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4000000008

第8章 梁惠王下(1)

【题解】

本篇共十六章。中心内容在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仁政的思想和学说。孟子认为,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在选用人才方面,施行仁政就应该任用“贤人”。选用“贤人”不仅是施行仁政的体现,同时也是施行仁政的有力保证。孟子主张在选用“贤人”的时候,应该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不能只听左右近臣的话,也不能只听大夫的话,而且要听“国人”的反映,还要就实际的政绩进行考察。经过全面的考察,确认是“贤者”以后,才能加以任用。

其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应该体察老百姓的疾苦,为政者应该和老百姓休戚与共,做到忧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为政者只有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和老百姓休戚与共,做到忧则同忧,乐则同乐,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国家有事,老百姓才能“亲其上,死其长”。在处理和邻国的关系上,仁政的原则就是体察邻国的国情,顺应邻国的民心。凡是符合邻国老百姓的利益,受到邻国老百姓欢迎的事就做;凡是不符合邻国老百姓的利益,不受邻国老百姓欢迎的事就不做。这些都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第三,在孟子看来,一时的存亡兴废是不足为怀的,勉力行善,便是尽了人的本分,至于成功与否,却不是人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必计较。所以,在孟子与邹和滕两个小国君主的对话中,在严峻的军事和外交形势下,孟子仍坚决主张实行仁政,毫不为现实功利而妥协。这是对道德具有绝对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肯定。

【原文】

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

曰:“王之好乐甚,则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5],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6]:‘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7],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8],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1]庄暴:齐臣。[2]王:指齐宣王。见于王:进见于王前。[3]庶几:接近,差不多。[4]直:不过。[5]鼓乐:击鼓奏乐。管:笙。籥(yuè):箫。[6]举:皆。疾首:本意是头痛,引申为十分怨恨。蹙頞(cù è):皱眉头,表现忧愁的情状。[7]田:与“畋”同,打猎。[8]羽旄(máo):指装饰着羽(鸟羽毛)旄(旄牛尾)的旌旗。

【译文】

齐国的庄暴来见孟子,说:“大王接见我,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接着又问:“喜欢音乐好不好呢?”

孟子说:“齐王如此喜爱音乐,那么齐国也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过了几天,孟子见到齐宣王,问:“大王曾经告诉庄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的脸色一下子变了,说:“我并非喜好先王的音乐,只是喜好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此喜好音乐,那么齐国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流行的音乐与先王的音乐也是相通的呀。”

齐宣王说:“能听您解释一下原因吗?”

孟子问:“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相比,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

孟子又问:“与很少的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相比,哪一种更为快乐呀?”

齐宣王说:“不如与很多人一起欣赏。”

孟子说:“就让我为您谈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现在大王如果演奏音乐,老百姓听到大王的钟、鼓、管、籥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头疼地皱着眉头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欢演奏音乐,为什么让我们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别,也不能与老婆孩子在一起。’现在大王如果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飘扬的旗帜威武雄壮,都头疼地皱着眉头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能让我们到了这样无奈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别,连老婆孩子也看不到。’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不能跟老百姓一起快乐。”

“如果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老百姓听到钟、鼓、管、籥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地互相转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什么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演奏音乐呢?’如果大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美丽的旗帜飘扬在空中,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地相互转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出来打猎呢?’这也没别的原因,也就是能与老百姓一起快乐呀。现在大王能与百姓一起快乐,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历代论引】

范氏曰:“战国之时,民穷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欲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

杨氏曰:“乐以和为主,使人闻钟鼓管弦之音而疾首蹙頞,则虽奏以《咸》《英》《韶》《籥》,无补于治也。故孟子告齐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朱子曰:“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又曰:“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民归之矣,所谓齐其庶几者如此。”

【评析】

齐国臣子庄暴告诉孟子,齐王曾对庄暴说,他很喜欢音乐。不知这样好不好。后来孟子拜见齐王时告诉齐王,国王喜欢音乐,喜欢打猎,这是件好事,关键是要“与民同乐”。如果齐王听音乐、打猎时,百姓都感到头疼,说明齐王没有“与民同乐”。反之,如果齐王听音乐、打猎时,百姓都很高兴,说明齐王“与民同乐”,这也可以看作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的试金石。

老百姓富足安宁,才会想到乐一乐。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这才是孟子“与民同乐”的意思。

【史例解读】

疾首蹙頞

春秋时,田单为齐国的名将。

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大破燕军,尽收齐失地七十余城。由莒迎齐襄王入都临淄。田单因战功卓著被任为相,封为安平君。一时间,田单成为齐国声名最大的人物。

但是,却有一个叫貂勃的人却疾首蹙頞,说道:“安平君他不过是个小人罢了!”田单知道了以后,特地备酒请他,并问他:“我什么地方得罪过你,而惹你生气了?”

貂勃答道:“现在假设公孙子好,徐子不好,再假设公孙子和徐子打斗,徐子的狗还扑过去咬公孙子的腿肚。若能离开不好的主人,做好主人的狗,那何止是扑过去咬对方的腿肚而已!为什么呢?盗跖的狗向尧乱咬,并不是由于它尊重盗跖而不喜欢尧,而是因为狗只知道不咬主人而可以咬主人以外的任何人。”

田单听了这话,第二天便请齐襄王任用貂勃,封给他官职。那时,齐襄王跟前有九个得宠的大臣,经常恶意中伤田单,挑拨齐襄王和田单的关系。貂勃于是挺身而出,对齐襄王列数田单的功绩,大大地赞扬了田单一番。

齐襄王觉得貂勃的话很有道理,自觉有些愧对田单,就把中伤田单的九个大臣一并处死,对田单则更加信任了。

【原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2]。”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3],雉兔者往焉[4],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5],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6],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7],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1]囿:养禽兽的地方。[2]传:古诗记。[3]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4]雉:野鸡。雉兔者:猎取雉兔的人。[5]大禁:重要的禁令。[6]关:境界上的门。郊关:齐国四境之郊皆有关。[7]阱:用以捕野兽的坑陷。

【译文】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是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古书上是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像这样不是太大了吗?”

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它小呢。”

齐宣王说:“我的园林方圆仅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砍柴割草的,捉野鸡逮野兔的,都可自由出入。与老百姓共同使用,老百姓以为太小,不是很自然的吗?我刚到齐国的边境,先问清楚有什么禁令,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国都近郊有园林方圆四十里,谁要是杀了那里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之罪。这就等于在国土上弄了个方圆四十里的大陷阱。老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历代论引】

朱子曰:“囿者,蕃育鸟兽之所。古者四时之田,皆于农隙以讲武事,然不欲驰骛于稼穑场圃之中,故度闲旷之地以为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后也与?”

又曰:“礼:入国而问禁。国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阱,坎地以陷兽者,言陷民于死也。”

【评析】

周文王的狩猎场虽然大,但是,割草打柴的可以去,打鸟捕兽的也可以去,文王与百姓一块享用,所以百姓反而认为文王的狩猎场太小了。齐宣王的狩猎场虽然比文王的小,却被宣王独占,而且百姓如果捕杀了里面的禽兽,就等于犯了杀人之罪,那么,宣王的狩猎场实际成了老百姓巨大的陷阱。所以,老百姓认为宣王的狩猎场太大了。这一大一小的对比,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君主占有过多财富,穷奢极欲,民众当然反感,只有与民同乐,才能深得民心。

【史例解读】

民犹以为大

唐朝统一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力大大提升,成为一个繁荣而强盛的帝国。

唐朝长安城是当时唐朝富裕强盛的标志。

唐都长安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缮形成。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约九千七百米;南北较短,约八千六百米。周长近三十七公里,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并在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空前绝后的唐长安城是和国力的强盛分不开的,大唐盛世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来长安参观、居住、做生意等等,长安城的宏大在那个时候是唐朝人的骄傲,所以人们不会“犹以为大”的。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1],文王事混夷[2]。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3],句践事吴[4]。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5]。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6]。’”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7]。以遏徂莒[8],以笃周祜[9],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10]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11],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同类推荐
  • 上海蓝调

    上海蓝调

    静安和闸北,一个诞生了近800年,一个不足400年;一个得名于寺庙,一个得名自水闸。出生时间不同,出生环境不同,甚至连陆路地域都不接壤,隔着苏州河相望。从全国解放到改革开放后,两个区都在曲折中发展,静安区走得稳,而闸北区追得猛,无论经济、文化,还是人口,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人把静安和闸北的商业、房产、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一一对比,得出结论:一个“洋气”、一个“霸气”,“洋气”的静安和“霸气”的闸北,那么远又这么近,终于在最好的时光里牵起了手。
  • 世界文化博览4

    世界文化博览4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

    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

    本书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史前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大量的考古发现资料,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文献记载、民族学资料等,从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进而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既是史前时代晚期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史学化”成果,也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考古学论著,对理解和认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外地游客来到太原,均为钟楼街、柳巷、桥头街与海子边的市井繁华和人文荟萃所倾倒。
  • 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迁徙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迁徙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部史诗是哈尼族传统文学的顶峰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目前发现的系统、完整地记载哈尼族历史沿革的长篇史诗之一。作为哈尼族人民的“史记”,全诗长5000余行,由歌头和以下七章组成:《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从什虽湖到嘎鲁嘎则》、《惹罗普楚》、《好地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它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叙了哈尼祖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情况,并对其迁徙各地的原因、路线、途程、在各个迁居地的社会生活、生产、风习、宗教,以及与毗邻民族的关系等等,均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辑录,因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学、社会学及宗教学价值。
热门推荐
  • The Conflict

    The Conflic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与诗人对话

    与诗人对话

    一名真正的作家、学者在我的心里是神圣的、崇高的,那种敬意用我平实的文章是难以言表的。或许在准诗人的眼里,网络诗歌也许算不上真正的诗歌,但就这样不成熟的诗歌在网络里却有自己的流行的速度和市场。它不讲究诗歌的倾向,只为了心灵和心灵的碰撞,这就是诗人心理情绪的发泄,或许就是真情实感自然流露的那种。虽然大多数的诗歌写得很不正规,但一定是真实心情的表达,正如当年席慕容和汪国真的白话诗,那时候每个青年都喜欢,现代人都喜欢用这种简单的诗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网络诗歌实质的效应,说到家就是它的实用性和交谊性。
  • 傲娇上神倾城妃

    傲娇上神倾城妃

    一个从天而降的蛋改变了侯府大小姐原本的命运,而那从天而降的妖孽萧君陌谁又能告诉她,为何如此冷酷无情的人,内里怎么也如流氓一般呢?啊,萧君陌,你在干什么,啊大流氓,且看,我们的神君萧君陌是如何追到自己的小蛮妻的。
  • 仙为道魔为情

    仙为道魔为情

    (看似短篇分类,其实只是披着短篇皮囊罢了,因为对自己没信心。)你我昨日同为凡人,今日,你入仙,我入魔在书中,身为主角的莫离,却是不折不扣的犹如反派的恶魔,也许你曾读过的某本书中,里面的反派或者主角的魔族好友,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
  • 雷凌九重天

    雷凌九重天

    都市小职员,被女朋友甩,还被雷劈,这还有没有天理了?看主角如何逆境中开启精彩刺激的修真之旅,跟随主角追寻仙侠梦,随风直上九重天。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魔教教主太妖孽

    魔教教主太妖孽

    传闻魔教教主癸步月一夕之间,踏平江湖八大门派,武林之上惨遭夷为平地。血腥遍地,横尸无数。江湖之上人人担惊受怕,彻夜不眠。【生的一副妖娆容长的一颗无情心】【不惧一朝生死灭最寒一袭红衣笑!】本是一代魔教教主,却无意捡来了一个七岁女孩。那时,情爱他尚不知为何物。——————————————————————————黎小小性格活泼,本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一场车祸现代的灵魂却注入了一个七岁的女孩身体中。落入古代初见时,他一袭红衣惊为天人。无意间发现,他居然是那个人人得而诛之的魔教教主癸布月。一次落跑门梁悬尸以示警告再次逃跑他妖娆一笑纤手微抬,小小经脉尽断。那时,小小心中只是害怕。———————————————————————————小小偶遇武林人士,却被作武林群雄当是讨伐癸布月的武器。铃铛哐啷作响,华轿姣丽,一袭红衣暗妖娆,救与不救?杀或不杀?群雄四起,逐鹿争锋。他素手纤扬,招摇笑。刹那,血海滔天。他站在万千枯骨横尸之上,美的极为危险,若那九重地狱之下的索命修罗。“小小,你若再想跑。天下人皆为你,葬。”———————————————————————————【精彩片段】帝王死,她将陪葬。活人棺,忽被震开。“小小,是我来迟。”别人视他索命恶鬼,可在小小眼中,却美的直叫她想流泪。“从今以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不允许你再次心伤,我要夺得这一片天下,我要站于那万里巅峰,我要你立于万人之上再不受欺悔!”癸步月妖娆容颜上,阴郁至极。这是他第一次发火,而不是那令人发颤的笑。踏皇宫、斩少帝、漫天遍血。为她厮杀,双手擒血,只为换得她一生平安。男主性格极度阴暗缺乏安全感女主性格可爱活泼安全感最多结局为喜【作者满地打滚】【求收藏呀】-.-
  • 神魔之上

    神魔之上

    这是一个人渣带领一群小弟纵横星河的故事。忽悠,坑蒙拐骗,无往不利。因为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以有722万字完结热血老书《狂武战帝》)以及狂武续集《不朽龙帝》保证完本,放心阅读。
  • 老满的二十四小时

    老满的二十四小时

    老满遇到“坎儿”了。按他自己的形容是到了“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境地,至于长风破浪会不会有还真不好说,就目前的形势来讲,就凭局长在办公室大吼你还想不想好这话,就把老满期盼的前程似锦,一条笔直溜光的大道,设了危险的荆棘。这不能不让老满听完局长这句话,开始一阵阵地惊悸,一阵阵地打冷颤,一阵阵地出汗。说实在的,他没有不想好的胆量也没有不想好的勇气,他想好,做梦都想好,所以对于能给予他好的局长可以说言听计从。有人私底下议论他,贬他,损他。
  • 我是摩托车驾驶与维修能手

    我是摩托车驾驶与维修能手

    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