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闪烁的星空一样,生活总有给人以启示、教化的日子。2005,在所剩无几的时候,不想盘点曾经的留恋与过去,也不想为明天许下什么大展宏图的意愿,只想为今天祝福。
相遇今天,就如一滴琼珠玉露降落于生机勃然的艾草而摇曳在蓝天白云之下一样,让不经意的瞬间进入视野,滋润内心,把绿色的畅想与透彻的思絮,连同金黄色的留恋嵌缀于一帧灿烂的装裱,悬挂在欣赏的镜框上一样轻捷自然,顺理成章。
今天的到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目的选择,也不需要任何理由。来就来了,不会仰天气好坏之“鼻息”,无须察人的气色眼神之变幻;走就走了,不会因为你的拦挡而留步,不会因为你的祈求而牵挂。
不能说无情无意,今天从来不相信这些说辞;也不能把今天收藏,就在脑海里闪现存储的一瞬间,它已经匆忙、快捷地走得无影无踪。因此,朱自清也无可奈何地感叹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伸出手遮挽的时候,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是啊,今天的脚步是匆忙的,当人们还没有把一摞文稿看完的时候,内容相同、装帧精美的书册已经摆在案前,以致诗人宋晓贤说:“风刚一起,树就停了……花刚一开,就凋谢啦……飞机刚起飞,就着陆啦……我刚上学堂,大学就毕业啦。”
感叹终归感叹,今天依然还是今天。它让无数个“此时”首尾相接,串成一个完整的今天,再让无数的今天连贯成日子、延展成岁月,叫物质的基本单元在时间的隧道中,实现嬗变、完成合解、诞生意义。这些谁又能改变呢?感叹时光的匆忙急促和日子的流转飞逝,让我们对“今天”失去信心、陷于颓废,或者去仰天长叹“今天”淡如轻烟、薄若晨曦,毫无疑问是让人遗憾和感到可悲的。
一个朋友曾经困惑地说:生日,是时间对孩子成长的纪念,是对青年走向成熟的提醒,也是对成年人步入老年乃至升天入地的倒计时。心态、表情不无流露出对衰老的恐惧、对青春的怀恋和对“今天”的迷茫。
但是,每当人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人们在睡眠的时候为什么那样安详?!或许,以平静、珍惜的心态来对待川流不息的时光,以有所作为的脚步追赶心中的太阳,可能比挥霍或空虚、恐惧或怀恋更具意义。其实,日子串成的生活,常常讲述着“塞翁失马”与“塞翁得马”的故事,而时间无非是一个过程而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虽说那种把一切留待明日解决的人不少,根本不值得浪费文字,但,蹉跎今天的却大有人在,而匆忙急促、没有丝毫喘息的今天又有什么意思呢?“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或许是解开这个问题的金钥匙了。
但,人的劣根性总是自我漂泊于厌烦既有的重复与存在,常常极目驰心于游离新奇的涉猎和不懈。因此,文化的巨人就把道德法律的约束动情地拥入自己宽阔的怀抱,让快的慢些,叫慢的快些。然后,在快与慢的波动和时间的延续中创造更加的适应与和谐。
创新是一个灿烂的字眼,是构筑在兼收并蓄之上的自我否定。当创新的河流进入时代生命的田园,对人的素质能力就赋予了更大的内涵与要求。而,一提到素质能力,人学的社会问题就容易走向偏激的两极。
能力强锐者,往往被差下的德性所主宰;而含厚拙诚的,却常常苦恼于锋芒毕露的欠缺。漂泊于乌托邦上空的彩云啊,驱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思辨着让理想的遥远来到现实的身边把人生圆满。
而圆满的碰撞或交会,在道德的阳光下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于是,古代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下之意就是有些东西一旦说出来就没意义了,有意思的却偏偏不要说出来。
因此,在后世的教化中出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说法。以致至今,在一些传统领域还摇曳着学习讲“悟性”,共事讲“默契”等古老的风铃。
老子的这种观点,一经成为文化后,就变成了“沉默是金”、“无言则美”,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模仿、去追求。按照这种观点,沉默或不说话并非无知或低能,而是一种智慧或境界。
不信,你再看老先生是怎么说的:“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大家都清楚明白的时候,我就装疯卖傻、一塌糊涂。是真糊涂吗?不。为什么?形势在发展,时日在变化,无非是想静观其变,把有些东西看得更清楚、琢磨得更透彻一些,使自己始终保持存在、保持主动、不至于落伍,剩下的就管不了了。
比老子小二十岁的孔子,其实也包藏着如此内心,庄周介绍孔子时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议而不辨。”他们这种灵魂深处的埋藏,被后来的郑板桥揣摩得更加清楚明了,于是,“难得糊涂”就成为至理名言悬挂在后世心灵的中堂,让大家礼顶膜拜,纷纷效仿,延续不断。
由此,不事雕琢的两面三刀、温文尔雅的口是心非,就会跃然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上,一片世故圆滑、故弄玄虚、没有缝隙、高深莫测的森林从此便繁茂地成长着,人的素质能力也就被斑驳为示之以华丽的外套与贴身于本真的内衣。
不难看出,文化的厚重、人际的沉淀,有时就像在平地上故意垒起的魔方一样,让人必须以牺牲时间上的现在或今天去提高自己,还必须以现在或今天的心灵创伤、生命消耗乃至血的教训等经受状态去唤醒、总结人际之间的细致微妙。
当我们从先哲圣贤的思想底脉走来之后,只要稍微加进一点客观的思考,就会发现:单纯的素质能力与老到的人际往来,有时很难统一于某个平凡的心灵,而成就一个预期中庸的结果,常常从执其两端的开始。因此,如何学习、怎样走路是何等的重要啊!
话,说得有些远了,在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即将来到的时候,还是躬勤好学、守住诚敬、拙厚相待吧,谨以此为今天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