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3000000003

第3章 吃的逻辑与禁忌(1)

吃饭吃出了一个社会

除了宠物,动物之中大概只有人类是会有规律进食的,每日三餐。虽然没人规定这三餐该在什么时刻吃,但大家都明白它们有自己的合理时段。你绝不会把半夜的消夜当作早餐;就算吃的都是一碗公仔面,但只要时间变了,它的名字和概念也就不同了。按照不成文的习惯,早餐首先是早上起床之后吃的第一餐。假如某一日你起床起得晚了,当然可以把午饭当早点;可是只要这天你约了人中午见面,你就一定不会和朋友说“让我们一起吃早餐吧”。因为按照习惯,中午那段时间吃的东西叫做午饭,而早午晚三餐自有其模糊的时间坐标。

很明显,人的这种独特进食模式不是来自动物的本能,而是一种因应环境后天养成的习惯。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德国的西美尔(Georg Simmel)曾经写过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饮食的社会学》。他指出人之所以定时吃饭,是为了要和其他人同桌共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每天三餐的规律,不限定吃这三餐的时间,我们就很难和其他人一起吃饭了。而和他人共同分享食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种非常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快到农历新年了,中国人讲究一家团圆,这团圆的最大象征就是一家老少一起吃一顿年夜饭。组织家庭之前,一对情侣谈恋爱,上街拍拖,二人晚饭难道不是其中最重要的节目之一吗?毕业在即,要感谢老师的教导,同学们多半会筹备一次盛大的谢师宴。老友里旧,很少会相约行山甚至看电影,通常还是要在饭桌上闲话家常。子女长大了,各有各的生活,偶尔回家吃顿晚饭喝碗汤水,就是保证亲情持续紧密的良药。而且,别忘了中国人有多少买卖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就算不和新伙伴谈大买卖,公司同事一起吃午饭的时候说说老板坏话,岂不也是纾缓工作压力增进彼此情谊的方法?

更不要忽略婚宴与丧礼的“解秽酒”,几乎人生之中所有重要的仪式都少不了同桌共食的环节。假如没有一起吃饭这种习惯,我们的社会根本就不能正常运作下去。西美尔认为就是为了让大家有饭聚的机会,人类才会慢慢发展出每日三餐,而三餐各有定时的常规。尤其是繁复的现代社会,这套规律更使得大家可以在各自忙碌的日常劳务之中找出空当,过自己该过的社会生活。

自从西美尔之后,很多学者进一步研究共食习性在人类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最妙的大概就是发现了民主政治与吃饭的关系了。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是民主的发源地,原来古希腊的公民观念和宰牛祭献的仪式有关,成年男子要在这个仪式之后才算是被人承认的公民,拥有公民该有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例如投票权与出任公职的责任。这个宰牛仪式的重点还不是杀牛祭神,而是大家共同分享牛肉。分牛肉是件很需要技巧的动作,主事者必须按人头平均分配,让每一个准公民吃到同样分量同样重量的肉。吃牛肉的公平就意味着人的公平,没有谁能吃得更多,也没有谁能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力。大家吃完这顿公平牛肉大餐,就成了人人平等的公民,既要投票,也要轮流出任议员与执政官员。

不知道和这项古希腊传统有没有关系,听说香港民主党的核心成员每次商讨大事,都要到中环一家日本餐馆吃饭开会。那家餐厅的东西好不好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能聚在一起吃饭。看来,搞革命的确是请客吃饭。

人类实在是一种奇异的生物,我们居然能够和一些才认识没多久的人共桌饮食。甚至,我们可以约一个从未见过的人吃饭,第一回见面就是在饭桌上。这对其他动物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见过野狗在街边搜寻食物的情景吗?假如有一头野狗正在大快朵颐,其他陌生的狗是不能随便靠近的,就算不冲过去一起分食,只是呆呆地双眼瞪视,也是一种极具挑衅意味的威胁,那头啃着饭余菜渣的狗必将警觉,露出白森森的牙齿,发出威吓的低吼。

著名灵长类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曾经长年观察黑猩猩的生活,看看这些与人类基因最贴近的动物怎样建立它们的家庭和社会。她发现即使是这么像人的动物也不大轻易接受共食的行为。有时候一对母女同时看到一棵果树,做女儿的就必须让母亲先上;如果它敢造次,老妈就会毫不客气地打退它。如果女儿真想分上一杯羹,就要做出乞求的可怜状,才能从老妈的身边取走一点比较瘦弱干枯的果实。

表面上看,这是很没有“人性”的行为,哪有做妈的不先喂饱孩子,还要抢着吃好东西呢?可是再多花点时间观测研究,学者们就知道原来这一切“异常”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孩子看到吃的让妈先上,不就和我们人类在饭桌上礼让长者或地位崇高的宾客一样吗?而那头猩猩女儿的乞怜,其实是在表明自己的地位比较低下,需要服从地位比它高的前辈。

换句话说,黑猩猩在进食的时候自有一套仪式,在这套仪式之中,群体成员不断地确认彼此的关系和既存的权力分配。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分别实在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每一次同桌共食,于我们而言,也是一种重复确定社会地位与权力高下的仪式,只不过我们的方式看起来比较文明比较有礼貌。我们让最值得礼敬的人先入座,而且还要让他坐首座;我们把最好的东西放在他的面前,布菜的秩序也是由他开始;最后,要是他没先动筷子刀叉,我们是谁也不敢乱动的。一起吃饭,因此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确定社会关系和认识自己身份地位的仪式。

年尾的公司团年饭是仪式,一家人的年夜饭更是仪式。我们可以想象所有的饮宴饭都是仪式,而这些仪式有大小之分,重要的程度有优次之别。一切仪式之中,过年前后的饭尤其重要,是一年的高潮,因为公司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两个社会单位。我们赶回家过年团圆,当然是要交流感情;但它也是一个子女晚辈再次向家长表忠,而家长长辈再次宣示自己地位的场合。再简单点说,年夜饭就是一个认知自己身份的仪式;吃过这一顿,我们才能在新的一年做好父母或子女的本分。

如果你单身,情人节晚餐必须一个人吃,那就真是一件值得珍惜的幸事。唯其如此,你方能体会何谓分享。

我们常听人说,重要的不是吃什么,也不是在哪里吃,更不是花多少钱去吃,而是和谁在一起。可是在情人节前的一切饮食信息与媒体广告里面,我们获得的却是相反的信息,以为菜式越丰富精巧,环境越温馨浪费,甚至付的价钱越高,我们的情人节就越难忘。

只有在失去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真理。例如很多很多年前,他在一家小学代课,我偶尔去接他放学。下午五点左右,学校门口附近的车站会架起几个小摊,我最爱光顾其中一档卖油炸番薯饼的。油是回锅油,粉浆极厚,但我还是觉得它很香甜。通常买下两块,一块我吃,另一块留给他。其实他并不欣赏,总是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喜欢这种东西。相比之下,卤水鸡腿更对他的胃口。尤其九龙塘火车站里那家早已不复存在的小店,据说它的卤水鸡腿至今仍叫广播道上的老DJ怀念。

为什么明明知道他不太爱吃油炸番薯饼,我还老是要多买一份给他呢?大概是因为我想证明自己的喜好有道理,希望他经过屡次重复的亲身体验,也终能发现油炸番薯饼果然好吃。这里头潜藏了一种非常自大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把你所爱的人变成和你一样的人,和你有相同的偏好,有相同的口味。

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喜欢分享。所谓情人节大餐,或者所有与情人在一起的早餐、午餐及晚餐,其重点难道不正正就是分享吗?只不过“分享”是个被我们过度使用而泛滥至苍白虚无的一个词,所以今天我们已经不太能够体会它的意义了。情形就和我最厌恶的“真情对话”一样。不知打何时开始,所有的高官所有的大人物与普通百姓青年学子的会面都叫做“真情对话”,仿佛不加“真情”二字,这个对话就很虚伪似的。久而久之,一切的“真情对话”其实都成了虚伪的训话。“分享”亦如是,官员把网页上人人看得见的资料重复说一遍,居然也好意思叫“和大家分享一下”了。

分享,本是最神秘的一种状态。比方说看见河岸的树上栖息了几只越冬的白鹭,小孩会很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大叫:“快看!”为什么看见了有趣的东西也想叫妈妈看到呢?难道多了一个人帮眼,白鹭的数量会多了几只?还是它们会变得更可爱更优美?当然不,只是因为我们想让自己所爱所关怀的人与自己同喜,让他也感到兴奋,或者让他见证我的兴奋。

不用黄山云海,不用威尼斯的日落,不用任何人间罕得几回见的奇景,即使是最平凡不过的一段路,最普通的TV Dinner,有人分享,那就是一种满足了。情人的晚餐也当作如是观,东西好吃固然可喜,难以下咽也算是段可以说上很久的体验。广东话的“一齐”与“行埋”都有这层意思,两个人恋爱了叫做“佢一齐”;而“一齐”就意味彼此今后多了一个分享的伙伴。

说回九龙塘地铁站的鸡腿,对当年的我们来说一点也不便宜。我记得他的愿望是“如果以后可以不计较钱包,随时想吃就吃,那就好了”。几年后,当我们终于有能力实现这个愿望,我却很少再搭火车了。我爱上了鹅肝、松露甚至鱼子酱,但他总是念念不忘卤水鸡腿的滋味,仿佛它才是天下至味。再后来,听说那家车站的小店关门了,如今变成一间电讯公司。

然而人生在世,注定是个体;你的喜悦,再亲的亲人也难完全分享;你的伤痛,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体会得到。于是我们反过来更想向其他人靠近,明明知道亲身的经验是别人不能共享的,但还是希望那与人亲密的感觉可以消解一己的孤独。

比如说和其他人一起吃饭喝酒,就是这么一种融入大我消解小我的办法。爱喝啤酒的德国人在近世有一种叫做Mannerbund的聚会,参加的主要是年轻男子,大伙定期挤在一家小酒馆互相碰杯,高声谈笑。所有平常不能公开发表的想法都能在此借酒意肆无忌惮地喷发,所有的不满都可以在觥筹交错间彻底宣泄。于是这批啤酒青年就可以大骂犹太银行家如何贪图暴利;哀叹自己好歹是个纯正雅利安人,怎堪外来人种的压迫。听说这些啤酒小社团就是后来**党的基本支持者,他们都迷醉于集体的力量,愿意为了大我而放弃小我。

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可消耗的物品有两大类:一类是私人的(private goods),另一类是公共的(public goods)。公共物品的典型是空气,每个人都需要,而且谁也无法独占,你吸了一口不表示人家就得少吸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观私人物品却绝对是个人独享的,例如一块面包,你吃掉它就表示其他人吃不到了。私人物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只能对一个个体发生效用,一块面包的效益就是让一个吃它的人感到满足。

经济学家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曾想借着人类同桌共食的习性打破这个二分法。他认为饮食满足的绝对不仅止于个体,它还能够带来集体的效益,例如一齐吃饭培养出来的情谊与团结。然而,一家人除夕吃年夜饭固然是强化了亲情,但就算我们吃的是同一碟菜,却始终不能抹杀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放进嘴的那块猪肉到底不是你吃的那一块,我吃了一条青菜就意味着你只能吃另一条了。即使我十分恶心地把咬了半天的肉吐出来交给你,而你又非常甜蜜温馨地把它接过去吃了,我俩吃的仍然不是“同一块肉”。因为那块肉到了你口中的时候已经不是我当初吃的那个状态了。

于是我们就能理解耶稣最后晚餐的神秘意义了。当时耶稣对着面包说,“这是我的身体,你们大家拿去吃”,然后将它掰开分给门徒。这个仪式完成了把面包变成基督肉身的神奇转化,使得门徒参与了耶稣的牺牲,名副其实地“活在基督之中”。在分完面包与葡萄酒之后,耶稣先是表明此乃“新的盟约”,再吩咐门徒“以后也要这样做以纪念我”。于是“领圣餐”就成了日后代代相传、全天下基督徒之所以为基督徒的重要仪式,成了新约的见证。

这个仪式的意义正在于它想打破食物的根本特性。你分到的那一块饼与两千年来无数基督徒所领受的都是“同一”基督的身体,大家居然可以无尽地分食“同一个”东西。没有一个信徒会说自己分到的那一件与众不同,也没有一个信徒会抱怨别人分得更多分得更好;不,那就是“同一个”身体,每个分享到的都是同一个基督的血肉。

所以最后晚餐是最终极的同桌共食。对于信徒来讲,他们做到了其他人都做不到的事,那就是每个人口中的东西竟然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同桌吃饭是为了打破自身的孤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最后晚餐就是要使得基督徒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团结,因为他们不只共桌,而且是真正地“共食”。

2007.2.9;2.16

同类推荐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本缉收入的是关于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讨论会的内容,收录38篇论文,具体内容包括: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郑州商城的建造及其性质谈等。
  • 消夏集

    消夏集

    《品尚书系:消夏集》为作者谢有顺近年的散文、随笔精选,也是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的感性心语。一部分为生活记趣,或回忆,或写实,或在行旅中信笔写来,文字端庄而不失机智,多为温润之作;另一部分为精神沉思录,以读书觉悟人生,与先贤对话,从个体心灵中透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多为有感而发的锐利之思。文字优美而有闲趣,且不乏深刻,读之可以消夏,也可清心。这种义理方正而言辞讲究的学人笔墨,提供的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 游园

    游园

    本书是“悦读日本”书系之一,从日本庭园的三大形态谈到各类庭园,包括佛家庭园、武家庭园、宫廷庭园、神社庭园、商家庭园、美术馆庭园等。以庭园的发展串起了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长线,读者行于文字之间,游览于庭园山水之间,也是漫步在日本历史的长卷中。
  •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之作《论语》到勾勒生物和人类的历史轨迹的《世界史纲》;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者《国富论》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名著《法哲学原理》,本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著作,是研读中西文化经典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热门推荐
  • Molloy

    Molloy

    Molloy, the first of the three masterpieces which constitute Samuel Beckett's famous trilogy, appeared in French in 1951, followed seven months later by Malone Dies (Malone meurt) and two years later by The Unnamable (L'Innommable). Few work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ave been so universally acclaimed as central to their time an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 呆萌甜心之师父请喝茶

    呆萌甜心之师父请喝茶

    她名“樱花”,是24世纪最强特工,但,组织让她穿越,说是任务,事实上,为的是消灭她。结果,穿越古代,女扮男装,还认了个师父,一开始,是某个师父粘着她,可是,某一天,当她喜欢上他时,他,缺消失不见……五年后,他又卷土重来,来找她,可惜的是,她,早已回到了现代……他们能否相见是个迷,而她是否愿意回来,也是个迷……(本文是宠文哦!哈哈,只不过在后半章的时候会有一点点虐而已了啦!)
  • 男神驾到,请膜拜!

    男神驾到,请膜拜!

    结婚两月,丈夫带着青梅竹马的三儿登堂入室,在她的卧室里欢愉无限。她委曲求全直到那女人怀着身孕在她面前耀武扬威,所有的隐忍终是换来一句:“我们离婚吧。”没了婚姻,一心扑到事业上,竟不小心名扬四海。原本孤身一人,爱情的桃花却悄然绽放。“姜黎黎,我罩的。”男人张狂宣誓:“我乔南木的女人,你们谁敢动,我会让你们明白什么叫生不如死、悔恨终生!”于是,斗白莲花,打绿茶婊!他助她名扬四海光华万丈;她陪他看遍良辰美景花开花落。他帮她拭去眼角泪水,潋滟的眸中闪动着霸道的宠溺之色,朝着她勾了勾手指:“女人,过来我宠你。”
  • 逆天嫡女不为后

    逆天嫡女不为后

    21世纪美女医生苏沐蓉,同好友三生崖旅行,坠落山崖。昏昏沉沉间感觉自己的血液流尽,感受着自己生命流逝的苏沐蓉,隐约看到了一个白色的身影在自己身边。而再次醒来的苏沐蓉,竟穿越到了历史书中不存在的轩辕王朝,成了二品官员的不受宠嫡女,因为不愿意嫁给有着“野兽”之称的恶魔太子而自杀的么?苏沐蓉笑,真相,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呢。自幼不招父亲喜欢,继母与庶出的妹妹百般侮辱陷害,即便不喜欢自己,也要强留自己在身边的恶魔太子,温文尔雅却神秘的白衣美男………扑朔迷离的身世。且看受尽欺辱的苏沐蓉,如何开启外挂,走上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 重生相府三小姐

    重生相府三小姐

    她,穿越成青菱国相府嫡三小姐,不受宰相父亲待见,府里姐妹也欺负她。本和清河王爷有婚约在先,庶出妹妹却抢了她的未婚夫,夺夫之仇不共戴天……对她好的人她会好好珍惜,对她不好的人她要以十倍百倍还回来,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纠葛!
  • 你的爱,我的痛,没有那么简单

    你的爱,我的痛,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是一群为了生存而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人,这里有别人眼中的白领,有别人唾弃的坐台小姐,有为爱而伤的的爱恨情仇,有横刀夺爱的千夫所指,无论是哪一种,都脱不开三个因素,男人、女人、爱情,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我们要生活,要尊严,要我们所要的享受
  • 吕日周在朔州

    吕日周在朔州

    作者用质朴又平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那样一种纯粹的生活、追求及风土人情,让我们的心不禁为之一震。
  • 武控神魔

    武控神魔

    世家子弟遭人陷害,父亲残废忠仆身陨;巧获大罗天经,重修五脉再锻筋骨!一朝出世,斩尽仇敌霸绝天下!神以天威凌众,魔以妖邪乱世,岳凡却能洞悉诸天之密操控神魔,以神为奴,以魔为婢,凌驾诸天之上……
  • 你的怀抱是我生命的终点3

    你的怀抱是我生命的终点3

    泪率96.5%的中国第一奇书。每一个感人片段,都让你泪眼滂沱。真情树书系。美文集,收录了《有一种爱和死,我们都还陌生》、《告别,与世上最疼你的人》、《那些生命中美好而温暖的遇见》、《找个人,一起老去》等等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故事,堪称近年来少有的感人之作。每一篇选文都用它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一段感人肺腑的情感。父母的爱、兄弟之情、朋友之义、忠心宠物,在这些充满感情和温情的故事中,感动人心,唤起心灵的触动。
  • 观测者世界

    观测者世界

    我曾在高阶天堂据理力争,也曾在地狱深处封印混沌。我曾组建焦灼议会,也曾消灭过七宗罪。我曾去过食物链的顶端,见识过莫瑟心中的理想社会。我曾与古代龙人为伍,在五龙之间传递过信息。我曾拿起过金苹果,领略了先行者的文化。我曾见过最高尚的魔人,也曾见过最卑微的死神。如今我坐在这天空之塔的废墟上,探寻着最初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