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4800000008

第8章 鼓书与评书(1)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有所不同,其表现为民主之风、反帝反封建的意识深入人心,曲艺艺术也顺应了这种时代潮流。在北方,鼓曲与评书较之清代有了很大的变革和发展,形式繁多,题材广泛,颇能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社会面貌,从而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一 鼓书的新旧更迭

进入民国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鼓曲艺术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许多新的变化。

一是曲目的更新。有些曲种进入城市后,为适应“杂耍”园子演唱的需要,渐渐从唱长篇改为唱短篇。如铁片大鼓在清代男性艺人多唱长篇的《回杯记》、《少英烈传》等书目,民国女艺人兴起并进入“杂耍”园子演唱后,均改唱《妓女悲秋》、《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短篇曲目;而有的曲种为适应城市书茶社的演出,则将中篇敷衍成长篇。如西河大鼓,将在农村说唱的中篇书《包公案》、《刘公案》、《响马转》等均发展为长篇大书,以期适应书茶社的演出。同时,短段曲目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有善意地劝说人们抛弃封建陋习的作品,如京韵大鼓《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有讴歌反帝英雄、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马玉昆守天津》、《孙总理伦敦蒙难》、《十九路军》、《大战喜峰口》等等。这些曲目在演出时穿插于传统曲目之间,极受当时观众的欢迎。

二是艺术形式的新旧更迭,推进了鼓曲艺术的发展。民国时期,鼓曲在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地区最为繁荣。如济南、开封、北京、天津、沈阳以及南京等城市。不同的曲艺品种或各占一方,或同场竞技,并在此过程中共同发展。民国时期,南京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五方杂处的移民迅速增加,北方鼓曲也随之涌入,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坠子、乐亭大鼓等,南北曲种汇集于此,各路艺人纷纷到夫子庙以及茶楼、书场献艺,流派纷呈、争奇斗艳。艺人频繁的流动演出推进了各地曲艺的发展,也促成了北方大鼓艺术的繁荣。新旧更迭,是民国时期北方鼓曲艺术发展的总趋势。

三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打破了长期禁锢女子的封建思想,女性艺人登上了曲艺舞台,争得一席之地。鼓书自清代形成起,从艺者均为男性。清末,山东的梨花大鼓开始有了女子演唱,如王小玉姐妹;入民国后又出现了风靡济南的“鼓界皇后”鹿巧玲;民国三年(1914)在开封相国寺有坠子女艺人张三妮、尹凤宝登场。由于女艺人的颇丰收入,促使许多穷人将自家的女孩送去学艺,至民国以后女子从艺者基本形成队伍,并出现了佼佼者。民国初年,北京也开始有了年少女子学艺;20世纪30年代以后,京韵大鼓有小黑姑娘、良小楼、骆玉笙、小岚云、孙书筠、阎秋霞;梅花大鼓有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铁片大鼓有王佩臣;河南坠子有乔清秀、董桂枝、程玉兰等女艺人先后成名。当时,女艺人承受着较男艺人更多的欺辱,但是其中有不少人为追求艺术洁身自好,努力进取,终于在曲艺舞台上取得了与男艺人同等的地位。女艺人也有她们的优势,她们更喜欢追求时尚。如20世纪30年代河南坠子女艺人姚俊英虽然唱的是河南土调,但在服装与装扮上却是紧跟当时北平社会仕女的潮流,令观众赏心悦目。民国二十三年(1934)北平《箴报》发起“鼓选”时,姚俊英与当红的女艺人郭小霞、方红宝一起被称为“华北三艳”。鼓曲艺术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大致如下:

(一)京韵大鼓的定型与发展。清末,刘宝全等名家在京韵大鼓的发展上,完成了从怯大鼓到京韵大鼓的过渡,于民国初基本定型,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①刘宝全以其京字京音以及从京剧表演、唱腔吸收创造的“刘派”演唱风格,确立了其在艺术上的“鼓王”地位;白云鹏则以行腔柔美的“白派”紧随其后;白凤鸣与其兄白凤岩则在刘宝全派基础上创立了“少白派”风格。②形成了滑稽大鼓分支。③女艺人陆续登上舞台,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1.名家与流派。入民国后,清末形成的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三派中,刘、白的艺术向更臻完美发展,张派的影响渐小,而刘宝全徒弟之一的白凤鸣在其兄著名弦师白凤岩的帮助下,在刘派基础上结合白凤鸣嗓音条件共同创造了少白派。

刘宝全(1869—1942):祖籍河北省深县。10岁随父到天津,进入民国以后,正值盛年的刘宝全,艺术渐入炉火纯青的境界。民国四年,他成立了“宝全堂”,往返于京津两地演出,并在两地的杂耍园子以京韵大鼓取代了一向由单弦牌子曲“攒底”的习惯,提高了京韵大鼓艺术的品位。民国九年(1920),他被誉为“鼓界大王”,誉满京津以及上海、武汉等地。

20世纪20年代初百代公司、高亭公司为他灌制了十余张唱片发行。30年代是他艺术上的最佳状态,从京字京音出发吸收融化京剧、梆子以及其他曲种的音乐而形成的唱腔曲调,借鉴京剧老生真假嗓兼用,胸、喉、鼻及脑后部位共鸣的发声方法,似说似唱、说唱交融的演唱方法,将京剧表演吸收改造而成的“刀枪架”,及神形兼备重在神似的表演方法等等,均成为其后京韵大鼓演员所遵从的楷模,以至女艺人兴起后几乎皆宗刘派。他的艺术创造不仅影响了曲艺界,而且也为京剧界名士所推崇。

他一生演唱过的曲目有34段,其中灌制唱片27张,并有上海中华影业公司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为他拍摄的《宁武关》舞台纪录片。他的曲目中有金戈铁马故事的《赵云截江》、《长坂坡》、《战长沙》等,有重在唱情的《子期听琴》、《刺汤勤》、《昭君出塞》、《双玉听琴》等,也有以风趣幽默为特征的《大西厢》,以及一些短小曲目《风雨归舟》、《丑末寅初》、《八爱》等等。他对待每个曲目的说、唱、表都一视同仁,每段均堪称精品。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后人视之为传统曲目并认真习唱。他正式收徒五人,即白凤鸣、谭凤元、常旭久、钟德海、韩德荣,其中有演员、有弦师,皆成为行内的大师。

白云鹏(1874—1952):河北省霸县人。早年曾唱竹板书,后拜史振林为师改唱怯大鼓(即京韵大鼓的前身),民国以后,白云鹏自称其演唱的曲目为“文明书词”,约有四十余段,以文段子居多。他尤擅《红楼梦》题材的曲目,将子弟书中与晴雯有关的作品如《晴雯补裘》、《晴雯撕扇》、《遣晴雯》、《探晴雯》、《祭晴雯》逐一演唱;此外还有《宝玉探病》、《宝玉娶亲》、《哭黛玉》、《宝玉出家》等。其中据子弟书《露泪缘》“神伤”、“焚稿”改编的《黛玉焚稿》为其代表作。其他曲目还有《凤仪亭》、《孟姜女》、《花木兰》、《霸王别姬》、《徐母骂曹》等。“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自觉地以启迪民智为己任,先后演唱了《灯下劝夫》、《劝国民》、《提倡国货》、《孙总理伦敦蒙难》等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文明新词”,表现了一位鼓书艺人的社会责任感。

白云鹏的演唱以嗓音宽厚苍劲有力,调门低而吐字清,行腔婉转而朴素自然为特征,其台风以温文尔雅独具一格。他善于用平中见奇、稳中有变的唱法来抒发故事中人物缠绵悱恻之情。20世纪40年代已年近古稀的他,组班往返于京津之间,每天早晚两场。其唱片有《黛玉焚稿》、《孟姜女》等十余种。弟子有富少舫、程树棠、方红宝、阎秋霞等人。

白凤鸣(1909—1980):北京人。14岁拜刘宝全为师,五年间掌握了师父的《长坂坡》、《单刀会》等二十多个曲目。他与一些京剧名家交好,在念字、运腔、表演上受益颇多,尤其是根据他的嗓音低厚的特点,著名京剧琴师王瑶卿曾建议他要像程砚秋学梅兰芳那样,据自己的条件发展。他得其兄著名弦师白凤岩的帮助,在继承刘派唱腔、表演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白派的演唱技巧,创制出一种以苍凉悲壮见长的“凡字”新腔。代表作为《击鼓骂曹》,他模拟祢衡击鼓,用单楗敲出双楗的鼓点,与弦师演奏的〔夜深沉〕相配合,独具一格。

白凤鸣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演出于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济南、武汉、沈阳、长春等地,常演唱的曲目有《单刀会》、《古城会》、《大西厢》、《闹江州》、《七星灯》、《红梅阁》等。20世纪40年代少白派艺术已得到听众的承认,他由兄白凤岩弹三弦,弟白凤霖拉四胡伴奏演唱,佳曲妙音,名动曲坛。民国二十一年(1932)他亲自向骆玉笙传授《击鼓骂曹》等曲目,对以后骆派京韵大鼓艺术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滑稽大鼓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刘派、白派京韵大鼓正盛之时,女性京韵大鼓艺人兴起,一些男性京韵大鼓艺人的生存受到了严重挑战。时有旗籍京韵大鼓票友张云舫受白云鹏“文明书词”影响,另辟蹊径,将京韵大鼓改革成为“改良大鼓”。其特点是:曲目题材选编诙谐风趣的内容;音乐则是在原京韵唱腔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旋律忽高忽低滑稽可笑;鼓板击节采取夸张的手法,时轻时重,时而用鼓楗直接敲击,时而用鼓楗在鼓面上画圆圈;艺人以“老倭瓜”、“大茄子”等风趣的称谓为艺名,被时人称为“滑稽大鼓”。常演曲目有《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著名艺人有崔子明(老倭瓜)、杜玉衡(大茄子)、富少舫(山药蛋)、叶德霖(架冬瓜)等。“九一八”事变后,富少舫随逃难人群南下,在武汉、桂林等处演唱了《东北痛史》、《义勇军》等新鼓词宣传抗日。作为京韵大鼓的一个分支,滑稽大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潮流大鼓”。

3.女艺人的兴起与京韵大鼓的发展。民国初,在北京有弦师王文瑞、王洪利等以专门教唱京韵大鼓为业,培养了一批女艺人。民国三年(1914),天桥开设了专供女性大鼓艺人演唱的坤书馆,又称“落子馆”,两年后发展为十余家。当时称演唱鼓曲的女艺人为“鼓姬”,她们都是十余岁的小女孩。初有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白银宝等,她们所唱曲目与刘宝全、白云鹏等有别。主要有《玉堂春》、《包公夸桑》、《红鸾禧》。文人易实甫对她们当中的出名者,在《天桥曲》中写道:“自见天桥冯凤喜,不辞日日走天桥。”[1]良小楼成名亦较早,她于10岁时,拜王洪利为师,11岁登台演唱,12岁获“童龄坤星”之美誉,随师父奔走于京津间。她上台时身着马褂,梳长辫子,一副男童装扮,擅唱“三国”题材曲目,有“小活赵云”之称。13岁又拜名弦师韩永禄学唱“刘派”大鼓,艺术大有长进。20世纪20年代有李炳卫等在《民社北平指南》评介说:“盖坤书界最享盛名者,只有一良小楼,在未出嫁之前,演唱堂会,每日价20元,老合界(江湖上的艺人行话)多谓为空前绝后之铮铮者也。”[2]惜她18岁正当红之时,养母逼她出嫁,被迫离开舞台。嗣后,20世纪30年代又一批出众的年轻女艺人登上京韵大鼓舞台,先后有小黑姑娘、骆玉笙、小岚云、小映霞、阎秋霞、孙书筠等。除阎秋霞习“白派”外,余均宗“刘派”。而后,骆玉笙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综合“刘”“白”“少白”三派的风格开始走自己的路,于30年代末取得了“金嗓歌王”的美誉,在杂耍园子里唱攒底,是为女艺人与男艺人在京韵大鼓舞台上分庭抗礼的标志。民国时期的女艺人由少到多,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竞争的群体,在实力上逐渐替代了男性从艺者。而她们的艺术黄金时期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并将京韵大鼓艺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二)西河大鼓自津京向东北的传播。民国时期,西河大鼓风靡冀中平原及河北全省。艺人们出入于庙会、灯棚、乡档子等场地卖艺。如每年为期一个月的鄚州庙会上,说书棚毗连对垒不下数十场;徐水灯棚曾多至百余档,其中的大多数是说唱西河大鼓的。[3]早在清末民初时,西河大鼓艺人沿着子牙河、大清河进入天津行艺,由天津入北京、下山东、出东北,并向西北部分地区发展。当时的代表艺人是西河大鼓朱派创始人朱化麟(1866—1941)。

民国九年(1920),河北易县籍“北口”艺人王振山、王凤咏父女行艺于天津(时称所唱为“梅花调”),在四海升平戏园演出挂水牌时,与梅花大鼓名称相似,“为示区别,遂与同行商议,认为唱此调者多是冀中大清河、子牙河流域的人,天津习称大清、子牙两河为西河,故改用‘西河大鼓’挂牌演出,是为‘西河大鼓’定名之始”[4]。“北口”因唱腔细腻,节奏明快,表演以“巧、俏”见长而深受天津观众青睐。

西河大鼓艺人于民国初到北京卖艺者见多,他们主要在天桥及西城的书茶馆演出。知名者有久占天桥书场的王云起父子,主要说唱书目为《呼家将》、《杨家将》;还有马连登、赵玉峰、赵书祥、刘田利等,及王艳芬、王艳茹姐妹俩等;另有说唱《三下南唐》的孙呈海,他的演唱亲切动听,且加入大正琴(日本传入)伴奏,广播电台每天都要播出他的节目,因此而走红一时。

同类推荐
  • 教你学习曲艺

    教你学习曲艺

    分3章:演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各类演讲妙语译析、有关演讲的名言集锦。
  •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即使不看文字,只翻阅那一张张由旧至新的节目单,新中国的演出乃至文化的发展也如同电影般幕幕现前——这本书就是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有趣。收藏者,可以按图索骥,作为鉴赏参考。演艺人,可以从观演述评中听到一位懂戏的观众的心声,设计者,可以在一张张节目单和入场券上描摹出角动心灵的下一张海报,史学家,可以从故事里读出北京甚至中国的演艺微观史,我们,最普通不过的你我,可以学着像作者一样,亲近演出艺术,享受多彩人生。
  •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

    本书的上编《音乐文化》将音乐看作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精神财富,从数学、物理学、思维科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与科学、哲学、建筑、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及绘画、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音乐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但从多维视角扩展了人们对音乐本身的认识,也从音乐的、美学的视角出发,加深了读者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有助于读者增强通过音乐欣赏而美化自身的积极性。本书的下编《音乐人生》介绍了众多古今中外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航天科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建筑家、音乐家、画家、舞蹈家、电影导演以及当代大学师生的音乐人生,说明了他们的人生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讲述了他们事业和生活中的许多音乐故事,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中,所起过的重要作用,适合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管理者,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有志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各界人士阅读。
  • 舞蹈与传统文化

    舞蹈与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同生共存。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每走一步,都有舞蹈的足迹。中国的文明因舞蹈而多姿多彩、熠熠生辉,舞蹈又以它独特的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与活力。在舞蹈中看文化,在文化中观舞蹈,作者以生动流畅的笔触,结合流传的历史故事和经典的舞蹈佳作,深入探析中国舞蹈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而又微妙的联系,从中我们既能获悉古代的乐舞风尚和舞人传奇,感知中国舞蹈的辉煌与美妙,又能领略华夏礼乐之邦的非凡风采和气象,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本书收有35篇研究唐代碑石与文化的文章,有“《张士贵墓志铭》所反映的问题”、“唐代的学士”、“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魏征的史论观”等。
热门推荐
  • 混沌皇帝系统

    混沌皇帝系统

    主角前期召唤武将统一叶国,中期开启升级系统,历游万国大陆,揽尽天下名仕,坐拥各个宗派,势做万国之主的男人!不知为什么,三百六十行,处处都有主角身影。主角嘿嘿一笑:“谁让这是混沌皇帝系统,就是这么全能。”叶浩说:只要经验足,武神都不服。只要魂点够,神仙都敢揍。只要声望多,兑换很洒脱。你说啥,复活点不够?那,完成任务够不够!咱们的宗旨是,没有宗旨!咱们的口号是,不喜勿喷!咱们的群号是:231576840这是一本什么小说?这是一本系统召唤类的帝王小说。汇报完毕,请读者大大们检验。
  • 炮灰修仙成神路

    炮灰修仙成神路

    这是一只狐狸与一个人的故事。推荐新文《病娇大佬的白月光》文案:林萝死后,胡莱因为杀人未遂进了监狱,林焱也开始了新的生活。林尚暖无意间发现一本日记,上面记载着林萝曾经的过去,以及一段无疾而终的白色暗恋。还有……关于她对于她的调查。——原来。对于林萝而言。她是帕罗西丁,少量治愈,多则丧命!【全文采用倒叙与插叙的结构讲述。】
  • 玉箓资度解坛仪

    玉箓资度解坛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若在,我还爱

    你若在,我还爱

    我亲手杀死了我的孩子,只因她是女孩......如果你还在的话,我还会再次爱上你。
  • The Deputy of Arcis

    The Deputy of Arc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功夫大帝

    重生之功夫大帝

    一个群众演员意外穿越平行世界,在这里没有没有四大天王,张哥哥,没有李小龍,李莲杰,甄子单,没有张艺某,冯小冈,等等熟悉的歌星,明星,导演。他却因为一只猫在这个世界名声鹊起,从一个群众演员一路走来成为影视巨星。一个从小就深埋心底的梦想,他在这里努力拼搏,最后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功夫大帝。
  • 一婚又一婚

    一婚又一婚

    高承爵想跟梁馨求婚,可偏偏每次都张不开口,每次都是被虐后摔门离开,求婚失败。腹黑毒舌,冷漠深沉,别扭傲娇……高承爵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梁馨,你给我等着,我早晚能把你娶回家,让你给我们老高家生一窝孙子!”为此,在想要把梁馨娶回家的路上,他做了很多荒唐事……
  • 五更钟

    五更钟

    《五更钟》九岁时,一只优雅高贵的手给了她生存的机会,她便奉上忠诚与自由。十九岁时,另一只沾满尘污与油腻的手给了她温暖,她于是学会了守护。她以为他一直会在那里,她以为只要他开心,便没有更重要的事。所以,她总是静静地守着他;所以,她为他掳来了他想要的人。直到那一天,他突然不见,她才知道自己想要的不只是如此。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古穿今之补刀影后

    古穿今之补刀影后

    一朝穿越,为了修炼,唱歌、演戏一个不落辛晴一步步走向娱乐圈的巅峰,目标天后和影后。当红人气天后兼影后辛晴生日当天,粉丝们摇着彩旗捧着礼物堵在了片场众粉丝:辛晴!接受我们充满爱的蛋糕吧!!!辛晴:谢谢——比起蛋糕,你们更美味!众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