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朱荣智教授是在2013年安徽一次孟子学术研讨会上认识的,当时交谈不多。2014年寒假后,朱教授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流,我们之间有了更多了解。在中科大进行的“放下的智慧”讲座中,朱教授站在舞台中间,脱稿讲演,引经据典,洋洋洒脱,妙语连珠,既有理论高度,又能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春风化雨,滋润听众心田,引起听众高度共鸣,讲演中掌声不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现在,以放下、淡定、知止为主题的一套丛书要在安徽出版了,朱教授交给我一件写序的任务。我和朱教授在中华文化大众传播方面很多想法一致,而朱教授在这方面的丰硕著述和精彩讲演,是值得我敬重和学习的,这里愿意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觉得生活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指着一条沙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那人立刻开始去做。过了一会儿,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沉重。”“这就是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哲人说,“每个人都是背着空篓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往里面放东西,所以就会觉得越来越沉重。”怎样摆脱这种沉重负担呢?朱教授这套丛书恰似接着哲人的话,具体而细腻地回答了上述问题:放下的智慧、淡定的方法、知止的学问,都是有助我们摆脱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思想负担的好帮手。
刚刚贴出“放下的智慧”讲座海报时,有的学员问我:“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增添智慧吗?怎么是放下智慧呢?”学员显然没有注意是“放下的智慧”,而不是“放下智慧”,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放下沉重驳杂的心理负担,正是为智慧呈现创造前提,而不是放下智慧本身。宋代茶陵郁禅师诗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以诗为喻。放下的是关锁心灵的“尘劳”,释放的是光芒四射的智慧“明珠”,简言之,就是“除尘生慧”。
这套丛书所含三本书的主题互相关联,呈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有趣现象:在《淡定——现代人的必修课》一书中有“淡定是知止的修炼”“淡定是舍得的智慧”;在《放下——幸福人生的法则》一书中有:“淡定才能放下”“知止才能放下”;在《知止——中国人的大智慧》一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知止就是要学会放下”。三本书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朱教授把古代圣贤这种系统缜密的修养大智慧开发出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优美温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例子,奉献给读者,凸显出这套丛书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朱教授提出“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品质,生命有价值”(简称“三有”)的人生指标,而“放下、淡定、知止”(简称“三修”)是通向“三有”修养之路,其目的在于克服思想羁绊,获得心灵自由,以便更轻松、更自如地向“三有”指标迈进。我觉得,要深入理解丛书的意旨,不能只从字面上静态地理解“放下、淡定、知止”的含义,必须把“三有”和“三修”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对待,为此,需要密切联系“三有”的人生指标,体味其中深层的积极奋斗取向。例如:什么是“生命有价值”?朱教授指出:“就是指我们的生命对别人有价值,做个有用的人,做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做个别人心目中有你真好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十分注意:在“放下、淡定、知止”的诸修养后,需细心品味随后释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和态度,以使“三有”人生指标落到实处。请记住朱教授的忠告:“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为了腾出空间接纳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十分欣赏朱教授对“知止”含义的解读:“一方面是研究如何自制,学习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则是鼓舞上进的心,不能画地自限。路是无限的宽广,止于不止,苟日新,又日新,日新又新。”
朱教授曾引用布袋和尚诗:“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里,布袋象征人生的包袱、人生的负担,需放下布袋,解放心灵。若接着问:放下人生的包袱,大彻大悟后,是一个什么场景呢?还是布袋和尚的诗:“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布袋,布袋,不奇亦不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刘仲林
201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