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5700000010

第10章 站在理智的对岸——梁漱溟的直觉观考察(6)

在《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中,梁漱溟都以“无私的情感”来界定理性,理性作为情意表现是一种“不失于清明自觉的情感”,理性包含有“知”、有“理”,但理性之知与理智之知不同,是一种以情的观照所体现出来的知,是自觉的澄明状态。理性之情感表现是无限向上的“通”,与生命相通而无隔。理性虽为人心所本具,为人先天所有,但却必须经由修为功夫才能实现出来。就梁漱溟对理性的界定来看,显而易见与西方所谓的理性迥异,在他那里,理有两种:物理和情理。他认为,物理是科学之理,是静态的知识,没有发动行为的力量;情理却有这种力量,指示着人们行为的方向,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些尽管是抽象的,没有特指当前某人某事,却是动的,有着驱人向善的力量。中国人的“读书明理”,明的多是这种理,“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74]显然,梁漱溟将“情理”的内容注入理性,使得理性概念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他说:“理性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法国人的理性主义,是一个冷静分析的理智;一个是中国人的理性主义,是不教通晓而有情的。”[75]法国人的理性主义的“理”是事理,是知识论意义上的静态的“理”,虽与行为有关,但却不能发动行为;而中国人的理性主义的“理”,恰好是有力量的动的“理”,能够发动行为的“情理”。由于它具有指导行为的力量,当然渗透着情感,人的思考、言行乃至于价值取向亦如此,所以,梁漱溟认为,“情理,离却主观好恶即无所认识;物理,则不离开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总起来两种不同的理,分别出自两种不同的认识:必须屏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76]中国人的这种“不教通晓而有情”的理性主义,实际上就是儒家传统的道德智慧或“内圣”的心性之学。就两种理性主义的“同”来说,存在着共性,“两种理性,实实在在都是靠一种推理作用,靠思索,靠推论,靠判断,所以都应当称为一种‘理性主义’,没有比这个字(英文为rationalism)更合适的了”。[77]西方哲学家看人的理性常与非理性相对,理性就是“知”,具有可重复性、稳定性、可公度性,而“情”只是内在的感受性、盲目的冲动,情中无理,理中无情。梁漱溟所谓的“中国人的理性”作为一种因情而发用的自觉方式,既与西方哲学所谓理性有关,又与有些哲学家所谓非理性的“情”相关,但与二者的内涵都有重要的区别。

在这里,我们发现,梁漱溟的“理性”概念有自己独特的含义,与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大相径庭。应该说,梁漱溟所谓的中国人的理性主义远比西方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复杂,从“理”字的理解上一看便知,中国人的“理”倾向于任何事物都秉有的天理,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然者、全体大用之理,为一、为整体,而具体事物的分理“万殊”则是由此“一理”化分出来,是天理之流行,为其所规定。在天理和万殊之间、各“殊”之间,均“不害不悖”,和谐统一。[78]梁漱溟的理性是“藉好恶之情以为判别者”,[79]是实践理性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真理的无条件服从,故梁漱溟说:“中国人精神之所在,即是‘人类的理性’。”[80]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大都是在实践理性而非理论理性、工具理性的意义上使用“理”字。[81]管子以为理是礼的内在根据和理路,“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道者也”。[82]理也是事情应当如此这般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贾谊说:“秦国失理,天下大败。”[83]王弼说:“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84]朱熹以为万物各有其理,人作为万物之灵,认识那些理是分内事,通过格物穷理的功夫认识事物之理,才能应事接物而无差,开物成务,成己成物。“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85]

此时(写作《人心与人生》时期)的梁漱溟主张,理智是相对物理而言的,指认识客观之理,而理性是指情理,偏于主观。理性与理智是体与用的关系,从本能到理性的历程中,必然要经过理智这一阶段。“从生物进化史上看,原不过要走通理智这条路者,然积量变而为质变,其结果竟于此开出了理性这一美德。人类之所贵于物类者在此焉。世俗但见人类理智之优越,辄认以为人类特征之所在。而不知理性为体,理智为用,体者本也,用者末也;固未若以理性为人类特征之得当。”[86]也就是说,一方面,没有理性的产生,人类永远不能算是真正脱离了动物界,同时,人类的理智也无以得到正常地使用。另一方面,没有理智,就不会产生理性,理智为理性进行选择和判断提供了抽象思维的基础和能力。如果没有理智将本能松开,人类便不能开出所谓“无私的感情”,也不可能从动物式的本能生活中解放出来,“本能突出而理性若失者,则近于禽兽矣”。[87]虽然,梁漱溟提到了理智的功用,但依然认为理智是为“算计”之用,只有他所谓的“理性”的生活才符合生命本性。理性的含义非常复杂,在梁漱溟而言,儒家的理性是一种道德理性,与西方的思辨理性、科技理性不同,儒家的理性核心是“仁”和“良知”,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内在精神的完善和充实,须臾不可疏离。要把握“理性”,向外寻觅是无济于事的,深切真实地向内用力才是正途。因为,人从来都不是一架逻辑严密的机器,而是有血肉、有意志的、既有理又有情的复杂系统。

在梁漱溟看来,理智是静以观物,其所得为物理,不夹杂感情(主观好恶)。理性则反之,要以无私的情感为中心,即从不自欺其好恶而判断,其所得为情理。例如正义感,就是对于正义欣然接受之情,而对于非正义则嫌恶拒绝。离开此感情,能得到所谓正义吗?一切情理虽然一定在情感上表现,却不是冲动,而是一种不失于清明自觉的感情。无私的感情一发动,此即一体相通、一体平铺、无所隔碍的伟大生命表现。无所隔碍的感情虽禀赋自天,为人所同具,然而往往此人此时具有活泼性,而其他人却不尽然;甚至同一个人也是时而发动,时而不发动,情感的状态是杂多不一的。这与动物本能显然不是一事,而恰好是由本能解放出来的自由活动,这种争取自由、争取主动,不断向上奋进的本性,只有人类身上才出现。在梁漱溟看来,既然本能、理智的二分法失之于简单,不足以说明问题,于是就在理智之外增加理性这个词代表从动物式本能解放出来的人心之情意。理性与理智双举,岂可少乎?

第三节 对直觉有限性的揭示

由于梁漱溟的视域所限,直觉在他那里被视为本能,直觉作为一个概念的解释力就非常有限。后来,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对直觉作出了一些限定和修订。但是,当他用理智来对直觉进行纠偏时,又与他前期遮拨理智的立场相抵牾。我们细读梁漱溟的文本后会发现,梁漱溟对直觉的这种诠释,建立于他对儒学的理解之上,其理解与原典有偏差,导致他理论上的诸多疏漏。但由于其所理解的直觉倾向于本能,德性成了先天具足、已然完成的东西,导致儒家仁智勇并举的修身进路中的智与勇付之阙如。其后,梁漱溟自己也发现了问题所在,主动进行了理论转向。转向后的梁漱溟扬弃了柏格森生命哲学和泰州学派中强调本能冲动的方面,融入了儒家的理性的内容,这是梁漱溟哲学方法论转向的关键。这种转向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然而,从学理上来考察,其方法论依然存在较多弊病和缺憾。与其说梁漱溟的这种方法论转向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信仰、情感的偏执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当然,我们不应过于苛责梁漱溟,毕竟直觉问题是如此复杂,他也不是一心专注于理论探索,而是在实践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一、从性善论到性修论

在梁漱溟早期思想中,作为善本性的直觉与天理完全合一,在内涵与过程上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用以描述儒家真精神的主要概念“不认定的态度”、“任直觉”、“不计较利害”等,倾向于认为人之自然本性即为天理,人只要顺从自己的本能去做,无不发而中节。此时的梁漱溟的直觉概念是以陆王心学去附会柏格森的直觉,结果直觉成了非理性的生命体验、道德本能,与科学理性相对立。其直觉与本能常常并举,“直觉所得到底意思是一种‘本能的得到’,初度一次就得如此的意思,圆满具足无少无缺”。[88]而人之所以违背“仁”是因为后天的杂染习惯,清除这些杂染习惯,自然就是“仁”的生活了。杂染习惯的产生缘自“心乱”,“心乱则直觉钝,而敏锐直觉都生于心静时也”。[89]那么,心静则无欲,欲念兴,直觉则钝;欲念多动一分,直觉就钝一分;乱动的时候直觉就钝到了极点。因而,梁漱溟认为,心静无欲是直觉敏锐明利的前提。到了心静无欲,“顺自然,把力量松开,使其自然的自己去流行。……这自然流行日用不知的法则就是‘天理’,完全听凭直觉,活动自如,他自能不失规矩,就谓之‘合天理’;于这个之外自己要打量计算,就通通谓之‘私心’、‘私欲’”。[90]我们可以发现,梁漱溟的道德修养就是恢复直觉的自然流行、原初状态,于生活本身去体会“生活的恰好”。然而,其道德修养理论常遭人批评,他自己也意识到把伦理道德仅归结为本能弊处颇多。冯契先生就认为梁漱溟推崇本能,贬低理智,是和孔孟的理性主义传统相违背的。[91]

在受佛学唯识学的影响之后,梁漱溟渐渐发现了本能欲望的不自觉的一面,即其天然的盲目性、机械性和被动性。当人的欲望强烈之时,生死非所顾,更何谈利害得失?也就是说,人生所有种种之苦皆从欲望来,必须去除本能欲望才消除了苦,达于彻底无欲之境。显然,此时的梁漱溟对本能中蕴含着先天的善的观念产生了动摇。当下的“随感而应”却导致人生的苦,是他始料未及的。这对鲜明的矛盾使梁漱溟意识到了过度强调直觉的先天本能这一度的缺陷所在,诚恳地进行了自我反省,“单明孔家走一任直觉随感而应的路还未是,而实于此一路外更有一理智拣择的路,如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便是要从过与不及里拣择着走。……前后这许多话我现在都愿意取消。现在更郑重声明,所有这一段话我今愿意一概取消”。[92]所谓的拣择其实就是一种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功夫,这样,原本就包含在儒家思想里的智的因素,在被梁漱溟简单化地剔除之后又重新纳入了其理论视野之中。

后来在《中国文化要义》中,道德理性的实现由几乎没有过程的顿悟转变成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历程。理性被梁漱溟定义为“人可以不断地实践他所看到的理”。这样,作为道德本源的东西并不就是天理,而是可以克服艰难险阻、抑恶扬善的一种发动力。梁漱溟不断提到“天子以至庶人一皆以修身为本”,将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他郑重提出,朱熹、王阳明之失在于忽略了修身一事,因此在成仁之路上缺少了重要的一个环节或阶段。在此时的梁漱溟看来,实践儒家之仁的人,是在“自然界和社会息息生活”之中的具体的人。人有“形气”,难免支离,甚至退堕,要做到“仁”是很不容易的(孔子的学生中也唯有颜回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即使做到了,也难以保持长久。我们可以发现为仁、近道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被梁漱溟所注意,他扭转了“完全要听凭直觉”、“随感而应”就能达到“仁”的看法。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学习圣贤之道,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谦谨乃载福之器;抱残守缺,善始善终……我们中可以学到如何磨炼含而否露的性情、养成机敏睿的头脑、练就大巧若拙的手腕、获得举重若轻的气度、砥砺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使生命更有意义。这部奇妙的家教范本,融入了儒家先人的经世理念,结合了曾国藩自身的卓然心得,勘破世态人情,指点成败之机,其中蕴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沉智慧,读之可以居家,可以入世,可以修身,可以养性。阅尽家训诀窍,领会曾氏心法,必然增长胸中之丘壑,开启头脑的机锋。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罗素哲学概论

    罗素哲学概论

    罗素哲学的丰富性,几乎触及人类生活的一切问题;其体系之完备涵盖了真理观、认识论、逻辑思想、伦理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本书以凝练的语言介绍了影响人类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哲学思想与充满激情的生命实践。全书共分六章,依次介绍了罗素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原子论和实在论,罗素的道德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以及罗素哲学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本书论述了罗素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论核心及影响,行文间更彰显其“哲学应该为正义事业服务”的实践精神,对罗素哲学的各个观点做了精辟的分析研究。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纵横古今,横跨中西,齐集史上最权威的关于爱的学问,将爱的真谛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高亮之,福建长乐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哲学爱好者,在长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大众类通俗哲学著作,获得各地读者好评。
热门推荐
  • 豪门盛婚之千亿暖媳

    豪门盛婚之千亿暖媳

    本文1V1,男女主身心干净,绝对宠文,希望亲们加入书架,么么哒!*她是京都云氏家族的千金大小姐。高贵淡雅,气质脱俗,容貌绝美。却在家中地位不如两个私生子女。老爸不疼,继母伪善,弟妹背地里对她耍尽阴招。当她是病猫?*阮尚东;国内第一豪门唯一继承人。矜贵冷傲,气势逼人,姿容超绝,永远一副睥睨天下的姿态。传言他从来不近女色。即便如此,依旧引得各路女人争先恐后。
  • 缠上小懒妃:王爷,好走不送!

    缠上小懒妃:王爷,好走不送!

    “伤好了就给我滚蛋!”沐汐玥厌烦地看着倾国倾城的某王爷,恶狠狠地说。“要不是你我会这么多麻烦?”沐汐玥在大婚当日对某王爷当头棒喝!“想过混吃等死的日子怎么那么难呢?”沐汐玥瞪着她那双如水潭一般的美眸,无奈地说道。“跟着我就是混吃等死的日子!”某王爷霸道地揽过沐汐玥的腰,自恋地说道。
  • 瓷骨(全集)

    瓷骨(全集)

    明朝成化年间,宦臣掌权,暗险蛰伏。一起误杀,令她从景德镇不谙世事的少女,变为淮王府寄人篱下的孤儿。原想埋头钻研瓷业,却意外卷入情仇纷争。她秉持理想步步攀升,倾心揭幕陶瓷盛世,终成明朝首席女督陶官。本以为未来已然在手,怎料一夕之间,世事倾覆,爱恨翻转……
  • 等到的永远是你

    等到的永远是你

    再次相遇时,她与他已经不是年少时的模样,各有各的生活,疏离的关系,在日复一日中逐渐又拉近,可她的神秘,让他失去耐心,迫切地想要掀开她隐藏的一切,却在了解后只能选择等待。
  • 大乘宝要义论

    大乘宝要义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于1983年在英国付梓,一晃已是多年前的事了。这期间世易时移,诸多新思潮也争相粉墨登场。当然最好的办法依然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唯此方可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原初形式中的主要论题。
  • 强占为妻:本宫很妖很迷人

    强占为妻:本宫很妖很迷人

    他紧紧捏住她的下巴:“你若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心爱的男人和别人好,而不怒,我就放了你!”她媚笑着道:“这有何难?“她笑嘻嘻的看完全程……他却抓狂了:“你到底是不是女人?”
  • 24校拽女斗邪少

    24校拽女斗邪少

    她,圣殿依是堂堂圣家的掌上明珠。但却因为太过玩略而被23所学校退学。本想在第24所学校好好待着的,可那个叫宫梓夜的家伙却偏偏和她对着干,还污蔑她撞人。现在好了,她彻彻底底变成“24孝女”了。可这家伙竟然还阴魂不散,她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宫梓夜,你以为你叫宫梓夜就是公子爷了吗?你去死吧!”
  • 不会禅师语录

    不会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龙策(下)

    天龙策(下)

    公元1602年,努尔哈赤励精图治,欲问鼎中原,为了控制情报系统,命精通汉文的孙女赫梅蓝下嫁都护府总管大明叛将李永芳。孰料赫梅蓝嫁入李府后决死不圆房,却与武长春产生恋情。武长春是李永芳的女婿,明朝锦衣卫安插在后金的高级卧底间谍。李永芳觉察出两人的暧昧关系,想方设法离间二人灭掉武长春。大明国土辽阔人才济济,努尔哈赤和四贝勒皇太极精心制定“天龙策”,旨在离间大明君臣,绝杀大明高级将帅精英人才。武长春冒死盗取“天龙策”,送交大明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但大明高层忙于内斗一盘散沙,阉党魏忠贤与东林党的酸儒们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将极为重要的战略情报“天龙策”抛在一边。