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900000016

第16章 把握传统 瞩目未来(2)

在中华艺术史的发展中,一些门类艺术如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与文学的紧密关系,不仅体现在形态的统一上,而且也“综合”在文学艺术家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中。秦汉以来的不少大文学家都是深通乐律的,如汉代的司马相如、蔡邕(132~192),都是著名的琴家,唐代的李白(701~762)、王维(701~761)、贾岛(779~843)、白居易(772~846)、独孤及(725~777)也都是善操古琴的音乐爱好者,晚唐词人温庭筠,甚至“有丝即弹,有孔即吹”。至于著名文学家又兼书法艺术家的就更普遍了,如西汉的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东汉的蔡邕、东晋的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宋代的苏轼(1037~1101)等。而“诗画本一律”的现象,在近古文艺史上尤为突出。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这两位大诗人都和画艺结了不解之缘。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还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张舜民甚至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见他们对诗画的综合与“同境”,是有着艺术上相通的规律性的感受和认识的。他们对“士夫画”(即文人画)的创作和倡导,至少是以这种规律性的感受和认识为基础的。如苏轼所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9]至于书法和绘画的创作,在吴道子的壁画里,就已是满壁飞动,表现了一个与书法相契合的艺术世界。到了宋代以后,又有了融合着印章、交叉着题跋的全新艺境的创造,就更要依赖与文学的“综合”了。何况文学与各门类艺术的综合体还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的戏曲。在它的“综合体”里,就不仅是文学创作取得了成就,显示了特色,而且各门类艺术的综合——所谓“唱、念、做、舞(打)”,已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上融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创造了戏曲这个富有民族特征的门类综合艺术的新形态,这是中华艺术史上新的、更高的审美形态。它既不同于西方歌剧,不同于现代中国也有的“舶来品”的话剧,也不同于现代电影、电视的艺术的综合。因为它不仅需要“时间艺术”(音乐)的表现手段,同样融合着“空间艺术”(如美术)的创造,而且戏曲的最富有特征的表演艺术——虚拟性与程式性,可以说又是“时间”与“空间”相互融合的表现形态。它的造型,固然显示了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但在表演艺术上,它又体现着时间艺术的发展过程。包括它的服饰和化妆,也不只有助于刻画人物、显示人物个性的“造型”,同时也是帮助和加强特定条件下艺术表演的有力手段,如脸谱、水袖、帽翅、翎子、髯口等,都有一定的规范性的造型,又只能在特定情境里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过去曾取得高度发展的艺术样式,如音乐、舞蹈、杂技以至绘画、雕塑,都被迫向戏曲倾斜,成了戏曲综合艺术的组成部分,按照戏曲的艺术规律融会成一个整体,减弱了它们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如果说艺术的综合,本是各民族艺术发展的共有现象,那么,在中华民族艺术史上,这个艺术现象不仅较为普遍,而且不是一般的综合而是融为有机整体,并具有多彩多姿的综合美的个性特征,以至造成了叙事与抒情兼容并茂的诗的艺术境界(因此有人称戏曲为“剧诗”)。这一切显示出中华艺术的发展,上下古今,四面八方,承前启后,相互融合,不仅紧密联系,而且有不断发展中的富有独创的民族艺术特征的新的综合美的创造。所以,中华传统艺术这一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审美特征,也是《艺术通史》应当系统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二、中国传统思想与传统艺术】

每个民族的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必然有着本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哲学伦理观念,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情民俗,也包括由此而综合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民族特征。中华艺术生长在中国境内历史上各民族生活与精神活动的土壤里,因而,支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体系,也必然渗透着、影响着中华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虽然也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的各个社会阶段,但是,从氏族公社的解体,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转变,那由氏族到宗法的血缘纽带却始终没有割断,而且深藏于历朝历代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统治之中,自然也渗透在中华文化依托的血脉里。而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能称得上占有支配地位的观念体系,首推被誉为“亘古第一人”的春秋末期的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及其后以他的学说为核心开创的儒家学派,其思想渊源尚可追溯到他所称颂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圣先贤。孔子自称是“先王之礼”的阐发者,他提倡的是“仁”学,这“礼”与“仁”就内含着氏族社会理想的遗存。而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学说,则是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智为认识手段,重现世事功,重道德伦理,重实用理性,对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艺术观自然也是以仁学为基础。他在《论语》中多处论及“诗”与“乐”。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0],才能造就出真正的“君子”。孔子很重视诗的社会功能,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1]因为他那个时代诗、乐、歌、舞还是“混生”在一起的。因此,孔子的论“诗”与“乐”的功能,实际上也是讲的艺术的社会功能。自然,他所讲的艺术的社会功能,又是离不开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宗旨与目的的。尽管在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还只是所谓“百家并鸣之学”中的一个学派,却已开始确立了他的“一家之言”。特别是经过孟轲(公元前372~前289)、荀况(公元前313~前238)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配之以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观念,绳之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这的确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创造了一整套观念体系,居于“显学”地位。而且孔子之学,又被荀况强调到圣人之道的高度:“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12]到了秦汉之初,儒家学说虽受到短暂的打击和冷落,却随即在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中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树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形成了历代多数王朝的统治思想。

的确,儒家学说的长期统治与广泛普及,由于寓教化于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规范之中,为中华民族铸造自己的性格,以及形成传统的文化心理,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13],以及他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4]也包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5]等,对高扬个体人格和精神的美的追求,曾培育了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至大至刚”的“正气歌”;而对于占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不断完备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却又不能不说,曾在一定时期,在不断变换的时代环境里,也阻碍过历史前进的步伐!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正统思想,并被认定为不得违背的“圣人之道”,很自然地渗透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并成为文艺批评的原则标准。刘勰(约465~约532)的《文心雕龙》明确列有题旨为《原道》、《征圣》、《宗经》三篇;艺术理论虽没有形成这样系统的标准和尺度,但是,所谓“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16],也依然是古代美术史论家们所标榜的艺术功能的重要观念。而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又岂止是正统文艺所要表现的政治主题和道德伦理主题,即使在俗文艺“压倒”雅文艺取得伟大发展的宋元以后,也同样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说唱与戏曲的创作,一直是艺术思想的主旋律。总之,儒家学说的观念体系,虽然促进了艺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功能作用,赋予它以时代的使命感和进取精神,但在历史长河中,却也给艺术发展带来过附庸于封建政治与道德说教的消极影响,压抑和束缚了艺术的个性化的创造。近古思想史上宋明理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它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更是大大僵化了儒家学说的生机。

自然,在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中,对后世艺术观念影响最大的,并非只是孔孟与儒家,还有他们同时代被视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和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艺术与美学领域,老庄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7],“道法自然”[1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9],“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0]等等,这类纯任自然,强调虚静与素朴的思想,以及“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21],强调人在自然中重要地位的观念,应当说,老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了氏族社会观念的遗存。不过,他们突出个体地位,不受外在束缚,寻求精神自由的超逸的生活态度,不只在文人、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上产生过强烈的共鸣,而且对于中华艺术所特有的范畴、概念以及规律的历史形成,如“外师造化”,崇尚自然美;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着重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追求委婉曲折,含蓄深沉等,都不能不说与老庄思想及其道家学派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而道教建立与佛陀东来,同时发生在汉代,但它们的大流行,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22]“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战乱频仍,人民的颠沛流离,造成了人生悲苦、渴求安宁的普遍社会心理,而佛教的教义正是以人生痛苦为最基本的命题,如何摆脱“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摆脱“业报轮回”,以达到“四大皆空”的极乐世界,则成了人们在苦难挣扎中追寻的精神寄托。而佛教的兴盛,也很快地把佛家思想渗入到艺术思维。仅仅从印度“输入”的佛雕艺术,就随着佛法的弘扬,在“丝绸之路”上——高昌、库车、敦煌、麦积山、云冈以至龙门,留下了一条石窟艺术的连绵不断的锦带。在中国思想史上,形成了儒、道、佛相互颉颃与冲突的时代,而它带给艺术史的,却又是一个多彩的艺术自觉的新境界。

从东汉宦官专制、董卓残暴作乱,到魏晋司马氏的黑暗政治,已把两汉以来的谶纬经学、阴阳五行、君臣伦理,也包括礼乐之道击得粉碎,迫使儒家教义的思想统治只能走向没落。而这一次的“礼崩乐坏”所造成的,虽不是“百家并鸣之学”,却是社会风尚多元激荡和士大夫的“傲俗自放”。于是,“大行不顾细礼,至人不拘检括”[23],崇尚独立、张扬个性的文化氛围出现了。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所谓“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24],这种叛逆倾向、违背当时社会规范的“文人无行”,虽受到葛洪(284~364)《抱朴子》的激烈抨击,却给艺术冲破束缚,表达个性“解放”出一块自由天地。从崇尚清谈、品藻人物,到寄情山林,向往来世,率性任情,师心使气,玄言、山水、田园;写景、兴情、悟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道、佛教义虽不相同,但它们注意自然节奏,追求与宇宙相和谐的精神却是一致的。所以,佛与道虽互相攻击,而魏晋玄学与六朝佛性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建立起新的艺术精神空间,使“乐”(艺术)不再附庸于“礼”,而有了一个独立的瑰丽有情的世界。

同类推荐
  • 阳光下的葡萄干

    阳光下的葡萄干

    “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想会有什么下场?/它会不会干瘪枯萎,/像阳光下的一颗葡萄干?”《阳光下的葡萄干》表现了一个非裔美国家庭对美国梦的追逐。亲情、理想、现实在逐梦的旅途中相互冲突……梦想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对每一个人都触手可及?此剧在百老汇上演时一举成名,连演530场,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等。
  •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共精选作者李邦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表的学术论文20篇,分别研究了:①列宁银幕形象,介绍了列宁题材作品的概况、演变、成就与不足,列宁扮演者经验介绍等;②阿·托尔斯泰,着重研究其人生道路、创作倾向、艺术理念、主要作品等;③为外国电影电视发展史中的一些理论探讨与创作成果。
  • 中外影视精品赏析

    中外影视精品赏析

    《中外影视精品赏析》适应面宽,教学内容涉及两种类别的课程:既可作为普通高校非影视类专业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备影视传媒本科专业开课之用。全书精选44部中外影视精品,选片数量取折中路线。我们认为,教材必须考虑学生“一册在手”的客观需求,这样就不宜编撰几大卷、几大册的丛书,也不宜收入总量过少的作品。目前按一个学期常规课时量计,大致可安排15部次影片赏析,我们编写时放大了两倍,达44部,为任课教师选择合适片目,为学生课外自学留下了一定余地。本教材体例设计新颖,分为6个单元,即“大师经典”、“类型佳构”、“艺术影苑”、“国片精粹”、“纪录菁华”、“卡通园地”。
  • 国宝密码

    国宝密码

    国宝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证据,几百几千年过去了,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被发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流离,它们现在的命运又如何?本书将一一为您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真相与考古秘闻。
  •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音乐小品欣赏》主要内容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皇家焰火音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小夜曲、G大调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致爱丽丝、D大调军队进行曲、邀舞、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热门推荐
  • 乾隆后宫之令妃传

    乾隆后宫之令妃传

    畅销古言《有种后宫叫德妃》作者作品。乾隆最宠爱王妃的后宫生存史,一经步入后宫,想生存的唯一法则就是——踩在他人的尸体之上!他继承瑰丽江山,拥有如云后宫,但深知一张张笑脸,都不过粉饰太平。“娘娘,万岁爷的鞋,像是不合脚。”一句无人敢说的大实话,改变了红颜的一生。阿玛说,宫里的人不可信,富察皇后却对她推心置腹。世人眼中,她背叛主子魅惑君王,却不知心存怜悯与感恩,才甘愿成为皇后的工具。她是帝后之间的秘密,只有弘历知道她的无奈。红颜以为,此生将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直到发现被真心怜惜与呵护,直到看见帝王为她落下的眼泪。“你不是红颜祸水,你是朕此生知己。”
  • 穿越之妖女也无奈

    穿越之妖女也无奈

    雪晴裳是乖乖女,乖到老师父母说什么,听什么的地步,可是为何一夕的穿越,自己变成了人见人怕,人见人骂的妖女,阴谋与爱情,幸福与悲伤,自己该如何取舍,如何抉择。。。。。“为什么其他人穿越女尊国,坐拥美男恩,我当个女皇却如此窝囊?”雪晴裳望着苍天,悲怆道。以幽默为主线,以情节为基础,给你不一样的穿越体验。
  • 销售中的心理战术

    销售中的心理战术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销售工作中,心理那点事儿还真是不得不琢磨,否则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问就忤逆了客户的“心”。本书并非学术著作,其内容旨在通过故事和案例来揭示现实销售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带您轻松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本随笔集收入了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习期间的大部分随笔文章,内容触及生活、学习、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文章皆为笔者个人心情的真实抒写,以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位博士妈妈独自带着五岁的女儿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种种感受。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无奈。这些文章不是旅美指南,它们可能只是越来越多的赴美访问学者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远渡重洋的妈妈们的一些侧影。
  • 清华公开课

    清华公开课

    翻开本书,为您提供更多完善方案。面临资本时代的到来,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建设品牌?如何制定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及个人的资产如何才能保值增值?本书配合清华优质的学友网络,集结知名企业家、专家顾问等行业精英最实用的管理智慧,致力于分享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管理观点,并深入探讨当前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力求以更为宽阔的视野及时把握市场的脉动,达致学识与财富兼得,能力与事业共赢。
  • 江湖绝歌

    江湖绝歌

    游戏里玩出来的感情叫什么,网恋。网恋走向现实的感情叫什么,奔现。我对他说:“游戏不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离开。当你离开之后,游戏世界里的人会变得怎么样。他们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停住脚步,他们会找到一群新的朋友,然后继续开始他们的游戏之旅。这本就是个虚拟的网络世界,消失就消失了,不会有人在意。”
  • 乐神

    乐神

    时间(清)咸丰年间。人物罗侃男,20多岁,背哥队柱头,打鼓草哥师,猴戏班班主,能言善歌,幽默风趣,人称活宝。罗草鞋罗侃之父,50多岁,读过私塾,有点文化,以打草鞋卖为业,外号罗草鞋,喜张扬。山桃山中美女,原下河马戏班驯兽员,时值妙龄,能言善唱,性格泼辣,心灵活泛,人称歌仙,罗侃老婆。幺嫂幺站旅店老板,30多岁,乐善好施,行侠仗义,为人豪爽大方。李川平男,40多岁,当地富豪,里长,后升乡长,好色、媚上、心狠手辣。
  • 相失人海

    相失人海

    枫叶又染红了思念,是谁的痴恋徘徊着不肯离开。爱情两个字二十一画,却铺满了心酸的路,恨相识却不能相守。赵寒舟给了凌椴槿三年的成长,她褪去一层青涩,不再相信虚幻的童话。他们也终究相失于茫茫人海,找不回曾经的自己。“我们的一百步,最后一步,是放手。”“九十九步都是对你的不舍,要怎么才能走完这最后的一步。”
  • 给女省长的信

    给女省长的信

    黑色茶屋像座鬼屋。钻进黑色茶屋就是钻进一个山洞,山洞里套着小洞,也就是包房。我和小寒在小洞的烛光里喝着黑茶,说了很多的话。黑茶是一种什么茶,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味道很神秘很阴森。我的眼睛盯着墙。墙上是一片沙漠,沙漠上是一具白色骷髅。我不明白这幅画的名字为什么叫做《浪漫无限》,一点不明白。
  • 余生风华只为你

    余生风华只为你

    简介:(注:本文中含有微耽美副CP三对,慎入,主CP是顾思淼VS苏谨宸) 她心思单纯却古灵精怪,――她说:“你不会喜欢我?那我教你好了。〞 某王:“……”本王用你教? ――她说:“你长得这么丑,除了我谁还会喜欢你?〞 某王:“……”无论美丑都是你的。 〖苏谨宸,风华三千,我只愿为你一人披甲上阵。――顾思淼〗 〖顾思淼,浮世三千,我只愿宠你一人无法无天。――苏谨宸〗看古灵精怪的少女如何在古代步步为营,如何上演追夫爆笑大剧。【甜宠】【不虐】【1V1宠文】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