获得了爱情。

她在悬石神庙的石坛上醒来看到身边的警察时说:“是应该的。安琪儿,我几乎还感到高兴。”然后平静地对警察说:“可以走了。”

苔丝在小说中表现了许多优秀品质,但是哈代选用了一个词概括她:纯洁。这是哈代写作《苔丝》的基本用意所在。他用这个词向传统的贞操观念提出了挑战,否定了男性中心的绝对化的贞操观,揭露了它的不公和造成的危害。

20世纪的世界文坛出现过一些写农民的作品,如美国约翰·斯坦倍克的《愤怒的葡萄》和法兰克·诺里斯的《小麦史诗》中的《章鱼》,但在世界文学史上直到19世纪末写农民的作品却还是凤毛麟角,极为罕见的。《苔丝》是一本写农村和农民的小说,就题材而论,在当时是极其独特的。哈代笔下的世界很小,只有泰晤士河以西、萨默塞特郡以东、巴斯以南、英吉利海峡以北方圆不到一百英里的土地,但他却写出了这里的人和景物、风俗和劳动,赋予了它们巨大的艺术魅力。

1889年,哈代在写苔丝的同时写过一篇艺术短评,讨论了画风独特的画家J.M.W.透纳(1775—1861)的风景画。他说他的画是“一片风景加一个人的灵魂”。这话概括了透纳风景画的特色,也概括了许多艺术品的特色,同时也是哈代的夫子自道。

哈代写《苔丝》写的是人,角色有十来个,却都围绕着女主角苔丝,而景物的描写也大多是“一片风景加一个人的灵魂”地围绕着苔丝。她在鸡场的劳动带几分荒诞,这跟她当时的处境一致。她在川特里奇看到的那个尘灰弥漫的“山精水妖的舞会”跟她马上就要遇到的厄运的情调相通。她在泰波特斯奶场的劳动和恋爱跟那里的欢乐明朗、丰美膏腴的环境一致。她在燧石顶恶劣气候下的艰苦劳动加深了她濒于绝境的失望与沉痛。在她遭到阿历克的骚扰时,她的劳动也特别混乱。这样,环境的情调跟角色的心灵形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反映心态,心态赋予环境灵气,两者融浑辉映,出现了许多动人的笔墨。这是哈代景物描写的重大特点之一,再加上作者诗人的眼光和诗人的笔力,笔下的景物便往往焕发出异彩来。

除了大幅的描写之外,哈代还往往以诗人的目光捕捉住一些小镜头,或幻美,或深沉,很有情趣,给人近似禅机的感受。试看他对奶场人员在消灭蒜苗时的几句描写:

“在他们低低地弯下身子细细地察看着植物时,金凤花便以片片柔和的黄光反射到他们被遮掩着的面孔上,让他们看去仿佛是些映着月色的精灵,尽管阳光此刻正以正午的全部热力直射在他们背上。”

再看下面这个镜头:

“路上的牛马蹄印里蓄满了水。雨水只够把它们装满,却又没有力量把它们冲掉。映在这些小水洼里的星星在她走过时匆匆地闪着光。她要是没见到水里的星星是想不到头上还照耀着星星的——那些宇宙之间最为浩大无垠的东西现在却反映在这样渺小卑微的东西里面。”

前一个例子的独特和幻美,后一个例子的深沉的哲理都把读者的想象引入了一种罕见的境界,显露出了哈代的大师笔力。

同类推荐
  • 不要问我在哪里

    不要问我在哪里

    范小青,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数量巨大的小说创作,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艺术世界。她的叙事风格宛若游龙,显得游刃有余、举重若轻、滔滔汩汩,似乎永远也流淌不完。她的语言节奏在多数情况下是舒缓的、缠绕的,有时略带忧郁,却不浓烈,淡淡的,似有暗香浮动。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些年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作品,专注于小人物的命运,把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生背后的画面与秘密,用淡淡的笔墨写出来,读者可从中领悟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 逆子

    逆子

    一年一度的槐花又开了,把整个槐花巷都浸泡在一种淡淡的芬芳里。对金宝来说这是一种记忆,是一种童年的印象,他想假如他是梵高的话,他一定可以描绘出旁人根本无法感受的那种槐树开花的画面,那种白得铺天盖地,白得让人泪流满面的画面。金宝生命最初的记忆碎片几乎都与槐花巷有关。槐花巷不是很长,两边的老墙远远看是青灰色的。老墙的下半部比较潮湿,满是青苔,有很浓很浓的潮湿气息,尤其是在阴雨的天气里,那些青苔蔓延得很厉害,有时候会蔓延到那些住户的窗台上,把那种潮湿的气息往人家的屋里送,让一些有哮喘的老人咳嗽不已。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最辉煌的名著,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它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被一代代读者承传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3)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 冒充白人

    冒充白人

    克莱尔(Clare)和艾琳(Irene)都是浅肤色的黑人,只要她们愿意,完全可以冒充白人。这两个儿时的朋友在离别十二年的一天,在芝加哥一家饭店不期而遇。这时候,漂亮的克莱尔已经冒充白人,与一个具有种族歧视思想但对她的种族身份一无所知的白人富商约翰·贝洛(John Bellow)结了婚。而艾琳则与一个黑人医生结了婚,在哈莱姆过着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虽然偶尔出于社交需要也冒充一下白人。由于克莱尔冒充白人后,没有朋友,生活很孤单,因此她经常趁自己丈夫出差在外时光顾艾琳的家。她与艾琳的丈夫相互之间产生了好感,都迷上了对方。小说涉及了种族、性别、性倾向等多重议题,同时也展示了二十年代纽约黑白混血人群的生活状况。
  • 伙夫玛曲

    伙夫玛曲

    没有人。门镜里的楼道空旷幽静,仿佛鬼魂都未曾来过。玛曲收回目光,轻步走进卧室。木瓜依旧睡得深沉。月光像要抢走他,噼噼啪啪地钻过纱窗,扑在木瓜的身上,木瓜裸露的身子如同一件钧瓷。玛曲感到莫名恐慌,他想赶走月光,发现早就不用窗帘了,于是就把自己放在月光和木瓜中间遮挡了一会儿。深夜,他走回了客厅,把手中那只快要被捏死的蟑螂放进盒子。盒子是玛曲自己做的,用六块透明的有机玻璃粘成,还用烙铁扎出许多通气孔,做盒子的灵感来自于动物园昆虫世界里的蜘蛛房。
热门推荐
  •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
  • 全球最强大脑

    全球最强大脑

    陈聪:高考落榜又如何,我是《最强大脑》的“天才少年”,是《诗词大会》的“百科全书”,是《明星大侦探》的“再世柯南”。系统:垫底那种陈聪:给点面子,要不是为了养你这个坑爹系统谁tm跑来答题系统:……陈聪:古人云,授恩于我者,涌泉相报;欺我者,虽远必诛!系统:不不不,读书人,不能这么暴力。打脸的学霸不要扔,蘸上鸡蛋液,裹上面包糠,炸至金黄,老人小孩都爱吃,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这是一个帅大叔和可爱萝莉的故事】“嗯!”欧小夕弓身,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某男埋头在身上制造着朵朵红霞。“韩墨非,你干嘛哦?”欧小夕很莫名。“亲爱的老婆,我在服务你~”这个世界太坑爹了吧,她欧小夕才18岁,才刚开始她的大学生活,居然就要她结婚。而且对象居然还是那个让他屡屡出丑的变态大叔?上帝大叔真爱跟她开玩笑!!原本要来拒婚的韩墨非却在生日宴会上被这个莽莽撞撞的小丫头吸引。于是腹黑大叔开始阴谋阳谋,就是要把小丫头骗回家……片段一:“韩墨菲,我不跟你过了,我要跟欧彦晨说你欺负我,我要回家,呜呜呜呜。”某男汗颜,这样的情节,每天不知道要上演多少次........片段二:“亲爱的老婆,今天上课累不累啊。”一进门就开始献殷勤,欧小夕觉得不对劲。“韩墨菲你这几天都很奇怪哦。难道真的像若若说的一样,你要把我骗上床?”没有料到自己的小妻子会这样直接,某人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正想说什么,谁知道他的小妻子继续道“你帮我把作业做完,今晚我们一起睡觉觉,嘻嘻。”某男狂喜,拿起作业本,狂写,为了他的性福YY........【本文绝对宠文,一对一!放心跳坑吧!】
  • 假谲

    假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妃你不可之病太子偏宠煞妃

    妃你不可之病太子偏宠煞妃

    她是煞星,出生便克死生母,众人避之唯恐不及,却坐上太子妃之位,且无人嫉妒。他是病种,三岁便浑身毒疮,无人想要靠近一步,却坐上了太子宝座,且无人争夺。大婚当日,夜里接亲,可见二人不受宠至极。贺兰玥一把拽下自己的大红盖头,却见对方头上也盖了一件一样的,他这是想把自己嫁了吗?同样拽掉对方的盖头,贺兰玥惊楞当场,眼前男子妖孽至极,那眉那眼俊美的天怒人怨,不要说毒疮了,连一个青春痘都没,这厮难道是顶包的?携夫赈灾归来当日,府门就被如山的聘礼堆满。“太子妃,这是我王的礼单,金银珠宝万车,夜明珠万颗…”“太子妃,这是我国太子殿下的礼单,古董字画百车,各类奇珍异宝百车…”“太子妃,这是我皇陛下的礼单,城池十座,后宫宫殿任选,即日可进行封后大典…”某男眸似寒潭,冷声呵道:“来人,将各使者斩了,挂在城门,礼物留下,送到太子妃院中。”^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各种强。热烈欢迎小哥妹子收藏留言砸花花~
  • 来自全世界的育儿经

    来自全世界的育儿经

    国际畅销书《写给男人的第一本怀孕书》作者马克·伍兹全新力作!“幽默、诙谐、全球视角……一本典型的大不列颠式育儿经典!”为什么法国的孩子不挑食?当孩子哭闹时,美国父母会怎么办?史蒂夫·乔布斯会让自己的孩子玩iPad吗?美国的妈妈们是如何表扬孩子的?为什么芬兰和韩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却都能教出优秀的孩子?……本书将告诉你世界各地流传已久的育儿秘招!关于如何养育孩子,世界各地的父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大致相同,然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处理方式却可能完全不同。
  • 一线生机

    一线生机

    小时候淘气,爷爷便让我穿了一身花花绿绿的衣服,自从穿了那衣服,我整个人都变了……
  • 快穿之复仇计划进行中

    快穿之复仇计划进行中

    刚过十八岁生日的妖离被主神弄得要强制执行任务。当不喜别人强迫的妖离一经逃脱,他又将如何向主神复仇?
  • 一寸河山一寸血3

    一寸河山一寸血3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3册,主要讲述了1937年到1938年,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历史。
  • 柔情秘书,休想逃!

    柔情秘书,休想逃!

    (新文《替身新娘:总裁,离婚吧》已开更)他是御氏集团的总裁,霸道冷酷,说一不二;她是御家收养的孤女,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走进他的那一刻起,她就被迫发誓,永远不对他动情。四年了,在一次次无情的凌辱之下,她寸寸芳心被烧灼成为寸寸灰烬,终于决定放弃了,离开了。他,却在这时,紧扼她的下巴,厉声道,“御雯,今生今世,除了我,你休想爱上任何人!”面对这样的他,她又该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