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家与作品。民国时期评话新作有《张文祥刺马》、《彭公案》、《血滴子》、《霍元甲》、《山东马永贞》等。先后演出据同名小说改编《彭公案》的有尤少台、潘伯英、徐玉庠、马玉麟等,其中以尤少台的学生朱振扬最佳。殷剑虹因编演剑侠书《血滴子》成名,而《霍元甲》则在沪上风靡一时。
1.朱少卿与《张文祥刺马》。《张文祥刺马》系民国初朱少卿据清末四大奇案之一“金陵奇案”及其逸闻传说编演。叙太平军将领张文祥活捉浙江处州知府马新贻,马投降,二人结拜。后马重投清王朝,又因战功官升浙江巡抚,并诱捕太平军将领陈金威,占其妻,逼死张文祥妻子。张立志报仇,但多次刺马未成。马不久升任两江总督,驻扎南京,戒备森严。张被迫毁容改装,趁阅兵之机,于十万军中刺杀马新贻。张乃被捕,并于公堂之上揭露马的丑行。朱少卿说演此书以“清装表演”享名。他对书中几次刺马失败的关子处理极有新意,且说表细腻,颇得行内外好评。其子朱伯雄,其徒潘伯英皆得真传。
2.周天涯与《山东马永贞》。周天涯先从师杨炳奎学《大红袍》,后从师韩士良学《七侠五义》。20世纪30年代编演《山东马永贞》。书叙山东武士马永贞贩马到了上海,在上海受到地痞流氓“斧头党”的欺辱,马永贞奋起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害。其妹马素贞闻讯赶到上海,手刃仇敌为兄复仇。在编演过程中,周天涯将他所能了解的上海下层社会中的生活、语言,下层社会的黑暗与消极面,都融到了书中,此书极受沪上观众欢迎。
四 苏州评弹的行会组织
民国初年改组后的光裕社虽然在保障评弹艺术的发展、为艺人谋福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艺术上坚持不收女徒,不同意男女合档演出,也引起一些有改革思想的艺人不满。因此在上海便成立了润余社,在苏州也出现了普余社等不同的行业组织。
润余社:成立于上海,具体成立时间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宣统二年(1910)、民国元年(1912)三说。成员有从光裕社退出的艺人、不符合光裕社出道师承要求的“外道”艺人及“下海”票友组成。成员有郭少梅、李文斌、程鸿飞、朱少卿等。“他们长期在上海演出,吸收借鉴多,在激烈的竞争中,锐意图新。编演了一批新的长篇书目,如评话《张文祥刺马》、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反映清代末期生活的作品;他们还编演过反映辛亥革命的长篇评话,及根据外国小说改编的书目。程鸿飞演出的评话《岳传》,人称‘野《岳传》’,可见有异于原来的长篇,惜乎不传。”[6]他们在艺术上努力适应上海听众的口味,与上海文化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对苏州评话与弹词进行革新,以其书目的新颖、书艺的考究与光裕社抗衡。因此吸引了长期在上海演出的苏州评弹艺人,先后入会的有评话艺人严焕祥、朱耀良、贾筱峰、潘伯英等,弹词艺人李伯康、李仲康、朱兰庵、朱菊庵、夏荷生、张鉴庭、张鉴国、张鉴邦等,阵容强大。
普余社:1935年,钱景章离开光裕社,突破不准招收女徒的社规,在苏州与王燕语共同发起组建了普余社,建社初期有男女社员五十多人。社规规定:凡男女专业评弹艺人均可志愿加入普余社,该社可收女徒,并可男女拼档说书。自此,开创了男女拼档说书的先河。经社员大会选举,由钱景章、王燕语、沈丽斌、林筱舫、徐玉泉为监执委。社员中,女评话艺人有王小红、陶帼英、贾彩云、王秀英等;女弹词艺人有王莺声、顾竹君、徐雪月、周雪艳、姚丽瑛等,较后的还有醉疑仙、范雪君、朱雪琴、徐丽仙、侯莉君等人。普余社的社规曾遭到光裕社的全力反对,涉讼连年,官司直打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光裕社与普余社合并,男女合演终获认可。
五 扬州评话的又一个兴旺期
辛亥革命以后,扬州评话的艺术活动极为活跃,一些名家进入上海、南京等城镇演出。其时,与扬州隔江相望的镇江,“由于交通便利,语音相同,群众习尚一致,民国时期一度是江苏省会,许多评话艺人争相到那里献艺,一时名家荟萃,成为扬州评话的第二表演重镇。据统计,当时镇江供评话演出的书场达38家之多”。[7]扬州评话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这就是以王少堂、康又华等为代表的扬州评话艺人们的活跃时期。
王少堂(1889—1968):原名煦和,江苏扬州人,出身评话世家。父王玉堂,伯父王金章都以说《水浒》著称。他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12岁学会《武十回》,便随父跑码头演出。人称“小先生”,又赠名“少堂”,从此便成为其艺名。他成名后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除继承家传外,还间接继承了邓光斗派“跳打”《水浒》的精湛技艺,又汲取了宋承章派《水浒》“口风泼辣”的独特表演,他又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该书加以丰富,形成自己“王派”《水浒》的风格。为把书说得合情合理,他突破了“不准改变书词”的家规,或修改书词,或删去琐碎的重复交代。他表演细腻,神形兼备,善于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他说演的《武松》,其中“陈洪辩罪”“康文辩罪”等都是根据原著伸展出的著名回目,充分体现出扬州评话的艺术特色。
康又华(1898—1951):“康派三国”创始人康国华之子,原名文荃,艺名亦作幼华。早年曾在钱铺学徒,后来随父学艺。19岁时,其父康国华病故,在其父众友及听众的帮助下,继承自家“康派三国”,在表演中吸收京剧唱、念、做的表演艺术,打破评话表演“坐说不站”的传统习惯。表演时注重书台形象优美,讲究着装,风度儒雅,书卷气足。继承其父《中三国》的回目,也以“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为主。康又华重友尚义,热心公益事业,受到同行的称赞。传人有高再华及子康重华等。
戴善章(1880—1938):江苏扬州人。14岁前在教会学校及私塾读书,后在商家学徒。16岁拜扬州评话艺人任永章为师,学《西汉》,两年学成,取艺名“善章”。28岁起他用两年时间,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及同名鼓书编演了二十五回的扬州评话《西游记》,并以“信口说《西游》”闻名。他为人秉性刚直,对官场腐败极其痛恨,常借书中妖魔鬼怪针砭时弊,加以讽刺。上自国民党要人嫖妓,民政厅长吸鸦片,下至流氓地痞欺压百姓,诸事皆被他插在书中说讲,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表演以潇洒、幽默、诙谐而别具一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生动,尤以“囊鼻猪八戒”最为人们称道。中年后立侄为嗣子,名步章。他将《西游记》传于五弟戴秉章,《西汉》传于二弟王善和(从母姓)、三弟戴善珊。
六 福州评话的新发展
清末,“福州评话公会”的成立,为团结艺人、整肃市场、维护艺人权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国初年,福州评话公会还曾得到政府的许诺,只有该会会员才有公开营业资格,因此仍有着重要作用。也正因为此,民国初年引起了一桩公案。起因是52位评话新艺人为求合法演出资格而申请入会,一些会员怕影响自己的收入而拒绝他们入会,双方争执不下。“入会风波”历经两年,在新艺人师辈的帮助下平息,而这些新艺人的入会,也为福州评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首先是被誉为“福州评话三杰”的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脱颖而出。陈春生,吸收闽剧及福州民间音乐创作了〔平嗓〕、〔泪嗓〕、〔英雄调〕等多种吟诵腔;黄天天,对其师筱细俤拿手的唱腔〔波浪叠〕进行了再创造;黄仲梅在抗日战争初期创造了以评话讲报的新形式,上午出版的报纸,下午他就将报上的抗战消息、热点新闻讲唱出来。其次,评话女艺人从几人迅速增至十数人。其中周云卿、郑紫英、陈艳玉被称为“女中三杰云紫艳”。在书目上多宗清代传统,也讲唱一些反帝、宣扬民主的新作品及传统书目。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艺人为了生计,武侠书开始风行,他们改编演出了《荒江女侠》、《风尘七剑》、《宝剑金钗》、《八窍珠》等书。这些书目具有浓重的乡土色彩,因此很有听众。民国年间,福州评话公会曾组织“福州评话艺人讲习所”,聘请学者向艺人讲授历史、文化课,以期提高艺人的素质;抗战期间,福州评话公会也曾组成“抗敌剧社”演出方言文明戏以宣传抗战。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民生凋敝,评话艺人求生愈加困难,福州评话发展进入衰退阶段,陈春生等人向南平、沙县、三明等地拓展,许多艺人也转而进入农村。
注释:
[1]《中国曲艺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755页。
[2]阿英:《女弹词小史》,《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3]同上,第99—100页。
[4]同上,第100—101页。
[5]同上,第101页。
[6]周良主笔:《苏州评弹史稿》,古吴轩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7]《中国曲艺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