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社会背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做今天的交流。谈谈自己作为研究者的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走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看法。
来到江西,来到南昌,我有对于自己人生的回顾,多年前江西省财政厅编成的一个开始称为江西籍和在江西工作学习过的人士的名单,我就列在其内,后来他们简称江西籍人士,我也欣然同意。因为我在70年代初,就在咱们江西赣东北当兵,有过这段人生经历,并且是我人生经历中很重要的一段。具体地点是上饶,主要的时间段是在***烈士的老家弋阳。所以当时也就知道江西有一个很亲热的说法,叫做我们都是“江西老表”。在最近这些年发展中间,我注意到了,江西,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南昌的城市建设和整个江西的发展,按照十八大以后“五位一体”这个要求,体现出亮色,体现出我们现在正蓄势腾飞。江西的发展中,估计各位也会特别关心,首先从宏观方面,从整个全局发展方面怎么理解决策,怎么判断指导性的方针思路,当然在“取势”之后自然也要关心怎样进一步认识规律——“取势”、“明道”之后还要“精术”,在我们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各个行业企业中,在要从事的具体工作上,从“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个一个的环节做起,争取把事情做到极致。我今天向各位的汇报,主要是首先从宏观层面的取势说起,再往下对接“明道”,到了操作、“精术”层面上,各位可能就要成为我的老师了。我是作为研究者,着重从全局、从自己觉得有一些心得的整个大势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刚才主持人已经反复强调了中央现在给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命题,其背景与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的挑战意味有关。从地方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大家都感受到困难,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经济增速下行以后的转型。这个阶段变化,如果从主要的数据直观来看,是在2011年以后。前些年,我们成功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在2010年,又站在10.4%的GDP增长速度这个高度上,其后就一路走低。现在中央所说、大家也反复讨论的“新常态”,应该讲“新”已明朗,“常”还没有实现,这个“常”怎么样实现呢?非常简单地说,就是要完成一个经济运行的触底,然后还要企稳——企稳是稳在一个能够尽可能长久的“升级版”中高速增长平台上,那就“常”了。这个过程中实质性的追求,是要实现结构优化调整和增长质量提升,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合乎我们意愿、体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在新阶段上,要贯彻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贯彻现代化战略,就必须完成一个动力体系的转型。
如果从相关的一些主要数据来看,非常简要地说,综合分析下来我认为在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还是有希望实现一个阶段性的探底的。实话实说,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经济学研究者多年的努力用模型方法、基于处理实证数据,试图勾画出一个稍微清晰一点的对于前景的预测、预见,但几十年下来,我们接触到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现在我们还没到成熟的火候。经济学者用模型、用数量方法处理实证数据,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只能作为粗线条的参考,还没有谁可以拍胸脯说,用我这个模型处理数据以后,有把握得到一个清晰勾画的未来一段时间——一年两年三年内经济走势准确前景的成果。这不是说用模型方法处理数据没有价值,但是确实在这方面还没有达到那个火候,还“测不准”,所以就必须接受一个调侃:所谓经济学家是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断地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作出预测,然后又不断地向各界解释,为什么他们的预测不准。实际的情况是比较尴尬的,但是预测总是必须得做的,对决策来说,首先你要说出个比较粗线条的概念,大的方向上,八九不离十地能说清楚变化趋势和可能区间,就有价值,不断修正预测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咱们统计局现在也跟世界惯例接轨,给出一个GDP的数据以后,过一段时间,还允许再做修正,也必须要修正,这都是成为惯例的事情。这个预测所做的事情,是在人类认识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去完善自己的认识,也动态地支持科学决策。我今天跟各位所讲的,更多的是一些综合判断、直觉判断,但我也是首先把这些判断建立在一些数据的观察之上。
这几年,可能大家也注意到,研究界人士提到一个“克强指数”,是当时李克强总理在地方执政的时候,说他特别关心的,是注意到用电量怎么变化,铁路的那个货运量怎么变化,还有就是银行贷款的增长。一般来说都是要增加的,幅度如何,被人称为“克强指数”。而这几年实话实说,感觉“克强指数”对实际生活这方面的预测能力不够强了,因为结构剧烈变化的时候,这几年中国经济已表现出了用电量增长率很低,甚至有的时段里面是负增长,货运量也上不去,贷款在各个地方的差异又是比较明显的,总体来说贷款的增长还需要有意地加以控制,即“去杠杆”。如果你要直观地从这三个指标再往下推测,按照过去的经验引出一个结论的话,那么这个结论会是非常悲观的,可能几乎接近于国外有些人所说的“中国经济崩溃”了。所以大家也意识到,经验数据还得不断做调整。在我们的经济结构非常明显地转变过程中,有一些指标,是可以特别注意的,比如说这几年,大家都在讨论经济中的先行指标PMI,这个采购经理人指数,是通过特定的问卷方法采集大量样本数据,得出企业的库存,以及在它的经理人决策层面上的其他变量,他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个采购经理人指数,是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大量的样本数值合在一起来帮助作出一个判断。一般认为在先行指数方面,它的特点是值得肯定的。中国人这几年一直在看PMI,过去国家统计局和物资采购联合会合作,已经有若干年定期发布的这个PMI,一般认为它发布的这个指数更多地反映大企业或者大中企业的感受。另有一个香港汇丰公布的PMI,其实它只有400个左右的样本,但是市场上曾经对它很重视,认为它更多地体现了中小微企业的感受。我所在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民生银行合作,在这一两年间一直在对4000家以上的企业采取数据,来编制一个民新指数——民生新供给中小企业指数,其实类似于PMI,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感受来反映整个宏观走势。汇丰的那个PMI概念它已经放弃,现在财新接手,大家可能已注意到这个变化。这几个PMI或类似于PMI的指数,虽有不同的特点,但这一段时间它一直是处于荣枯线以下的,说明我们经济的下行压力比较明显。但是具体分析起来,比如我所接触的民新指数的分析,在波动中间已经看得出来有一些信息,对于我们进一步预测分析很有帮助。比如说,在经济一路下行的过程中间,企业在回答什么是它们感觉最有压力的事项方面,不是大家一般认为的“融资难”,各个月份企业所填的第一项,一直是“用工难”。用工难换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业容易,底层劳动者的收入境况容易得到改善。你看到困难的同时,得考虑另外一面它是不是表示,我们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间还有亮点。那么这个PMI指数虽然大家看到的是在荣枯线以下,表示经济总体来说是景气不足的,但是我们做了结构性的分析却又发现,在民营企业里面和成规模的企业里面——把这种类型的样本集中起来以后,它们的情况其实在走强和向好,这又是一个亮点。所以说具体分析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先行指数表明现在经济仍然在下行,但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亮点的同时,我最近一段时间也注意到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数,以后我们可以做跟踪——像三一重工等这样的企业,生产工程机械,把工程机械在各个地方的订单、供货,还有与此相关联的这些工程机械进场到位施工的使用情况合在一起,就是以大数据形成一个非常清晰、非常直观的地图式的表示,称为“挖掘机指数”,其所代表的工程机械订单、供货、到位、施工,在全国布局的这样一个情报,在这段时间是越来越好。它表明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稳增长措施,确实是在蓄势,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带来一些大家现在表面上还看不见摸不着的投资见效的结果。
另外相关的就是就业,虽然这几年大家都感受到混乱,但是一路走下来,2013年到2015年一路看下来,我们城镇就业是完成得相当不错的。有我们可以从正式统计渠道得到的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这样一个指标,2013年是新增1310万个,2014年上升到1323万个,2015年现在得到1~9月份数据,是1070万个左右,全年下来很可能是接近1400万个,它表明什么?就是对中国经济大家虽然都感觉困难,但是城镇就业岗位的情况,是稳中有升,对应到每一个GDP的新增百分点,它对就业的贡献是在明显提升的。我们过去年年提要新增1000万个以上的岗位,这两年仍然这样提;那么过去的经济增长是一年在10%以上,换句话说,GDP每新增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100万个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现在我们的GDP增速已经落到了7以下,但是一个年度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有可能达到1400万个,换一句话说,每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可以支持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翻了一倍。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就业是最主要的一个关系基本民生的指标,这方面的向好,确实在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在经历着一个按正确方向调整的演变:我们的经济在下行,但是经济生活里面可以提供出来的就业岗位,是稳中有升的,这样一个结果的到来显然印证了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强调的发展服务业正在见效,因为服务业是轻资产,它可能更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也印证了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说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见效。因为众多的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这些年在取得工商注册以后,不断地进入创业创新的状态。还有我们的企业,在政府反复强调简政放权和实施结构性减税过程中,确实有可能在这方面得到了使它们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更多就业岗位的一种政策环境。这些不同角度的分析,实际上落到一点:从就业指标来看,正在印证中国经济在经历困难挑战、带有阵痛特点的调整过程中,也有亮色,有我们值得肯定的所谓底气。决策层反复说的,只要经济在可接受的区间之内,我们不会贸然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其实这个底气之所在,最主要的就是李克强总理说的,我们看GDP增长速度。实质是看这个GDP表现的景气水平所提供出来的就业,这个就业才是最根本的底线。既然就业在经济逐步下行过程这几年完成得还相当不错,你就可以体会为什么宏观层面的这些政治家、决策领导人,可以很有这种底气和定力,来反复强调我们不会“大水漫灌”。在这个阶段,确实我们对底线是有把握能把它托起来的。
除这几个指数、指标之外,在综合观察的方面,我们还要看其他很多东西。我们要盯着工业增加值,在2015年11月、12月,工业增加值的情况开始表现出企稳,乃至要回升的迹象。我们的投资,在反复强调“稳增长”,增加“有效投资”的方针指导之下,实际上去年下半年又在加码。当然这种投资加码,跟我前面说的“挖掘机指数”是不是有一定关联?显然是有内在关联的。很多的工地,现在准备进一步通过订单来购买工程机械,实现投资里必需的工作量。分析中我们还应看重货币双降通道内多次操作的政策效应是在积累的。去年中国货币政策方面,至少做了5次降息降准,还结合了金融改革,推出存款保险制,鼓励一大批中小银行,包括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下半年,终于推出了所谓“临门一脚”的措施,在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方面放开了存款利率。以后的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会使金融产品更加多元化,这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应该使我们实体经济层面各种各样的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金融支持以升级换代。所以,我们认为把这些事情放在一起,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蓄势的过程,看到我们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